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济南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R19(反射率因子图)、V27(径向速度)、VIL57(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等,对2005年7月12日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强对流风暴发展初期为两快强烈发展的回波,造成了高唐县等地的大风、冰雹灾害;之后发展为弓状回波,弓状回波移动过程中造成大风灾害;弓状回波快速移动中与孤立回波的合并再次造成沂源县境内的大风和冰雹灾害。新一代天气雷达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产品对降雹预警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Doppler雷达产品,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对2008年7月25日中国准噶尔盆地南缘冰雹、强降水的雷达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冷槽东南象限的对流不稳定层结中,近低层至地面有中尺度辐合切变线。强风暴的演变可归为"逗点—‘人’字形—螺旋形"3个回波阶段,相应径向速度图上出现"逆风区"、中气旋和辐合区。冰雹的雷达回波强度中心值超过65 dBz6,0 dBz回波顶高为5.5 km,65 dBz回波顶高为3.0 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由10 kg·m^-2增至70 kg·m^-2。强降水的雷达回波强度中心值达60 dBz,55 dBz回波顶高为3.7 km6,0 dBz回波顶高为2.2 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由15 kg·m^-2增加至55kg·m^-2。Doppler雷达产品对冰雹、强降水天气监测预警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Doppler雷达产品、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对2008年7月25日中国准噶尔盆地南缘冰雹、强降水的雷达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冷槽东南象限的对流不稳定层结中,近低层至地面有中尺度辐合切变线。该强风暴的演变可归结为“逗点回波-“人”字形回波-螺旋形回波”三个阶段,相应径向速度图上出现“逆风区”、中气旋和辐合区;冰雹的雷达回波强度中心值超过65dBz,60dBz回波顶高为5.5km、65dBz回波顶高为3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由10kg•m-2跃增到70kg•m-2;强降水的雷达回波强度中心值达60dBz、55dBz回波顶高为3.7km、60dBz回波顶高为2.2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由15kg•m-2增加到55kg•m-2。Doppler雷达产品对冰雹、强降水天气监测预警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俊  盛日锋  陈西利 《高原气象》2011,30(4):1078-1086
利用济南和滨州两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反演的三维风场,分析了发展成熟和减弱阶段的弓状回波、强对流风暴的三维风场结构,以及两者合并过程的风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弓状回波的头部和尾部分别对应气旋性和反气旋性环流,气旋性环流较强。在逗点云系阶段,回波强度、主上升气流,以及气旋和反气旋性环流开始减弱。(2)强对流风暴靠近处于...  相似文献   

5.
利用Doppler雷达产品、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对2008年7月25日发生在石河子垦区中部、南部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石河子垦区2008年7月25日强对流风暴发生在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冷槽东南象限的对流不稳定层结中,近低层至地面有中尺度辐合切变线。该强风暴呈现出超级单体螺旋状回波,相应的径向速度图上出现中气旋和中尺度辐合带;冰雹的强回波中心强度达65dBz,60dBz回波顶高达5km、65dBz回波顶高达3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由10kg.m-2跃增到75 kg.m-2,暴雨的强回波中心强度为55dBz,55dBz顶高达3.5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由15kg.m-2增加到55 kg.m-2;Doppler雷达产品特征对冰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济南CINRAD/SA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卫星、自动站和其他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一次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的发生、发展,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合并形成新弓状回波后又演变成逗点回波的过程。结果表明:(1)强对流过程发生在东北低涡横槽转竖过程,大气环境具有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和中等强度的低层垂直风切变。FY-2C卫星的红外云图...  相似文献   

7.
弓状回波的一些观测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文 《气象》1985,11(9):6-9
利用华东稠密的天气雷达网资料,对几次伴有地面大风的弓状回波带的形态特征和形成方式进行了归纳。指出弓状回波是在高空为强风的情况下,当对流回波进一步发展加强时形成,其主要特征是向前方凸出的快速移动的窄强回波带,这种回波特征在低层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弓状雷达回波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介绍了在一次强风暴系统的雷达探测中发现的弓状回波,讨论了回波的性质、结构及其成因,分析了它与中尺度系统的关系。表明藤田模式也适用于中尺度系统,并指出气旋式运动和反气旋式运动分别出现在逗号状回波的转动头部和尾部。尾部的向前移动方式是传播性的,且与近地层气流的辐散辐合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1 引言 Fawbush和Miller关于强对流风暴发展的原始判据是:(1) 高空有深厚的干空气层,(2) 低层有暖湿空气层,水汽水平分布通常呈窄舌状,(3) 湿舌上风方高空1万至2万英尺上有一强风速核,(4) 低层为自由对流,和(5) 低层有触发风暴系统的辐合(Fawbus-  相似文献   

10.
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本军 《气象》1998,24(10):34-37
利用711转达做短时预报的关键是地雷达回波正确判别。根据观测资料及短时预报经验,并依据本地的特殊地形及气候特征,着重分析了强对流雷达回波的形状特征并引进了能量天气学的方法,以得出具有可操作性简明判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多普勒雷达对2008—03—18—19发生在黔西南州的春季强对流天气进行了跟踪探测,并对此次过程中出现的“V”形状、逆风区、有界弱回波区特征及相应的雷达产品做初步分析,得出降雹天气的回波特征和雷达产品指标,以提高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预报冰雹天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29,自引:11,他引:29  
通过近 2年的观测 ,收集了一些新的、不同类型的强天气个例的回波资料。对其中典型个例的分析可以得到北京地区的一些强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冰雹、雷雨大风回波高度高 ,达 1 2km ,暴雨过程回波高度仅 7km ;冰雹、雷雨大风这类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快 ,而局地暴雨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缓慢。通过对多普勒径向速度图的分析 ,可以得出冰雹、雷雨大风与暴雨的动力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地形的影响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3.
分析我省中北部1997年4~6月强对流回波(≥45dBz)资料,发现我省中北部强对流回波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生成源及一定的移动路径等特征,这些特征可成为强对流天气预测之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朝阳地区强对流降水回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朝阳地区不同天气背景下,强对流降水回波特征、形状、时间变化、演变规律和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15.
1概况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1995年6月27日下午13时35分至16时50分,根据各地气象台站危险天气报统计:郁南、云浮、新兴、四会、清远、高明、佛山和广州市近郊先后出现8级和8级以上雷雨大风,是当年产生强对流天气范围最大的一次。根据雷达连续探测,这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是产生在锋前暖区的一条南北走向对流回波带里。回波带子午后12~13时形成,14~16时达到成熟期,带的平均长度约160公里,宽度35公里,17时以后逐渐消亡,生命史7小时(见图1)。2对优回波带的演变及组结构2.l暖区回波带的形成与人字形回波6月27日凌晨,南岭山…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强对流带状回波发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朝阳地区不同天气背景下 ,强对流降水回波特征、形状、时间变化、演变规律和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18.
山东半岛强对流天气风暴参数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烟台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资料,统计分析了2005—2012年烟台和威海地区27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风暴参数。总结出山东半岛不同月份冰雹和雷暴大风的风暴参数判据:对于冰雹,5月、6月、8月基于单体的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C-VIL)≥35kg?m-2,7月C-VIL≥45kg?m-2,最大反射率因子(DBZM)≥55dBZ;5月、7月C-VIL≥60kg?m-2,6月、8月C-VIL≥45kg?m-2,DBZM≥60dBZ,强中心高度(HT)≥4km,单体顶高(TOP)≥9km,可产生直径大于20mm的冰雹,当风暴单体的最大HT≥6km,TOP≥10km时,可产生直径大于40mm的冰雹。对于雷暴大风,当DBZM≥55dBZ时,HT≥5.5km,TOP≥11km,可产生10级大风;HT≥4.5km,TOP≥9km,可产生8~9级大风。指标在2013—2015年9次冰雹天气过程中进行了验证,冰雹的C-VIL判据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强对流风暴新一代雷达产品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牛淑贞  鲍向东  乔春贵  康雯瑛 《气象》2008,34(7):92-100
利用濮阳、三门峡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结合卫星、探空、天气图、地面雨量等资料对2006年6月25日发生在河南省北部、西部和中部的强对流风暴过程进行分析发现:(1)此次强对流风暴表现为多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的强对流回波单体组成长80~400km、宽40km的NE-SW向中β对流回波带即飑线;(2)强对流风暴在发展旺盛期间,其前沿有雷暴出流边界;(3)低层强NW风推动对流回波带向前发展成弓型带状回波;(4)在强对流风暴前侧,紧挨雷暴出流边界内侧产生了一条弧线窄带速度线,随着雷暴出流边界远离强对流风暴主体,该弧线窄带速度线也远离大片的速度区,并逐渐消失;(5)不同性质的强对流天气,其基本反射率、回波顶高、垂直液态积分含水量时有差异.北部雷雨大风伴短时强降水的强对流天气,强中心基本反射率在53~63dBz,回波顶高9~14km,垂直液态积分含水量在38~48kg*m-1之间;而西部中部的雷雨大风伴随局部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的强对流天气,强中心基本反射率在53~65dBz,回波顶高度11~16km,对应垂直液态积分含水量在48~63kg*m-1之间;(5)在强对流风暴发展旺盛时期一直有中气旋伴随,中气旋出现在强对流单体前侧或前侧的入流槽口处.强对流风暴的新一代雷达产品特征是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江淮地区弓状回波的分布和环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爱文  朱科锋  方茸  金龙  赵坤 《气象》2015,41(5):588-597
本文结合探空、地面、再分析资料和强对流重要天气报文资料,分析江淮地区(30°~36°N、115°~122°E)弓状回波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和灾害性雷暴大风特征,重点利用我国2009—2012年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弓状回波时空分布和三维结构及其成灾机制。统计结果表明:弓状回波常发生在傍晚(17—20时),分布在安徽西北部到江苏东南部、山东东南部到江苏的西南部,以及安徽南部的两山地间的平原地区。其产生的极端大风(≥10级)占该地区极端大风的30%。产生弓状回波的天气背景主要是东北冷涡和高空槽,中等的对流不稳定度[平均对流有效位能(CAPE)为1780 J·kg-1]和垂直风切变(平均1000~700 hPa风切变为11.6 m·s-1),中层存在明显的干层。东北冷涡环境下的弓状回波系统具有较大的下沉对流有效位能(DCAPE)和地面的强冷池。 根据雷达观测的结构,江淮地区弓状回波可分为三类: 典型弓状回波(BE)类型、弓状回波复合体(BEC)类型和飑线型弓状回波(SLBE)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28.6%、14.3%和5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