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留存文献较多而又保持传统特色,明代天文记录是研究中国传统天文学的重要资料。由于《明实录》卷帙浩繁,何丙郁等将其中与天文学有关的记载摘录出来,出版了《明实录中之天文资料》一书。以同样的体例,将该书未包括的《崇祯实录》及《崇祯长编》中的天文资料辑出,以为该书之补充。同时对其中能够计算的天象作了复算,以为注释;对崇祯朝天象记录文献来源的特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由于留存献较多而又保持传统特色,明代天记录是研究中国传统天学的重要资料。由于《明实录》卷帙浩繁,何丙郁等将其中与天学有关的记载录出来,出版了《明实录中之天资料》一书,以同样的体例,将该书未包括的《崇祯实录》及《崇祯长编》中的天资料提出,以为该书之补充。同时对其中能够计算的天象作了复算,以为注释,对崇祯朝天象记录献来源的特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统计和分析了我国古代月食记录中的月亮位置。这些宿度记录主要集中在北魏、宋朝和清朝,这三个朝代正史中记录的月食宿度错误率分别是15%、5%和4%。清代之前的大部分月食宿度记录应该是实测的结果,清代正史月食宿度记载则来自预报记录。地方性月食宿度记录绝大部分出自明清的地方志,其中对宋朝和明朝的月食宿度记录比较多,错误率分别为21%和6%,清朝地方志交食记录中对当朝发生日月食时的日月位置的记录很少,而对清之前出现此类天象时的日月位置有较多的记载。1740年前后至清末月食的宿度记录精度比之前有所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历象考成后编》和《仪象考成》的编纂。  相似文献   

4.
前几天偶然翻出了几本尘封已久的《星光快讯》、《星空观测者》、《天文文摘报》等这些十年前的收藏,不禁感慨良深。这些曾经为中国业余天文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民间刊物现在都已完成其历史使命而停刊,网络成为当今天文同好间交流和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细细追忆往昔,结合个人的切身经历,我觉  相似文献   

5.
中国天文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89年3月8日至12日在苏州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各地方学会、专业委员会选举的代表,上届理事等160余人。《天文学报》、《天体物理学报》、《天文学进展》和《天文爱好者》等四个刊物的编辑部也派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有十多位天文学家就当前大家关心的天文学前沿领域作了评述性的学术报告。报告题目及报告者为:太阳磁场理论(胡文瑞);类星体在大尺  相似文献   

6.
天文学报编辑部:云南天文台古代黑子记录整理小组的“我国历代太阳黑子记录的整理和活动周期的探讨”一文(《天文学报》第17卷,2期,1976年,217-227),介绍了我国古代112次黑子记录.其中第2次黑子记录是:  相似文献   

7.
钱德拉X射线卫星已经探测到银河系的中心黑洞。对人马座A做了两个星期(164小时)的观测,并记录了它每天的变化。 伴随十几次高能爆发,天文学家探测到将近1光年长的暗弱的X射线喷流和温度为2000万度的波瓣。这些高能现象看来与  相似文献   

8.
研究内容如下:(1)考察了朱文鑫先生"两汉日食考"中的142次日食数据,比对西汉(东汉)时期《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所得公历日期与其同者计38次(61次),占70%(85%),所得结论与其同者42次(61次),占78%(85%).两汉《五行志》记日食计126次,其中无食21次,首都不见7次,日出前9次,日没后1次,见食凡88次,占70%,见食地通常为首都.(2)借助笔者建立的中国历史时期的日期转换平台考察两汉《五行志》日食的历日记录,由此对两汉历谱精度进行了评估.西汉(东汉)行用历法中月、日的标准误差分别为0.31月(0.17月)和0.97日(0.74日).(3)同时亦研究了两汉日食位置记录的精度,得出西汉(东汉)太阳位置记录的标准误差为11.08?(6.63?),扣除可能的错记则为9.30?(3.59?).指出若两汉的距星相同,则东汉时期太阳位置的观测误差均值为2.8?,远好于西汉时期的8.2?;若两者存在差异,则它们多出在误差偏大的宿中.(4)尝试通过有食分描述的日食记录确定?T(ET-UT)取值,同时得出"既"的食分范围为0.969~1.0,"几尽"为0.829~0.985,"不尽如钩"为0.861~0.926.  相似文献   

9.
《天文爱好者》杂志已经发行300期了。她是中国天文学会和北京天文馆主办的刊物。中国天文学会在成立时,中国天文学会在成立时就宣称有普及天文知识的任务,早期办有《宇宙》和《大众天文》普及性杂志。解放后,中国天文学会恢复,事业相继,风气相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前后的气象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研究认为局地气象异常与地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那么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前后有没有气象异常呢?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1988~2007年20年间局地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为基准,通过构建气象异常指数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的大地震前后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降水强度和日平均气压等5项气象要素指标的异常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震前2个月的时间内有异常状况出现,并且其变化幅度和持续时间都比较长,在地震过后这些异常并未立即消失;从5项气象要素异常空间分异来看,汶川是气象异常的中心地带,表征了汶川地震与局地气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尽管气象异常是否是地震发生的必然前兆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出现在汶川特大地震前后的气象异常再次给我们一个提示,即气象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前后的气象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研究认为局地气象异常与地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那么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前后有没有气象异常呢?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1988—2007年20年间局地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为基准,通过构建气象异常指数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的大地震前后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降水强度和日平均气压等5项气象要素指标的异常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震前2个月的时间内有异常状况出现,并且其变化幅度和持续时间都比较长,在地震过后这些异常并未立即消失;从5项气象要素异常空间分异来看,汶川是气象异常的中心地带,表征了汶川地震与局地气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尽管气象异常是否是地震发生的必然前兆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出现在汶川特大地震前后的气象异常再次给我们一个提示,即气象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用现代天文计算方法全部检验的基础上,分类统计和分析《金史》和《元史》各种天象记录的数量和特征。统计中将所有天象记录分为可计算检验和不可计算检验2大类,并计算了各种记录的错误率,大多数错误记录可以考出其原貌。搜索了《金史》、《元史》以外的金元天象记录。  相似文献   

13.
古代日月食观测记录是研究过去几千年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最有用的材料, 本文对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明末以前)的日食观测作了分析讨论。指出,西汉以后资料是系统完整的。多为当时首都的观测记录。可惜的是,古人不重视记录天象发生的准确时刻。 作者从这些材料中筛选出13次观测地点明确的日全食观测,探讨分析了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运用法国巴黎默东天文台记录的暗条目录资料构造了一个时间精度为每天的暗条数目序列,选用Scargle周期图和Morlet小波变换两种周期方法研究了这个序列的周期性,发现其存在4个显著的周期,它们分别是1557天、1141天、795天和367天,详细分析了这些周期的时变特征,并简单讨论了其中个别典型周期的相位、物理机制和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天文爱好者》2009,(3):83-83
我是一名因公致残退休人员,轮椅上的天文爱好者。由于不能独立行动,全凭他人照料。生活难度很大,一言难尽。而《天爱》杂志及天文爱好却成为了我的生活及生命支柱之一。在诸多杂志涨价后,我便放弃不再订阅,而《天爱》杂志却是我惟一保留的刊物。  相似文献   

16.
宝瓶座R的星周云膨胀速度表明,大约在1100—550年前经历了一次爆发。本文认为《高丽史》中的公元1073年客星记录,可能是对此特殊变星爆发事件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徐振韬同志“《周易》丰卦和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一文(载《天文学报》第20卷,第4期,1979年12月),通过对《周易》丰卦“日中见斗”和“日中见沬”两条爻辞的考释,认为这两条爻辞就是中国古代太阳黑子记录的表达形式。由此得出结论,“至迟在公元前八百年,中国已经有了文字明确的太阳黑子记录(或记载),而迄今所知这是世界上最  相似文献   

18.
清代正史日食记录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清代正史日食记录的全面复算,对清代正史日食记录作了分析和讨论。根据前人和我们的分析,《清史稿》、《清实录》、《清朝文献通考》等正史里的日食史料来自日食预报,清朝正史中的日食记录包括了清代发生的日食的绝大多数;从1735年开始至清末,清代日食预报的时刻精度比之前提高了5分钟左右,得益于《历象考成后编》的编纂;《历象考成》、《历象考成后编》、《仪象考成》的编纂是清代日食预报中太阳所在宿度精度提高的主要原因;《西洋新法历书》的计算方法中日食方位是按太阳的地平方位来定位的,而《历象考成》和《历象考成后编》则自日面顶点计算日食方位。《历象考成后编》中日食方位的计算方法比《西洋新法历书》的方法有了极大改进。  相似文献   

19.
岁月如梭,不经意间《天文爱好者》问世已近半个世纪,发行已达300期。我是该刊的老编辑之一,我接触编辑这一行就是从《天文爱好者》开始的。编海弄舟数十载,断断续续与这个刊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她有割舍不掉的情结。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富力强的一段光阴是在《天文爱好者》编辑室中度过的,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使用一个完整的赤道坐标系来表达恒星位置,赤经、赤纬和分点的概念都是十分清楚的。现存最早的星表是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的石氏星经,后世又对恒星坐标进行过多次系统观测。“运动的天体”(日、月、行星、彗星、流星等)的位置用它们与恒星的相对关系来表示,赤经赤纬很少用到。文中对各种天体的位置表达方法逐一进行了介绍。要搞清这些运动天体的真实位置,就必须搞清古代记录中所用的各种单位和术语,本文对古代常用的角度单位“丈、尺、寸”进行统计分析,得到1尺等于1度的结论。对于古代记录中最常用到的术语“犯”,通过《元史》中800个月犯星记录和《宋史》中100多个土星犯星记录的计算和分析,讨论了它的含义。本文系IAU141学术讨论会《空间参考坐标系》论文。1989年10月发表于列宁格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