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在黄土塬区或复杂的黄土地形区作煤田地震勘探工作需要进行沿沟弯线地震施工技术的研究。通过项目实施,对弯线技术的应用有所见解,着重分析了弯曲测线在煤田地震勘探中的主要采集参数选择和施工技术措施,并介绍了地震弯线技术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国家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近年来新增了很多立交桥建设项目,中等跨径钢结构箱梁在立交工程项目中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采用。在立交工程项目中钢箱梁结构主要应用于以下场合:(1)直线梁桥,但桥下有保通等要求,需要快速施工;(2)曲线梁桥,但由于桥下地形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流域从南东至北西分布有争光、三道弯子、上马场、大新屯、宽河北、二十四号桥等小中型金矿。从宽河北小型岩金矿床控矿地质条件可以看出:中奥陶统多宝山组、是成矿的矿源层及有利围岩;石炭纪花岗闪长岩、早白垩世花岗斑岩是重要的成矿物源区及矿体围岩;矿体严格受北西向金成矿蚀变带控制,是大新屯—宽河北金成矿带主要成矿地段。  相似文献   

4.
黄河源黑河下游于2018年7月汛期发生1次颈口裁弯的极端地貌过程,裁弯河段的水流结构发生强烈调整,开展原型观测裁弯后河道水流结构具有重要科学意义。2019年和2020年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对裁弯河段共计45个横断面进行野外测量,对比分析裁弯后河道三维水流结构与环流强度。结果表明:受河道形态、边界条件、水文条件等因素影响,裁弯口上游顺直河段的水流结构受颈口裁弯的影响较小,而弯道段水流结构于裁弯后明显调整。具体表现为颈口裁弯对顺直河段的流速、环流强度空间分布无较大影响,会改变弯顶段最大流速的横向分布和环流结构的断面分布、影响分离区的规模和分布位置。研究结果加深了颈口裁弯后水流结构调整对牛轭湖淤积、分离区河床冲淤以及新河道冲刷影响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靖伟东 《探矿工程》2017,44(8):55-58,62
双弯螺杆是指弯接头加弯壳体螺杆的钻具组合形式。采用双弯螺杆纠斜,可以获得较大的造斜率,解决在特定条件下单弯螺杆纠斜困难的问题。选择合适角度的弯接头,减少双弯螺杆造斜进尺长度,是控制井眼“狗腿”度,保证后期工作(扩孔和下套管)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以在大口径钻孔中纠斜为例,列举了使用单弯螺杆纠斜遇到的困难,通过双弯螺杆造斜效果的分析,提出了一套采用双弯螺杆进行纠斜的工艺,最终实现了钻孔的纠斜成功。  相似文献   

6.
雷少全 《探矿工程》2011,38(12):65-68
四川雅沪高速公路高山庙大桥在施工完毕后,发现2-4跨桥位横向偏移,造成桩基发生裂纹甚至断裂,需要在不拆除大桥的前提下完成桥位桩基的纠偏与加固。通过对多个桥梁纠偏与桩基加固的方案进行反复探索与论证,总结出一套便捷、实用、经济的施工方法,成功地达到该桥梁纠偏与加固的目的。详细介绍了加固方案、施工技术措施以及纠偏效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不同长度的过渡段对连接连续弯曲河道后弯水流的影响,探讨航道整治工程设计中过渡段长度的确定依据。在模型试验资料验证的基础上,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和VOF方法处理自由水面的水气两相流数学模型,对连续弯道水流进行模拟计算。对比不同过渡段长度条件下后弯水流特征的变化情况,发现增加过渡段长度可以减弱前弯对后弯水流的影响。当相对过渡段长度大于一定数值后,后弯的特征水流情况保持稳定,增加过渡段长度所引起的减弱前弯水流对后弯水流影响的效应基本丧失。以后弯水流条件趋于稳定为特征定义临界过渡段长度,可作为航道尺度设计中过渡段长度取值的计算基础。  相似文献   

8.
深水水道是陆坡沉积的重要组成单元,深水水道储层受到广泛关注。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利用地震属性、分频技术等研究穆尼盆地第四纪深水弯曲水道的沉积构型、成因及沉积过程,主要取得以下3个方面的成果:(1)建立了深水弯曲水道沉积构型模式。弯曲深水水道由水道和堤岸组成。堤岸脊将堤岸分成内堤岸和外堤岸两部分。水道由底部粗粒滞留沉积、深海泥质披覆沉积以及滑块组成。(2)深水水道早期为低弯曲水道,后期逐渐演化为高弯曲水道。(3)建立了深水弯曲水道沉积的岩相模式,深水弯曲水道由垂向加积水道和侧向迁移水道组成。顺重力流方向,侧向迁移带,内弯带以沉积作用为主,外弯带以侵蚀作用为主。垂向加积带,水道底部粗粒滞留沉积往往表现为垂向加积特征。深水弯曲水道岩相模式的建立对深水浊积水道储层准确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瑞铁路澜沧江大桥工程边坡稳定性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现场调查、工程地质分析和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在建大瑞铁路工程澜沧江大桥边坡稳定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澜沧江大桥是在建大瑞铁路的控制性工程之一,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桥址岸坡发育延伸较长的顺坡向节理和近垂直的陡倾节理。右岸桥位工程开挖区位于一组较大型顺坡结构面的下方,岸坡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桥位的适宜性。综合研究表明,工程开挖后,右岸桥位上部岩体极易在顺坡向结构面的控制下发生滑移–拉裂式破坏,沿外倾结构面产生较大的位移,甚至可能失稳,需要进行专门的工程治理。左岸边坡岩体结构相对稳定,工程开挖后,位移将主要集中在开挖面附近的浅表层部位,不仅变形较小,影响范围也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螺杆钻具偏斜钻进配备的偏斜器,目前有弯接头和弯外管两种。弯接头与定向接头设计为一整体,共属一条母线,不存在装合差,而弯外管是通过螺纹连接在万向轴节外管下端,定向接头则通过螺纹连接在旁通阀的上端,两者之间有万向轴节外管、定子、旁通阀3道螺纹相连,因此组装好的螺杆钻具之弯外管与定向接头的母线,很难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其差值  相似文献   

11.
试验研究了相同配合比下素混凝土、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和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弯拉性能,采集三者试件荷载-挠度曲线和90天龄期的极限荷载,并对比三者的28天龄期及90天龄期的弯拉强度,分析其弯拉强度增强机理,得出由于聚丙烯腈纤维和钢纤维的双重阻裂效应,使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比素混凝土和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更高。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泉州晋江大桥位于晋江顺济桥至户坑口河段,桥梁横跨晋江两岸,拟选桥位方案为合成氨厂桥位和前埔桥位,本文通过对两个拟选桥位进行桥区河床演变、水流条件分析和通航要求论证。对拟选晋江大桥两个桥位方案进行必选,推荐合理的桥位方案,为大桥桥位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同类桥梁选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黄土塬区,选择弯线地震勘探技术,相对传统的直测线地震勘探而言,可以克服由于黄土巨厚、沟谷陡峭、黄土干燥疏松且厚度横向变化剧烈等因素造成的激发、接收困难。设计弯线地震勘探观测系统,应遵循空间、时间条件来决定叠加次数;并考虑弯线叠加特点,计算弯曲测线共反射面元属性及道距、炮间距;根据动校正拉伸畸变,速度精度要求等综合因素选择炮检距。总之,弯线地震勘探技术的关键在于共反射面元属性分析,炮检中点的分散范围、分散度等参数的计算及优化。  相似文献   

14.
弯型截止阀流场的PIV显示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弯型进口截止阀的流场特性,用粒子成像流速仪(PIV)对弯型截止阀对称面模型进行了流场显示;此外,采用了RNGk ε紊流模型和贴体坐标对弯型进口和斜进口截止阀对称面流场进行了模拟。通过用粒子成像流速仪流场显示技术和数值计算,揭示了弯型进口和斜进口截止阀流场特性,数值计算的流态与实验结果也较为吻合。计算结果显示斜进口截止阀流态好于弯型进口截止阀的流态。  相似文献   

15.
连续弯道水流模拟中二次流修正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选择适用于复杂连续弯道的二次流修正方法,选取了线性方法中两种典型的计算模式,通过在正交曲线坐标系二维浅水动量方程中增加扩散应力项开发了考虑二次流影响的平面二维水流模型。基于不同复杂度的4个连续弯道试验的水位和流速分布资料,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试验对比定量评估了传统二维模型和两种二次流修正方法在连续弯道水流模拟中的效果。测试结果表明,Delft3D模型的二次流修正方法自由度较高,适用于不同复杂度的连续弯道水流模拟,而Lien模型二次流修正方法适用于微弯或中弯,应用于中弯时需要慎重选用,不适用于急弯连续弯道模拟。两种方法比较,建议连续弯道水流模拟中优选Delft3D模型的二次流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16.
贾新平  苏宝军 《地下水》2005,27(6):506-508
黄河三门峡库区大禹渡至稠桑河段2002年发生自然裁弯后,河道长度缩短9km,为防止该河段再次形成"Ω"形河湾,维持或扩大自然裁弯的效果,减缓潼关高程的抬升,拟尽快开展河道治理,实施裁弯工程.本文详细介绍了裁弯工程流路及治导线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7.
斜交桥壅水试验研究与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对于采用圆形桥墩、河槽没有路堤压缩的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斜交桥的最大壅水值随斜交角度、跨度、墩径、宽深比的变化趋势,揭示了斜交桥壅水值变化的内在规律,通过回归分析给出了斜交桥壅水高度修正系数的计算公式。基于斜交桥的水流特点及尾流扩散理论,考虑上游桥墩尾流对下游水流的干扰,下游桥墩的壅水对上游水流的影响,给出桥前壅水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讨论弯窿一火山型攀西裂谷的成因,岩浆深成作用与火山作用过程;弩窿梅 造的发生、发展的演化历史,岩浆分异趋势及双峰式岩浆演化系列及其成因。 攀西裂谷曾经历了岩石圈弯窿一除壳弯窿一次火山弯窿三个发展演化阶段。碱性岩浆作用与 地壳隆开、地慢去气、热流汇聚作用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成弯作用最盛,岩浆碱度最高。随着 陆壳破裂、开放、挥发分散逸,岩浆性质从强碱质一弱碱质一碱酸性转化。 弯窿构造的发展演化阶段有机地控制了岩浆源和二次岩浆房的深度和岩浆演化特点,随着弯 窿构造的发展演化,岩浆活动由深成慢源→中浅成慢源加嵌轻微混染→超浅成壳慢混合源逐渐 演化,因而可以认为:弯窿一火山型裂谷发育的各个阶段,存在有低位→中位→高位的二次岩浆 房. 攀西裂谷属不发育的夭折裂谷,以演化时间长为特点,有利于岩浆深源(二次岩浆房内)结 晶分异、液体不混容性分离作用和陆壳的同化混染作用等得以彻底进行,最终形成“双峰式”岩 浆组合。  相似文献   

19.
纵弯褶皱叠加机制和类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加褶皱的研究是以叠加机制和叠加类型为基础的。从变质岩构造研究中形成的叠加褶皱理论是以剪切褶皱为基础,而沉积岩的纵弯褶皱叠加机制和类型均与之不同。国外有学者分别指出再褶皱时的斜纵弯褶皱机制和早期褶皱枢纽的迁移机制以及四种基本叠加类型。我国有人论述了早期褶皱的枢纽、拐线的迁移是正纵弯再褶皱的一种机制,依此提出了正纵弯叠加褶皱的三种基本类型。本文对这些成果的主要认识和依据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20.
断弯褶皱正演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弯褶皱是挤压盆地中一种重要的构造模型。其形成原理是:在断层开始滑动时,形成一个膝折带,随着断层的继续滑动,膝折带不断增宽,形成单处台阶断弯褶皱。在平行条件的假设下,可以推导出单步台阶断弯褶皱各要素间的数学关系式,由此写出流程图,编写断弯褶皱的正演模拟的计算机程序,进而对挤压盆地的单步台阶断弯褶皱进行计算机模拟,并给出其模拟结果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