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汕尾港的发展是与它所在的澙湖-潮汐通道海岸体系的发展相联系的,特别是与作为天然防波堤的通道边缘沙嘴的消长相联系.这条沙嘴经历了近50年的变迁,于1979年8月2日在台风袭击下溃断.本文着重探讨了汕尾澙湖-通道体系的发展,通道边缘沙嘴的消长与沿岸泥沙运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东营港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及其运移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8年10月东营港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取样,结合水文观测和相关波浪资料,通过粒度分析以及粒径趋势矢量和掀沙动力等计算,探讨了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及其运移趋势。研究表明:东营港海域表层沉积物以黏土质粉砂为主,由岸向海呈"粗-细-粗-细"的条带状分布,相应地形成了沿岸最粗、近岸次细、远岸次粗和外海最细的4个沉积区,呈现出沉积物由粗沉积区向细沉积区运移的趋势;引堤阻隔了两侧潮流运动和波浪传播的连续性,引起引堤-引桥连接部位水流的辐聚或辐散,对于来自NE向的常强浪,引堤北侧为迎波区,南侧为波影区,致使沿岸和近岸的局部水动力场改变,从而造成了引堤南北侧沉积物分布和运移的差异。进一步研究显示,沉积物在总体上呈离岸运移,与余流呈偏东向的离岸流动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不同流路时期黄河三角洲沿岸余流场的数值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入海流路改道变迁频繁,有关不同流路时期沿岸余流场变化的认识将为理解入海泥沙输送特征的变动和沿岸泥沙动态提供重要的水动力基础,通过数值对比实验,以分处黄河三角洲北、东两岸的钓口和清水沟流路为例,对比研究了两个流路基本稳定后的初期黄河三角洲沿岸余流场结构及其流速的变化.结果表明,虽然两个不同流路时期沿岸流系的总体趋势存在一致性,但不同岸段的局部余流场结构、流速及其分布在不同季节都发生了程度不一的变化.在流场结构上,夏、冬季的差异很小,而春、秋季的差异相对较大,特别是在10m以浅的近岸海域的变化明显.高流速区分布,在钓口流路时期具有随各突出沙嘴而生的特点,清水沟流路时则是沿岸线走向、呈条带状延伸,且其分布范围更大、中心流速更高.沿岸余流流速在清水沟流路时期比钓口流路时期大很多,以清水沟口以南海域的流速增加最显著,北岸海域其次,清水沟口以北、神仙沟以南岸段的变化最小,在季节上以冬季增幅最明显.两个不同流路时期沿岸潮致余流场的总体特征也是基本一致的,分布于甜水沟沙嘴(清水沟口)南、北部的涡环结构在清水沟流路时期明显向东北方向移动,清水沟流路时期神仙沟和甜水沟等原沙嘴附近的潮致余流流速存在明显的减小.  相似文献   

4.
根据黄河口外大量的现场历史观测资料分析发现,其附近海域流场存在着明显的高流速区。这些高流速区在大时间尺度上随着入海流路的改变以及黄河三角洲的演变也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利用ChinaTide潮汐预报软件模拟海域潮汐,并利用不同历史年代的海图资料构建海域地形,通过建立黄河口数学模型分析了黄河口流场特性;利用2015年营口港的潮位资料以及实测流速值对数学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然后分别利用数学模型,对不同代表年的流场进行模拟复演。计算结果表明:(1)自1962年,黄河口沿岸就已经存在高流速区,分别位于甜水沟和神仙沟口外;(2)1976年,从神仙沟到清水沟一线沿岸存在着多个小型的高流速区群;(3)1996年至今,该阶段内存在3个高流速区,分别位于湾湾沟、神仙沟以及清8口门3个沙嘴处;(4)高流速区的演变与海岸形态的变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岸线凸出的沙嘴处往往容易形成平面高流速区。  相似文献   

5.
夏季对马暖流水来源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根据韩国海洋研究所通过东海沿岸海洋过程试验(COPEX-ECS)收集的CTD和卫星跟踪表面漂流浮标观测结果,探讨了夏季对马暖流水的来源.所得主要结论为:(1)对马暖流水的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域性变化.在九州西侧的冲绳海槽北区,对马暖流水为3层结构;而在陆架和对马-朝鲜海峡,对马暖流水为两层结构.(2)对马暖流表层水以次高盐(33.50~34.10)为特征.它主要是由以长江冲淡水为主体的沿岸水、黑潮表层水和东海南部陆架水汇聚而成.(3)对马暖流中层水由两部分组成.温跃层以下,盐度大于34.50的高盐水,基本为爬升的黑潮水表层水.位于跃层中的对马暖流水则是黑潮水与陆架低盐水的混合水.(4)在对马-朝鲜海峡,由于与陆架低盐水和沿岸水不断混合,来自源区的海水明显变性.盐度大于34.50的高盐水,仅出现在50m以深的底层水中.  相似文献   

6.
过去 3 0年间 ,研究者提出了许多用于计算波浪和海流条件下沉积搬运的公式和模型。目前研究对象是具预测能力的 6个沉积物迁移搬运的公式 ,它们用于计算沉积物的离岸分布和沿岸沉积速率。这些公式在预测沿岸沉积搬运速率计算上已被世人公认。1 公式简述此次调查的 6个公式见表 1 ,表中列出了公式及公式所应用的系数值、浪和海滩条件。表 1 沉积物沿岸搬运公式公式沉积物沿岸搬运公式系数核实数据D/ mm tanβ实验条件Bijkerqb,B=Ad50 VC gexp - 0 .2 7(s- 1) d50 ρgμτb,wcqs,B=1.83qb,B I1ln 33hr +I2A=1~ 5(非破波—破波 )0 .2 3…  相似文献   

7.
塞内加尔盆地是位于西北非大西洋沿岸的一个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叠合型盆地,其中的北部次盆在非洲的大西洋沿岸盆地中,其以陆坡地貌多变、碳酸盐岩发育而盐构造相对欠发育为特征。本文通过地震、钻井资料解释与构造沉积学分析,研究北部次盆南段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育期的陆坡地貌与沉积充填演化特征,明确其主控因素,为系统揭示塞内加尔盆地发育特征、西北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规律提供地质依据。研究表明,研究区在白垩纪经历了台地边缘斜坡、同沉积断坡、宽缓沉积斜坡等陆坡地貌阶段,发育了早白垩世Neocomian-Aptian期的碳酸盐岩台地建设期、Albian-Santonian期的断坡-碎屑岩陆坡内外分离式沉积期、Campanian-Maastrichtian期的碎屑岩缓坡沉积期等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各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沉积格局。全球海平面变化与陆源碎屑供给相对欠发育是造就研究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沉积充填特征的首要因素;区域构造运动对该区陆坡地貌的演化、不整合的发生、物源的进退有着直接的控制作用;古气候与物源区条件则间接影响着盆内沉积物的类型、规模与格局。  相似文献   

8.
基于DEM的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冲淤演变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8年(实测时间为1963-1968年)和1979年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三丫子港至川腰港1∶200 000海图以及2006年大丰港及其附近1∶50 000海图资料,用Mapinfo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到水深点和等深线数据,在Surfer8.0中进行Kriging插值,分别建立水下数字高程模型 (DEM) ,并定量计算1968年至1979年三丫子港至川腰港的冲淤变化,以及西洋潮流通道1968年、1979年和2006年之间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①辐射沙脊群三丫子港至川腰港1968年至1979年全区处于冲淤动态平衡,冲刷量为8.98×109 m3,淤积量为11.38×109 m3.全区平均淤高13 cm/a,年均淤积速率为1 cm,其中以沿岸和东北部淤积为主,沙脊群中心枢纽部位冲淤变化较为频繁,外海大部分区域较为稳定.②西洋潮流通道1968年至1979年以冲刷为主,全区平均冲刷1.05 m,年均冲刷速率为8.0 cm/a;1979年至2006年仍以冲刷为主,全区平均冲刷1.59 m,但年均冲刷速率小于1968年至1979年,为5.9 cm/a.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三角洲已经成为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和重要的农业开发区,兴建了许多港口和养殖基地。历史证明,由人工控制的黄河尾闾段河道已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三角洲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976年黄河改道由清水沟流路入海以来,该流路已行水20多年,为了保障该区的发展,有关部门提出了稳定流路多年不变的方针,并经专家论证,可以继续使用50-70年。黄河是一条多沙性河流,30多年平均输沙量10.1×108t(1959-1992年)。菜州湾是一个极浅的小海湾,水域面积仅6000km2,平均水深8.6m,水深小于10m的极浅水域约占其总面积的60%。巨量泥沙入海导致河口及其近海区海岸地貌发生重大变化。1977-1992年清水沟流路河口沙嘴向海延伸了约35km,年均延伸速率为2.3km,使原河口区海岸线呈鸟嘴状向海突出,沙嘴南岸形成了一个凹入陆地的次级海湾(图1)。至1990年底,0m线以上造陆面积为453km2(郭永盛等,1992),沙嘴向海延伸不但改变了该区海岸的走向轮廓,而且引起了沿岸泥沙运动的变化,影响了邻近港口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主要应用数字海洋技术,对曹妃甸港区 25 万吨级矿石码头建成后的东侧老龙沟潮流通道的冲淤变化进行了研究.集曹妃甸地区 1953-2006 年多期海图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ArcGIS 支持下,对老龙沟潮流通道不同时期 0 m、5 m 和 10 m 等深线进行叠加对比分析;以 DEM 模型为载体,综合 1979-2005 年曹妃甸地区多时相、多分辨率遥感影像与水下地形信息解译的结果,并与 1997 年老龙沟实测断面水深测量数据对比分析,获得老龙沟潮流通道的冲淤演变趋势:近 50 年来老龙沟口门宽度未发生明显变化;深槽位置基本未变,稳定性较好.局部地区有冲淤变化,老龙沟西北侧潮滩有明显的淤进,尾端向西偏移,潮流通道尾端 ( 向陆侧 ) 10 m 等深线有 2 ~ 2.5 m 的浅滩变浅趋势,但基本处于微冲或微淤的动态平衡之中.1953-1986 年以淤积为主,淤积量为 30.2×107 m3,冲刷量为 3.1×107 m3,年均淤积速率为3.7 cm/a.1983-2006 年以冲刷为主,冲刷量为 11.4×107 m3,淤积量为 9.4×107 m3,年均冲刷速率为 0.35 cm/a.该研究结果能为曹妃甸港区规划和唐山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证,对沿海潮汐通道的保护利用以及港口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5年9月和12月闽北附近海域3条断面上的同步连续沉积动力学观测,结合对应时段的卫星遥感海表温度资料,研究了闽北近岸海域冬季和夏季悬浮体分布和输运通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域的悬浮体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季风活动对水体扰动强烈,水体垂向混合较为均匀,近岸沉积物再悬浮活跃,其浓度值明显高于外海;而夏季近岸悬浮体浓度明显降低。在50m以深的外海海域,悬浮体浓度无显著的季节差异,且空间变化幅度很小。受东北季风和闽浙沿岸流的影响,冬季悬浮体总体上沿东北向西南的沿岸方向输送,输运通量由近岸向外海逐渐减小;在夏季,闽北近岸海域悬浮体输运方向与冬季一致,但输运通量显著减小;外海海域的悬浮体输运方向指向东北,输运通量明显高于冬季。在离岸断面上,中间站位(水深约50m)的悬浮体浓度低于其两侧站位的浓度,这是由于在近岸一侧主要受控于闽浙沿岸流,而外海海域主要受控于台湾暖流,50m等深线为闽浙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相互作用的交汇处,受闽浙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的共同影响。温度锋面与闽北附近海域内的泥质区对应关系较好,温度锋面对悬浮体向外海扩散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温度锋面西北侧悬浮体浓度较高且沉积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根据孢粉和微体古生物化石特征,分析了朝阳港潟湖中全新世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过程.研究表明,在第1阶段潟湖沿岸森林植被为以栎、松为主的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部分样品含有个体小的常绿栎属花粉;潟湖边缘是以海滨盐生的蒿属、禾本科、藜科等草本为主的沼泽湿地景观,反映气候温暖略湿.第2阶段和前一阶段相比,草本植物花粉中喜盐碱的蒿、藜的数量增加,样品中出现较多的海生刺球藻和甲藻,并有贝类等生长,反映该段时间有较长时间的海水侵入.第3阶段针叶的松属占优势,表明气温与前阶段相比略低,高盐度有孔虫的出现可能显示潟湖出现阶段性封闭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1世纪初渤海湾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为背景,对2000-2015年典型年份的卫星遥感影像资料进行了岸线提取,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变规律.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不同岸线及地形条件下的渤海湾水动力数值模型,计算结果与塘沽、黄骅港和东风港三个潮位观测站的实测数据吻合良好.模拟结果显示:渤海湾大规模围填海工程的建设使得三个主要工程区(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港及黄骅港)附近的潮流运动更加剧烈,但对于渤海湾离岸潮流场的影响不大.M2分潮流速及流向变化明显,其最大流速方向与建筑物布置、深水航道航线方向一致.黄骅港挡沙堤的建设使其附近流场出现局部涡旋,导致潮流以旋转流的形式运动.  相似文献   

14.
象山港氮、磷营养盐环流和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定点监测分析方法,研究了象山港狭湾内设置的六个固定站位1992-2007年时间段内的硝酸氮(NO3-N)、亚硝酸氮(NO2-N)、铵氮(NH4-N)和磷酸盐(PO4-P)浓度的监测数据,探讨了象山港狭湾内(122°00'E以西)氮、磷营养盐的环流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除个别年份外,16年内硝酸氮、亚硝酸氮、铵氮和磷酸盐浓度的空间分布,从港顶1号站向港口6号站呈降低趋势,其中以PO4-P、NO2-N的降低趋势最为明显,而NH4-N的降低趋势相对较弱.(2)NO3-N的空间变化规律较为复杂,并且3号站的浓度往往达到最大值.(3)无论是平水期(4月)还是丰水期(7月),表层盐度均低于底层,而表层温度高于底层;盐度从港顶1号站向港口6号站递增,而温度递减.这种分布规律基本上可用余环流模式进行解释,但余环流输运并不是促使营养盐入海的唯一原因,潮振荡的垂向剪切造成的纵向弥散和潮混合亦对营养盐输运有重大贡献.(4)与1992年相比,2007年各站的NO3-N浓度几乎都增加了一倍,PO4-P浓度增幅更大,说明象山港的氮、磷污染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5.
斑鰶卵子和仔、稚、幼鱼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斑腮Clupanodon punctatus(T.& S.)是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内分布很广的一种中小型鱼类,通常生活于海湾和河口海区。在我国近海各地,斑腮均为近岸羣众渔业的捕捞对象之一;同时,在渤海沿岸,有利用其天然鱼苗进行港养。因此,有必要搞清这种鱼类早期阶段的形态特征,以便鉴别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粤东陆架边缘水域夏季的上升流位于东沙群岛北面陆架边缘从西南向东北的带状区,以台湾浅滩西南最强烈。其年际变化较大,通常6月较弱,7月最强,可上升至近表层,8月中旬以后又逐渐减弱。上升流影响的深度范围在不同年份和月份及不同区域均不同。1982年夏季大约可上升至30-50m。上升流速度又依不同深度范围而不同。1980年7月台湾浅滩西南为1.4-9.4×10~(-4)cm/s。 粤东陆架边缘水域夏季的上升流与陆架坡折有关,而海流和季风的变化是上升流消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大亚湾海水中N2O的分布特征与通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4年1月(冬季)和4月(春季)在大亚湾海域设置15个采样站,采集大气和海水样品,运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大气和海水中溶存N2O的浓度并对其分布特征和海-气通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海水中N2O浓度范围在10.90—40.54 nmol.L-1,饱和度为122%—454%,处于过饱和状态;N2O浓度在湾的中部分布较为均匀,大鹏岙、核电站、范和港顶和澳头等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沿岸浓度较高,最大值出现在龙歧河口。海-气通量为0.05—0.78μmol.(m2.d)-1。海水中N2O浓度与NH4 的含量之间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河口与核电站是N2O的排放源,说明人类活动影响了大亚湾海水中N2O的分布。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海洋枝角类研究——Ⅲ.生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重  曹文清 《海洋学报》1984,6(3):377-388
本文对我国数量较大、分布较广的两种海洋枝角类(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肥胖僧帽溞Evadne tergestina)的生殖作了研究,着重探讨孤雌生殖雌溞的生殖量(每胎幼体数)问题,并获得以下一些结果:(1)生殖量和个体大小呈明显正相关--个体愈大,生殖量也愈大,(2)生殖量有季节变化,一般在水温较高、食料较多的夏季(8-9月)最高.这和种群密度的季节变化(8-9月密度最大)基本一致;但前者高峰往往比后者高峰约早半个月出现,(3)生殖量随着有性生殖强度的增强而降低,换言之,当有性生殖个体(S,)增多时,生殖量有减少趋势.(4)从我国沿岸各海区生殖量的比较中,发现有逐渐向南增多的趋势.这与生殖量在夏季增多的趋势是一致的.增多的原因显然和水温升高有关.此外,本文对有性生殖问题(包括有性个体的大小、出现期、性比、在种群中的数量比例,以及休眠卵(冬卵)的特点和数目等)也作了扼要叙述.  相似文献   

19.
一温州地处浙江东南,海岸线长达935.7公里(其中陆岸线339公里),有大小岛屿232个,礁570个。从陆岸线至东海大陆架边缘(-200米等深线)范围海域总面积68953.59平方公里,拥有南麂、洞头、北麂三大渔场。境内有瓯江、飞云、鳌江等三条大江(年总径流量为228亿立方)。有较大的温州港、鳌江港、瑞安港和乐清湾、大渔湾、沿浦湾等“三港三湾”。这些港湾大多伸入内陆,呈半封闭型,受风浪影响小。全  相似文献   

20.
远东鄂霍茨克海域发育多个新生代弧后盆地,这些盆地是西太平洋边缘海盆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鄂霍茨克海域的地质结构和构造特征,探讨了海域内盆地形成的动力机制来源及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认为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发区域上挤压与引张作用在时间上相互消长的效应、深部软流圈上涌,共同引发鄂霍茨克海域内多期次弧后扩张作用,导致海域内弧后裂谷盆地的发育;同时,周边板块碰撞导致大型走滑断裂发育和构造反转,对盆地的形成进行改造;共同控制了弧后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盆地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即基底拼合阶段(J-K2前)、基底褶皱-张裂变形阶段(K2-E1早期)、盆地裂陷-拗陷作用阶段(E1-N1)及构造反转阶段(N2-第四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