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端生 《吉林地质》1998,17(3):12-21
本文以翔实的资料,论证了东亚地区新华夏系第四隆起带和第四沉降带的存在。阐述了其形态特征、构造成分与展布规律以及和其它构造体系的关系。概括了第四隆坳带自身的特点,并深入浅出地对诸如我国地势的三个“踏步”、中国的“母亲河”、“母亲江”缘何绕行,大地构造单元与地方病等问题一一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吴川—四会断裂北段特征及其与金属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家仪 《铀矿地质》1996,12(5):265-275
吴川-四会断裂是我国华南一条重要的深大断裂兼控矿构造,沿带分布了一系列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同时与粤北铀矿成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在论述了它作为一条大型对冲韧性剪切带的一系列特征后指出,它与其他构造的交汇复合是控制矿产分布的重要构造条件,并提出了韧性剪切带,拉伸构造,铀活化区,幔涌带“四位一体”的铀成矿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3.
徐高中 《铀矿地质》2003,19(3):137-140,147
吐哈盆地南绕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1)新疆古陆台发展阶段(An∈),(2)准吐陆块南绕被动大陆边缘沉积阶段(∈~C1);(3)岛弧前线增生推覆体及类前陆盆地发育阶段(C2~T);(4)次造山区——斜坡带发育阶段(J~Q)。第三阶段为本区中新生代沉积及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来源和长期稳定的斜坡带构造基础,第四阶段的山间盆地发育期控制了本区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及砂岩型铀矿的形成。“中新生代次造山区背景上的稳定斜坡带—河流相富还原剂可渗透平缓单斜层—局部背斜、鼻隆及断层复活”的构造叠加组合为本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构造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4.
淮南煤田的构造厘定及动力学控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淮南煤田的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和二叠系, 主要构造格架为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对冲式断-褶构造带”。该带可分为 3个次级构造带: 南部“八公山-舜耕山构造带”, 为一由南向北逆冲的推覆构造带; 北部“明龙山-上窑构造带”, 是位于淮南煤田北缘由北向南逆冲的推覆构造带; 中间为“淮南扇形复向斜带”, 构成淮南煤田的主体。淮南对冲式断-褶构造带是印支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造山的产物, 是大别山北侧薄皮推覆构造前锋带和外缘带的主体, 主要沿结晶基底与盖层的接触界面滑动。淮南煤田发育在“淮南扇形复向斜带”中, 南北向的强烈挤压、对冲使得位于其中的含煤地层遭受错断、牵引而弯曲, 直至倒转, 严格控制着淮南煤田的构造格架和几何学形态。   相似文献   

5.
扬子地台西缘构造格局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区位于扬子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结合部,属龙门山-锦屏山造山带中段。经历了基底形成,被动陆缘发展,褶皱造山,陆内造山4个构造演化阶段。尤其是中,新生代的褶皱造山和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了现今地质景观。按构造岩片观点,以韧性剪切带为界划分构造岩片,从而建立了“四带五片”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6.
从区域板块构造运动、盆山耦合及与层间氧化带型铀成矿关系出发,将吐哈盆地南缘构造演化归纳为四个阶段:(1)新疆古陆台发展阶段(An∈);(2)准吐板块南缘被动大陆边缘沉积阶段(∈~C1);(3)岛弧前缘增生推覆体及类前陆盆地发育阶段(C2~T);(4)次造山区-斜坡带发育阶段(J~Q)。第三阶段形成的构造格局为本区中新生代沉积及层间氧化带型铀成矿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来源和长期稳定的斜坡带基础,第四阶段中侏罗世末以后的山间盆地发育期控制了本区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及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提出“中新生代次造山区背景上的稳定斜坡带-河流相富还原剂可渗透碎屑岩系平缓单斜层-局部背斜、鼻隆及断层复活”的构造叠加组合为本区层间氧化带型铀矿的构造位标志。  相似文献   

7.
研究区位于扬子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结合部,属龙门山—锦屏山造山带中段。经历了基底形成、被动陆缘发展、褶皱造山、陆内造山4个构造演化阶段。尤其是中、新生代的褶皱造山和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了现今地质景观。按构造岩片观点,以韧性剪切带为界划分构造岩片,从而建立了“四带五片”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8.
木纳布拉克构造混杂岩带位于南阿尔金与东昆仑衔接部位,是古阿尔金洋岩石圈板块由南向北阶段性俯冲的产物,为南阿尔金蛇绿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1∶10 000大比例尺填图和剖面测量,结合显微尺度的构造解析,对该构造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和变形特征进行研究,将与构造混杂岩带有关的物质组成划分为弱变形的“岩块”与强变形的“基质”两类,并从中识别出9种不同岩石组合的岩块及2种不同类型的基质。在对“岩块”和“基质”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地质体的构造变形截切关系及组合特征,在构造混杂岩带中识别出6期变形作用,建立了相对构造变形序列,为木纳布拉克构造混杂岩带演化提供了新的构造证据。  相似文献   

9.
临清坳陷变换构造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讨论了临清坳陷内3个规模较大的调节构造带,即封丘左行传递带、马陵横向背斜调节带和夏津—腰站斜向背斜调节带的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临清坳陷内“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是由平行于裂谷轴方向的NNE(NE)向伸展正断层和垂直(或斜交)于裂谷轴方向的NW(NWW)斜向滑移断层及横向构造带等共同作用造成的;区内3个规模较大的调节构造带是造成“南北分块”的构造原因,这些调节构造带垂直或斜交于裂谷方向.通过传递带或调节带的方式调节不同伸展域间的应变,从而使区域应变守恒。  相似文献   

10.
太行山北段金矿赋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内金矿以产于变质岩系中的破碎带蚀变岩与石英脉复合型和石英脉型为主。赋存规律与变质岩原岩建造、韧性变形带及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一座功能复杂的综合性一类建筑,其消防系统的设计也比较复杂。本文根据其建筑的特点,详细介绍了临汾市公安局作战指挥中心消防系统的设计内容。  相似文献   

12.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第四纪盆地系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北干旱区第四纪盆地主要是在中、新生代盆地基础上发展而成,一般可分为前山带山间断拗盆地和山前断拗盆地两大类,前者规模较小,后者规模较大,居主导地位。盆地构造形式大部分为单斜式不对称盆地,又可划分为单列型单斜式盆地和多列型单斜式盆地,包括部分地下隐伏盆地,形成盆地系统。盆地构造主要受区域深大断裂和新构造作用控制,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律性。每条河流一般要流经2~3个盆地,形成由盆地系统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水文系统。全流域的水循环系统和水资源系统,均受盆地系统的制约。因此,研究干旱区第四纪盆地系统,对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剪切带构造成矿系统   总被引:44,自引:8,他引:36  
邓军  方云 《现代地质》1998,12(4):493-500
首次提出了剪切带构造成矿系统概念,明确指出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网络性、同源共生性、分带过渡性及最优化结构等特性,而网络性是其最重要特性;重点确定剪切带构造成矿系统特征参数,分析系统结构,提出将系统集约化程度、有序度和自组织性等系统特征参数作为判断其聚矿功能的定量指标,解析成矿系统结构和聚矿功能;阐明了剪切带构造成矿系统研究的具体方法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使专家系统技术尽早在地学领域取得突破,应该研制智能系统。在人机交换系统中加入智能模块,管理调度各功能模块,即实现人机交互系统到智能系统的升级。将专家系统、骨架系统加以扩充,增加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科学计算等功能子系统的接口,即成为一个研制智能系统的工具—智能骨架系统。文末描述了一个智能骨架系统—SGES的结构和用法  相似文献   

15.
黑河下游额济纳盆地地下水系统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俊  孙自永  余绍文 《地下水》2008,30(1):12-14
地下水系统的划分对于深入分析地下水的形成条件,揭示地下水的循环演化规律,进行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和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论述地下水系统的有关概念及划分方法的基础上,以西北典型内流盆地黑河下游额济纳盆地为例,对地形地貌、区域地质背景及系统内含水层和水流场进行分析,从中提取依据,确定系统边界,划分地下水系统,划分出4级系统,包括2个地下水亚系统(二级系统)、4个子系统(三级系统)。  相似文献   

16.
大型商业建筑投资规模大,人员密集,一旦发生火灾,损失巨大,因此消防设计要慎之又慎。本文根据某大型商业建筑的特点,介绍了关于给排水和暖通专业的消防设计。  相似文献   

17.
山西郭庄泉岩溶水系统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8.
19.
新疆的干旱环境与滑坡,泥石流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的干旱气候环境,导致荒漠广布.受温差悬殊制约,风化作用强烈.不论山地或平原,松散物均较发育,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崩,滑,流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大雨、暴雨往往集中在夏季。暴雨洪流,融雪洪流成了引发泥石流的动力。特殊的内陆环境条件,决定新疆降水量有限。受水动力条件不足制约,新疆的滑坡多系小型土滑,且往往与泥石流共生。换句话说,滑坡为泥石流提供了物源。因此,对新疆滑坡,泥石流的治理,应本着近期治标,长期治本的原则,以土木系统工程治表、生物系统工程治本。与此同时,还要强调社会系统工程,作为实施各项防护举措的保证。通过综合治理,以促进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论油气系统与油气系统动力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冲龙  何光玉 《地球科学》2000,25(6):604-611
“油气系统”实际上就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这个概念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是石油地质学家从系统科学角度所看到的、研究对象与抽象模型相复合的、具有层次结构的新型地质实体.因此, 它应当适合于整个油气地质单元序列, 而不应当被局限于某一个层次的单元中.“油气系统”的研究方法, 应当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考虑到油气成藏过程存在非线性特点, 以及当前盆地模拟和油气成藏模拟普遍存在的缺陷, 尝试引进系统动力学的思路与方法, 提出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并阐述了它的基本原理, 初步建立了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方法体系.系统动力学模拟的结果可提供对盆地和凹陷进行资源预测、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