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黄鳍鲷细菌性溃疡病的病原。从患病濒死的黄鳍鲷体内分离到两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确定为致病菌,通过测定其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得出: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极生单鞭毛,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阳性、过氧化氢酶阴性,发酵乳糖,甘露醇发酵阳性,明胶酶阳性,在70g/LNaCl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对O/129不敏感;由于两株菌对山梨醇、水扬苷、七叶苷及麦芽糖等氧化发酵的结果不一致,分别被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不产气亚种(Aeromonashydropilaanaerogenes)和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变异亚种。药敏试验显示,两个菌株对氯霉素高度敏感而对氟哌酸中度敏感。两株菌对黄鳍鲷的半致死剂量(按每g鱼计算)分别为2.3×106个菌体和2.6×105个菌体。  相似文献   

2.
对真鲷 (Pagrosomusmajor)、黄鳍鲷 (Sparuslatus)、黑鲷 (S .macrocephalus)和平鲷 (Rhabdosar gussarba )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 4 0 5bp序列进行测定。结果发现 ,4种鲷科鱼种内碱基的变异较低 ,真鲷为 0 .2 5% ,黄鳍鲷为 0 .74 % ,黑鲷和平鲷均为 0 ;真鲷有 4种单倍型 ,黄鳍鲷有 2种单倍型 ,黑鲷和平鲷分别为 1种单倍型 ,且单倍型间变异位点很少 ,真鲷有 3个变异位点 ,黄鳍鲷仅有 1个变异位点 ,而黑鲷和平鲷无变异位点。结果表明 ,细胞色素b基因在这 4种鲷科鱼种内是相当保守的。  相似文献   

3.
红鳍笛鲷弧菌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广东湛江特呈岛鱼排取患病红鳍笛鲷进行病原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病原菌Ls 1。该菌 为革兰阴性短杆菌,有运动性,菌落半透明,最适温度28~30℃,需盐生长,氧化酶反应阳性,发酵 葡萄糖不产气,不发酵肌醇,对弧菌抑制剂O/129敏感。经API ID32E细菌鉴定系统及弧菌科细 菌生化鉴定管鉴定,该菌为一株溶藻弧菌(Vibrioaginolyticus);其对红鳍笛鲷的半数致死量为6.32 ×105mL-1。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阿莫西林、先锋V不敏感,对新生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 素B、四环素中度敏感,而对庆大霉素、氟哌酸、氯霉素、红霉素、链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等有较高的敏 感性。  相似文献   

4.
4种鲷科鱼种内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保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真鲷(Pagrosomus major)、黄鳍鲷(Sparus latus)、黑鲷(S.macrocephalus)和平鲷(Rhabdosargus sarba)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 405bP序列进行测定。结果发现,4种鲷科鱼种内碱基的变异较低,真鲷为0.25%,黄鳍鲷为0.74%,黑鲷和平鲷均为0;真鲷有4种单倍型,黄鳍鲷有2种单倍型,黑鲷和平鲷分别为1种单倍型,且单倍型间变异位点很少,真鲷有3个变异位点,黄鳍鲷仅有1个变异位点,而黑鲷和平鲷无变异位点。结果表明,细胞色素b基因在这4种鲷科鱼种内是相当保守的。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幼鱼规格、标志部位和消毒处理对黄鳍鲷存活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标志部位幼鱼的脱标情况。结果显示,不同规格、标志部位和消毒处理对黄鳍鲷幼鱼的存活无显著差异;但标志后进行1次消毒处理可使黄鳍鲷的存活稳定期提早一天出现。标志部位对黄鳍鲷幼鱼的存活有显著影响,以背鳍棘基部肌肉标志的存活率为最高,达87.0%;背鳍棘膜标志的存活率其次,为75.2%;而背鳍条基部肌肉标志的存活率最低,仅68.0%;死亡高峰均出现在标志后前3 d。幼鱼规格对脱标无影响,但标志部位对脱标影响显著。在肌肉做标志均未脱标,而在鳍棘膜做标志的全部脱标。表明黄鳍鲷幼鱼可在背鳍棘基部肌肉进行穿体标志,暂养4 d后进行放流。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盐度对黄鳍鲷SparuslatusHouttuyn、平鲷Rhabdosargussarba(Forskal)、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Basilewsky)和真鲷Pagrsomusmajor(TemmincketSchlegel)4种鲷鱼精子活力的影响。对南海区4种鲷鱼精子的适盐性及其活力进行了比较,黄鳍鲷、平鲷、黑鲷和真鲷精子激活所需的最低盐度分别为8、10、>8、>10;激活的最适盐度则分别为21、22、25、25,与之相应的精子活动(涡动)时间分别为14.7、17.7、17.2、18.0min;在高盐条件(盐度40左右)下,黄鳍鲷精子的适应性最强,精子活力最好,其次是黑鲷、真鲷的精子,平鲷精子对高盐条件的适应性最差。  相似文献   

7.
对二长棘鲷和黄鳍鲷的骨骼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长棘鲷脑颅中的上筛骨、侧筛骨、额骨、眶下骨、蝶耳骨、上枕骨,咽颅中的前上额骨、腭骨、舌额骨、齿骨、鳃盖骨、尾舌骨、咽鳃骨等与黄鳍鲷相应部分的骨骼有明显差异,某些特征可作属间或种间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8.
南海区4种鲷鱼精子的适盐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盐度对黄鳍鲷Sparus latus Houttuyn,平鲷Rhabdosargus sarba9Forskal),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9Basilewsky)和真鲷Pagrosomus major(Temminck et Schlegel)4种鲷鱼精子活力的影响。对南海区4种鲷鱼精子的适盐性及其活力进行了比较,黄鳍鲷,平鲷,黑鲷和真鲷精子激活所需的最低盐度分别为8,  相似文献   

9.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从20对西大西洋笛鲷(Lutjanus campechanus)的微卫星引物中筛选适用于红鳍笛鲷(L.erythopterus)、勒氏笛鲷(L.russellii)、紫红笛鲷(L.argentimaculatus)和约氏笛鲷(L.johnii)基因组分析的微卫星引物,分析4种笛鲷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生。经反应条件的优化,从20对引物中筛选出17对可稳定扩增出特异片段的引物。通过测序证实扩增产物含微卫星位点后,以该17对引物对4个种的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16对可在约氏笛鲷、勒氏笛鲷、紫红笛鲷基因组中扩增出重复性好的特异性条带,分别有65%、65%、60%呈现出种内多态;15对可在红鳍笛鲷中扩增出重复性好的特异性条带,并且全部呈现出种内多态。四种笛鲷中,红鳍笛鲷的多态性最高,高度多态基因座占检测座位的66.67%;勒氏笛鲷的多态性最低,低度多态基因座占43.75%。获得3个种间特异性分子标记。用DS和DA两种方法计算4种笛鲷的遗传距离,构建了系统发生树。  相似文献   

10.
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从20对西大西洋笛鲷(Lutjanus campechamus)的微卫星引物中筛选适用于红鳍笛鲷(L.erythopterus)、勒氏笛鲷(L.russellii)、紫红笛鲷(L.argentimaculatus)和约氏笛鲷(L.johnii)基因组分析的微卫星引物,分析4种笛鲷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生。经反应条件的优化,从20对引物中筛选出17对可稳定扩增出特异片段的引物。通过测序证实扩增产物含微卫星位点后,以该17对引物对4个种的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16对可在约氏笛鲷、勒氏笛鲷、紫红笛鲷基因组中扩增出重复性好的特异性条带,分别有65%、65%、60%呈现出种内多态:15对可在红鳍笛鲷中扩增出重复性好的特异性条带,并且全部呈现出种内多态。四种笛鲷中,红鳍笛鲷的多态性最高,高度多态基因座占检测座位的66.67%;勒氏笛鲷的多态性最低,低度多态基因座占43.75%。获得3个种间特异性分子标记。用风和DA两种方法计算4种笛鲷的遗传距离,构建了系统发生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矢耳石地标法在笛鲷种内及种间中的判别作用。【方法】利用2017年购自广西北海、海南文昌、广东阳江的87尾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和76尾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成鱼的矢耳石样本,基于地标点法分析耳石的形态差异,运用判别分析检验耳石形态差异在2种笛鲷的种间和同种不同群体间的判别功效。【结果】位于听沟前中部交叉点的两个地标点10、11贡献较大,解释了耳石形态变异的64.88%~65.85%,表明两种笛鲷耳石形态的种间差异和种内群体差异主要集中于听沟前中部。基于耳石形态的地标点方法对2种笛鲷的种间判别成功率为97.4%和100.0%;红鳍笛鲷和紫红笛鲷的种内不同群体判别成功率分别为85.7%、83.3%、80.0%和94.1%、78.1%、81.5%。【结论】矢耳石地标点法可作为2种笛鲷种间和种内判别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 6尾黄鳍鲷肌肉的生化成分 ,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定。结果表明 ,该鱼肌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为粗蛋白 2 1.10 % ,粗脂肪 1.31% ,粗灰分 1.5 0 % ,水分 74 .4 0 %。干物质中水解氨基酸总量w 76 .38% ,其中必需氨基酸w 32 .4 6 % ,占氨基酸总量的 4 2 .5 % ;呈味氨基酸w 32 .5 1% ,占氨基酸总量的 4 2 5 6 %。蛋氨酸为第一限制氨基酸 ,赖氨酸含量 (每克氮中 )最高 ,达 4 94mg·g-1。牛磺酸含量为 30 4 0mg kg。认为黄鳍鲷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美味优良食物 ,应注意种质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早期形态特征及色素细胞发育特点。【方法】利用生物显微镜和正置荧光显微镜对0~29日龄的仔稚幼鱼进行连续观察,记录其形态学特征和色素发育的变化情况,分析全长、体长、头长和体高数据。【结果与结论】根据卵黄囊的消失、鳞片出现以及是否全身披鳞片可将红鳍笛鲷胚后发育划分为仔鱼期(0~21 d)、稚鱼期(22~28 d)和幼鱼期3个阶段,而仔鱼期又可细分为早期仔鱼(0~2 d)和后期仔鱼(3~21 d)2个阶段。初孵仔鱼只有黑色素细胞,无游泳能力且生长较慢。鳍条的发育以胸鳍最快,其次是尾鳍、背鳍、臀鳍和腹鳍。初孵仔鱼黑色素细胞形如星点状,在腹部呈近直线排列;2日龄仔鱼开口,随着食性转换仔鱼头部上方出现黄色素细胞;16日龄仔鱼鳃盖出现虹彩色素细胞,呈银白色和紫红色;红色素细胞出现时间最晚,在26日龄稚鱼背鳍及尾鳍鳍膜上首次出现。红鳍笛鲷胚后发育的形态学特征变化及色素细胞发育时序符合硬骨鱼类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14.
笛鲷烂鳃病是一种细菌性鱼病,其感染率高达62%,造成海水浮置网箱养殖的笛鲷死亡。从病鱼肝部分离到该致病菌,用其纯培养物进行易感动物人工感染获得成功。该菌为短杆状,大小为0.5~0.6×1.1×2.5μm;两端钝圆且微曲;无鞭毛、无芽孢、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本文还叙述了该菌的形态学、生理生化测定、培养特性等分类特征,初步认为该菌是一新属。  相似文献   

15.
经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人工感染和生理生化测定 ,认为变异微球菌为牙鲆出血性败血病的病原菌。菌体为圆形或椭圆形 ,单个、成对排列或成短链、四联及不规则的堆团。单个菌大小为 0 .5~ 1.8μm。无鞭毛 ,不运动 ,无牙孢 ,无荚膜。革兰氏阳性 ,不抗酸。好氧菌、葡萄糖 O- F试验为氧化型。测定的2 2种糖苷醇类中 ,仅葡萄糖、D-果糖、蔗糖、麦芽糖、甘油为好氧产酸 ,D-甘露糖弱产酸 ,且均不产气。氧化酶、过氧化氢酶阳性 ,硝酸盐还原、美兰还原为阳性。甲基红、V- P反应为阳性。能水解明胶、马尿酸钠 ,不能水解七叶苷、淀粉。不产生硫化氢、吲哚。不能利用柠檬酸盐、丙二酸盐。精氨酸双水解酶、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脲酶阴性 ,卵磷脂酶、凝固酶阳性。不溶血。先锋霉素、氯霉素、青霉素、红霉素为该病原菌的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16.
RAPD技术是由 Williams[1]和 Welsh[2 ]领导的两个科研小组于 1 990年几乎同时独立创立的一种 DNA多态性分析技术 ,它的原理是利用一系列随机排列的寡核苷酸单链引物 ,以研究对象的基因组 DNA为模板进行 PCR扩增 ,通过扩增产物 DNA片段的多态性来检测基因组 DNA的多态性。该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种质鉴定、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及系统分类研究 [3~ 6]。但对海水鱼类RAPD研究报道较少。红鳍笛鲷 (L utjanus erythopterus Bloch)、紫红笛鲷 (L utjanus argentimaculatus Forskal)和勒氏笛鲷 (L utjanus russelli Bleeker)具有…  相似文献   

17.
比较了不同盐度(5、10、15、20、25、30、35、40、45)及pH条件(5.0、5.5、6.0、6.5、7.0、7.5、8.0、8.5、9.0、9.5)下黄鳍东方鲀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和孵化率,同时对黄鳍东方鲀初孵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I值。结果表明,黄鳍东方鲀受精卵孵化的适宜盐度范围是5.0-40.0,适宜pH范围是6.0-8.5;仔鱼生存的适宜盐度为5.0-45.0,适宜pH值是5.5-9.0。  相似文献   

18.
盐度及pH对黄鳍东方鲀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比较了不同盐度(5、10、15、20、25、30、35、40、45)及pH条件(5.0、5.5、6.0、6.5、7.0、7.5、8.0、8.5、9.0、9.5)下黄鳍东方鲀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和孵化率,同时对黄鳍东方鲀初孵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I值。结果表明,黄鳍东方鲀受精卵孵化的适宜盐度范围是5.0~40.0,适宜pH范围是6.0~8.5;仔鱼生存的适宜盐度为5.0~45.0,适宜pH值是5.5~9.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红体色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方法】利用色差仪分别测定背部、腹部和尾部皮肤的体色值,用形态学观察、石蜡切片、冰冻切片和透射电镜切片等方法分析色素细胞组成、分布和数量特征,并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研究类胡萝卜素和体色特征的关系。【结果与结论】红鳍笛鲷体表的红色素细胞显著多于黑色素细胞(P <0.001),且从背部向腹部逐渐减少,红体色受到黑色素细胞分布的影响;皮肤和视网膜是类胡萝卜素的主要沉积部位,皮肤中类胡萝卜素以脂肪酸结合的形式存在,其中红色类胡萝卜素主要有虾青素、角黄素和β-柠乌素等3种,虾青素和角黄素含量与红色素细胞数量呈正相关。建议在饲料中补充虾青素和角黄素以提升红色。  相似文献   

20.
pH对4种鲷鱼精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pH的海水对真鲷(Pagrosomus major)、平鲷(Rhabdosargus sarba)、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和黄鳍鲷(S.latus)精子进行激活实验。结果表明,四种鲷鱼精子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其最适pH值与其生态习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