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通过1982年剑川M_L5.3级地震前震和余震尾波持续时间的分析,统计地得出前震持续时间比余震长。前震满足关系 余震满足关系似乎表明,主震发生以后该区尾波激发能力下降、从而危险性也下降。本文提出的尾波相对激发函数φ有可能是一种前兆指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较详尽地研究了唐山7.8级大震后宁河地区6.9级地震前后小地震尾波衰减率 K 在时空上的变化图象。研究结果表明,6.9级地震前某段时间内,唐山地震余震区南端一定深度一定面积范围内,地震尾波衰减 K 增高(即地震尾波衰减快),大震后高 K 值区消失,大部分地震都处在低 K 值状态。此外,本文也探讨了海城和盐源两大地震前后小地震尾波衰减的规律,从某种程度上佐证了大破裂前小地震尾波衰减快,之后衰减慢的事实。而对一些小震群的研究得到震群地震尾波率衰减变化不大的初浅印象。由观测事实出发本文讨论了地震尾波衰减率在大地震前后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本刊上期报导的《尾波研究现状述评》一文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利用尾波进行介质衰减特性的研究和尾波用于地震预报两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用尾波干涉法监测介质波速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金川  王勤彩  薛兵  丁莉莎 《地震》2014,34(3):62-73
多次散射形成的尾波由于在介质内部重复采样、迭加和放大的作用,对介质的微小变化十分敏感。尾波干涉法利用尾波的这一特点检测介质的微小变化。近年来利用尾波干涉法高精度检测介质波速变化已经广泛应用到地震学领域和材料无损检测中。本文从尾波干涉法的原理和方法及研究进展两方面进行介绍,着重介绍了重复地震、噪声和人工源在研究介质速度变化中取得的成果。利用尾波干涉法,可以更精细地了解介质动态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尾波干涉原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卓  高原 《地震学报》2015,37(3):516-526
本文首先简述了尾波干涉方法的基本原理, 随后介绍了尾波干涉方法在研究震源位置变化和监测散射体运移状态的相关应用与进展, 最后探讨了利用重复地震、 人工主动源和噪声互相关函数监测地下介质波速变化的尾波干涉方法的优缺点及发展方向. 尾波干涉方法基于尾波的多次散射特性, 能够提取震源位置与介质的细微变化, 其中介质的动态变化可为地震(火山)的孕育、 形成及发展提供研究思路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Aki提出的向后散射模型,作出了DD—1短周期地震仪的尾波包络理论量板fpt~*和不同扩散指数V的尾波响应理论量板C(fp,t~*)~t~*。选用广西台网记录的60余次地方震和近震进行尾波观测,构制了各台的综合尾波曲线。观测结果表明,综合尾波曲线由2到3个分支组成,测得相应的Q值用Q_0、Q_1和Q_2表示,其中Q_1值分布与广西的地震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等地震前地震波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P波初动符号,垂直向P波、S波最大振幅比,尾波衰减系数a值,尾波持续时间比τ_b/τ_v及尾波衰减速率p值等方法研究了1990年10月25日乌苏5.2级地震波异常曲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震波参数的分析可以提取中强地震前的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8.
菏泽5.9级地震前后地震尾波的衰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菏泽、嘉祥和梁山地震台1979—1985年记录菏泽地震巢内的地震资料,分别计算了三分向和垂直向的地震尾波衰减系数K值,分忻了菏泽5.9级地震前后地震尾波的衰减变化。计算结果,菏泽、嘉祥和梁山台的三分向和垂直向的尾波衰减系数,在5.9级地震前均出现了明显的低值异常。异常时间21个月,最低值的下降幅度达50%左右。地震后尾波衰减系数K值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基于安艺的尾波理论,本文提出了一种使用单台记录的出格地震图尾波资料测定地壳上层介质Q值的简单数值计算方法。我们利用此方法,选用银川小口子台DD-1图纸,测定了宁夏北部及邻区地壳上部的品质因子。一、测量原理及方法对尾波振幅的理论公式作如下几点简化考虑: Aki曾针对他所使用的仪器系统和研究区域建立了尾波优势频率f与推移时间之间  相似文献   

10.
新疆南天山部分地区尾波衰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筱荣 《内陆地震》1991,5(2):132-137
分析1988年库尔勒和阳霞台地震尾波资料发现,地方震尾波衰减系数α值、尾波持续时间比τ值,在中强震前确有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11.
云南地区尾波衰减及其与地震前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38个遍布云南地区的短周期地震台站的地震仪器记录的160多个区域地震的尾波观测资料,详细研究了云南地区尾波衰减的某些特征,给出了全省地壳尾波Q分布图。在考虑Q值与频率相点的情况下,发现频率相关值η在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比较高,而在相对平静的地区比较低。从尾波Q值的空间分布来看,滇西北地区最低,在70—180之间,东部地区最高,约300—400左右,云南地区总的趋势是自西向东Q值逐渐增高。根据这些研究结果,讨论了尾波衰减的某些特征与地震活动前兆关系的理论基础,把尾波Q值作为地震前兆的可能性研究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梁劳  林美 《地震学报》1988,10(2):124-136
本文根据AKi单次逆向散射的尾波理论,应用Herrmann等人推广了的尾波理论模式,并假设Q与频率相关,计算了58-1,63-B和DSL-1三种短周期地震仪的尾波优势频率、尾波形状和尾波斜率作为t*函数的理论曲线,并利用库区四个台58-1仪器记录的新丰江库区的地震资料,用S-t*和C-t*两种方法,估算了新丰江水库区频率约为1.0Hz短周期波的地壳Q0值,得到Q0值在170——300之间,平均为23038;频率相关系数为0.0——0.2。Q0的平面分布表明,近坝峡谷区具有最低的Q0值。与其他地区对比后认为,库区属于地质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区。 文中还对尾波Q值的估测方法等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利用Sato模型研究宁夏及邻区尾波Q值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Sato模型,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宁夏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清晰、噪声水平满足计算条件的ML≥2.0地震,计算宁夏及邻区各区域尾波Q值,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得到研究区尾波Q值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宁夏及邻区尾波Q值整体呈北高南低分布;吴忠、灵武地区尾波Q值相对较高,与该区域存在高速区相对应;阿拉善左旗西南尾波Q值较低;盐池地区尾波Q值相对较高,对应该区稳定的地质构造;中卫、海原及附近地区尾波Q值相对较高,认为与该区域地壳深部的高温度与高热流值有关。  相似文献   

14.
地方震尾波的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Aki(1969)一次回弹散射理论基础上,用超声岩石模型模拟地方震,对地方震尾波进行了初步观测和讨论。观测结果得出见波波形、功率谱、持续时间相对于不同震中距是稳定的;并且尾波震相不可以追踪。这就支持了关于尾波的散射理论,同时也为地方震震级、地震矩和Q值等的研究以及地震图资料的充分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程德利  张裕中 《地震学报》1985,7(4):398-407
本文依据K.Aki的单次回弹散射模式绘制了DD-1短周期地震仪的尾波包络理论量板,制定了尾波包络的综合观测方法,测定了江苏省地壳内介质的平均品质因子Q。观测表明,尾波包络曲线明显地由两个以上的分支组成。由其中一个分支得到的Q值分布与江苏的地震活动有较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16.
宁夏中北部区域尾波Qem>值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在进行近震尾波Q值研究时,提出了用采样深度反应流逝时间对Q值影响的方法,同时对地震尾波的频率和采样深度依赖特性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宁夏银川遥测台网数字化记录的分析表明:地震尾波Q值不仅对频率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对采样深度的依赖性也不可忽视;通常地震尾波Q值依赖特性公式Q=Q0 f 0 中的参数Q0和n与采样深度关系密切,当采样深度增加时,Q0明显升高,n则降低,并可用线性关系进行拟合.本文对此特征进行了解释.因地震尾波产生机制比较复杂,此特征是否普遍存在,尚待更多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7.
唐山地区尾波Qc值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利用首都圈地震数字台网资料,计算了唐山地区不同尾波窗长的Qc值。尾波窗长为15~30s时,Qc(f)=53f1.1;尾波窗长为30~60s时,Qc(f)=256f0.8;尾波窗长为60~90s时,Qc(f)=304f0.72;尾波窗长为90~120s时,Qc(f)=2400.68。可以看出,同一地点的Q0值随尾波窗长的增加而增大,但尾波窗长为90~120s时,Q0反而减小。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K.Aki等的尾波理论,使用台网的三分向地震记录资料,通过数值计算,连续测定了宁夏灵武—吴忠地区三次中强震前后地壳上层介质Q_c值、振幅衰减系数α值以及尾波优势频率随推移时间衰减的指数m值等尾波物理量,并给出了相应的误差估计。结果发现,Q_c值在上述区域中强震前上升,幅度可达常年均值的30%左右,α及m值则在震前下降,或下降后又回升。这表明,经过及时、适当的处理,有可能从区域地震记录的尾波物理量的特征变化中获取强震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9.
文中采用尺寸为50mm×50mm×150mm的花岗闪长岩、大理岩以及砂岩3种不同的岩石样品,开展了超声尾波和声发射同步观测研究。结果显示:1)尾波变化与声发射演化过程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声发射频度增加时尾波的变化随之改变,尤其是声发射频度增加的早期阶段尾波便出现变化。这预示了分析尾波可获得岩石早期的损伤信息。2)不同变形阶段,尾波变化的物理机制不同。加载初期,尾波变化存在明显的散射体改变特征;随后,在线弹性变形阶段则以波速变化为主;加载后期,散射体的改变增加,且与波速变化共存,散射体的改变效应与岩石微破裂的程度有关。3)随着载荷的增加,波速增加的幅度总体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这与通过直达波获得的认识基本一致。4)岩石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微破裂会改变尾波变化的物理机制,散射体效应将显著增强。同时,声发射波形将对超声尾波造成干扰,因此在仅利用尾波资料分析岩石损伤时需要关注相关的问题。总之,超声尾波变化和声发射均可反映岩石内部的损伤情况,且不同的变形阶段尾波的变化机制不同,二者的联合观测可起到相互验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观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尾波双振幅的地动位移A_m~*做尾波结束标志,建立了不同A_m~*标准的尾波震级公式。这样得到的公式可以减小仪器对震级测定值的影响。由于实际工作中使用据A_m~*=10~3 A_m~*V得出的尾波记录双振幅结束标准A_m~*,使用方便且换放大器仍可使用,通用性强。对不同A_m~*标准的公式做了比较,归纳出大连尾波震级公式M_D=0.3+2.15lgZ-lgK。此式可以兼顾对大小不同地震的测量要求,有更强的通用性。可以内插使用,对单台一次地震记录同时算出多个M_D值取均值,进一步提高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