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南海表层沉积中深海介形虫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海中、北部111个深海表层沉积物样品中介形虫定量分析表明,介形虫丰度和分异度在1000m以浅的陆坡上部最高,随深度增加碳酸盐溶解作用的加强而显着减少,至3000m,即浮游有孔虫溶跃层深度之下则罕见;埋葬群由67属204种组成,以Krithe占优势,其在样品中的平均含量达38.7%;种群中含典型的大洋性“冷水圈”深海介形虫,显然与经巴士海峡注入南海的太平洋中、深层水密切相关.文内列出了所有属种的深度分布,讨论了各水团中介形虫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滦河口地区沉积物中的有孔虫、介形虫的分析结果,探讨了不同沉积环境中有孔虫、介形虫的组合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根据生物组合和生物自身变化特征,并参考所处地貌部位及沉积物性质,对该区进行了地层对比和古环境分析。 相似文献
4.
5.
山东省荣成地区泻湖活介形虫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泻湖沉积是海陆过渡带中分布广泛的一种沉积类型,正确识别地层中的泻湖相沉积不仅对于古地貌、古岸线和海面升降等古地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油气、岩盐等矿产的勘探上亦具实际价值。为探讨泻湖沉积物的微体古生物标志,我们对山东省荣成地区若干泻湖底质表层中活介形虫进行了调查,以期找出其分布规律,为“将今论古”用介 相似文献
6.
从冲绳海槽西南部255柱状样采集114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介形虫定量分析,结合有孔虫、同位素和碳酸钙含量等资料探讨东海二万年来的古环境变化历史。依据属种组成、数量、丰度及分异度,在255柱状样中识别出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应的冰期、冰消期和冰后期三个介形虫组合。冰期组合以优势种Palmoconcha parapontica和Loxoconchidea aff.dolgoiensis为特征,数量丰度和分异度高,但缺乏大洋性类型,推测冰期低海面时期底层水体呈富养低氧和较封闭的状态。冰消期和冰后期以Krithe spp.和Legitimocythere acanthode4rma占优势,丰度显著减少,出现较多的大洋性类型,推测冰消期以来海面上升和岸线后退及黑潮加强致使生产力下降,深海为低营养和高流通状态。 相似文献
7.
南海东北部海区介形虫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海洋微体古生物门类之一——介形虫,在海洋学和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和应用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利用现代生物区系的研究成果,可从生态环境来解释古代生物区系和沉积关系,同时也作为解释古生态的基础。浮游有孔虫能很好地反映海流,水团、海水温度、盐度等各种状况。但有关海洋中介形虫的研究不多,尤其在南海尚少见。就目前我们从南海部分海区获得的资料来看,不同属、种的介形虫分布是受水深、水温及 相似文献
8.
中国浅海现代介形虫的动物地理分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七百多个表层沉积样品分析结果,中国浅海的现代介形虫可以分为五类组合:河口滨岸广温广盐组合,近岸浅水的广温狭盐组合,黄海较深水的冷水团组合,南海北部与东海中、外陆架的暖水组合,以及南海的热带珊瑚礁组合。在介形虫的动物地理学方面,黄、渤海属于北太平洋区,南海南部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而南海北部与东海和日本南部太平洋沿岸一起为中国-日本区。 相似文献
9.
笔者对珠江磨刀门海区底质中的19个样品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计有有孔虫36属73种,介形虫16属21种.按其分布范围不同可分为两个组合:Ⅰ.霜粒希望虫 Elphidium nakanokawaense与毕克卷转虫(变种)Ammonia beccarii var.,宽卵中华丽花介Sinocytheridea latiovata与小璃玻介Candoniella组合: Ⅱ.同现卷转虫Ammonia annectens与条纹判草虫Brizalina striatula,宽卵中华丽花介Sinocytheridea latiovata与东台新单角介Neomonoceia tina dongtaiensis组合.这些组合的分布与盐度、深度、沉积物类型及沉积速率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根 据 放 射 成 因 (Sr、 Nd和 Pb)同 位 素 组 分 , 大 洋 玄 武 岩 地 球 化 学 研 究 确 定 了 几 种 地 幔 成 分 。 对 大 西 洋 洋 中 脊 南 部 (Discovery和 Shom区 段 )洋 中 脊 玄 武 岩 (MORB)的 最 新 研 究 探 明 了 具 有 同 位 素 极 值 的 地 幔 组 分 LOMU的 存 在 , 它 具 有 低 238U/204Pb(μ )、 低 206Pb/204Pb和 ∈ ND、 高 87Sr/86Sr和 207Pb/204Pb易 变 性 的 特 征 。 科 学 家 认 为 LOMU对 南 大 西 洋 和 印 度 洋 的 地 幔 羽 状 物 有 影 响 , 并 将 其 归 于 冈 瓦 纳 分 裂 之 后 嵌 进 大 洋 上 地 幔 的 次 大 陆 岩 石 圈 的 残 余 物 质 。 这 里 , 我 们 报 道 了 从 南 大 西 洋 海 岭 发 现 的 高 Mg安 山 质 火 山 玻 璃 , 其 Sr- Nd- Pb同 位 素 组 分 与 LOMU极 其 相 似 。 因 此 , 这 种 火 山 玻 璃 可 能 代 表 了 LOMU型 来 源 的 未 污 染 的 熔 融 物 , 可 用 来 研 究 LOMU和 地 幔 的 成 分 特 征 。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叙及的现代介形虫系采自广西高德和涠洲岛海岸带.高德地区介形虫丰富度、分异度皆低,而涠洲岛的丰富度、分异度非常高,且自潮上带至潮下带数量渐增.涠洲岛的介形虫组合与海南岛东岸所见相似,大多属种是速足介目的沿岸、底栖类型,仅很少数属于丽足介目(如Rutiderma,Cylindroleberis,Poly-ope).文内分析了本区介形虫动物群的分布特征和规律,为探讨介形虫的生态环境、生物地理区划及新生代生物地层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东海、黄海海岸带现代介形虫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东海、黄海海岸带现代介形虫计有57属91种,其中活介形虫30属43种,本文从属种组成和群落结构(数量丰度、优势度、分异度)等方面对滨岸淡水、潮上带半咸水、潮间带、河口区和潮下带等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群和埋葬群进行了系统描述,并探讨了温度、盐度、底质和水动力条件等环境因素对介形虫分布的控制作用,指出盐度是影响生物群分布的首要因素,高能的水动力条件是造成砂质潮间带和河口区埋葬群明显不同于生物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是依据冲绳海槽17个采样站位336个样品分析结果,认为介形虫分布具有如下特征:1.在粉砂质浊积层中介形虫化石非常丰富,富集的尸积群化石堆积成层;2.浊积层中介形虫积层富集的数量是与海槽升降速度和频率相关;3.尸积层中介形虫大部分是属滨海和浅海类型,完全不同于深海介形虫. 相似文献
15.
16.
17.
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区浮游介形虫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12月—1988年11月对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区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区的介形虫基本属暖水性种类,其中以终生营浮游生活的种类占优势(74.5%),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maimai和针刺真浮萤Euconchoecia aculeata为优势种。外海种和近岸种一般都分别在台湾浅滩南部和福建沿岸水城形成密集区,并向相反方向扩散。夏季(6月)的垂直分布表明,近岸密集区的介形虫载浮于涌升水的上层,远岸的种类和数量分布与次表层水爬坡涌升现象颇为一致。秩季(11月)的垂直分布则反映出沿岸偏低温、低盐水向外扩展的趋势。宽假浮萤Pseudoconchoecia concentrica和短形小浮萤Microconchoecia curta等的出现,对夏季近岸上升流的存在有一定的佐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5)
介形虫已被广泛应用于湖泊古环境变化研究中。通过对青海湖东南湖盆一表层沉积岩心的介形虫壳体丰度(介壳总丰度、意外湖花介壳体丰度和胖真星介壳体丰度)、介壳氧同位素、总碳酸盐含量及其氧同位素等多指标的高分辨率对比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最近五百多年青海湖东南湖盆沉积物中介形虫仅有两个种:意外湖花介和胖真星介,且以意外湖花介为主,胖真星介较意外湖花介更喜盐耐盐;总碳酸盐氧同位素较介壳氧同位素偏轻,这可能是二者形成时的季节、水深以及微环境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并发现部分段落介壳氧同位素与总碳酸盐氧同位素存在相位差。介壳丰度、介壳氧同位素、总碳酸盐含量及其氧同位素在整个序列上有一致的变化,对湖水盐度变化有很好的响应,反映了湖区有效湿度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重建了最近五百多年来青海湖5个大的干湿变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北部深水区表层沉积中有孔虫和介形虫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北部深水区 (36°15 ~ 38°0 0 N、12 3°2 0 ~ 12 4°33 E)表层沉积中的有孔虫和介形虫主要由原地分子和残留分子组成。残留分子为陆相介形虫、沿岸浅水有孔虫和介形虫 ,反映了末次冰期低海面和冰后期海侵初期的沉积环境 ,原地分子以冷水和深水种为特征 ,介形虫以 Sarsicytheridea bradii、Acanthocythereis mutsuensis和Munseyella japonica等为优势种。有孔虫有两个组合 :东北部为以 Proteonina atlantica为代表的胶结质壳组合 ;西南部为玻璃质壳组合 ,其优势成分是 Buccella frigida、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Ammonia ketienziensis、H anza-waia mantaensis和 Pacinonion tasmanensis等。调查区埋葬群存在原地和叠加两种类型 ,前者分布在北部和南部 ,后者主要见于中部和西部 相似文献
20.
基于西北冰洋楚科奇海台ARC3-P31岩心(水深435m)中介形虫化石群的研究,复原了50ka以来的古水团变迁史。该岩心中介形虫化石较丰富,主要由Krithe、Polycope和Cytheropteron 3个属构成,另有Rabilimis mirabilis、Microcythere medistriatum、Cluthia australis、Pedicythere neofluitans、Pseudocythere caudata等几个种零星分布于不同层位。与MIS3-MIS2相比较,MIS1以来该岩心中的底栖有孔虫和介形虫丰度明显增加,指示了底栖生物生产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响应于气候的变暖。以末次冰消期为界,介形虫化石群属种构成发生了显著翻转:在末次冰消期之前以Cytheropteron-Polycope组合为主,这两个属占总个体数的81%;而从末次冰消期至全新世,Polycope百分含量快速减少,被更替为Cytheropteron-Krithe组合,该组合的两个属占总个体数的79%。根据现代介形虫属种在北冰洋的分布规律可以推测,冰期里Polycope属成为绝对优势分子,是由于北冰洋中层水的顶部变浅,占据了原本属于大西洋水的空间;而全新世以来Krithe属含量增高是由于海平面上升导致水深增加。以上结果说明,在楚科奇海台一带温暖的大西洋水在末次冰期很可能是完全缺失的,到全新世才进入该海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