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生主死北斗神《全宋诗》中流传下来一首不知何人作的《璇玑殿》诗:众圣环拱位中天,统济乾坤妙转旋。高覆昆仑朝帝阙,注生回死福增延。“璇玑殿”,顾名思义,是和北斗有关系的宫殿。北斗日夜绕北极转动,故诗中有“拱位”、“转旋”之描述。古人还认为昆仑山是天北极的枢轴,故云北斗“高覆昆仑”,那么“注生回死”指的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在《史记·天官司书》和《晋书·天文志》中,就有观看老人星的记载。《天官书》曰:“狼比地,有大星,日南极老人星。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常以秋分时,侯之于南郊。”  相似文献   

3.
浑天说不是地圆说──兼述金祖孟《中国古宇宙论》陈自悟《天文爱好者》1995年第3期发表《浑天说与地心说的比较》(下文简称《比较》),文章开宗明义指出:“浑天说与地心说是东西方类似的宇宙学说”。笔者认为这是流传已久的对浑天说的一种曲解。地心说首先是地圆...  相似文献   

4.
三国时代的另类浑天象 继张衡之后,三国时代吴国的陆绩和王蕃也制作过浑象。陆绩(187—219),字公纪,曾任郁林太守。他“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三国志·吴书·陆绩传》),曾作《浑天图》,并制作浑象一具。《开元占经》中说:陆绩所制的浑象“其形如鸡卵”。这是认为天的形状如鸡卵,大约是受张衡《灵宪》之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淳风(公元602—670年)是唐代初期最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我们知道唐代的科举有“明算”科,擅长数学的人可以由此进入仕途。要学习数学少不了“参考教材”。李淳风在唐高宗年间就着手教材的整理工作,他先后编定和注释了唐代以前的十部数学著作,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算经十书》。编定后的《算经十书》成为了国子监算学馆的“统编教材”。  相似文献   

6.
一、“月离于箕风扬沙” 月离于箕风扬沙,今朝休沐归早衙。枯天欲雪雁声急,禁寒勒住新梅花。 这首诗是清代嘉庆朝进士李彦章所作,诗题《寓斋阴寒殊有雪意催之以诗》。  相似文献   

7.
“天马行空”的房宿 房宿由四颗星组成,四颗星几乎成一直线,黄道垂直穿过其中,所以它与角宿一样,因跨过黄道,被称作“三光(日、月、行星)之正路”,是发生凌犯特别频繁的地方,被古代星占家所重视。房有“府”的意思,与“腑”同音,于是又成为苍龙腹部五脏所在,《石氏星经》说:“东方苍龙七宿,房为腹”,可能就是这么来的。  相似文献   

8.
彗木大碰撞的联想余新惠悲哉?壮哉?94之夏的“替木大碰撞”为人类展现了一幕惊心动魄的宇宙奇观。地球人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浩瀚宇宙间的木星。木星,这颗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在深这的茫茫夜空中在古闪烁,令人高深莫测,有史以来,一直受到人类的顶礼膜拜,...  相似文献   

9.
人的际遇瞬息万变,人事变迁也聚散无定,在我们看来,只有“天道”的运行是亘古不变的,不会因为我们的行为而导致改变,正如古语所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天论篇》),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时光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纪念刘和珍君),天地之机,大体如是。所以人们常常会以违反常规的天文现象,来形容罕见或不可能的事件,例如“太阳打西边出来”等。但事实上,天体运行的规律看似简单而实则深刻,一些我们觉得不可思议或难得一见的天文现象,或许并不是真的就绝无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一.早春暮显冬星民谚云:“打春阳气转”,在“金牛辞旧,白兔迎新”的贺岁声中,开始春回大地。早春,寒气还没有“下班”,而初春时还在“值守”的“冬季星空”,在夜幕降临时大多仍居于头项上空及附近,并向我们继续眨眼,在2010年本刊《诗词咏天》中介绍的“炊厨星集团”,也在当头熠熠闪烁。望着那匙星昴宿、叉星毕宿,还有笊篱、炉火等代表炊厨设备及用品的星星,好像春节过后,于元宵节期间还要继续使用。见下图。  相似文献   

11.
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学科,顾炎武《日知录》有云:“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数、理、化、天、地、生,这是自然科学的六大基础学科,其中数、理、化、地、生在中小学都有开设,只有天文没有。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赵峥教授在谈到我国基础教育中天文学的现状时说,世界各国的中学教育,都包含着一些天文学的内容,国外的初中,大都采用中学理科(《科学》课)教学,其中天文学知识占有相当比重。美国的《2061计划》等国家政府纲要中天文学的素质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家在高中物理教材中,也含有天文学内容,有些国家甚至将天文学作为中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来开。但是,我国中学教育中天文学知识教授得很少,只在地理课程中出现一点点。  相似文献   

12.
不信谣言信科学──关于“闰八月”的对话卞毓麟记者:赛先生,好久不见了。近来还那么忙吗?赛先生:是啊,从事科学研究永远不会有闲的时候。再说,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科普活动也比过去更频繁了。这几天正在准备一个有关...  相似文献   

13.
这一讲,我们从北斗七星移到中国星空的最核心区域——北极星及其所在的紫微垣。 “紫微垣”是天上的三个“城堡”之一,这三个城堡统称“三垣”,“垣”即墙,每一垣有两道用星星联成的墙围出了一块近圆形的天区,这“三垣”都在北天球,以北极为中心的叫“紫微垣”,另外两个是“太微垣”和“天市垣”。  相似文献   

14.
伽利略前二千年甘德对木卫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秦朝以前的文献中,木星是记载得最多的一个行星,当时叫做“岁星”。战国时期成书的《左传》和《国语》里有许多利用岁星的位置来记载某一事件发生年代的故事。那时有两位著名的天文学家,一位是石申(或石申夫),一位是甘德。甘德著有《岁星经》和《天文星占》二书,可惜都早已失传,现在只是在唐代瞿县悉达编的《开元占经》(成书于718—726年之间)中保存了一部分内容。最近我们在《开元占经》卷23《岁星占》中发现了一段非常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小龙 《天文爱好者》2009,(10):66-68
对大多数天文爱好者来说,日全食之前的那十几天,意味着紧张、期待、兴奋。可对我来说,还意味着更多的一些东西——责任、压力、天天工作14个小时。我要干的事情很简单:尽最大努力、最大可能去准确“猜测”7月22日的天气。这件事完全是凭个人兴趣揽来做的,但或许也有那么几个理由:1、我经营“晴天钟”(自己开发的一个天文用途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已经有4年时间,  相似文献   

16.
牛郎星和织女星是我们北半球夏夜星空中非常明亮的两颗星 ,因而易于辨认 ,很早就被人们用来夜行定向和出海导航。保存至今的明代《郑和航海图》上 ,即标有织女星的方位。更有趣的是 ,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里 ,已经出现了有关它们的神话雏形。“维天有汉 ,监亦有光。彼织女 ,终日七襄。虽则七襄 ,不成报章。彼牵牛 ,不以服箱。”(《诗经·小雅·大东》)这几句诗太简古 ,我们引用余冠英教授的译文作为帮助理解的参考。“天上有条银河 ,照人有光无影。织女分开两脚 ,一天七次行进。虽说七次行进 ,织布不能成纹。牵牛星儿闪亮 ,拉车可…  相似文献   

17.
影片对“太阳风暴”的过度渲染 最近一段时期,末日灾难影片连连引发世人恐慌,例如有将来人类因气候变暖而“被冻死”的影片《后天》:还有《2012》影片中,几乎集中了电影史上所有灾难:洪水、地震、海啸、飓风、岩浆……大量体现人类文明的标志性建筑物像豆腐一样被自然的巨大力量碾碎,几乎是能想象到的人类灾难的极限;也有因超强太阳风暴袭击地球,许多人被“烧死”,如好莱坞影片《先知》。  相似文献   

18.
《天文爱好者》2009,(1):22-23
当我们敲开2009年的大门,如同每个新年一样去迎接希望时,我们也满怀欣喜地盼来了国际天文年。400年沧桑,400年巨变,融入其中,何其幸哉!从2009年第一期开始,《天文爱好者》杂志作为国际天文年中国大陆地区惟一指定宣传杂志,将以专栏的形式全年刊登国际天文年最新动态,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9.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讲鬼话的人的对头。”(鲁迅:《随感录·三十三》)  相似文献   

20.
爱好者之页     
六十九年来所见的最大月亮1 999年 1 2月 2 3日凌晨月亮为六十九来最明、最大。据记载这是自 1 93 0年以来一直未现的天象 ,我们山东潍坊市天文爱好者的跟踪观测对此可以证实。众所周知 ,月亮在绕地球的运行中 ,每月都经过一次近地点和远地点 ,也就是说 ,每月都能看到一次大和小。我们一直认为它的“大小”差异是微不足道的 ,只有业余水平的我们是难以觉察出来的。既使拍照也因其差异不大而无法测量出来。年初我们从《香港观天会》上获悉 ,年内各有一次满月最大和最小 ,其差异较大 ,最小的日期为 5月 3 0日 ,最大的日期就是 1 2月 2 3日 ,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