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贫金属富碳恒星(Carbon-Enhanced Metal-Poor, CEMP)是研究宇宙早期恒星性质和化学演化的极佳样本,通常认为来自双星.目前发现的贫金属富碳星中有9颗天琴RR变星(RR Lyrae star, RRL),其中至少7颗未表现出任何双星特征.传统双星物质转移模型不足以充分解释贫金属富碳天琴RR变星(CEMP-RR Lyrae)单星的形成.之前研究表明氦白矮星和赫氏空隙星(HG)的并合模型可以解释部分富碳红巨星单星的碳增丰现象,因此贫金属富碳星单星也可能来自氦白矮星和赫氏空隙星的并合模型渠道.通过详细计算的氦白矮星和赫氏空隙星并合模型来检验这一演化渠道,结果表明:该并合模型在后续的演化过程中,其重力加速度、温度、表面碳丰度均能与观测符合较好.由此,氦白矮星和赫氏空隙星并合模型极有可能是贫金属富碳天琴RR变星的形成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2.
简并时代这个时代 ,恒星演化过程已经终结 ,宇宙中绝大部分的物质都被禁锢在简并天体中。本文中 ,“简并”指的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的量子力学状态 ,与伦理、道德等毫无关系。简并物质的存在形式包括冰冷的褐矮星、白矮星以及中子星。黑洞也可以包含一些以前恒星的物质。褐矮星是一种“不称职”的星 ,因为质量太小而不能维持氢聚变 ,它们一开始就具有简并的核 ,进入简并时代 ,它的形式没有发生变化 ,仅是更冷了一点儿。白矮星是大多数普通恒星的余烬。质量在 0 0 8到 8个太阳质量之间的恒星都将演化成白矮星。无论褐矮星还是白矮星其数量都可…  相似文献   

3.
《天文爱好者》2014,(2):24-31
上个世纪,天文学家有力地证明,我们现在居住的宇宙起源于大约138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之后不久,基本粒子和简单的原子(氢和氦)形成。宇宙在膨胀中冷却,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恒星得以形成。在这些恒星的核心发生的核聚变产生了很多新的元素,如碳、氮、氧等。另外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元素,比如铁,则是在更加猛烈的超新星爆发中产生的。与此同时,宇宙中出现了行星、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等各种天体。今天,新的恒星依然不断从大爆炸、恒星风和超新星爆发所遗留的气体中产生出来。现在的宇宙似乎有利于行星的形成和生命的发展,不过在遥远的将来,情况将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来自宇宙深处的天体使者——宇宙线 上篇提及的观测对象都是电磁波,而宇宙射线(简称宇宙线)是来自宇宙深处的物质粒子,包括各种原子核和孤单的电子。各种原子核约占宇宙线总量的99%,电子约占1%。在多种原子核宇宙线中,约90%为质子(氢原子核),α粒子(氦原子核)约占9%,各种重元素原子核约占1%。另外,还有极少量的正电子和反质子。  相似文献   

5.
DB白矮星     
白矮星是一种简并星,它可分为DA、DB、DC、DF和DG 5种。其中,DA占90%,剩下的大多是DB。 关于DB白矮星,我们知道的很少,主要是由于下面几个原因: 1.在DB恒星大气中富含氦,这给恒星大气模型的计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DB星要远远少于DA星,一般说来它们也要暗得多,对最近的DB星,其距离约是40pc,而视星等大于14~m。这样,高质量的光谱就很少; 3.它的光谱对引力g不是很敏感,所以要测量g就需要非常好的光谱。  相似文献   

6.
宇宙信息     
《天文爱好者》2008,(1):26-27
金星上发现闪电;“勇气”号的新发现;表里不一的白矮星;白矮星家族的特殊成员;比炮弹速度更快的恒星;像火箭一样被加速的白矮星;第一代恒星原来又大又暗;  相似文献   

7.
在不到煮熟一个鸡蛋所需的时间里,宇宙大爆炸之后的核反应便产生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最轻的原子核。宇宙的最初3分钟见证了氢、氘、氦3、氦4和锂7的形成。天文学家把所有比氦重的元素——从锂开始,到赋予生命的碳和氧以及珍贵的金等——都称为“金属”。  相似文献   

8.
本文验证了恒星目视表面亮度参数Fv与色指数(V-I)之间的单值关系并将其应用于白矮星半径测定研究,对68颗白矮星求得了平均线半径为0.0103R⊙;在对DA型和非DA型白矮星的关分别进行考察中发现:平均来说,非DA型白矮星的线半径比DA型白矮星小12%左右。  相似文献   

9.
极小质量白矮星双星对于双星演化、公共包层、AM CVn双星、星震学研究都十分重要。考虑到它们的周期比较短,它们还是重要的引力波源,然而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通过利用最新的一种磁滞模型,建立了极小质量白矮星双星的形成和演化模型。研究给出它们形成的初始参数空间,并发现通过稳定物质转移形成的极小质量白矮星的质量范围为(0.11~0.21) M。此外,研究发现部分极小质量白矮星双星能在宇宙年龄内演化成为AM CVn双星,这些极小质量白矮星的质量范围为0.14~0.16 M。研究还发现它们的引力波信号能被LISA、天琴、太极探测器探测到。最后还讨论了不同的物质积累效率对于同一双星系统演化结果的影响,发现它除了明显影响主星最终质量外,对于伴星和双星演化过程并无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白矮星将再度辉煌瑞林自从类星体、脉冲星和黑洞等奇异天体脍炙人口以来,在天文科普刊物中便很少提到白矮星了。但实际上,从19世纪60年代发现第一颗白矮星(天狼B星)至今,天文学家对它们的搜寻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而近年来的两项发现和宇宙年龄危机问题有可能...  相似文献   

11.
行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科学家们正在从白矮星身上寻找证据。因其在已知生命演化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对于研究太阳系外行星来说,寻找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寻找其他行星上的水目前仍是一项进行中的挑战。近十年来,在行星被白矮星瓦解和吞噬的过程中,科学家对它们的成分进行了探测。由于重元素很快就会下沉到它们富含氢和氨的表面之下,在白矮星上探测到的任何金属(除了氢和氮之外的所有元素)都必定来自落到它之上的行星残骸。得益于这个过程,相比于地球内部的成分,天文学家对死亡太阳系外行星的内部有了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DA白矮星光谱在光学波段主要由巴尔默线主导,谱线比较宽,且谱线轮廓不对称,传统的线心方法确定视向速度非常困难。介绍了一种基于利用白矮星的有效温度(Teff)和表面重力加速度(log g)选择理论模板,通过交叉相关方法确定DA白矮星的APP速度,减去白矮星的引力红移得到白矮星的视向速度。测试发现对于有效温度高于10 000 K且信噪比大于20的DA白矮星的低分辨率光谱(R~2000),精度在10 km/s以内。基于这种方法测量了SDSS DR7的DA白矮星观测样本的视向速度,统计发现在1 000 pc内,视向速度的平均值接近于0。  相似文献   

13.
Ia型超新星作为测量遥远星系距离——从而测定宇宙膨胀速率——的“标准烛光”,已经成为宇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天体。从某些方面来讲,Ia型超新星仍属于神秘天体(或爆发事件),其前身星及爆发模型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当前的观测不足以对理论模型作出精确的限制。然而有很好的理由相信大多数Ia型超新星可能是由接近钱德拉塞卡质量极限(≈1.39M⊙)的碳—氧白矮星通过聚变中心的碳和氧所引发的热按爆炸产生的。至于这一爆发通过何种机制完成,例如具体到Ia型超新星爆发时的流体动力学过程,仍存在分歧。最近爆燃阶段的三维数值模拟结果似乎表明,在Ia型超新星爆发晚期引入爆轰机制是没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尽管当前的多数证据表明,C—O白矮星 主序星(或红巨星)的演化模式比C-O白矮星 C-O白矮星的演化模式可能更合理,但双简并白矮星的前身星模型并不能被排除,因为它们能解释一些特殊的Ia型超新星爆发。  相似文献   

14.
宇宙信息     
老年恒星的水喷流 当一颗类太阳恒星到达生命尽头,在最后坍缩成白矮星前,会抛散它的外层大气。然而,令天文学家感到困惑的是,这些球状恒星抛出的发光残骸云竟呈一种奇怪的形状。有些理论家提出这些恒星肯定以某种方式发射形成行星状星云的物质喷流。如今,这类喷流已被观测到。  相似文献   

15.
《天文爱好者》2008,(6):41-41
5月15日,“金星快车”首次在金星大气中发现羟基分子。羟基(Hydroxyl)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金星上的羟基分子被发现于金星的外层大气中,大约离金星表面100千米处。“金星快车”是通过羟基分子发出的红外辐射而发现它们的。金星高层大气中发射红外辐射的羟基分子带非常窄,只有10千米宽。通过观测金星大气的边缘,“金星快车”偶然发现了这条窄带。  相似文献   

16.
仅在过去的10年中,由于采用了地面和空同时的光谱观测激变变星中正处于吸积过程的白矮星,在激变变星(CV)的研究方面出现了全新的途径。这些光谱探测开拓了恒星包层、角动量团儿CV演化中吸积物理学研究的新前没中。这篇评论包括了激变变星中的白矮星研究的方方面面:(1)表面温度;(2)吸积加热和冷却的不;(3)在高度倾斜的CV中吸收幕帘(盘的上面的大气)的影响和特点;(4)白矮星光球的化学丰度;(6)吸积带;(7)吸积的模拟。  相似文献   

17.
余恒 《天文爱好者》2013,(12):86-87
这三个字恐怕没几个人认识。它们并非来自徐冰的艺术作品,而是天文学家所发现的几个化学元素的名字,代表着一段西学东渐的历史。 先说第—个字:“氜”,其实这个元素就是“氦”(Helium)。虽然科学家们早就知道太阳光谱中存在暗线,但是这些暗线的真正含义直到1860年基尔霍夫和本生发现元素的特征谱线之后才被理解。于是,天文学家们开始根据日光中的谱线来确认太阳的元素组成。  相似文献   

18.
曾艺蓉 《天文学报》2003,44(2):103-109
研究了可以影响蓝回绕(blue loops)的各种主要因素,发现蓝回绕的形状和中心氦燃烧阶段的总产能率的变化相关联,而总产能率的变化主要来源于壳层氢燃烧和中心氦燃烧产能率的变化,所以蓝回绕主要与壳层氢燃烧和中心氦燃烧产能率的变化相联系,壳层氢产能率的变化主要与氢丰度变化区(μ-梯度区)的氢丰度分布轮廓(X-proflle),μ-梯度区的温度,以及外对流区的深入程度密切相关,氦核的大小和温度会影响中心氦燃烧产能率的变化,中心氦燃烧产能率的变化不仅对总产能率的变化有贡献,而且也会影响壳层氢燃烧产能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天文界期待已久的昌德拉X射线天文台,于1999年7月23日,从由首位女指令长,美国空军上校艾林·柯林斯驾驶的哥伦比亚航天飞机中被释放到太空,从而揭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新的里程碑。昌德拉X射线天文台,原名先进X射线天文物理实验室(AXAF),于发射前夕,为纪念已故天文学家苏布拉马尼扬·昌德拉塞卡(SubrahmanyanChan-drasekhar)改为此名(ChandraX-RayObservtory)。昌德拉塞卡,美籍印度人,因在白矮垦理论研究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建立白矮星模型,导出白矮星的质量上限是太阳质量的1.44倍,这就是著名的昌德拉塞卡极限)而…  相似文献   

20.
对天文学家而言,来自于遥远天体的星光是他们探索宇宙之秘的最重要资料。最近,通过对超新星爆发后的“回光”的观测,德国、日本和荷兰的天文学家们联手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星空考古”首次确认了437年前爆发的第谷超新星的真实身份,揭开了这个长达数百年之久的谜团:原来它的前身是一颗白矮星,死亡时变身为一颗Ia型超新星(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12月4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