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2.
1951--2006年南京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南京市1951年1月-2007年4月逐日温度观测资料,分析了南京市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冷积温和热积温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56a来南京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尤其是春、冬季升温显著,且春季升温大于冬季升温,而年极端最低气温和冷积温显著上升,年极端最高气温和热积温略有下降;冷冬皆分布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暖冬主要分布在90年代以后;春季提前并略有加长;夏季加长了约4候;秋季延迟并缩短了约2候;冬季缩短了约3候。 相似文献
3.
4.
南京56年来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南京市1951年1月~2007年2月逐日温度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南京56年夏季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热积温和高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利用候温法研究了南京夏季候平均气温≥22 ℃的候数变化和南京夏季时间尺度的演变,探讨了南京夏季各温度指标的年代变化和凉夏、酷暑的分布。结果表明,56年来南京夏季平均气温是上升的,而极端高温和热积温1990年代以前是下降的,但本世纪头几年回升明显;当今南京的夏季始于5月下旬或中旬,终于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南京夏季时间尺度的明显增长与全球变暖相对应;南京1950、1960年代夏季较热,酷暑年较多,1970、1980年代较凉,凉夏年较多,1990年代以后夏季气温回升,但本世纪头几年南京夏季虽较热但未有凉夏、酷暑的异常年出现。南京温度及热积温的变化与大气环流演变和热带海洋海-气相互作用紧密相联,致使南京相应降水日数、日照时数等的变化,可引起南京夏季气温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5.
建国50年以来南通市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统计分析表明南通市建国以来冬季气温有升高趋势,并且在八十代中期发生明显跃变,在对冬季气候进行冷冬、暖冬及正常冬季分型的基础上,对它们各自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与北极涛动年代际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利用中国160站气温资料、北极涛动指数资料及关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高度场、风场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冬季北极涛动的年代际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东北冬季气温为持续冷冬(暖冬)期。可能影响机制是:在地面,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时,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减弱),亚洲大陆偏北冬季风增强(减弱),东北为持续冷冬(暖冬)期;在对流层中层,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时,东亚大槽加深(减弱),贝加尔湖以西以北脊增强(减弱),环流呈经向(纬向)型发展,东北对流层中层偏北风增强(减弱),东北为持续冷冬(暖冬)期。 相似文献
7.
冬季北极涛动和华北冬季气温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33
利用北极涛动指数(AOI)、NCEP/NCAR40a再分析资料中的海平面气压(SLP)、850、500、200hPa等压面高度场资料及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北冬季气温和冬季北极涛动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有着显著相关,特别是在年代际尺度上关系尤其密切。华北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前为持续冷冬,80年代中期之后变为持续暖冬,其间相对正常,而冬季北极涛运指数亦存在类似的3个阶段,冬季北极涛动高(低)低数年,华北地区为暖(冷)冬年。其原因在于,北极涛动在于对流层低层和高层都可激发类似EU遥相关型的异常,通过影响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影响华北地区气温。强(弱)涛运年大气环流具有弱(强)东亚冬季风特征,西伯利亚高压减弱(增强),亚洲大陆地面东北风减弱(增强),高空东亚大槽减弱(增强)。 相似文献
8.
石家庄近53a冬季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石家庄1955年1月至2008年4月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石家庄冬季平均气温、寒冷日数、冷积温的变化特征以及冬季气温的突变和周期;研究了冬季变暖的背景下,石家庄冬季时间尺度的演变、冬季极端冷(暖)日的变化特征和严重冷(暖)冬的分布.结果表明:石家庄近53 a冬季气温明显上升,最低气温的上升对冬季增温的贡献较大,寒冷日数与冷积温均呈明显减少趋势;冬季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突变,存在15 a和3 a左右的周期;近53 a冬季缩短了近4个候,主要体现在冬季结束时间的提前;冬季极端冷日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极端暖日日数年际变化加大;严重冷冬均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而严重暖冬均出现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 相似文献
9.
利用梅县站建站后58年(1952~2009年)冬季气温资料,对梅县冬季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梅县冬季平均气温的线性增长率为每10年0.227℃;20世纪90年代开始,冬季气温开始急剧升高,平均最高气温线性增长率为每10年0.115℃,平均最低气温线性增长率为每10年0... 相似文献
10.
库尔勒1959-2008年冬季气温及负积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库尔勒市近50a冬季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库尔勒冬季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负积温以及低温持续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库尔勒冬季平均气温自1985年开始发生增暖突变,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均在波动中逐渐上升,冬季增温主要体现在最低气温和2月平均气温的显著偏高,冬季气温最暖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冬季负积温增暖变化早于冬季气温,冬季≤0℃低温持续日数明显减少,但近8a冬季≤-15℃的低温寒冷日数较20世纪80、90年代有明显增加,从而导致近8a负积温绝对值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Areasonable warmer winter index(IwwI)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hree equiprobability categories(i.e.warmer,normal and colder categories)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winter temperature data observed at 565 stations in China during 1956-2005,where IwwI is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the station number of warmer category over the total number of station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rend of IwwI wa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winter temperature on decadal time scale,and their rates of change were 10%/10 a and 0.4℃/10 a,respectively.It is found that only 13 warmer winter events in total were detected by IwwI over the past 50 years,and 85% of them occurred after 1986. 相似文献
12.
小麦发育期对冬季积温变化的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沁阳站1980-2007年冬季积温和小麦发育期资料,分析了冬季积温和小麦发育期的变化规律,用相关分析和典型年份对比方法探讨了冬季积温对小麦发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2007年冬季积温增加率为6.8(℃·d)/a,1995年以后小麦发育期基本持续提前;冬季积温与冬小麦各发育期呈负相关,最显著的是起身期,其次是抽穗、开花、返青期;冬季积温典型偏高年份作物平均发育期比典型偏低年份的早,最明显的是起身期,提前了26 d,其次是返青期为21 d,再次是全生育期为16 d. 相似文献
13.
14.
清远市冬季气温和寒害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据清远国家气象观测站1957~ 2010年逐日的气温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 突变检验和多项式拟合等方法,对清远市的气温和寒害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清远市年平均气温升温速率为0.018℃/年,在1998~1999年发生了向暖的突变.冬季气温的升温速率为0.023℃/年,冬季气温变化不稳定性加剧,可能是引发寒害的原因之一.寒害频次和强度在总体变化(线性趋势)上均呈明显减少趋势,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和80年代,寒害强度以中度型为主. 相似文献
15.
近46年重庆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6年期间重庆地区的气温资料,对重庆气温变化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6年,重庆年平均、年平均最高气温都经历了先降温后升温的过程,而且前期1961—1985年的降温趋势和后期1986—2006年的升温趋势都很显著,均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而年平均最低气温近46年的整体上升趋势明显,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对于重庆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在前期降温过程中,春季和夏季的下降趋势显著;而在后期的升温过程中,春季和秋季的增温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16.
山东冬季气温年际变化及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山东省43年(1961—2003年)冬季气温变化,结果表明,第1模态几乎反映了整个温度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冬季气温年际变化明显,增温显著;采用NCEP/NCAR月平均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1961—2003年),分析表明,冷、暖冬大气环流差异明显,冷冬年500hPa高度距平场呈北高南低的特征,西伯利亚高压加强,东亚大槽偏西加深,亚洲地区维持稳定的经向环流,利于冷空气南下,易造成冷冬;暖冬年呈相反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