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鳖甲溃疡和穿孔病的病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勒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lemoignei)、产碱菌(Alcaligenessp)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3种病原菌;同时在病原药敏试验的基础上筛选治疗药物(鳖康乐1号),并进行了生产性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广东省5个罗非鱼主养区患暴发性的罗非鱼中分离到15株菌,挑选其中的5株(不同地域、不同组织分离的菌株)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表现出自然发病的症状,确定此5株分离菌为导致罗非鱼暴发病的主要病原。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并结合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5株分离菌株均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5株分离菌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实验结果上保持一致,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8.6%~99.8%,但在致病性和对药物的敏感性上却呈现一定的差异。另外10株分离菌株通过生理生化实验鉴定也为无乳链球菌。研究表明,广东省罗非鱼流行性暴发病的病原菌主要为无乳链球菌。  相似文献   

3.
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为鱼类诺卡氏菌病的主要病原,绛红色诺卡氏菌(N.purpurea)是分离自土壤中一种无毒诺卡氏菌。以鰤鱼诺卡氏菌和绛红色诺卡氏菌为亲本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获取融合菌。经生长特征观察、革兰染色、16SrRNA测序分析,对融合菌进行初步鉴定,并通过斑马鱼模型评估融合菌毒力检测和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融合菌的菌落形态与亲本菌株不同,为诺卡氏菌属革兰阳性菌,融合菌的毒力较鰤鱼诺卡氏菌野生株降低70%,免疫保护率约为50%。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广东湛江地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烂尾病主要病原及其药敏特征。【方法】从对虾病灶部位分离纯化细菌,用2株代表菌株对健康虾进行创伤浸浴感染试验,分析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RNA和HSP60基因序列,以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和坎氏弧菌(V. campbelli)溶血素基因特异引物扩增菌株基因组DNA,通过纸片扩散法测试菌株对17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从患病亲虾和养殖对虾分别分离获得编号2018B22和2018MZ1的代表菌,两株菌16Sr RNA和HSP60基因序列均与哈维氏弧菌最相似,且均可被哈维氏弧菌溶血素基因引物特异扩增,表型特征亦与哈维氏弧菌相近;两株菌均可引起凡纳滨对虾烂尾病,其中菌株2018B22的致病力较2018MZ1更强,而后者的耐药谱更广。【结论】湛江地区凡纳滨对虾烂尾病主要病原为哈维氏弧菌。  相似文献   

5.
笛鲷烂鳃病是一种细菌性鱼病,其感染率高达62%,造成海水浮置网箱养殖的笛鲷死亡。从病鱼肝部分离到该致病菌,用其纯培养物进行易感动物人工感染获得成功。该菌为短杆状,大小为0.5~0.6×1.1×2.5μm;两端钝圆且微曲;无鞭毛、无芽孢、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本文还叙述了该菌的形态学、生理生化测定、培养特性等分类特征,初步认为该菌是一新属。  相似文献   

6.
鱼类诺卡氏菌病是全球性的鱼病,杀鲑诺卡氏菌(Nocardia salmonicida)是引起鱼类诺卡氏菌病的主要病原之一。根据杀鲑诺卡氏菌16S-23S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设计引物,建立特异性PCR检测杀鲑诺卡氏菌的方法。结果表明,筛选的PCR引物可特异性地扩增出杀鲑诺卡氏菌的ITS片段,检测灵敏度(DNA浓度)为28.3 pg·μL-1。检测人工感染杀鲑诺卡氏菌的鱼组织,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从未分离到病原菌的病鱼组织中检出阳性片段,较传统细菌分离鉴定方法更为高效灵敏。  相似文献   

7.
对自然发生的斑节对虾烂鳃病进行了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虾由杆状细菌感染造成鳃丝萎缩、坏死,鳃小片呼吸上皮脱落,鳃血中有菌团存在,而且病虾的肝胰脏、胃、肠、心脏等器官组织受毒素影响而发生组织变性坏死。证实斑节对虾烂鳃病由杆状细菌感染引起。本文对细菌引起虾体的损害及对虾的防御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斑节对虾是由于细菌感染造成鳃呼吸功能障碍和细菌毒血症造成肝胰脏功能障碍而死亡。  相似文献   

8.
以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弧菌病的主要病原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为抗原制备兔抗血清,以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羊抗兔血清为酶标二抗,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技术。通过棋盘滴定法测定,得出溶藻弧菌菌悬液的最佳工作浓度为5×108mL-1,兔抗溶藻弧菌血清的最佳稀释度为1∶16000,酶标羊抗兔抗体的最佳稀释度为1∶2000。应用本实验建立的间接双抗体夹心法对红笛鲷进行现场检测,患病红笛鲷特异性抗体的检出率为70%,外观健康红笛鲷的检出率为20%。结果表明,本实验所建立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法可以用于红笛鲷弧菌病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而且可以检测出隐性感染状态下的红笛鲷。  相似文献   

9.
黄喉拟水龟体表溃疡病原菌SG_(24)的分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溃疡的黄喉拟水龟病灶中分离到一株病原菌SG24。对菌株SG24进行了常规生理生化测定和ATBExpression半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并测定16S rRNA序列,分析其与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进化树。普通细菌学方法结果显示菌株SG24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以沙雷氏菌属的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了菌株SG24大小约950 bp的16S rRNA部分基因片段,测序结果显示菌株SG24与黏质沙雷氏菌同类,与已登录的黏质沙雷氏菌(S.marcescensDQ207558)的16S rRNA同源性大于99%。综合以上分类鉴定结果,确定菌株SG24属于沙雷氏菌属的黏质沙雷氏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G24对链霉素、庆大霉素、壮观霉素、强力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敏感。  相似文献   

10.
应用以芽孢杆菌为主导菌的微生物复合制剂进行分解养鱼池有机污泥的试验,菌剂合活菌数为109个/g.用量为1.5~4.5mg·L-1。经一个月的试验,池底原有厚3~5cm的有机污泥被分解,并对鱼类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说明应用以芽孢杆菌为主导菌的微生物复合制剂净化养殖池塘底质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用鲶爱德华氏菌兔抗血清作为一抗,碱性磷酸酶(AP)标记的羊抗兔IgG作为酶标二抗,建立黄颡鱼"红头病"病原菌—鲶爱德华氏菌的间接酶联免疫(ELISA)快速检测法,并优化检测条件。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为107/mL,一抗工作的最佳稀释度为1∶211,病原菌的检测灵敏度为105/mL,交叉反应实验证明该方法特异性强,与迟钝爱德华氏菌、弧菌等13种标准菌株无交叉。应用上述技术对人工感染发病鱼中分离的优势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阳性检出率为80%;对自然发病黄颡鱼体内分离获得的20株优势菌检测结果表明,12株菌为鲶爱德华氏菌。  相似文献   

12.
地胆头注射液对鸡大肠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香鸡皮下接种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0.5mL/只(含菌量为4×109~5×109mL-1), 复制了鸡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感染病例。用自制的地胆头注射液(每安瓿5mL,相当于生 药2g)通过胸肌多点注射,进行治疗试验。结果发现,用药后第2天,供试鸡只的发病率明显下 降,效果和环丙沙星注射液相当。在试验结束时,各试验组鸡只均被治愈。在各组供试鸡的体重、 死亡率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地胆头注射液均表现出明显疗效,高、中、低各剂量组鸡只的总有效 率分别达到95.29%、88.24%和75.29%。  相似文献   

13.
从患烂尾病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的溃疡处分离到一株优势菌So GZ1401,回归感染试验证实该菌是引起烂尾病的病原菌,对眼斑拟石首鱼的半致死量(LD50)为8.6×103 CFU·g~(-1);结合其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及HSP60测序分析,鉴定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利用杯碟法研究其胞外产物性质,结果表明:其胞外产物具有淀粉酶、明胶酶、酪蛋白酶、卵磷脂酶、脂酶活性以及溶血活性,但无脲酶活性。药敏试验表明,该菌株对氟哌酸、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和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有较高的敏感性。制备哈维氏弧菌灭活疫苗,采用注射和浸泡2种途径免疫眼斑拟石首鱼,测定受免疫鱼的血清抗体效价和疫苗对眼斑拟石首鱼的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免疫组血清中的抗体效价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和浸泡组的抗体效价最高值分别达718.4和128,哈维氏弧菌攻毒后免疫保护率分别为75.0%~86.7%和46.4%~56.7%。哈维氏弧菌灭活疫苗对眼斑拟石首鱼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性。  相似文献   

14.
以黄颡鱼"红头病"致病菌——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A86作为实验菌株,通过十二烷基肌氨酸钠(Sarkosyl)抽提并结合超速离心的方法提取主要外膜蛋白(OMPs),SDS-PAGE图谱分析结果显示,OMPs主要有6条条带,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5 000、42 000、41 000、36 000、30 000和22 000。用A86 OMPs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多克隆抗体22 mL,抗体效价为1∶20 480,抗体按照1∶2 560稀释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仅与迟缓爱德华菌(E.tarda)、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和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存在微弱的交叉反应,与鮰爱德华菌参考株及不同地区的分离株呈现特异性结合。多克隆抗体与OMPs的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主要有2条明显的免疫反应发色带,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6 000和30 000,且36 000蛋白染色最为明显。多克隆抗体与包括菌株A86在内的分离自南北方不同地区的10株鮰爱德华菌全菌免疫印迹试验发现,所有受检菌株反应结果相同,主要有4条明显的反应条带,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06 000、54 000、36 000和30 000,其中36 000和30 000两条蛋白带染色最深。因此,认为从黄颡鱼体内分离的鮰爱德华菌OMPs中36 000和30 000蛋白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36 000蛋白尤甚。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了生石灰和敌百虫共用治疗多种鱼病的小型治疗和发病鱼塘治疗试验。结果表明,二药共用可在短时间内这药力高峰,收到治疗体外寄生的粘孢子虫病、中华鱼蚤病和锚头鱼蚤病等多种疾病的效果。文章还用生物指标法测定这两种药物共用时在水中残留浓度的变化情况。并对生石灰与敌百虫共用的协同作用机理、不同浓度共用时药效的差异和应用的范围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过程中幼虫经常发生一种严重的病害。发病幼虫症状如下:消化盲囊颜色由正常的均匀的黄绿色变成不均匀的茶褐色或无色;胃中的食物长时间不能消化并变成茶褐色;幼虫趋光性差,活力弱,不能集群,不久即大量下沉死亡。对发病幼虫进行了细菌的分离和纯化,得到3株纯化的菌株,对“D”型幼虫的人工感染试验证实:9401和9402两株菌株是致病菌,通过对细菌进行群体及个体形态观察、生化实验,鉴定9401和9402两株菌株均属假单胞菌(Pseudomonas)。对这2株菌株进行了药物敏感试验、药物预防试验,结果表明,2株菌株对氯霉素、痢特灵、氟哌酸敏感,2×10-6氯霉素可达到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红鳍笛鲷弧菌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广东湛江特呈岛鱼排取患病红鳍笛鲷进行病原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病原菌Ls 1。该菌 为革兰阴性短杆菌,有运动性,菌落半透明,最适温度28~30℃,需盐生长,氧化酶反应阳性,发酵 葡萄糖不产气,不发酵肌醇,对弧菌抑制剂O/129敏感。经API ID32E细菌鉴定系统及弧菌科细 菌生化鉴定管鉴定,该菌为一株溶藻弧菌(Vibrioaginolyticus);其对红鳍笛鲷的半数致死量为6.32 ×105mL-1。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阿莫西林、先锋V不敏感,对新生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 素B、四环素中度敏感,而对庆大霉素、氟哌酸、氯霉素、红霉素、链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等有较高的敏 感性。  相似文献   

18.
解剖了一条出现腹泻等症状、经治疗无效死亡的海豚 ,发现肺、肝、脾、胃等均有病变 ,从病变组织器官中分离到 7株细菌 ,通过菌株的形态、染色特征、生化特性、血清学鉴定 ,发现其中 5株菌株为大肠艾希氏菌 O8血清型 ,另 2株分别为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动物试验表明 ,大肠埃希氏菌和变形杆菌是海豚发病的致病菌。 7个菌株均对菌必治和先锋噻肟高敏 ,对氯霉素、链霉素、痢特灵等中敏 ,对青霉素 G、氨苄青霉素等耐药  相似文献   

19.
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的生长特性及其反硝化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有效控制养殖水体中的氮素污染,研究了一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的生长特性和反硝化活性.结果表明,假单胞菌不能利用无机碳源进行生长,其在有机碳源存在的前提下可以利用无机氮源(如氯化铵和硝酸钾)进行生长和繁殖,并且与氮源的浓度呈正相关.假单胞菌的最适生长pH为7.0~8.0,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生长条件与一般的细菌相似.假单胞菌可对水体中的硝态氮通过反硝化来实现生物脱氮,这种反硝化的活性与水体中溶氧的含量呈负相关.研究显示,运用假单胞菌的生长特性和反硝化活性实现养殖水体生物脱氮是控制养殖水体氮素污染的一条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20.
对点带石斑鱼【Epinethelus malabaricus(Block et Schreider)】烂尾病进行了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烂尾病的病因是病原菌侵袭病鱼,而产生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在病原菌的影响下,病鱼的尾柄部鳞片松脱,皮肤裸露、溃烂,最后鳍条脱落,鳃、肝脏、肾脏、心脏、肠等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还对烂尾病产生的原因和病变过程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控制烂尾病发生的一些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