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分析了1991年3月7日太阳东北边缘一个拱桥状爆发日珥上升、下降和半径膨胀的运动情况。该日珥的上升阶段和下降的开始阶段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比较迅速,而且基本是线性的变化,但在下降的结束阶段则比较缓慢,也基本是线性的变化。它的下降运动不仅受到重力作用自由下落,而且还受到不均匀的大气阻力,磁场等力的共同作用而下落。而速度,喷射出以后总的在逐渐减弱,上升阶段减弱较快。下降阶段初期有一次跳跃式的变化,先迅速减弱,然后又很快增加,在下降后期速度减弱较慢。日珥到达最大高度的时间比日珥半径膨胀到达最大尺度的时间早4min左右。上升下降速度最大时半径膨胀速度最小,而上升下降速度最小时半径膨胀的速度最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以多方关系代替能量方程,完整地求解闭合水平环状日珥在磁力、重力及等离子体压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用多方关系建立确定磁面ψ的偏微分方程,并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求解,根据多方关系进一步求得所有热力学量参量的分布。关系指数γ的选择可代表不同的模型。结果表明:重力场强度、多方关系指数γ等等将极为显著地影响环状日珥的静力学平衡态及热力学参量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完全线性化方法处理了一个日珥的光谱资料,得到其物理参数的二维分布。结果表明:在日珥中心,运动温度和中性氢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湍动速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而在日珥边缘,运动温度不随高度变化。从中心到边缘,运动温度是增加的。日珥中不存在流体静力学平衡,磁场对日珥支撑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984年2月18日耀斑后环珥的二维SSHG扫描谱线资料中的几个线心微略自反变谱线轮廓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自反变Hα线源函数向日珥内增加,线心源函数是边缘的1.3~1.6倍,线心自反变谱线的线心光深比没有线心自反变谱线的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5.
根据 1 984年 5月 5日土墩日珥D3线的拟合结果 ,本文分析了该土墩日珥的物理特性。结果发现 ,形成活动边缘的物质呈间歇性抛射 ,抛射物质的密度、温度在观测前期有显著变化 ,湍流速度异常之大 ,达 30km/s。土墩日珥的物理特性较一般 ,其D3线可用微观湍流 3~ 8km/s和低温 50 0 0~ 80 0 0K解释。  相似文献   

6.
本文给出1984年2月18日耀斑后环的Hα色球和Hα-SSHG的光谱形态分析,同时给出它的二维视向速度场,并对该速度场特征给予定性解释。结果表明:(1)该环珥是一个耀斑后的拱廊(‘Post’-Flare Arch);(2)用环顶物质在重力和磁应力作用下主要沿光学厚环腿下落的假设能很好地解释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7.
198 4年 5月 5日太阳东边缘土墩日珥的Hα单色像和D3线被观测到了。D3发射线由两部分组成 :主成分和致宽成分。本文利用双层模型方法对该土墩日珥的 1 7条D3发射线成功地进行了计算 ,给出了D3线的计算结果。计算结果表明 :日珥的D3发射线主要由热的多普勒致宽和微观湍流致宽所致 ,其它致宽机制的作用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8.
日珥谱线自反变与源函数变化有关。本文利用分层源函数形式探讨了源函数变化形式与日珥谱线自反变的关系。结果发现,谱线发生自反变时,源函数只能向日珥内增加,理论上讲,中心源函数可以是边缘的>1.0~∞倍。  相似文献   

9.
本文比较了1982年2月9日同时观测到的两个爆发日珥及一次白光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比较表明,在研究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与爆发日珥的关系时,爆发日珥的形状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体现了局部区域磁场结构的变化。作者提出了一种可能的磁场结构模型,对观测结果给以解释。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文献[1]中工作的继续,本文用解析方法论证了日珥源函数随深度变化与各种速度场结合对谱线轮廓对称性的影响。得到的结论为:(1)常速度场与源函数随深度任意分布结合的谱线为对称轮廓;(2)源函数自日珥中心向前后边界线性对称增大与速度场为线性对称膨胀结合的谱线轮廓为不对称轮廓,且呈双峰结构,紫峰高于红峰;(3)源函数自日珥中心向前后边界线性增大与速度场为线性对称压缩结合的谱线轮廓是不对称的,且呈双峰结构,红峰高于紫峰;(4)源函数自日珥中心向前后边界对称减少与速度场为线性对称膨胀或线性对称压缩结合的谱线为非对称轮廓,原则上也会出现双峰结构,但可能不明显。最后,用数值计算对理论分析结果作了检验。 本文作为文[1]的继续,将用解析方法讨论源函数随深度变化对日珥谱线轮廓对称性的影响。首先讨论速度场为常数源函数随深度任意变化时谱线轮廓的对称性问题,然后讨论速度场自日珥中心对称膨胀或对称压缩与源函数自日珥中心向外边界对称增大或对称下降相结合的模型中,日珥谱线的对称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日珥的观测显示存在着强的磁场剪切分量,本文研究了剪切在日珥形成中的积极作用。首先计算一个二维偶极势场当脚根受对称剪切后产生怎样的物理现象。作了三种情形的数值模拟。计算表明产生蘑菇状流动是个普遍规律,在某些条件下将形成弧顶凹陷。为了说明蘑菇流的物理起因,我们探讨了演化初期的线性渐近解。保留一阶量下导出了剪切速度W_z和磁场剪切分量B_x的解析解,对二维流动V_x,V_y求出了近似解:流的振幅随时间指数增长。对于弧顶凹陷,给于了定性的说明:磁浮力-(1/c)J_xB_x和形变阻尼力(1/c)J_zB_x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弧预变平凹陷,并把剪切区磁力线打开成为开场。弧顶凹陷是形成日珥的重要条件。冕弧加热量的略微减小,产生初始的热不稳定性,在凹陷处物质凝聚温度降低,弧脚根处因色球受蒸发而流入的物质沿管上升进入弧顶陷阱,加剧了热不稳定性,物质进一步变密,温度再降,最终形成了日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理论上用解析方法讨论日珥视向速度随深度变化对谱线轮廓对称性的影响,得到的结论具有普遍性。第二节的分析表明,日珥的谱线轮廓可表示为二项叠加,其中第一项与源函数无关,只依赖于速度场模型,源函数分布仅通过第二项对谱线轮廓产生影响。然后在源函数不随深度变化的假定下,讨论各种速度场模型的谱线轮廓是否对称。得到的结论为:(1)常源函数与常速度场结合的谱线轮廓为对称轮廓;(2)常源函数与线性对称速度场结合的谱线也是对称轮廓;(3)常源函数与线性非对称速度场结合的谱线轮廓为不对称轮廓。最后,用数值计算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的2008和2009两年中,我国的普通民众、天文爱好者和天文学家,饱受宇宙的恩赐,连续两年在自己的国家目睹宇宙奇观日全食的发生。第一次日全食发生在2008年8月1日,在我国的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和河南等地可以观测到。最佳观测地点为新疆和宁夏等地。  相似文献   

14.
K253次列车承载着我们的梦想,启程……有种像电影《银河铁道之夜》般的梦幻,我居然就这么顺顺利利地看到日全食了?  相似文献   

15.
点彗台     
最新发现:2009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没有新彗星发现。 虽然最近没有新彗星出现,但有一个重要的国际彗星会议在中国举行。 7月22日发生在中国的日全食,引起了国内国际天文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其中也包括热衷于彗星发现、观测与研究的专业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  相似文献   

16.
《天文爱好者》2010,(5):78-79
长久的期盼之后,2009年7月22日,享有“世纪大日食”美誉的日全食如期而至!虽然天公不作美,我们没能领略全食时的壮美奇观,但由于我们的不轻言放弃的精神,还是看到了全食前后的偏食现象。同时,在整个观测活动中我们体验到了科研观测的乐趣,其间有艰辛更有收获;在当天的观测中,经历了期盼、惊喜、失落与震撼几度交替的心灵洗礼。切身品味到了别样的精彩!  相似文献   

17.
人类在地球上能够欣赏到的最摄人心魄的天象非日全食莫属。试想白昼里日光瞬间昏暗,站在寂寥的旷野,目睹着被美丽日冕环绕的月面黑点——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绝对堪称神奇,令人惊叹不已,为此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天文学家及业余天文爱好者。  相似文献   

18.
苍凉西部,壮丽日食。2008年8月1日,笔者有幸在我国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鸳鸯池水库边,观测了生平的第一次日全食。其实在今年5月号杂志的“观测攻略”系列文章中,笔者就已经对日食观测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不过,事实上笔者此前从未观测过日全食,文中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别人的观测心得,以及自己在天文观测上的总体经验。而这次,笔者经过精心规划,终于成功观测了自己的第一次日全食。其中的一些观测体会,以及观测成果,在这里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9.
2009年7月22日上午将发生日全食,这是廿一世纪可看到月亮遮掩太阳时间最长的日全食,全食时间最长可达6分39秒,最大食分为1.0799,全食带最大宽度为259公里。全食时间从上午8时53分开始,至12时18分结束,历时3小时25分。  相似文献   

20.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年365.26天旋转一周,地球的轨道平面被称为黄道。月亮围绕地球公转,每27.3天完成一次周期运转,月亮的公转轨道面称为白道。白道与黄道之间的夹角略有变化,平均为509’。由于地球和月球的轨道运动,如果地球、月球和太阳恰好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处在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在地球上处在太阳和月球连线方向的区域便会观看到日全食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