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用静水式试验方法评价和比较了两种钻井泥浆的水可溶部份对斑节对虾仔虾、罗氏沼虾仔虾、虾虎鱼和剑尾鱼等4种水生动物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泥浆水溶性成分对班节对虾仔虾、罗氏沼虾仔虾、虾虎鱼和剑尾鱼的半数致死浓度均明显大于10000mg/L(1%),但斑节对虾仔虾对泥浆水可溶性成份的敏感性高于其余3种动物,适于钻井泥浆毒性试验。可以认为在试验条件下两种泥浆是无急性毒性的物质,但由于泥浆组成的复杂性,综合评价泥浆对水环境的影响时,需探讨其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静水生物试验法测定了氟乐灵对斑节对虾卵和幼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氟乐灵对斑节对虾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的24hLC50/×10-6分别是1.68,0.83,1.84和2.09;48hLC50/×10-6分别是0.76,0.53,1.09和1.51。5.01×10-6氟乐灵浸浴受精卵12h,50%的受精卵可孵化。第22天仔虾用10×10-6以下浓度的氟乐灵浸浴5min,对其存活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花蟹蟹肉以及斑节对虾亲虾肌肉和成熟卵巢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通过计算4种饵料与斑节对虾亲虾肌肉和成熟卵巢的必需氨基酸比率(A/E)的比值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4种斑节对虾亲虾饵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花蟹蟹肉以及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亲虾肌肉和成熟卵巢中的粗蛋白质量分数分别为9.18%、8.14%、12.10%、17.00%、21.90%、18.60%;总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7.30%、7.47%、11.70%、14.80%、19.40%、14.60%。以斑节对虾亲虾肌肉蛋白为参比,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以及花蟹蟹肉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0.93、0.94、0.94、0.97;以斑节对虾亲虾成熟卵巢蛋白为参比,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以及花蟹蟹肉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0.95、0.93、0.88、0.84。这说明4种亲虾饵料相对斑节对虾亲虾而言是一种优质蛋白质,能够满足亲虾蛋白需求。不过,精氨酸、组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不能完全满足亲虾需求。  相似文献   

4.
壳多糖对罗氏沼虾,斑节对虾苗生长和抗菌防病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壳多糖对虾苗的生长和抗菌防病的作用。用玻璃缸培育罗氏沼虾和斑节对虾苗,在水体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壳多糖,人为感染气单胞菌或弧菌,观测虾苗的生长和抗病情况。结果表明:(1)在培养水体中加入壳多糖能净水水质,防止水质恶化,因而可进行不换水育苗;(2)壳多糖(25×10^-6-100×10^-6)可抑制气单胞菌和弧菌的生长繁殖,增强抗病能力,提高虾苗的成活率;(3)适宜浓度为25×10^-6-100×1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花蟹蟹肉以及斑节对虾亲虾肌肉和成熟卵巢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通过计算4种饵料与斑节对虾亲虾肌肉和成熟卵巢的必需氨基酸比率(A/E)的比值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4种斑节对虾亲虾饵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花蟹蟹肉以及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亲虾肌肉和成熟卵巢中的粗蛋白质量分数分别为9.18%、8.14%、12.10%、17.00%、21.90%、18.60%;总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7.30%、7.47%、11.70%、14.80%、19.40%、14.60%。以斑节对虾亲虾肌肉蛋白为参比,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以及花蟹蟹肉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0.93、0.94、0.94、0.97;以斑节对虾亲虾成熟卵巢蛋白为参比,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以及花蟹蟹肉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0.95、0.93、0.88、0.84。这说明4种亲虾饵料相对斑节对虾亲虾而言是一种优质蛋白质,能够满足亲虾蛋白需求。不过,精氨酸、组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不能完全满足亲虾需求。  相似文献   

6.
虾类微量元素含量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湛江几种养殖对虾和海捕天然对虾的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虾体中微量元素含量均衡;综合排名依次为野生斑节对虾、野生凡纳滨对虾、养殖斑节对虾、养殖凡纳滨对虾,两种野生对虾的综合排名均高于养殖对虾;野生斑节对虾综合得分为1.6708,微量元素含量最均衡,营养价值最高,养殖凡纳滨对虾营养价值最低,综合得分为-1.20943。  相似文献   

7.
探讨壳多糖(chitosan)对虾苗的生长和抗菌防病的作用。用玻璃缸培育罗氏沼虾和斑节对虾苗,在水体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壳多糖,人为感染气单胞菌或弧菌,观测虾苗的生长和抗病情况。结果表明:(1)在培养水体中加入壳多糖(50×10-6)能净化水质,防止水质恶化,因而可进行不换水育苗;(2)壳多糖(25×10-6~100×10-6)可抑制气单胞菌和弧菌的生长繁殖,增强抗病能力,提高虾苗的成活率;(3)适宜浓度25×10-6~50×10-6)的壳多糖对虾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较系统研究了斑节对虾、墨吉对虾、日本对虾和的对虾道路 对虾的耗氧率、CO2排出量,呼吸商和窒息点。结果表明,同一种类不同大小和不同种类及生活习性不同,耗氧率、CO2排出量、呼吸商和窒息点有较大的差别。日本对虾、刀额新地虾的耗氧率、CO2排出量比其他两种虾低。墨吉对虾次之,斑节对虾为最高,对DO忍受能力,刀额新对虾最强,在DO0.60mg/L才开始出现窒息,斑节对虾闪之在DO降至0.88mg/L出现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对罗氏沼虾各期蚤状幼体摄食卤虫无节幼体量及早期饥饿对蚤幼发育变态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罗氏沼虾幼体从ZⅡ开始摄食,ZⅢ摄食量明显增加,日摄食卤虫无节约体量为19个,随着蜕皮变态.日摄食量逐渐增大.到ZⅥ日摄食量达90个,但在蜕变皮间期内日摄食量差别不大,从Z1发育至P1平均每尾幼体摄食卤虫无节幼体总量为1094个。饥饿对罗氏沼虾幼体早期的变态和成活有明显影响,罗氏沼虾幼体的PNR10O约为4d。  相似文献   

10.
对自然发生的斑节对虾烂鳃病进行了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虾由杆状细菌感染造成鳃丝萎缩、坏死,鳃小片呼吸上皮脱落,鳃血中有菌团存在,而且病虾的肝胰脏、胃、肠、心脏等器官组织受毒素影响而发生组织变性坏死。证实斑节对虾烂鳃病由杆状细菌感染引起。本文对细菌引起虾体的损害及对虾的防御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斑节对虾是由于细菌感染造成鳃呼吸功能障碍和细菌毒血症造成肝胰脏功能障碍而死亡。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应斑节对虾高密度养殖业迅猛发展的需要,研制了粤海牌斑节对虾饲料。该饲料配方合理,工艺先进,不加粘结剂,能达到水中稳定性的要求。试验结果表明:饵料系数1.39~2.18,饲养79~126d,产量6870~9240kg/hm2,收虾规格54~72尾/kg;饲养的斑节对虾肌肉饱满,活力强。  相似文献   

12.
对克隆的 WSSV基因组 Xba 1.8kb片段进行序列测定 ,根据所测定的核酸序列 ,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 ,设计出一对 PCR引物。所设计的 PCR引物能从纯化 WSSV及患白斑症的对虾组织中扩增出长为 92 1bp的目的 DNA片段 ,并且能检测出 0 .2~ 0 .4μg病虾肌肉组织中的 WSSV。健康对虾、感染MBV的斑节对虾仔虾及 SINPV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表明所建立的 WSSV PCR检测法灵敏而且特异。  相似文献   

13.
用孔雀绿、福尔马林对罗氏沼虾各期蚤状幼体及仔虾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孔雀绿的24hLC50是:蚤状幼体为0.141~0.257×10-6、仔虾为0.271×10-6;48hLC50是:蚤状幼体0.077~0.152×10-6、仔虾为0.174×10-6;安全浓度蚤状幼体为0.007~0.016×10-6、仔虾为0.021×10-6.福尔马林的24hLC50是:蚤状幼体为23,5~51.9×10-6、仔虾为42.6×10-6;48hLC50是:蚤状幼体为14.3~33.6×10-6、仔虾为28.7×10-6;安全浓度蚤状幼体为1.2~4.2×10-6、仔虾为3.9×10-6。  相似文献   

14.
以生物生态学方法,采用生物和非生物等10种附着基经人为投入虾苗池,预防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和长毛对虾病害,结果细基江蓠繁枝变种聚缩虫附着率较高,能相应减少幼虾体上的聚缩虫。试验表明,人为投入附着基,能使水质有害因子大为减少。显示出生物生态防治虾病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5.
较系统研究了斑节对虾、墨吉对虾、日本对虾和刀额新对虾等4种对虾的耗氧率、CO2排出量、呼吸商和窒息点。结果表明,同一种类不同大小和不同种类及生活习性不同,耗氧率、CO2排出量、呼吸商和窒息点有较大的差别。日本对虾、刀额新对虾的耗氧率、CO2排出量比其他两种虾低。墨吉对虾次之,斑节对虾为最高。对DO忍受能力,刀额新对虾最强,在DO0.60mg/L才开始出现窒息。斑节对虾次之,在DO降至0.88mg/L出现窒息。墨吉对虾在DO1.19mg/L出现窒息。日本对虾忍受DO能力最差,在以DO1.31mg/L出现窒息。  相似文献   

16.
在建立斑节对虾实验室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对野外采集的有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病典型症状的斑节对虾初步纯化其病毒,并进行WSSV的PCR检测,得到WSSV的感染用样品。对健康斑节对虾分别进行浸浴感染,投喂感染和注射感染。对感染死亡个体进行WSSA的PCR检测和细菌检测,证实WSSV感染性和致死性。浸浴感染、投喂感染和注射感染的感染量分别为4mL/L、0.2g/10g虾体、1/2稀释液0.05mL/10g虾体,死亡开始时间分别为16d、42h、28h,三种感染模式最终死亡率100%,从开始死亡到全部死亡延续时间分别为15d、82h、44h。  相似文献   

17.
在建立斑节对虾实验室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对野外采集的有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病典型症状的斑节对虾初步纯化其病毒.并进行WSSV的PCR检测,得到WSSV的感染用样品。对健康斑节对虾分别进行浸浴感染,投喂感染和注射感染。对感染死亡个体进行WSSA的PCR检测和细菌检测,证实WSSV感染性和致死性。浸浴感染、投喂感染和注射感染的感染量分别为4mL/L、0.2g/10g虾体、1/2稀释液0.05mL/10g虾体,死亡开始时间分别为16d、42h、28h,三种感染模式最终死亡率100%.从开始死亡到全部死亡延续时间分别为15d、82h、44h。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我国养殖的9地虾主要形态特征作了简要的描述,并根据它们的不同特征把这9种对虾分成4个组:即中国对虾组、斑节对虾组、日本对虾组和内对虾组。对各组间和组内不同种类对虾的形态特征作了比较,并根据它们不同的形态特征编出检索表,以便于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19.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是世界上三大优良养殖品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也是我国本土优质对虾资源之一。但尚未形成遗传稳定的养殖品系,养殖种苗除少数来自海捕外,绝大多数通过人工繁殖获得。供人工繁殖的亲虾均来自野生资源。斑节对虾养殖的迅速发展对野生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过度开发势必引起种质的退化。  相似文献   

20.
用6.0×104拷贝、1.2×104拷贝和6.0×103拷贝3种剂量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对凡纳滨对虾和斑节对虾进行人工注射感染,比较了两种对虾对WSSV敏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死亡时间随病毒剂量降低而延长,斑节对虾死亡时间没有明显差异;随病毒剂量的降低,凡纳滨对虾人工注射感染后病毒复制高峰时间显著延长,斑节对虾感染后病毒复制高峰时间相同,WSSV在凡纳滨对虾体内比在斑节对虾体内复制慢。对虾携带WSSV数量最低为3.3×107拷贝.g-1,最高为4.3×108拷贝.g-1。凡纳滨对虾比斑节对虾对WSSV的抵抗性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