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分析和论证了辉发河流域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和挽近期地壳活动表现,在对区域现代地壳应力场状态进行数学模拟计算的基础上,对区域稳定性作出了评价。评价结果认为,辉发河流域地区属次不稳定地带,带内尚可划分出次不稳定、基本稳定和稳定等三个地段。在次不稳定地段内,对各类大型建筑均应考虑设防措施,并应注意场地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三峡地区多年的地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的地形变特征。结果表明,各断层活动性甚微或基本不活动,区域地壳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3.
区域稳定性评价定量化与模糊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稳定性评价是建立在区域稳定性综合分析基础上的,而稳定性分析则是具体研究和分析区域地质体的组构、挽近期以来的区域地壳活动性和构造应力场、区域内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以及外动力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程度。区域稳定性工程地质分析的内容可以概括有地质构造、地震、地球物理和工程地质等要素,为使稳定性评价做到定量化,在前述四个要素中可选出一些主要指标(x_1……x_(10)),依据各个指标与不稳定、次不稳定、基本稳定和稳定四个等级的关系,确立各个指标对应于每个稳定等级的隶属函数。在给定区域综合定性分析和单元划分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别的方法进行区域稳定性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论证敦化——密山断裂分布区地壳基本特征和挽近期地壳活动状况入手,在对现今构造应力场进行数学模拟计算的基础上,对区域稳定性作出了初步分析和评价。结果认为,该区地壳活动性较弱,预计在未来一百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其最大震级不会超过5级,震中烈度不超过6度,外围地区危险地震的影响烈度也不会超过6度。田此,该区属区域稳定性划分等级中的稳定区,区内一般建筑可不采取设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潍坊市位于沂沭断裂带北段东西地堑之间,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性强,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对潍坊市城市建设及远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综合断裂、地震地质、构造应力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资料,以ArcGIS为平台,采用模糊数学评判方法,对潍坊市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潍坊市以不稳定区为主,面积约8 139.053 km^2,主要分布于沂沭断裂带两侧、端部、转折等部位;其次为稳定区,面积约4 915.455 km^2,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区以及南部山区;不稳定区面积2 328.811 km^2,主要分布在鄌郚-葛沟断裂和昌邑-大店断裂间中南部地段;较稳定区面积约1 648.077 km^2,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部山区、断裂之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在对延安市区斜坡稳定性进行定性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选取主要影响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并将其定量化,然后按不稳定、次不稳定、基本稳定和稳定等四个级别进行了延安市区斜坡稳定性两级模糊综合评判。评判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市区斜坡带的实际稳定程度。该方法清晰易用,能使较多的影响因素参与评判,是进行斜坡稳定性定量化研究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小观音、大柳树两坝址同处于黄河黑山峡河段,二者相距48公里。在国家地震区划中属西北强震带。在区域上,南部有海原17/2级地震,北部有中宁15/2级和中卫7级地震强震史。地壳活动强烈地受到沿原——景泰、中宁——中卫南北两大活断裂带控制。所以,区域稳定性条件便成为两坝址选择比较的关键。经对区域稳定性的地质、地震地质背景,活断裂特征和区域稳定性基本指标的系统分析论证,获得初步结论:黑山峡地区虽属中国地震区划强震区,但南北两大活动构造带之间的黑山峡——香山地块则属基本稳定地区。小观音,大柳树坝址区域稳定性条件较好。二者都具建坝条件,今后100年内地震烈度按八度考虑,可认为安全度保证率可靠。  相似文献   

8.
区域地壳活动性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通过南水北调西线区域及邻区34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对区域内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分析。结合地球物理资料,对西线区域的边界断裂及其活动性进行了评估。将测区青康滇楔状地壳断块体,划分为鄂陵湖—龙门山和西金乌兰湖—贡嘎山两个次级断块,分析了它们的块断作用。  相似文献   

9.
北极熊是北极最重要的哺乳动物之一,近年来数量却在减少。海冰作为北极熊狩猎、活动和繁殖的平台,是其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种群栖息地变化主要依赖于海冰变化。本文基于美国雪冰中心的海冰密集度和NOAA提供的ETOPO1基岩数据,分析了北极海冰密集度、开阔水域面积、海冰消退时间、海冰出现时间、开阔水域季节长度的年际变化,进而评价北极熊栖息地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海冰密集度呈现降低的趋势,开阔水域面积增大,多年冰数量减少,大多变为一年冰。海冰消退时间提前,海冰出现时间延后,开阔水域季节长度大幅增加,与1992年相比增加了72 d。19个栖息地中,巴伦支海是开阔水域面积和季节长度变化贡献最大的海域,增加速度分别为9.71×103 km2/a和71.69 d/10a。以开阔水域季节长度变化率为依据,将北极熊栖息地划分为稳定、次稳定和不稳定3个等级。总共有3个稳定栖息地,包括分布在相对其他栖息地而言纬度较低的楚科奇海、西哈得孙湾和南哈得孙湾。13个次稳定栖息地,包括拉普捷夫海、喀拉海、东格陵兰、巴芬湾、戴维斯海峡、福克斯湾、布西亚湾、麦克林托克海峡、梅尔维尔子爵海峡、挪威湾、北波弗特、南波弗特和兰开斯特海峡。3个不稳定栖息地,均位于70°N以北,包括北极盆地、巴伦支海和凯恩盆地。稳定区主要位于低纬度,不稳定区全部位于高纬度。该分级结果表明高纬度地区虽然海冰覆盖多,但是年际变化十分显著,不稳定的3个区域内北极熊对海冰变化适应时间更少,年际迁移变化大,对北极熊的生存发展更为不利。  相似文献   

10.
温泉作为一种含矿的地热流体,是地下热水由地壳深部上升到地表的天然露头。山东省已发现温泉18处,划分为鲁东、鲁西及沂沭断裂带三个分布区,其中鲁东和鲁西两个分布区的温泉在分布数量、泉温、密集度及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别。通过分析温泉分布区深部地壳结构、区域构造背景及热源、水源等形成条件,可将上述三个分布区及鲁北断陷平原区的地下热水资源,初步划分为4个预测区及22个预测亚区。  相似文献   

11.
广西若干重大基础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根据华南地区物探、化探、遥感编图广西综合解译成果,研究广西若干重大基础地质特征,着重讨论地壳结构、深部构造、主要隐伏深断裂带、基底性质等,以板块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提出广西地壳属陆壳型性质和扬子板块在广西的边界划在三江-大新一线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陆地卫星多光谱扫描图像(Landsat-MSS),解译了营口地区的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按其线性断裂的展布方向,划分了5个线性断裂构造带。金州断裂为本区的主要活动断裂,为西部中新生代以来接受补偿性堆积的坳陷断块区与东部长期遭受剥蚀的隆起斷块区的界线。两大断块区内,由活动断裂所围限的5个具有不同升降幅度的活动断块,影响了该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营口地区地震活动明显受北北东、北西向活动断裂的控制,前者对破坏性地震的空间分布和迁移起着控制作用,后者常与发震的具体部位密切相关,并主要发生在海城、盖县、熊岳三个地震活动带中。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大陆均衡理论研究河西地区地壳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大陆均衡理论,对由艾里(Airy)大陆均衡模型计算的理论均衡地壳厚度(D)和实际布格重力异常反演得到的地壳厚度(M)进行比较,探讨北祁连河西地区的地壳均衡状态。结果表明,该地区理论大陆均衡地壳厚度均大于实际地壳厚度,地壳处于不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14.
高精度GPS观测及其在福建东南沿海地壳形变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福建东南沿海GPS地壳形变监测网的两期观测资料的处理方法及其精度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根据复测资料的对比,对该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两期GPS观测资料经严密处理后其基线重复性精度优于10- 8,高程分量的精度固定误差小于7m m ,比例误差优于10- 8,满足了研究该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基本需要。利用统一处理后的两期GPS观测结果获得了该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基本图象,表明该地区相对于全球ITRF框架整体呈南东东向运动,台湾和福建沿海大陆相对运动是北西向压缩。这个结果和本地区北西向主压应力的构造应力场状态一致。GPS测区范围内测点的相对运动表明测网所跨越的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呈右旋走滑趋势,其活动量为毫米。  相似文献   

15.
滇西试验场区地壳的试验均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滇西试验场区最新完全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形高资料,采用设置虚拟数区和边界限定、消除趋势项、低道滤波等预处理措施,按试验均衡理论,计算了该区地壳的均衡响应函数及试验均衡异常;结合文献[1]的研究结果,对其均衡异常分布特征、区域构造运动机制、活动断裂与强震展布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均衡响应函数值高于美国、加拿大及我国华北等地区,其地壳处于亚均衡状态;2)区内各部位的均衡状态并不均一,且异常幅值大小多与地壳的相对隆起或沉降相关;3)红河断裂带两侧均衡异常值差异明显,全区均衡异常的展布同活动断裂与强震分布有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GPS观测的位移时间序列结果   总被引:32,自引:9,他引:23  
对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网于1998年9月-2001年10月GPS连续观测结果所获得的位移时间序列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了适用于地震分析预报的位移时间序列生成中的基准选择。选东部长期相对水平位移很小的9个站组成的一组稳定点作为基准,得到水平位移时间序列;选分布于不同区域相对垂直位移较小的7个站为稳定点组,得到垂直位移时间序列。2000-2001年我国西部的基准站出现2次明显的水平与垂直位移异常变化,这种异常变化有可能与南北地震带上云南地区发生的6级左右地震活动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河流阶地、溶洞及断裂地震活动的研究,认为南宁市自新生代第四纪以来,一直处于持续抬升状态,而交替出现较短的稳定期.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抬升速度减缓,稳定时间增长,而且在总体抬升的背景上,出现了沉降运动.由于该区处于区域性大断裂包围之中,属较稳定地块,断裂和地震活动虽较频繁,但强度较小,近期内不会造成较大的破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