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过程中幼虫经常发生一种严重的病害。发病幼虫症状如下:消化盲囊颜色由正常的均匀的黄绿色变成不均匀的茶褐色或无色;胃中的食物长时间不能消化并变成茶褐色;幼虫趋光性差,活力弱,不能集群,不久即大量下沉死亡。对发病幼虫进行了细菌的分离和纯化,得到3株纯化的菌株,对“D”型幼虫的人工感染试验证实:9401和9402两株菌株是致病菌,通过对细菌进行群体及个体形态观察、生化实验,鉴定9401和9402两株菌株均属假单胞菌(Pseudomonas)。对这2株菌株进行了药物敏感试验、药物预防试验,结果表明,2株菌株对氯霉素、痢特灵、氟哌酸敏感,2×10-6氯霉素可达到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从近江牡蛎肠道中分离出21株菌,其中, 9株为革兰阳性菌, 12株革兰阴性菌。为寻找能分泌多种酶的有益微生物,研究了它们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产酶能力。结果表明,有61 .9%的菌株能分泌蛋白酶或淀粉酶(各有13株菌);有52. 4%的菌株能分泌脂肪酶(11株菌);有33. 3%的菌株能产纤维素酶(7株菌)。在这21株菌中,产4种酶的有5株菌,产3种酶的3株菌,产两种酶的5株菌,产1种酶的3株菌,不产酶的仅有5株菌。不产酶的菌株仅占细菌总数的23. 8%,而各种产酶菌则高达76. 2%,由此表明细菌在近江牡蛎对食饵消化过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近江牡蛎肠道细菌及其产酶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近江牡蛎肠道中分离出21株菌,其中,9株为革兰阳性菌,12株革兰阴性菌。为寻找能分泌多种酶的有益微生物,研究了它们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产酶能力。结果表明,有61.9%的菌株能分泌蛋白酶或淀粉酶(各有13株菌);有52.4%的菌株能分泌脂肪酶(11株菌);有33.3%的菌株能产纤维素酶(7株菌)。在这21株菌中,产4种酶的有5株菌,产3种酶的3株菌,产两种酶的5株菌,产1种酶的3株菌,不产酶的仅有5株菌。不产酶的菌株仅占细菌总数的23.8%,而各种产酶菌则高达76.2%,由此表明细菌在近江牡蛎对食饵消化过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开发用于害虫生物防治的细菌杀虫剂,对分离自红树林的一株沙雷氏菌进行鉴定并初步测试其杀虫活性。【方法】采用形态特征比较、细菌理化特性测定和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对从湛江红树林根际分离的菌株ZJ9进行综合鉴定,采用喂毒法和注射法进行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该菌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7d校正死亡率为80.21%,且与苏云金芽孢杆菌和隐地杆菌无显著差异,菌体及菌液对大蜡螟老熟幼虫血腔注射24 h死亡率均达100%。【结论】菌株ZJ9为黏质沙雷氏菌,对草地贪夜蛾具有很好杀虫活性,可用作害虫的生物防治资源。  相似文献   

5.
解剖了一条出现腹泻等症状、经治疗无效死亡的海豚 ,发现肺、肝、脾、胃等均有病变 ,从病变组织器官中分离到 7株细菌 ,通过菌株的形态、染色特征、生化特性、血清学鉴定 ,发现其中 5株菌株为大肠艾希氏菌 O8血清型 ,另 2株分别为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动物试验表明 ,大肠埃希氏菌和变形杆菌是海豚发病的致病菌。 7个菌株均对菌必治和先锋噻肟高敏 ,对氯霉素、链霉素、痢特灵等中敏 ,对青霉素 G、氨苄青霉素等耐药  相似文献   

6.
演艺海豚混合感染大肠埃希氏菌和变形杆菌的检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剖了一条出现腹泻等症状,经治疗无效死亡的海豚、发现肺、肝、脾、胃等均有病变,从病变组织器官中分离到7株细菌,通过菌株的形态,染色特征,生化特性、血清学鉴定,发现其中5株菌株为大肠艾希氏菌O8血清型,另2株分别为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动物试验表明,大肠埃希氏菌和变形杆菌是海豚发病的致病菌。7个菌株均对菌必治和先锋噻肟高敏,对氯氯素、链霉素,痢特灵等中敏,对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等耐药。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广东省5个罗非鱼主养区患暴发性的罗非鱼中分离到15株菌,挑选其中的5株(不同地域、不同组织分离的菌株)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表现出自然发病的症状,确定此5株分离菌为导致罗非鱼暴发病的主要病原。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并结合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5株分离菌株均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5株分离菌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实验结果上保持一致,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8.6%~99.8%,但在致病性和对药物的敏感性上却呈现一定的差异。另外10株分离菌株通过生理生化实验鉴定也为无乳链球菌。研究表明,广东省罗非鱼流行性暴发病的病原菌主要为无乳链球菌。  相似文献   

8.
用对虾饲料培养基从健康凡纳滨对虾肠道分离出500株黏附细菌,以产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能力为指标,筛选出产该3种消化酶的细菌90株,占总菌株的18%.对其中生长较快的69株进行16S rDNA 基因测序,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显示,69株菌分别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嗜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利斯顿氏菌属(Listonella)、莫拉氏菌属(Moraxella)等,其中数量最多是芽胞杆菌属,占鉴定细菌总数的53.62%,数量最少是气单胞菌属和嗜盐单胞菌属,均占鉴定细菌总数的2.90%.表明对虾肠道黏附菌群中具有较多能分泌多种消化酶的细菌,可进一步开发为促进对虾消化功能的益生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广东湛江地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烂尾病主要病原及其药敏特征。【方法】从对虾病灶部位分离纯化细菌,用2株代表菌株对健康虾进行创伤浸浴感染试验,分析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RNA和HSP60基因序列,以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和坎氏弧菌(V. campbelli)溶血素基因特异引物扩增菌株基因组DNA,通过纸片扩散法测试菌株对17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从患病亲虾和养殖对虾分别分离获得编号2018B22和2018MZ1的代表菌,两株菌16Sr RNA和HSP60基因序列均与哈维氏弧菌最相似,且均可被哈维氏弧菌溶血素基因引物特异扩增,表型特征亦与哈维氏弧菌相近;两株菌均可引起凡纳滨对虾烂尾病,其中菌株2018B22的致病力较2018MZ1更强,而后者的耐药谱更广。【结论】湛江地区凡纳滨对虾烂尾病主要病原为哈维氏弧菌。  相似文献   

10.
拮抗香蕉枯萎病菌海洋细菌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93份中国南部海域近海海泥样品中分离出1800多株海洋细菌,以对峙培养法,测定海洋细菌对香蕉枯萎菌的拮抗作用,再以琼脂划线培养法(agar streak)测定菌株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约55.6%的菌株对香蕉枯萎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其中58株菌株抑制香蕉枯萎菌生长所形成的抑菌带宽度大于10.0mm,抑菌作用较好,复筛后其中13个菌株形成的抑菌带宽在15.0mm以上。经反复转接和对峙培养,筛选出拮抗效果好、抑菌活性稳定的菌株TC-1,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的细菌,TC-1对14种病原微生物都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1.
应用PCR技术扩增16S rRNA基因和amoA(ammonia monooxygenase subunit A)的基因片段,并测定其序列,对一株源于海水养殖水体的高效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经PCR扩增得到了1 098 bp的16S rRNA基因片段和491 bp的amoA基因片段,将其序列用NCBI-Blast软件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检索后发现,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和amoA基因序列分别与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 sp.NS20的相对应基因片段相似性分别为98.4%和96.7%。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系统发育树,表明用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片段和amoA基因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与亚硝化单胞菌属类聚在一起,结合该菌株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该株氨氧化细菌属亚硝化单胞菌。  相似文献   

12.
从不同养殖场患病暗纹东方鱼屯(Takifaguobscurus)的鳃、肠、肝、肌肉及溃疡部位分离到9株菌株,经人工感染致病性试验,其T-22、T-11、J-2、H-3、H-5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出现症状与自然发病鱼相同。通过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API20E细菌生化快速鉴定试条的测定,分别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caviae)、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shigelloides)、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证实这5株菌为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9种药物对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霍乱弧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嗜水气单胞菌表现出明显的耐药性。氟嗪酸、环丙沙星、复合磺胺对类志贺邻单胞菌有一定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3.
黄喉拟水龟体表溃疡病原菌SG_(24)的分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溃疡的黄喉拟水龟病灶中分离到一株病原菌SG24。对菌株SG24进行了常规生理生化测定和ATBExpression半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并测定16S rRNA序列,分析其与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进化树。普通细菌学方法结果显示菌株SG24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以沙雷氏菌属的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了菌株SG24大小约950 bp的16S rRNA部分基因片段,测序结果显示菌株SG24与黏质沙雷氏菌同类,与已登录的黏质沙雷氏菌(S.marcescensDQ207558)的16S rRNA同源性大于99%。综合以上分类鉴定结果,确定菌株SG24属于沙雷氏菌属的黏质沙雷氏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G24对链霉素、庆大霉素、壮观霉素、强力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敏感。  相似文献   

14.
异育银鲫气单胞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病异育银鲫体内分离到5株可疑菌株,经API 20NE细菌生化鉴定,YCS07-03和YZ07-11株鉴定率为99.2%和99.3%。注射感染中5×108 CFU.mL-1剂量组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12 d死亡率100%。菌株在营养肉汤培养液中呈均匀混浊状;在营养琼脂平皿中呈灰白色半透明菌落;在血琼脂培养基中呈光滑灰白色菌落,YZ07-11株出现透明的β溶血环;在TCBS培养基呈黄色菌落;在SS和麦康凯培养基中形成无色透明的扁平菌落。经负染电镜观察,菌株两端圆,呈直杆状,无芽孢,极生单鞭毛,菌株大小(短径×长径)分别为1.53μm×2.71μm和0.80μm×2.12μm。菌株经生化实验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试验结果表明:菌株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左氟沙星、复合磺胺、氟嗪酸、洛美沙星、复方新诺明、链霉素和新霉素均产生高度敏感;对万古霉素为中度敏感;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强力霉素和青霉素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黄鳍鲷细菌性溃疡病的病原。从患病濒死的黄鳍鲷体内分离到两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确定为致病菌,通过测定其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得出: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极生单鞭毛,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阳性、过氧化氢酶阴性,发酵乳糖,甘露醇发酵阳性,明胶酶阳性,在70g/LNaCl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对O/129不敏感;由于两株菌对山梨醇、水扬苷、七叶苷及麦芽糖等氧化发酵的结果不一致,分别被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不产气亚种(Aeromonashydropilaanaerogenes)和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变异亚种。药敏试验显示,两个菌株对氯霉素高度敏感而对氟哌酸中度敏感。两株菌对黄鳍鲷的半致死剂量(按每g鱼计算)分别为2.3×106个菌体和2.6×105个菌体。  相似文献   

16.
工厂化养殖暗纹东方鲀致病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不同养殖场患病暗纹东方鲀(Takifagu obscurus)的鳃、肠、肝、肌肉及溃疡部位分离到9株菌株,经人工感染致病性试验,其T-22、T-11、J-2、H-3、H-5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出现症状与自然发病鱼相同。通过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API20E细菌生化快速鉴定试条的测定,分别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lyioe)、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霍乱弧菌(Vrbrio cholerae)。证实这5株菌为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9种药物对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霍乱弧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嗜水气单胞菌表现出明显的耐药性。氟嗪酸、环丙沙星、复合磺胺对类志贺邻单胞菌有一定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九孔鲍养殖环境中细菌生理菌群的生态作用,对分离自养殖水体的33株菌株的产酶能力和种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分泌胞外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能力的菌株分别为39.4%、57.6%和30.3%;在这33株菌中,产至少一种胞外酶的菌株比例高达63.6%。API鉴定结果表明,在有能力分泌胞外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中,弧菌菌群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6%、42%和40%,而其中河流弧菌又占各弧菌菌群比例的83.3%、62.5%和100%。充分阐明弧菌,尤其是河流弧菌为优势菌,在鲍鱼养殖微生物态中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九孔鲍养殖水体中产酶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九孔鲍养殖环境中细菌生理菌群的生态作用,对分离自养殖水体的33株菌株的产酶能力和种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分泌胞外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能力的菌株分别为39.4%、57.6%和30.3%;在这33株菌中,产至少一种胞外酶的菌株比例高达63.6%。API鉴定结果表明,在有能力分泌胞外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中,弧菌菌群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6%、42%和40%,而其中河流弧菌又占各弧菌菌群比例的83.3%、62.5%和100%。充分阐明弧菌,尤其是河流弧菌为优势菌,在鲍鱼养殖微生物态中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用鲶爱德华氏菌兔抗血清作为一抗,碱性磷酸酶(AP)标记的羊抗兔IgG作为酶标二抗,建立黄颡鱼"红头病"病原菌—鲶爱德华氏菌的间接酶联免疫(ELISA)快速检测法,并优化检测条件。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为107/mL,一抗工作的最佳稀释度为1∶211,病原菌的检测灵敏度为105/mL,交叉反应实验证明该方法特异性强,与迟钝爱德华氏菌、弧菌等13种标准菌株无交叉。应用上述技术对人工感染发病鱼中分离的优势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阳性检出率为80%;对自然发病黄颡鱼体内分离获得的20株优势菌检测结果表明,12株菌为鲶爱德华氏菌。  相似文献   

20.
大珠母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珠母贝人工强化促熟、人工授精、幼虫对不同饵料的消化能力、新型采苗器的采苗以及标粗效果等实验,研究大珠母贝人工繁殖中的有关技术问题。结果表明:使用以骨条藻和天然硅藻做饵料促熟的大珠母贝亲贝进行人工授精可以获得质量较高受精率(达98%);用于亲贝人工授精的氨水溶液最佳浓度为体积分数10×10-6~30×10-6(氨水原液质量分数为25%~28%);D形幼虫对饵料的消化能力较差,宜投喂金藻和面包酵母,壳顶幼虫的消化能力强,宜增加扁藻混合投喂;在附着变态期采用新型的聚氯乙烯绳采苗器可以取得较传统附着板更好的采苗及标粗效果,单个采苗器可采壳长2 mm贝苗3.65万只,标粗40 d后贝苗平均成活率可达66.2%,壳长平均生长率可达295μm/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