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头地区向日葵产量与降雨量及日照时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包头地区向日葵产量与气温、积温、地温和降雨量及日照时数的关系,找出了向日葵生长过程中影响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揭示了向日葵各个生育期对降雨量及日照时数的不同要求。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江西省18个烟叶种植县2008—2018年烤烟产量和烤烟大田期(3—7月)气象因子的统计,对烤烟产量和4个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月份、不同区域烤烟产量与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同一区域不同月份受气候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不同区域同一月份同一气候因素对烤烟产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2)影响江西省烤烟产量的主要气候因素是气温,其次是降水量,然后是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吉安地区烤烟产量受5月气温、3月相对湿度和日照影响最明显,抚州地区烤烟产量受6月降水和日照、7月相对湿度影响最大,但相关系数相对吉安地区要小,而赣州地区烤烟产量仅与7月气温和4月日照关系较大;吉安地区烤烟产量受气候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3.
气象要素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1-2009年大豆田间试验观测数据,利用相关和通径分析揭示了大豆不同发育期的气象因子和生物因子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期的气象要素对大豆产量影响效果不同,其中开花-结荚期的平均气温与大豆产量相关性最大,为0.90,其次为播种-出苗期的降水,相关系数为0.71,结荚-鼓粒期的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分枝期的生物量和开花期的叶面积对大豆产量具有一定影响(r>0.5)。通径分析显示具有显著直接作用的因子是开花期的叶面积,不同发育期的气温与降水主要通过对生物量和叶面积的间接作用来影响大豆产量,结荚-鼓粒期的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对产量具有较大的直接作用。耦合气象因子与生物因子建立大豆产量回归模拟方程,能够较好解释大豆产量(R2=0.99)。  相似文献   

4.
利用四川省南充市1989—2018年气象观测资料和水稻单产数据,分析5月上旬至8月下旬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与水稻单产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基于气象因子的水稻产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5月下旬降水量、6月中旬平均气温、7月下旬日照时数、8月下旬日照时数和降水量与气象产量显著相关,建立南充水稻产量预报模型,回代检验准确度平均达95.4%,预报准确度达91.2%,2019年模型预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临川区近10年气象条件变化对柑橘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2003—2012年气象资料和柑橘种植面积、产量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变化对柑橘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临川区近10 a柑橘平均面积、单产呈显著增加趋势。筛选出近10 a来与产量显著性相关的气象因子,其中10月气温与柑橘产量呈显著正相关,6月和12月气温与柑橘产量呈显著负相关;2月降水量与柑橘产量呈显著负相关,3月和7月降水量与柑橘产量呈显著正相关;7月日照时数与柑橘产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5~7月光照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直线相关分析法,计算5—7月份日照时数与当年大豆单产的相关系数,分析5—7月份日照时数与大豆单产的关系。得出结论是,在没有遭受特大干旱、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时.5—7月份日照时数与当年大豆单产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说明5—7月份日照时数是影响大豆产量的气象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了解沙漠腹地浅层地温特征以及对气候的响应关系,利用塔中气象站1996—2015年日平均气温、浅层地温(0~20cm)以及总云量、低云量、日照时数、风速、沙尘日数等资料,分析沙漠腹地地温分布特征以及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浅层地温在春、夏季热量向下传导,秋、冬季则表现为相反趋势,气温和地温(0~20cm)的月平均值分别为11.8、16.4、16.0、16.1、16.1℃和16.3℃;在0~10cm地温之间,变化幅度呈现7月份波动最大,在10~20cm地温之间,12月波动最大,9月份,地温随着深度的增加波动一直是最小的;夏季,地温不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影响因子,在其他季节,气温与0cm地温相关性最明显;(4)冬季,风速是影响气温和地温的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8.
整理了新疆境内2000—2009年的棉花单产、年降水量、年平均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以及年平均气温等统计数据,对各因素变化趋势及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各个气象因素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年日照时数与棉花单产之间相关性最好,对棉花产量贡献最大,基于日照时数建立的棉花产量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精度。  相似文献   

9.
利用翁牛特旗农业气象站1983—2013年4—9月玉米生育期和同期逐日气温(最高、最低)、降水量、日照时数观测资料,通过计算玉米不同发育期与光温水条件的相关系数及与产量灰关联度,分析气象条件对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翁牛特旗玉米在4月27日播种,9月23日成熟,生育期150d。平均日照时数为1351.3h,积温为2925℃,降水量为297.8mm。(2)玉米各生育期日数与同期日照时数正相关显著;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但只在苗期相关显著。(3)玉米气候产量与日照时数的关联度最高,抽雄—成熟期间的光照条件是影响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气象因子对大悟县花生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湖北省大悟县1994—2010年逐年花生产量资料中分离出随气象因素变化的气象产量,分析了花生气象产量率和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并且建立了基于气象因子的大悟县花生产量预测模型。研究表明,播种期热量不足,始花期日照过量是影响花生产量的主要因素;下针期充足热量、适量降水和日照有助于花生增产。夏花生播种的起始气温为22.2°C,始花期日照时数临界值为53.2 h,下针期气温临界值为28.9℃,降水量临界值为45.7 mm,日照时数临界值为83.8 h。  相似文献   

11.
阳泉市城市化发展对日照时数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山西省阳泉市平定近年日照时数异常减少的情况,利用阳泉市3个地面气象站资料,从影响日照时数的气象因素和社会发展因素出发,比较分析了阳泉市各地城市化发展对日照时数影响的差别,找出平定日照时数异常减少的原因。结果表明:在霾日数、总云量、降水量、相对湿度等相关的气象要素中,平定日照时数的变化与霾日数相关性最强;平定、阳泉日照时数与霾日数显著负相关,日照时数的大幅减少与霾日数的大幅增加相伴;平定、阳泉主要城市发展因子与霾日数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显著负相关,城市化发展使平定、阳泉大气污染物增加、霾日数增加、大气透明度下降、日照时数减少。城市化发展对日照时数的影响与城市化发展速度及地理地形形成的大气污染扩散条件有关。平定城市化急剧发展与山间盆地地形的共同因素导致平定日照时数异常减少。  相似文献   

12.
利用增城1992—2021年香蕉种植面积、产量资料与同期气象资料,对增城香蕉产量预报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增城香蕉产量气象波动指数为0.278 4,占实际产量变异系数的98.32%,气象因素是影响增城香蕉产量波动的最主要因子。(2)1992—2021年中气象丰年8年(占比27%)、气象平年7年(占比23%)、气象歉年15年(占比50%);丰年气象产量波动大,歉年气象产量较为平稳。(3)日照时数、平均气温以及最大风速是影响增城地区香蕉产量的最关键气象因子。(4)预报模型对历年香蕉产量预报平均误差为8%,平均准确率达94.1%,预报准确率基本满足日常业务服务,研究成果可为日常农业气象服务及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铜川市1964—2021年国家气象观测站玉米生长季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资料及1990—2020年各区县玉米产量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累积距平法及滑动平均法分析≥10℃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8 a来各区县≥10℃积温随时间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且均在1993年发生了由偏冷到偏暖的转折;空间上南部耀州多,北部宜君少。降水量随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空间上降水量丰富区位于北部宜君县。耀州日照时数随时间呈显著减少趋势(P<0.01),其余区县变化不明显;空间上各区县日照时数差别小。气象因子中,降水量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最大,日照时数影响次之,≥10℃积温影响最小,其中降水量和玉米气象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三江县1964-2013年日照时数资料,分析表明:三江县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率为-23.46h.(10a)-1。三江县日照时数的变化与众多气象因子有关,年日照时数以及夏、秋季日照时数的减少受平均总、低云量及降水量等因子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能更多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春季日照时数的减少与春季总云量的弱显著减少有关。冬季日照时数的减少与冬季降水量的弱显著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5.
利用阿勒泰基准站1980-2011年观测资料,分析了阿勒泰市春小麦发育期和光热资源变化,及各发育期日期与≥0℃积温、日照时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全发育期天数的变化是呈减少趋势的,分蘖、乳熟期、全发育期天数均通过了(P<0.01)显著性检验;全发育期的≥0℃积温和日照时数是呈线性减少趋势变化的,拔节、乳熟、成熟期的≥0℃积温与年份的相关系数通过了信度0.01的显著性检验;出苗、拔节、乳熟、成熟期和全发育期的日照时数与年份的相关系数通过了(P<0.01)的显著性检验。成熟期日期受成熟期间的日照时数的正相关影响(P<0.05),分蘖、乳熟期的日期受发育期间的≥0℃积温和日照时数的正相关影响(P<0.01)。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各年的气候条件不同,其次是各年份的栽培条件、田间管理( 如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非气象因子的不同所致,各年作物的生长及发育都是气象因子和非气象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利用河南省农业气象产量预报业务系统(WAPFOS),分析了夏玉米产量与光照、降水、气温等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旬降水量、旬日照时数和旬平均气温与夏玉米产量关系密切,是直接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7.
选用三江源地区甘德县1994-2006年牧草及其气象资料,利用SAS统计软件,分析了甘德县牧草生长特性与气象因子的变化规律以及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牧草千株鲜重、株数和产量跟年降水量变化趋势相似,其中牧草株数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较高;牧草生长特性中受气象影响最敏感的因子首先是株数,其次是千株鲜重;而气象因子按照影响力的大小依次为:年降水量、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18.
利用渭南市1996—2018年玉米产量和同期全市11个气象站玉米生育期内光、温、水气候资源,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法结合调和权重法对渭南市玉米产量进行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的分离。采用SPSS17.0软件对分离出的1996—2014年玉米气象产量与生育期各类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相关性较高气象因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与气象产量建立预报模型。分析各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发现:在营养生长阶段,降水对产量贡献最大;在生殖生长阶段,降水与产量呈负相关。预报模型回代、预测结果显示,回归方程显著,预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1961~2013年中国蒸发皿蒸发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61~2013年中国1302个台站的蒸发皿蒸发量(Pan Evaporation,PE)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PE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站点平均PE在全年和四季都呈明显下降趋势,且在1978年发生了突变。PE在华北平原、新疆、广东、广西及海南等地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而在福建、浙江和贵州等地为显著上升的趋势。用年平均PE距平场经验正交函数做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得到:在第一模态(EOF1)中,1981年时间系数由负转正,EOF1的空间模态与PE的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第二模态(EOF2)中PE距平呈南北反向分布,2002年以后PE在北方减小,在南方增大。通过计算PE与近地面5个气象因子(降水、气温、风速、湿度、日照时数)的偏相关系数后发现:除了降水外,其余4个因子都和PE有很好的相关性。风速与PE为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最大的区域与EOF1中PE变率最大的区域吻合;相对湿度与PE为显著负相关;PE与气温的相关系数都为正值,且相关系数最大的区域对应于PE显著增加的地区,而与日照时数的相关系数在除春季以外的其他季节都大于0.6。进一步分析发现,风速和日照时数与PE的关系受两个气象因子的线性趋势影响较大,以此推断出PE的下降趋势应该很大程度是受风速和日照时数减小的影响。此外,干旱发生时,PE明显偏大,降水、气温、湿度和日照时数的变化也都对PE增大有明显的贡献,PE对干旱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选择在腾格里沙漠有代表性的5种天然灌木,利用内蒙古孪井滩气象站2002—2009年的灌木观测资料和历年的气象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5种天然灌木产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霸王、白刺、红砂月产量与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呈正相关;而红刺和猫头刺月产量与月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白刺的月产量与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霸王和红砂与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红刺和猫头刺不显著;白刺和霸王的产量与月降水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红刺与月降水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红砂和猫头刺与月降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5种天然灌木产量与2种气象因子的多元回归方程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