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关于海城地震震源模式的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震源模式是对地震形成条件、孕育和暴发过程的认识,它是与地震预报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讨论一个地震的震源模式应该解决震源应力场、发震构造和震源物理、化学过程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依据来源于震前、震时和震后所暴露出的各种实际材料。地震地质特征是认识这些问题的背景,模拟实验则为我们认识这些问题提供对比研究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和发展,对大洋地区构造活动、地热及地壳-上地幔结构之间的关系已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在大陆地区,由于其构造发展历史的复杂性,对这种关系的认识还远没有大洋区那样系统和清晰。但近二十年来,大陆地区各种地球物理资料的大量积累已为进行这种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引言前人对本区震旦系的研究多侧重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而对其构造则重视不够。作者等虽多年来着重研究本区的构造形变史,但对震旦系构造特征的认识,长期以来只看到一些表面现象,而对其本质的认识则经历了一个不断反复和深化的过程。首先是震旦系和寒武系的接触关系,在豫西、华北乃至中国东部,它们之间都主要是假整合的平行接触关系,也就是在震旦纪末波状运动基础上,寒武纪海浸超覆。  相似文献   

4.
西藏康马片麻岩穹隆及其周围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西藏康马县城北面的花岗片麻岩穹隆体,因其形态上类似一个侵入体,故早期的研究大都将其当作一个花岗岩体,其周围的变质岩则被认为是接触变质岩(周云生和张魁武,1981;张旗和李炤华,1981,涂光炽等,1981;李锦统等,1981)。目前,对穹隆体本身及其周围变质岩的性质和成因,仍然存在着争论。本文对康马片麻岩穹隆的性质及其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试图对认识拉轨岗日构造带的演化提供某些线索。  相似文献   

5.
唐山地震区域构造背景和发震模式的讨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在我国河北省唐山地区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地震的发生,是有它的区域构造背景和震区的构造条件的。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对认识地震的形成、孕育和发生是十分有意义的。唐山地震震中与深大断裂没有表现直接的联系,而是分布在不引入注目的北东向断裂上。其控制因素我们认为是包围震区的边界断裂起了重要作用。边界断裂的存在使被围限的北东向断裂得到了暂时的平衡,形成相对“闭锁”区段。当区域应力场急剧变化时,“闭锁”就被突破,产生大地震。  相似文献   

6.
安欧 《地质科学》1982,(1):57-63
用X射线鉴定地质构造和古构造应力场,是从微观上研究地壳构造运动的新途径,能解决一些宏观方法所难以解决的问题,并补充后者之不足。 迁西地区,有两翼东西延伸的山字型,成条带式分布的南北向,东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北西向和北北西向构造,从它们的走向上看,对研究构造运动有一定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广东1∶5万厚街圩、小榄镇、容奇镇、太平镇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区内,第四系浅覆盖区面积占71%。在充分利用前人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地表路线调查、物探、遥感、钻探和钻孔第四系精细研究等方法开展工作。通过3 a的调查与研究,建立了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始自128 ka)5阶段(MIS5)海洋氧同位素海侵层序及地层格架;根据钻孔沉积物样品磁化率变化进行了地层对比及沉积旋回划分,为珠江三角洲第四纪研究奠定了基础;查明了测区NE、NW向隐伏主干断裂的空间展布及其活动性,为工程建设及防震减灾提供了基础资料;通过花岗岩类锆石SHRIMP U-Pb精确定年,提出了二长花岗岩存在于印支期花岗岩带并形成于晚侏罗世陆壳伸展构造环境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陕西凤太晚古生代拉分盆地动力学与金-多金属成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维萱  黄转盈 《沉积学报》2012,30(3):405-421
采用沉积盆地构造-古地理位置恢复重建和构造-岩相学等新方法研究认为,凤太晚古生代沉积盆地属于受板块斜向俯冲碰撞动力学控制下的拉分盆地。在中泥盆世初期,凤太沉积盆地被周缘垂向基底隆起分隔,其成盆构造动力学主要受四组同生断层,晚古生代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不断发生迁移。中泥盆世中期在盆地北部形成了北西向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晚泥盆世末期沉积盆地萎缩,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收缩于沉积盆地中心。石炭纪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从盆地中心迁移到盆地四周边缘的同生断裂带附近,在沉积盆地北侧边缘商丹带南侧,形成了石炭纪-早三叠世与俯冲消减带有关的楔状沉积充填体。在凤太拉分盆地中形成的近东西向、北北东向、近南北向和北西向网状同生断裂带系统共同控制了凤太泥盆纪拉分盆地形成与演化过程。其中,商丹带(西段)、礼县-凤县-凤镇-山阳同生断裂带(中段)和酒奠梁-镇安-板岩镇同生断裂带(西段)三个主控同生断裂带不但在泥盆纪期间对于凤太泥盆纪拉分盆地形成具有显著控制作用,而且石炭纪-早三叠世拉分盆地演化过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石炭纪-早三叠世同生断裂带发生构造反转并控制了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采用沉积盆地动力学和构造-岩相学等新方法研究认为,在凤太晚古生代拉分盆地具有分级特征,西部凤县二级盆地为金-多金属成矿集中区,东部太白二级盆地为金矿成矿集中区。在八方山-银母寺三级拉分盆地中,八方山和银母寺等多金属矿床与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床具有矿田尺度上成矿分带,主要由于三级盆地、同生断裂、热水沉积岩相和构造热流体叠加岩相控制了矿田和矿床尺度上金与多金属成矿分带。凤太拉分盆地北部和东部金矿矿源层和初步富集成矿形成主要与泥盆纪钠长岩相和钠质热水沉积岩相有关,并受钠长碳酸质角砾岩-铁白云石钠长石角砾岩等石炭纪构造-热流体岩相叠加;凤太拉分盆地南部温江寺三叠系浊积岩系中热水硅质岩相和层状英安质凝灰岩是卡林型金矿重要赋矿层位;凤太拉分盆地中部热水沉积-改造型铅锌矿主要与硅质岩相和菱铁矿铁白云岩相等热水沉积相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9.
裂隙充填型矿床构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庆车 《地质科学》1963,4(3):149-156
一、前言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一个具体例子对地槽区裂隙充填型的矿床构造进行一些系统的分析。文中划分了形成矿床不同时期的构造和阐明各期构造的特点,并对若干带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进行矿床构造研究时,对某一时期裂隙性质的确定是根据下列各方面综合研究的结果:1)裂隙构造的形态及其内部结构特征;2)裂隙两盘的相对错动;3)残留擦痕的统计;4)靠近及远离裂隙围岩中石英或方解石的定向排列(显微构造分析);5)伴生裂隙与主要断裂空间位置上的规律性;6)岩脉、矿脉的分布特点;7)节理在裂隙内外的统计及分析。事实上同期不同向的裂隙构造在排列组合方面常常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亚洲环太平洋地区,中新生代以来最为明显的构造型式是展布为北东及北北东向多字型构造,其中包括华夏系、新华夏系和近华夏系。本文主要讨论它们的成因、演化过程及其地壳运动方式的演化问题。  相似文献   

11.
水涛 《地质科学》1975,10(4):327-342
郴怀断褶带位处湘南、粤北,自茶陵、永兴、郴县、宜章而向阳山、怀集,直至封开左近,计500公里以上,宽在40-50公里之数。成北北东、南南西向,横斜穿行于南岭山系。此构造带为由一系列发育于晚古生界至早中生界线状过渡型褶皱及平行轴向之冲断裂带组成。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末前寒武纪古地理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古地磁学与地质学方面的资料再造了末前寒武纪800-600Ma期间中国大陆区内4个板块的原始位置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胶东地区绿岩型金矿地球化学成矿规律及其远景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鹿粗  李洪志 《现代地质》1997,11(2):191-196
通过对胶东地区绿岩中韧性剪切带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胶东地区变质作用、韧性剪切作用、混合岩化作用以及新华夏系构造作用和岩浆作用等在金矿的成矿作用上具有继承关系;绿岩型金矿的成矿作用和控矿规律具有特殊性,从而突破了胶东地区新华夏构造单一控矿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胶东地区绿岩型金矿进行了远景预测  相似文献   

14.
杨明桂  王光辉 《地质学报》2019,93(3):528-544
本文通过华南陆区中新元古代以来板块活动与构造体系的"一体化"融合研究,从构造体系形变特征、形成演化历史、形成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其与板块活动的成生联系。构建了区内以扬子反S型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南岭纬向带为主体的多体系复合构造格局。其中,新厘定的扬子反S型构造体系为扬子板块的主体构造,原属于华夏系,奠基于晋宁期扬子、华夏板块的陆陆碰撞,定型于燕山陆内活化造山时期。新华夏构造体系为滨西太平洋的主体构造,包括具有成生联系的北东向华夏式和北北东向新华夏式两种型式,共同经历了燕山期挤压扭动成型、造山后伸展和第四纪以来的弱挤压的演变过程。著名的南岭纬向带主要成型于燕山期的板内经向挤压,以东西向叠加褶皱-花岗岩带为主要特征,活动至今。在此基础上,简要论述了主要构造体系复合控制区域成矿区带和分级控制矿集区、矿田、矿床特征以及燕山期岩浆成矿大爆发的核幔式扩展模式。论证了区内燕山期陆内活化造山具有以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近南北向相对左行扭动为主导的多向汇聚、多因复合的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依据井田构造特征和揭露的断层形迹,分析了井田构造体系及其演化,指出了井田主期形变为中新华夏系和北北西系,总结了断层的发育规律及断层与褶皱的关系。研究结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6.
关于华夏古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葛利普1924年创立的华夏古陆是指震旦纪至侏罗纪位在华夏地槽以东的陆地,其位置在粤闽中东部和浙南东部并延入海域达西南日本和南朝鲜以及以东的海域,达西南日本和朝鲜半岛的东南角,它是高于海面的古陆地,震旦纪和早古生代它供给华夏地槽沉积地层中的碎屑物。葛利普82年前提出的华夏古陆在中国区域地质和古地构造研究中发生了巨大影响。它本身是地槽理论体系中提出的构造单元并兼有古地理涵义,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古物地层学、沉积学、地层接触关系、地层厚度分析等当时是先进的地质研究途径。以后的研究经过了地槽理论阶段和板块理论阶段。在地槽理论阶段已经对原来的华夏古陆概念在时空上作出了变化,如黄汲清华夏古陆就是华夏加里东褶皱带。上世纪90年代对于华夏古陆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板块构造理论阶段,这时期的先进的同位素测年和韧性变形、脆性变形、深部构造等研究方法提供了大量的全新的资料和证据。华夏古陆或华夏地块主要指大陆地壳块体,因而逐渐完全离开了葛利普华夏古陆概念。近期一些文献中的华夏地块的内涵已经不是原来的华夏古陆。华夏古陆的八十年演变折射出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步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陆缘扩张型地洼盆地系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本文提出“陆缘扩张型地洼盆地系”这一概念,以突出表述分布于东亚陆缘壳体之上,形成于地洼余动期的张性地洼盆地系列的壳体演化—动力环境。指出陆缘海中的裂陷盆地的成因难于与大洋板块俯冲导致弧后扩张的理论模式相联系,也不同于大西洋型盆地,而是大陆地壳演化到地洼余动期,并经历过华夏期地洼型造山运动之后拉伸裂陷的结果。论证了“岩石圈底层剥落、华夏期地洼造山带拉伸裂陷”是东亚陆缘扩张发生的一种重要机制,进而建立了由华夏期地洼型挤压造山带到盆岭型构造带和陆缘海盆地系的构造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地构造简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的地质工作,自解放以来,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获得迅速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特别是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以及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取得了更加重大的成就,全国地质情况已普遍作过查勘。这使构造地质工作者有条件在前人大量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大地构造从事进一步的总结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9.
岩体结构稳定性的块体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言 岩石块体的稳定分析在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研究中已经逐渐形成一个重要的课题,很多文献在这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岩石块体的稳定分析时,由于多组结构面的约束,往往遇到超静定问题而不好解决。即使是四面体这样一种岩体中最基本的结构体,它的稳定分析也很不完善。迄今为止,大部分文献都把块体的初始受力当作共点力系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以四川盆地和江汉沉降区作为典型, 剖释华夏系及新华夏系的内涵, 用以探索、研究中国东部的大地构造特征。四川盆地是上叠在上扬子准地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晚三叠世-侏罗纪大型坳褶盆地, 是华夏系第三沉降褶带中的一个典型盆地; 而江汉沉降区则是上叠在中扬子褶皱带上发展起来的白垩-第三纪断陷区, 是新华夏系第二断陷带中的一个典型沉降区。两者属于不同世代、不同性质的盆地, 其间存在广泛的构造不整合。李四光所说的新华夏系"三隆"、"三坳", 其实是中国东部乃至东亚地区一个巨型的复合构造区带, 它包括了华夏系及新华夏系的叠置复合。研究结果证明中华夏系不存在, 它是华夏系的变种。为了正确地描述中国东部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 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华夏系及新华夏系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