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西淳  毛娟 《内陆地震》1994,8(3):247-252
用最小二乘法处理泾阳台DD-1地震仪记录资料,拟合适于泾阳台由地震波持续时间求算近震震级MD的公式:MD=2.7lgr—2.4(Δ≤10km),MD=2.29lgr+0.00118Δ-2.25(10km<Δ≤520km),并对震级ML和MD进行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原台DD-2型地震仪在1998-1999年间记录清晰、可靠的50次张北地震和记录到Pn震相的25次地震资料。通过计算,得到京西北地区直达波的平均传播速度为:Vpg=5.99km/s,Vsg=3.47km/s,平均波速比Vpg/Vsg=1.73,京西北地区的地壳厚度为41Km。  相似文献   

3.
云南是一个地震多发区。1652年至1994年间云南地区共发生613次破坏性地震,其中5.0—5.9级地震553次,6.0—6.9级地震49次,7.0—7.9级地震12次,8级地震1次。云南的破坏性地震除了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建(构)筑物破坏外,还在震区形成包括滚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和喷砂冒水等地面破坏现象,这些地面破坏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建筑物和农田,形成云南破坏性地震灾害特点。云南地区破坏性地震的人员伤亡和地面破坏主要集中发生在滇中、滇西北和滇西南地区。根据统计分析,云南地区破坏性地震的平均人员伤亡人数(N)与地震震级(M)的关系为:lgN=1.5M-7.4。人员伤亡数(N)与震中距D(km)的关系为:lgN=0.8-0.027D(6.0—6.9级地震)和lgN=3.2-0.05D(7级以上地震)。出现地面破坏现象的最大震中距离(Dmax)和震级的关系为:Dmax(km)=52M-298(地表裂缝);Dmax(km)=18M-93(崩塌滑坡);Dmax(km)=50M-281(滚石)。  相似文献   

4.
针对云南巧家M_S5.0地震应急流动测震台站布局规划、台址勘选、仪器设备的架设及组网方式等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并统计分析台站架设后对震区监测能力的提升及余震事件记录的影响,结果发现,流动测震台站的架设提升了台网在震区的监测能力,提高了余震定位精度,使更多余震事件被记录到。  相似文献   

5.
祁国亮  袁川  余苗  唐淋 《地震学报》2022,44(3):476-488
为解决带约束条件的台站选址问题,本文借鉴公共服务设施选址最优化理论,深入分析测震台网监测能力的构成要素,并考虑地形坡度、环境噪声水平、台站布局等约束条件,建立了基于地震检测能力、记录能力和定位精度的台网布局最优化模型。之后以成都市测震台网为例,经模拟退火算法求解,获得了分别满足重点监测区和非重点监测区地震监测能力需求的台网布局优化方案,明确给出了新增或新建监测台站的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6.
1992年底在延庆-怀来地区实施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测量,目的是通过对该区地壳细结构的研究来探讨延庆-怀来盆地形成演化的机制和过程,以及与该区地震活动图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上部地壳总体上呈“透明”性质,厚25-26km;下部地壳具有强烈的反射性质,厚约14-15km.壳幔过渡带是由双程走时约2s和厚约5-6km的水平反射叠层所组成,莫霍界面具有深度深(约39-40km)和平坦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延庆─怀来地区地壳细结构──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   总被引:37,自引:13,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2年底在延庆-怀来地区实施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测量,目的是通过对该区地壳细结构的研究来探讨延庆-怀来盆地形成演化的机制和过程,以及与该区地震活动图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上部地壳总体上呈“透明”性质,厚25-26km;下部地壳具有强烈的反射性质,厚约14-15km.壳幔过渡带是由双程走时约2s和厚约5-6km的水平反射叠层所组成,莫霍界面具有深度深(约39-40km)和平坦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2019年镜泊湖火山测震台网新增2个测震台后,共有5个测震观测子台对火山区进行地震监测.利用其观测数据,进行噪声功率谱和监测能力计算,绘制地震监测能力图,并与原测震台网监测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镜泊湖火山测震台网监测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可满足火山地震监测需要.  相似文献   

9.
针对测震台网定位存在偏差的问题,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08—2019年9月内蒙古测震台网及周边台站记录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4410个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研究表明,利用双差定位方法重新定位后地震分布更集中,更符合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定位精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丽江7.0级地震的余震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从PDR-2数字化近源(6.2km≤△≤42km)台网记录的丽江余震中初选了74个地震,初定了震中位置,震中方位角。用相应的台网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了丽江地震序列的体波谱。对震级2.5≤M≤5.7、地震矩21.40≤longM0≤23.28的地震,得出了丽江地区地震系列的震源参数;以及P波、S波的logM0与Md的关系式分别为:logM0^p=0.62Md+19.93;logM0^s=0.59M  相似文献   

11.
叙述了对1999年11月1日山西大同-阳高Ms5.6地震的宏观考察情况,确定了宏观震中的烈度,圈定了Ⅶ度、Ⅵ度、Ⅴ度烈度区的范围。指出极震区呈椭圆形,长轴北西向,长9.6km,短轴北东向,长4.2km,面积约32.0km^2。阐述了震前宏观异常现象及震区的地质构造环境,得出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团保断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介从新疆叶城至西藏狮泉河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它北起塔里木盆地,横跨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地区到冈底斯西段,全长800余公里.探测结果表明,不同测点的地壳内部有的有两个低阻层,有的则只有一个低阻层,壳内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10-35km,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30-65km。在南昆仑缝合带以南,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有从南向北不断加深的趋势;而在其以北的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则与此相反.上地幔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100-150km之间,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350-550km之间.  相似文献   

13.
以宁波地震台DD-1短周期仪器记录到的震中距400km左右的地震为例,讨论了该范围近震的震相分析问题。认为在地壳平均厚度约30km的地区的台站,当震中距在400km左右时P与Pn、S与Lg差不多同时到达,使震相分析复杂化。指出可以用分析体波或面波的方法来加以确定地震的各项参数。  相似文献   

14.
保.  СИ 《内陆地震》1995,9(4):402-412
1992年8月19日在北天山苏萨梅尔山脉地区发生了近10年来最强的地震事件,其震级为M=7.3。虽然有着很大的震中距(Δ〉300km),但是当这个大地震在孕育和发生阶段,在阿拉木图地震实验场的那些观测站上仍然在地下水中显示了气体化学和流体地球动力学参数的一系列变化。在地震前2 ̄2.5个月,在距震中350 ̄450km的秋施喀拉(Чушкала)台、塔乌-土尔叠(Tay-TypreHb)台以及喀尔干(  相似文献   

15.
以宁波地震台DD-1短周期仪器记录到的震中距400km左右的地震为例,讨论了该范围近震的震相分析问题。认为在地壳平均厚度约30km的地区的台站,当震中距在400km左右时P与Pn、与Lg差不多同时到达,使震相分析复杂化。指出可以用分析体波或面波的方法来加以确定地震的各项参数。  相似文献   

16.
基于江西及邻区测震台网记录的自2009年以来的662次地震事件,采用波形互相关方法计算得到了267对重复地震对。利用其中至少3个台站记录到,且各台波形互相关系数不小于0.8的23对重复地震研究了江西省及邻区的地震定位精度。结果显示:赣南及邻区定位精度优于赣北及邻区,宜春地区定位精度较差。  相似文献   

17.
王周元 《地震研究》1989,12(3):212-218
简要分析了定位模型偏差对震源深度测定的影响,提出了有利于抑制模型偏差作用,提高测震定位精度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1992年研制完成了MD-2型磁变仪数据采集记录系统,它在MD-1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增强了系统性能。MD-2型配接俄罗斯的磁变仪,已在南极和北京以及俄罗斯的部分台站投入使用。它的研制应用大大提高了地磁测量数据的质量和处理速度,实现了台站记录设备的更新换代。  相似文献   

19.
用单台Z/H法研究陕西地区深部电导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兴信  鲁秀玲 《内陆地震》1994,8(4):333-338
利用陕西地磁台站的磁静日资料和单台Z/H磁测深法研究了陕西地区深部电导率状况。多年和多台的平均结果为:陕西地区电磁感应比例尺度Cr1约900km,高于磁场梯度法测定的华北地区结果,但接近单台Z/H法测定的兰州地区值;Cr2为500km,和华北地区的结果接近;Ci-T曲线高于华北地区值;内外场之比|Q1|、|Q2|、|Q3|约为0.4,和全球平均结果一致;σ*-h1曲线显示在250km附近有一高电导层。  相似文献   

20.
为保证在市电停电时仪器连续工作,在地震台站上运行的仪器都配备了电瓶作应急使用。测震仪器及附属设备要求的直流工作电压不一致,如张家口台:记录器(DJ2型)备用电瓶电压为20V;记录器(DK1型)备用电瓶电压为24V;数字钟(DS1型)备用电瓶电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