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川黔渝三角旅游区联动开发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旅游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根据旅游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地理空间的邻近性、旅游产品的互补性,进行区域间的联合与协作,以区域旅游整体的力量参与竞争,进而实现各旅游地共同发展的开发过程。区域联动开发理论实质上是针对旅游欠发达、资源类似、竞争优势不突出的地区,在核心—边缘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理论。笔者以川黔渝三角旅游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一区域进行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只有通过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才能实现区域内各景区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川黔渝三角旅游区联动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旅游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根据旅游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地理空间的邻近性、旅游产品的互补性,进行区域间的联合与协作,以区域旅游整体的力量参与竞争,进而实现各旅游地共同发展的开发过程。区域联动开发理论实质上是针对旅游欠发达、资源类似、竞争优势不突出的地区,在核心—边缘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理论。笔者以川黔渝三角旅游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一区域进行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只有通过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才能实现区域内各景区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构建联动中的、相对的、人均意义上的区域失衡的动态测度指标,测算依附于济南、青岛和广州、深圳的两个城市网络的动态失衡程度,比较两个区域中城市联动机制的差异性,剖析区域失衡的演变路径和演变向度。结果发现:济南、青岛之间和广州、深圳之间,分别表现为强竞争关系和弱合作关系,不同层级、向度的作用力推拉区域发展的平衡和失衡;依附于济青和广深的两个城市网络中,个体城市受中心城市辐射力大小分别正相关于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吸附力,联动参与度低的城市可能面临失衡加剧的挑战;在局部区域内,腹地城市受中心城市辐射力的距离衰减趋势不明显,时空压缩提升了城市联动的广泛性和指向性;城市联动可能加剧局部区域内部的绝对失衡,却能够推动区域自发强化联动结构,走向动态平衡。因此,不同体量、层级和发展阶段的区域,空间联动结构和联动机制差异巨大,实现高质量发展亟须构建动态评价区域失衡的多维度体系,在联动发展中兼顾效率和公平,避免打起混战,内耗经济和政策资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加入WTO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入WTO对中国的经济运行环境和区域经济走势将带来深远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有潜力和条件参与较高层次国际竞争的地区之一,但是该地区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突出。因此,利用新的视角开展中国加入WTO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的综合研究,对我国21世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作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加入WTO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冲击力进行了评估和判断。本文认为,为应对中国加入WT0后所带来的冲击,抓住发展机遇,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有必要形成共识,规范和统一地方政府行为,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条件下,对区域产业调控机制和模式作重新构思,以进行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产业分布格局跨省市、全区域的合作与协同调整。  相似文献   

5.
F1272006021348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特征问题与建设构想=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ies of the megalopolis of the YangtzeRiver Delta/陈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4).—481~485从城镇空间格局、社会经济等方面阐述了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发展特征与优势;同时分析了该区城市功能、区域管理与分工、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上海即将举办世博会的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今后的发展战略与建设构想.表2参10BeF119.92006021349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Evaluation of re-g…  相似文献   

6.
粤港澳区域联动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与重点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实现粤港澳区域联动发展具有紧迫性、必要性和重大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研究粤港澳区域联动发展需要以区域一体化理论体系、“全球—地方”尺度理论、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体系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其关键科学问题是研究“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尺度的区域联动理论,探索粤港澳区域联动的机制、关键因素、模式与路径;提出了粤港澳区域联动发展关注的4个重点议题:①粤港澳区域一体化/协同理论的研究与探索;②粤港澳地位与作用研究;③粤港澳联动的多尺度、多主体影响机制与模式研究;④粤港澳联动发展的实施路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未来的城市旅游竞争将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即区域之间的竞争.随着区域旅游合作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以有中国旅游"金三角"之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探讨了区域旅游城市化、城市旅游区域化、区域内核心城市旅游互动发展等区域旅游的发展趋势,认为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是"多核心 网络化",并从旅游发展理念互动一利益共赢、旅游体制机制互动一区域协作、旅游产品设计互动一整合创新、旅游市场营销互动一"同城"效应等角度,对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中上海、南京、杭州的城市旅游互动进行了实例研究,旨在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要立足于产业关联,推进产业对接协作,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本文基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2007年与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运用MRIO模型,编制了京津冀区域间129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而从京津冀地区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方面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特征。结果表明:①北京市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天津市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对区域经济推动作用较强,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主要起拉动作用。②北京市科技服务业与天津市信息服务业主要服务于本市其他各行业,对外地经济的辐射作用较低。③京津两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趋同现象严重,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极化区的功能探讨长江三角洲的扩展范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极化区作为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区域发展模式和空间组合形式,日益成为集聚经济要素和支配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命脉的巨大载体,承担着引领国家经济发展、参与世界竞争的功能.长江三角洲地区经过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初具极化区的特征.但是,与其它世界级极化区相比,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带动能力仍然不足,国际竞争力还很有限.通过扩展极化区范围,可以扩大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区的腹地,缓解极化区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合理范围,各界意见纷纭,争论较多.基于"长三角"作为世界极化区的要求,从极化氏的科学概念、条件和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完善极化区功能的目标出发,通过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功能互补和经济联系分析,结合区域一体化的现实性,研究了扩大"长三角"的合理范围,得出了应把温州、金华、盐城、淮安、马鞍山、芜湖、铜陵、巢湖、合肥、滁州、宣城等城市作为扩展优先选择区,把宿迁、徐州、连云港、丽水、衢州、池州、安庆、蚌埠、黄山、宿州等城市作为扩展保留资格区,从而把长江三角洲地区从16个城市逐步扩大到37个城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该文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特征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建立了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层次模型,结合区域生态经济综合发展目标,揭示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及其在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重要性。提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方案选优方法,以及区域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城市体系的长江三角洲旅游地域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分析了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的分布格局及长三角旅游发展的整体性现状,认为长三角旅游整体发展的协调性不足。然后从城市体系与区域旅游整体发展耦合的角度出发,引入了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交通网络结构和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的分析研究,并以此划分出了长三角两个层次的旅游地域系统,给出了长三角地域旅游城市网络体系的空间组织。最后提出了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宓泽锋  邱志鑫  尚勇敏  周灿 《地理科学》2022,42(9):1522-1533
基于区域创新集群的相关概念辨析,提出基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区域创新集群概念,并通过IncoPat网站获取2000—2017年长三角新材料产业已获授权的发明专利,在刻画新材料区域创新集群技术创新联系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二步系统广义矩阵估计(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GMM)模型测度融入区域创新集群的深度与广度对地方创新集群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区域创新集群的发展符合“点-轴”发展理论的观点,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发达地方创新集群为增长极,在空间上率先形成以增长极为节点的发展轴,成为区域创新集群的核心组团。第二,区域创新集群技术创新联系具备“全球-地方”创新网络阐述的多种类型知识交互耦合的特征,在同质性知识交互的基础上,异质性知识的交互同样占据重要地位。第三,当前阶段长三角区域创新集群中核心组团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更易在区域创新集群的建设中获益,并且知识基础的正向调节作用明显。区域创新集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亟待经济地理学者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13.
基于虚拟区域理论视角,对扬州进行实证研究,探讨长三角虚拟区域和城市竞合的关系。研究认为多层次的虚拟区域已经在长三角出现,城市在空间定位、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诸多竞争。与此同时,为缓和城市竞争,城市合作开始出现并不断深入,合作形式也越加多样。研究也指出各自利益考量浮现虚拟小区域、合作机制薄弱和省管县体制对区域一体化的负面影响等新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区域合作开始较早的地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更加速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进程。本文在回顾上海世博会之前长三角区域合作基本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上海世博会筹办与举办期间的长三角制度合作新进展,分析世博效应对长三角一体化制度合作的影响,提出借助世博效应进一步加强长三角一体化制度合作的发展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黄雅静 《热带地理》2007,27(3):259-263
“汉三角”位于湖北、湖南、江西3省交界处的精华地带,属于中部发展中地区,具有区位与交通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品种多样、人文气息浓厚等多种优势,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区。同时伴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在中部地区营造汉三角经济增长极,通过发挥其巨大潜力,不仅将完善我国区域经济空间布局,而且对促进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文中对汉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了详尽分析,并提出汉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地区交通优势度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吴威  曹有挥  曹卫东  梁双波 《地理研究》2011,30(12):2199-2208
通过公路网络密度、综合交通可达性以及关键节点联系便捷性三要素的综合集成,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优势度的空间格局。长三角地区公路路网密度居于全国前列,北部地区明显高于南部;综合交通可达性较好的单元相对集中于沪宁-沪杭-杭甬沿线地区,由此区域向南、向北可达性逐渐降低;各地域单元与关键节点的联系均较为便捷,上海及其临近地区...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结构的分散化和均质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长三角旅游发展战略选择上的不同观点,根据从长三角15个城市1999~2008年历年发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中收集的各市旅游收入和GDP数据,借鉴经济学中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均衡程度的基尼系数方法,设定了城市旅游重要度、区域旅游收入首要度、区域旅游收入集中度和城市旅游经济密度等4个指数进行统计分析,从长三角城市群区域旅游收入首要度的降低、集中度的减弱、上海以外其他城市旅游重要度的上升、各城市旅游经济密度的普遍增加和逐步接近,揭示了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的分散化和均质化趋势。并进而分析了这一趋势的现实动因。  相似文献   

18.
加快形成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及充分发挥上海的核心功能,不仅对于加快长江三角液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将对贯彻国家长江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通过分析形成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发展思路,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上海作为该地区的首位城市,应当在产业结构升级,区域 要素市场培育,综合交通运输网构建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服务建设等四方面发挥核心城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高速公路建设有利于缩短地区间的交通里程并节约旅行时间,改善区域间的可达性并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的增强。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992、1998、2004和2010年的公路交通网络数据,采用节点平均交通里程、节点平均迂回系数、节点平均旅行时间和区域平均旅行时间等空间和时间距离指标对长三角地区选定年份的交通可达性及其变化进行测算与比较。研究表明:1)各县市平均交通里程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缩短,节点平均迂回系数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不同县市在不同时期的改善幅度存在较大差距,2004―2010年各县市平均交通里程改善幅度最大,尤其是跨江和越海通道建设使长江和杭州湾沿岸县市的迂回度获得了较大幅度的降低;2)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各节点平均旅行时间和区域平均旅行时间均获得了大幅度的改善,尤其是边远地区改善幅度更大,但受交通建设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限制,可达性的改善幅度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