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隧道洞口滑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伟  焦玉勇  郭小红 《岩土力学》2008,29(Z1):311-314
受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及人为因素等的影响,公路隧道洞口施工过程中易发生洞口滑坡。综合连霍国道主干线宝鸡天水高速公路码头隧道洞口滑坡的形成特点、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对该洞口滑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变形和塑性区分布特征,得到了滑面位置,提出了加固治理方案,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测氡(Rn)在滑坡预报方面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以四种不同类型滑坡及周边地区为试验场,通过多项目的长期监测,对氡的平面分布规律与滑坡空间预报,垂直剖面分布规律与滑带位置的确定,临滑前运移规律与滑坡时间预报三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刘富有 《河南地质》2000,18(1):69-75
黑马渠沟流域滑坡较发育,密度达9.4个/km^2,目前,滑坡及滑坡型泥石流灾害已成为制约卢氏县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本文从地质、地、气象、水文等环境条件入手,分析了滑坡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并针对滑坡的类型特征及危害方式,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4.
四川宝珠寺水库库岸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宝珠寺水电站库区滑坡分布密集,活动频繁,危害大。文章在对库区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工程地质环境进行详细研究基础上,以金洞集镇Ⅱ号滑坡和营盘乡左坝滑坡为例,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库区滑坡的分布规律、滑坡特征及其成因。认为由于其独特的物质组成及特定环境条件,库区滑坡在滑动过程中整体性差,极易形成次级滑体,且对库水和降雨的作用较为敏感,多为具反复性、间歇性和继承性的长期蠕滑型滑坡。文章最后提出了库区滑坡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长安区区内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多样,加之人类经济工程活动、降雨、地震等诱发影响,秦岭北坡及黄土台塬边缘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发育,是陕西省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县(区)之一。本文以长安区为研究区域,在对长安区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等资料充分收集的基础上,结合长安区滑坡崩塌灾害点的实际调查资料,详细分析了长安区的滑坡崩塌灾害发育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并采用网络覆盖法,对长安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形分维计算。求得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分维值为0.876 6,反应出长安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性的复杂性。研究结果表明,分形分维理论能合理评价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对类似地区的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介绍该县堆积面滑坡和层面滑坡两种典型滑坡的发育特征,分析其形成条件和机理.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形分维理论,分析研究区水系特征对滑坡分布和发育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滑坡空间数据库研究--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滑坡作为一种典型的地质灾害现象,有其特有的属性特征、方法及事件特征。在面向对象的GIS中,滑坡因素空间数据库是描述滑坡对象的主要指标系统。滑坡因素空间数据库包括滑坡因子数据库和滑坡分布数据库。滑坡因子主要分为静力因子和动力因子。静力因子决定了滑坡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动力因子与新滑坡的变形失稳及老滑坡的再次活动密切相关。通过航片解译和现场勘查等工作建立的滑坡因素空间分布数据库是建立滑坡GIS分析模型的重要环节。滑坡因子数据库与空间分布数据库不仅包括属性数据库,而且包括图形数据库。它们的建立需要经过概念模式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3个重要的步骤。云南小江流域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区,以其为例对滑坡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创建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宁波黄土岭滑坡为例,分析了滑坡产生的机理、稳定性等,提出了防治对策及对山前残坡积土膨胀性等测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高分辨率激光粒度仪MS2000对我国典型地区5种沉积类型滑坡的滑带(面)土和滑坡细粒堆积物的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总结了不同沉积类型滑坡滑带(面)土与滑坡堆积物的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及差异性,其对于认识滑坡的成因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认为:(1)不同沉积类型的滑坡滑带(面)土和滑坡堆积物的粒度一般含有4个组分,其分别为风成的细、中、粗粒组分和水成的悬浮组分; (2)不同地区不同沉积类型的滑坡其滑带(面)土粒度与滑坡堆积物的粒度多组分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 (3)同一地区滑坡的滑带(面)土与滑坡堆积物的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有较大差异,主要受控于滑坡本身的形成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天台滑坡是在平缓岩层区由持续暴雨诱发的特大型滑坡,本文论述了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滑坡的边界特征、形态特征,以及滑坡的滑体、滑带及滑床特征。  相似文献   

11.
姚智  况顺达  刘沛 《贵州地质》2002,19(3):184-187
首次通过实例对贵州的高速滑坡进行了讨论,肯定了高速滑坡在贵州的存在,说明了高速滑坡的识别方法。印江岩口等高速滑坡是人类活动引起的;赫章洞头上、盘县水、大方安家寨、大方化露寨等高速滑坡是自然产生的,并由此可初步分析出贵州高速滑坡发育地质、地貌背景。对高速滑坡的认识,因其直接涉及滑体的移动路径和破坏区域而在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中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地震与非地震诱发滑坡的运动特征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樊晓一 《岩土力学》2010,31(Z2):31-37
针对不同诱发机制的滑坡运动特征差异,以滑坡的总斜率和阻止系数为评价指标,分析滑坡的总斜率、阻止系数与滑坡规模、总能量的关系,对比研究了地震和非地震滑坡的总斜率、地形阻止系数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地震与非地震滑坡的规模越大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止作用越小;地震滑坡和非地震滑坡的总斜率都随滑坡规模和总能量增加而减小,但地震滑坡减小的速率大于非地震滑坡;地震滑坡的平均阻止系数约为0.4~0.5,而非地震滑坡的平均阻止系数约为同规模地震滑坡的40%~50%。因此,滑坡的运动特征不仅受滑坡规模及总能量控制,还显著地受滑坡的诱发机制和地形阻止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诱发大型滑坡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8年5.12汶川地震由于其超常的地震动力,触发了数百处大型滑坡灾害。本文以遥感解译所获取的汶川地震区112处面积大于50000m2大型滑坡的基本信息为基础,结合代表性大型滑坡实例的现场调绘,对汶川地震诱发大型滑坡的发育分布规律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大型滑坡分布除表现出与汶川地震诱发区域性地质灾害类似的分布规律之外,因主要源于发震断层瞬间大幅度错动的直接地震动力引发的大型滑坡,其发育分布及滑动、运动方式还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具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效应:(1)距离效应:约80%的大型滑坡集中分布于发震断裂地表破裂带两侧5km的范围内,距离越远,滑坡分布数量越少;(2)锁固段效应:汶川地震诱发的大型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与发震断裂的交叉、错列、转换部位及NE段末端等5个集中区段。其中,红白-茶坪段是大型滑坡最为集中发育段,不仅滑坡数量多,而且规模大,汶川地震诱发的最大两处滑坡均分布于此段。其次为断裂NE段末端的南坝-东河口段,该段大型滑坡密集发育,东河口滑坡和窝前滑坡等大型滑坡均出露于此段;(3)上下盘效应:绝大多数(70%)大型滑坡都位于活动断裂的上盘,存在明显的"上下盘效应;"(4)方向效应:在与发震断裂带近于垂直的沟谷斜坡中,在地震波传播的背坡面一侧的滑坡发育密度明显大于迎坡面一侧,存在"背坡面效应"。同时,大型滑坡的滑动及运动方向还与各区段断层的错动方向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断层活动以右旋走滑为主的青川境内,有相当数量的滑坡表现出向NE方向滑动和运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发生在黄土高原的1920年12月16日的海原MS8.5级大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滑坡,这些滑坡直接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关于本次地震触发滑坡的专题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多是基于局部震区或者个别单体滑坡进行,极少有关于该地震触发滑坡详细全面的成果出现。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了深入理解海原地震触发滑坡的规模与程度、发育规律等的障碍。本研究拟基于谷歌地球平台,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以海原地震高烈度区(Ⅸ~Ⅺ)为研究区,开展地震滑坡解译工作,并分析这些滑坡的分布规律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在Ⅸ~Ⅺ度区内触发了至少5384处滑坡,滑坡总面积为218.78 km2。滑坡密度最高的区域为Ⅸ烈度圈的北西部分。通过分析这些滑坡与地形、地震、地质等因子的关系发现,高程1700~2000 m为滑坡的高发与高易发区间;大多数滑坡集中发育在坡度15°~25°范围内,滑坡密度随着坡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坡位越低,也就是距离河流越近,滑坡密度越大;新生代地层、尤其是第四系黄土覆盖地区是海原地震滑坡发生的主要区域,也是高易发区域。本文为探索黄土地区地震滑坡发育规律、减轻黄土地震滑坡灾害等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Landslides are a major category of natural disasters, causing loss of lives, livelihoods and property. The critical roles played by triggering (such as extreme rainfall and earthquakes), and intrinsic factors (such as slope steepness, soil properties and lithology) have previously successfully been recognized and quantified using a variety of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hybrid methods in a wide range of study sites. However, available data typically do not allow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that earlier landslides have on intrinsic factors and hence on follow-up landslides. Therefore, existing methods cannot account for the potentially complex susceptibility changes caused by landslide events. In this study, we used a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shed light on the potential effect of earlier landslides using a multi-temporal dataset of landslide occurrence containing 17 time slices. Spatial overlap and the time interval between landslides play key roles in our work. We quantified the degree to which landslides preferentially occur in locations where landslides occurred previously, how long such an effect is noticeable, and how landslides are spatially associated over time. We also investigated whether overlap with previous landslides causes differences in landslide geometric properties. We found that overlap among landslides demonstrates a clear legacy effect (path dependency) that has influence on the landslide affected area. Landslides appear to cause greater susceptibility for follow-up landslides over a period of about 10  years. Follow-up landslides are on average larger and rounder than landslides that do not follow earlier slides. The effect of earlier landslides on follow-up landslides has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dslides evolution and the assessment of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白龙江流域大型滑坡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调查大型滑坡259处,对流域内大型滑坡的发育分布有了总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大型滑坡的分布与距断裂距离、高程、岩性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认为:(1)流域内大型滑坡分布在区域上表现出沿河流水系呈线状分布和沿断裂带呈带状分布的特点;(2)流域内90%以上的大型滑坡分布在距断层距离小于5.0 km的范围内,距断层越远,大型滑坡发育数量越少;同时,集中分布在断裂交叉、错列及交汇部位;(3)流域内大型滑坡表现出与高程和微地貌很好的对应关系,大部分大型滑坡分布在1200~2600 m(上游2200~2600 m、中游1600~2200 m、下游1200~1600 m)以下的河谷峡谷段,尤其是宽谷向峡谷转折部位;(4)流域内软硬相间层状岩岩组最有利于大型滑坡发育,93%以上的大型滑坡与千枚岩、板岩等浅变质岩相关;(5)流域内大型滑坡主滑方向以NE向、W向为主,但是武都区两水镇至舟曲县腊子口乡一带表现出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的特征,即SE向和NW向为主;(6)流域内大型滑坡的滑移距离与滑坡体积有关,随着滑坡体积的增大,大型滑坡的运动性摩擦系数呈指数降低,部分大型滑坡表现出强碎屑流特征。  相似文献   

17.
黄土滑坡研究现状与设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土滑坡因其危害大、分布广成为近年工程地质研究热点问题。首先对黄土滑坡类型划分进行了讨论,基于滑坡物质组成及主滑面发育位置的黄土滑坡分类方案反映了我国黄土滑坡的主控因素,各类滑坡活动特征明确,建议将其作为黄土滑坡分类的首选方案。对黄土滑坡的发生、滑动机制以及滑坡液化机制进行了评述,并就两类典型液化型黄土滑坡滑动模式、进一步研究思路进行了讨论。对地震诱发黄土滑坡进行了专门的述评。最后,对今后黄土滑坡研究提出了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8.
滑坡预警判据初步研究--以三峡库区为例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在三峡库区典型地段滑坡灾害调查评价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典型滑坡变形发展的阶段性变形现象、标志和临界诱发因素分析,初步提出3个层次的滑坡预警预报判据27条,包括:(1)滑坡空间预测识别判据11条,主要用于滑坡或潜在危岩体空间识别和危险性区划,是滑坡空间预测的基本判据;(2)滑坡状态判据7条,主要用于滑坡单体稳定性评价的亚临界-临界状态预警判据,是滑坡状态预警判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3)滑坡临界时间预报判据9条,主要用于单体滑坡剧烈变形或临滑预报,是滑坡时间预报研究的关键判据.  相似文献   

19.
库水位升降作用下不同滑面形态老滑坡响应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收集了三峡库区自2003年6月蓄水至2015年6月发生过显著变形或失稳的463处涉水老滑坡相关资料。以典型老滑坡为例分析了其不同形成模式及滑面形态,提出三峡库区老滑坡存在4类典型滑面形态,分别为弧形、靠椅形、折线形和直线形。通过统计分析不同滑面形态老滑坡对库水位升降的变形响应时间规律及涉水程度规律,可得以下结论:(1)弧形与直线形滑面滑坡以中部与前部涉水时产生变形为主,这两类滑坡受动水压力效应影响较大,主要在库水位下降阶段发生变形,尤其是首次蓄水至历史最高水位后的下降期;(2)由于对库水位下降的响应滞后性,部分直线形滑面滑坡在库水位下降后低水位运行期发生变形;(3)靠椅形滑面滑坡主要为前部涉水时产生变形,折线形滑面滑坡中后部涉水比例较其他3类滑坡高,这两类滑坡受库水浮托减重效应影响较大,变形集中在首次135m和175m蓄水的水位上升阶段。研究成果对三峡库区涉水老滑坡防治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区域降雨型滑坡预测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为研究区域,以该区降雨型滑坡为数据样本,结合粗糙集理论,提取了研究区域的降雨因子和地质因子作为条件属性因子,利用粗糙集的计算机挖掘和智能知识发现功能,分析得到了预测降雨型滑坡发生与否的有价值的规则集。所生成的决策规则能够实现该区域滑坡的预测预报。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法较传统的统计方法更符合降雨型滑坡预测的非线性关系,而且考虑了地质因素的影响,较单纯降雨阈值的预测方法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