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张衡字平子,河南省南阳县人,生于公元78年,逝世于139年;今年是他诞生的1880周年。公元第一世纪末和第二世纪初,是东汉王朝的繁荣时期,那时它是世界上的四大强国之一(另外三个是匈奴、大月氏和罗马帝国),国内在经济上、文化上和交通上都有相当的发展。这样的和平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张衡在学术上得以有辉煌的成就。在他一生的六十二年中,供职于当时朝庭的时间约占37年。37年间调动过八种工作,其中以担任太史令(类似于天文台台长)的时间最长,前后两次共14年,在祖国的天文学史上写下了极其宝贵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7.
近日,来自日本国立天文台,由武川俊哉(ShunyaTakekawa)领导的研究小组,使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波阵,对星际气体云进行了高分辨率的观测。他们发现了一个周围有气体云围绕的隐藏黑洞。科学家预测在我们的银河系中潜伏着超过一亿个寂静的、不为人知的黑洞,这只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春暖花开的四月天,一颗名叫李-斯万的彗星吸引了不少天文爱好者的眼球,难道又有华人发现彗星了?非也非也,这次好运是降临到了韩国业余天文爱好者李大岩身上,而且这还是以韩国人的名字命名的第一颗彗星! 相似文献
9.
10.
2014年8月25~29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312次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举行,此次专题研讨会的主题是”星系中的星团和黑洞”,来自世界22个国家的150多名天文研究人员参加。会议期间,科研人员展示研究成果、交流不同见解、提出疑难问题、寻求合作研究。借此机会,本刊记者采访了六位国内外知名学者,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可以了解有关神秘天体黑洞的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由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天文学家领衔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近日发现,一颗太阳系外行星(WASP-12b)由于受到中央恒星引力的影响,正以大约每秒60亿吨的速度在向中央恒星流失质量。这是天文学家第一次见证了一颗行星瓦解和死亡的进程。他们的研究论文已在2月25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 相似文献
12.
13.
上期介绍的DIY射电望远镜弄好了没有?
天文学家为要得到精细的天体射电图像,需要把射电望远镜的碟面造得很大,才能接收到足够的讯息。
右面相片中的,就是现在全球最大、碟面直径约100米的可转动单天线射电望远镜了! 相似文献
14.
最近有一颗星火了!对,就是猎户座左肩上的那颗红色的星。Betelgeuse是西方人取的名字,咱们则按照中国的传统称其为"参宿四"。它之所以火起来,是由于它近年来光度发生的变化激发了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们的共同兴奋点:它是要爆炸了吗?要知道,超新星爆发是宇宙中最为壮观的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天文软件种类繁多,内容几乎涉及了天文学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对天文学家还是天文爱好者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随着Skymap、Starry Night、RegiStar等各种天文软件的普及,天文爱好者在实际观测中越来越需要依赖于天文软件进行辅助观测,这些软件的使用对天文爱好者的各种实际观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掩星观测也不例外,同样需要掩星软件OCCULT(或其它掩星辅助类软件,以后会逐步介绍)进行辅助观测。 相似文献
16.
近日,笔者有幸看到了一本新书—《行星科学》,既阅之,如入新园,目不暇接。行星是什么?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这主要是天文学家们关心的问题,而且是猜想多于实测。自进入空间时代以来,航天器已能穿越到地球的大气层之外进行观测,还有众多的飞船对那些行星和不少小天体进行了近距探测,有的甚至还着陆到行星的表面作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17.
张衡字平子,河南省南阳县人,生于公元78年,逝世于139年;今年是他诞生的1880周年。公元第一世纪末和第二世纪初,是东汉王朝的繁荣时期,那时它是世界上的四大强国之一(另外三个是匈奴、大月氏和罗马帝国),国内在经济上、文化上和交通上都有相当的发展。这样的和平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1846年9月23日,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加勒按照法国天文学家乌阿班·勒维烈的推算。在预定的天区发现了太阳系第八颗行星——海王星。这一天。被历史评价为“牛顿力学最辉煌的一天”。一“海王星年”(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164.79地球年,按此推算。 相似文献
19.
现在,许多科学家正专注于太阳活动的研究。研究发现磁场是太阳活动的根源,上世纪80年代我国研制成了太阳磁场望远镜,这使得中国天文学家在太阳磁场研究方面做出了世界同行公认的突出贡献。太阳黑子是强磁场区域,在这里强磁场由光球延伸至色球及日冕中。一般认为太阳活动的爆发性能量释放和粒子加速等过程发生在高层大气色球和日冕中。 相似文献
20.
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在感叹,中国科幻文坛没有一部能跟西方科幻那种宏大规模的宇宙史诗相提并论的作品。难道是中国的科技、文化或文学传统中缺乏想象力,无法孕育这样的创新吗?令人欣慰的是,山西作家刘慈欣从2006年起,花费六年时间在这个领域取得了突破。他的小说《三体》及其续集《三体Ⅱ:黑暗森林》和《三体Ⅲ:死神永生》横贯历史,从文革期间解放军的秘密军事计划开始,一直写了到遥远未来宇宙的毁灭和重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