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使用常规观测气象资料及内蒙古119个国家站逐小时自动气象观测资料,对2017年内蒙古地区出现的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发现:全年有107个国家气象站出现≥35℃的高温天气754次,全区各盟市均有高温天气出现,站点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乌海市、锡林郭勒盟西北部、赤峰市东北部、通辽市东北部、兴安盟东部等地;高温天气集中发生在6、7月份,7月最多;日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15—17时;分析高温站次超过20次的日期,大部分均为全区性的高温天气;极端高温事件比较频发,而且出现时间早、强度大,5月18日东部地区就有20站出现极端高温事件,东部区40℃以上的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5月18日;高温发生时高空对应高压(脊),低层处于暖区,地面减压。  相似文献   

2.
文章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内蒙古119个区域站逐小时自动观测资料,对2016年内蒙古出现的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发现:全年有76个站出现≥35℃的高温天气587次,站点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西部和中部、巴彦淖尔市西南部、乌海市、锡林郭勒盟中部和北部、赤峰市北部、通辽市北部、兴安盟东部以及呼伦贝尔市西南部;高温集中发生在7、8月份,日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15—17时;各站每日高温持续时间较长,持续6h的最多,最多的一天中可以持续15h。7月上旬和7月下旬到8月上旬高温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强;极端高温天气事件突出表现为单日极端高温天气出现站多,单站持续高温时间长,单日超过37℃或40℃高温站次多;14个站日最高气温超过历史极值,9个站连续高温日数平历史极值。高温发生时地面减压,地面风速多在4m﹒s^(-1)以上,高于日平均风速。  相似文献   

3.
文章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内蒙古119个气象站逐小时自动观测资料对2018年内蒙古出现的日最高气温≥35.0℃的高温天气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年有78个国家站出现≥35.0℃的高温天气495次,站点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乌海市、巴彦淖尔市西南部、锡林郭勒盟西北部、赤峰市中北部、通辽市中部、兴安盟东南部等地;高温天气集中发生在6、7月,7月最多;日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15—17时,呈单峰型,16时最多;分析高温站次超过15次的日期,基本没有全区性的高温天气;极端高温事件比较少,没有一个站高温超过历史极值;高温发生时高空对应高压(脊),低层处于暖区,地面处于低压区,地面风速多在4.0m·s~(-1)以上,高于日平均风速,最高温度出现时风速超过10.0m·s~(-1)的多达8站次。  相似文献   

4.
2005年6月洛阳持续高温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洛阳市2005年6月出现的持续高温天气分析结果显示:此次高温强度仅次于1966年,高温日数之多突破历史记录;亚洲极涡偏弱,冷空气势力偏北、偏弱,大陆暖高压异常强大且持续稳定控制,是洛阳市高温持续的大环流背景;城市化加剧和地形差别,是高温日数分布悬殊加大的原因之一。通过分析单站资料和解释应用ECMWF产品,确定了发布6月份高温预报和高温预警信号指标:洛阳700 hPa到地面为深厚暖层且处在下沉运动区,前一天最高气温≥33℃且平均气温≥25℃,当天08时气温≥22℃且天气晴好,可在上午发布≥37℃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前一天最高气温≥34℃且平均气温≥30℃,08时气温≥27℃,ECMWF产品预报当天20时850 hPa气温≥24℃,可在上午发布≥40℃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5.
2005年6月洛阳持续高温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洛阳市2005年6月出现的持续高温天气分析结果显示此次高温强度仅次于1966年,高温日数之多突破历史记录;亚洲极涡偏弱,冷空气势力偏北、偏弱,大陆暖高压异常强大且持续稳定控制,是洛阳市高温持续的大环流背景;城市化加剧和地形差别,是高温日数分布悬殊加大的原因之一.通过分析单站资料和解释应用ECMWF产品,确定了发布6月份高温预报和高温预警信号指标洛阳700 hPa到地面为深厚暖层且处在下沉运动区,前一天最高气温≥33 ℃且平均气温≥25 ℃,当天08时气温≥22 ℃且天气晴好,可在上午发布≥37 ℃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前一天最高气温≥34 ℃且平均气温≥30 ℃,08时气温≥27 ℃,ECMWF产品预报当天20时850 hPa气温≥24 ℃,可在上午发布≥40 ℃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6.
对洛阳市2011年6月7-8日持续高温天气分析发现,此次高温除新安外,其余各站日最高气温均超过1960年以来6月上旬日最高气温的极大值.中高纬两槽一脊,巴尔喀什湖以西至贝加尔湖以南与洛阳地区上游存在的高压脊和对应地面的较强暖低压是导致本地高温的主要天气系统.豫西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对高温的形成起到增幅作用,高温的分布特点也跟特殊的地形地貌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分析单站资料,对发布6月份高温预报和高温预警信号指标进行了补充:洛阳700 hPa到地面为深厚暖层且处在下沉运动区,前一天最高气温≥33℃,当天早上最低气温≥20℃且天气晴好,07-09时之间升温幅度超过2℃/h,则可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前一天最高气温≥34℃,当天早上最低气温≥22℃且天气晴好,07-09时之间升温幅度超过2.5℃/h,则可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洛阳分县温度周滚动预报系统的预报结果,对高温天气预报预警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内蒙古119个国家气象站逐小时自动观测数据,对2015年内蒙古出现的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发现:(1)全年有58个站出现≥35℃的高温天气,站点主要分布在西部及东部偏东南地区,只有11个站出现超过5d的高温;(2)高温天气出现时间早,但范围较广、时段集中的高温事件发生次数较少;(3)高温集中发生在7月份,日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15—17时;(4)高温发生时地面都对应减压,高空处于高压控制区,中低层处于暖区中,地面风速多在3m·s-1以上,高于日平均风速;(5)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出现高温的位势高度、温度指标值不同,西部比东部高,7月比4、5月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临沂1951—2011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1997—2011年实况天气图资料,研究了临沂高温天气特征及高温预警制作,结果表明:(1)临沂35ºC以上的高温天气最早出现在5月8日,最晚结束在9月2日;高温日数以7月最多,其次是6月和8月,分别占40%,34.5%和19%;高温日数50年代—80年代呈现由多到少的趋势,80年代至今又开始逐渐增多。(2)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主要影响系统是副热带高压,37℃以上的高温天气多由大陆暖高压脊影响产生;临沂高温预警信号主要为黄色和橙色预警,红色高温天气仅出现过两次。(3)850hPa≧20ºC是高温黄色预警的主要指标;橙色以上级别高温天气的预报预警需根据影响系统区别对待,副热带高压影响时可以更多参考前一日的最高气温和副热带高压是否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大陆暖高压脊影响时需要综合考虑850hPa,925hPa的温度及湿度、高压脊是否加强、其它影响系统(如东北冷涡对气温的影响)影响、前一日的最高气温等多个要素。  相似文献   

9.
选取1951—2008年山东121个站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和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的高温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山东≥35℃炎热日年际变化总趋势是两多一少,1951—1971年为第一多值阶段,1991—2005年为第二多值年1972—1990年为少值阶段。山东≥40℃酷热日出现在5月下旬—7月中旬,主要集中在6月和7月上、中旬,其中6月中旬最多;山东各地≥35℃炎热日以鲁西北西部、鲁西南西部和鲁中北部出现较多,其中淄博最多;山东日最高气温≥40℃的酷热日主要出现在鲁西北西部、荷泽和鲁中北部,最多出现在聊城的夏津,山东酷热天气虽多出现在内陆,但1980年以后山东半岛沿海部分站点也出现了酷热天气。山东的高温天气分为干热型和湿热型两类。干热型高温的天气形势为:850hPa图上有≥20℃的暖区控制山东,地面图上山东处在东高西低的气压场内;当850hPa在河套存在中心温度≥24 ℃的暖中心,24 ℃等温线延伸到济南东部,20℃等温线穿过山东半岛,山东就会出现酷热天气。湿热型高温的天气形势为:山东从低空到高空都受副高控制,且850hPa≥20℃的暖区控制山东内陆地区。  相似文献   

10.
2005年6月22日~23日长治市出现了历史罕见的高温酷热天气,针对此次过程,本文分析了500hPa、地面天气形势的演变特征。对高温强度的分布进行了探讨,为预报高温提供了气候背景,并提出了高温天气预报的着眼点。充分应用数值预报产品、850hPa高空指标站及本站14时气温资料的高温预报指标,在21日准确及时的发布了高温预警信号,提出了御防高温的措施建议,起到了积极的防灾减灾气象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青海省1961—2008年48年逐站、逐日最高气温≥30℃资料进行统计,并对青海省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和环流背景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造成青海省高温天气的环流特点。结果表明:在100hPa高空图上,高温天气出现在南压高压为中部型和西部型两种环流背景下;在500hPa高空图上,高温天气出现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内,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青海省1961~2000年40年逐站、逐日日最高气温≥30℃资料统计,并对出现高温天气的500hPa月平均,100hPa月平均、700hPa温度场环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了造成本省高温天气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近40年南方高温变化特征与2003年的高温事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王亚伟  翟盘茂  田华 《气象》2006,32(10):27-33
利用从全国743个站点数据集中挑选出的江南、华南地区的121个站点1961-2004年逐日日最高气温和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40多年来我国南方地区最高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3年夏季江南、华南地区出现大范围异常高温天气。虽然在1961-2004年间,江南、华南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均有增加趋势,但夏季极端高温事件(≥35℃日数)并没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分析最高气温的概率分布特征,得出2003年夏季江南、华南地区出现的极端酷热天气,只是年际变化的表现,而不是长期变化趋势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利用NCEP再分析、Micaps高空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对2018年5月18—31日发生在佛山的持续性高温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西伸是对流层整层高压系统的表现,其长时间的稳定维持是造成该次持续性高温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副高中心的下沉增温配合低相对湿度和长日照时数可出现37℃以上的灾害性炎热天气;对于少数高温日除副高作用外,"焚风效应"也有一定的贡献;当低云量≤6成时,10:00的气温≥30℃并且10:00的2 min平均风速≤2级时,可作为5月高温预警信号发布指标。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的气候学特征和环流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1—2008年内蒙古117个观测站日最高气温资料,结合同期的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地域差异大,高温中心在阿拉善盟沙漠地区的拐子湖,年平均35℃高温日数达32天,也是全国的高温区之一;内蒙古的高温天气年日数有增长趋势,高温酷暑的影响在增强;内蒙古高温酷暑集中出现在盛夏季节6—8月,7月发生最多,占一半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日的14—17时,气温日较差大,多为干热天气。通过对内蒙古较大范围的64次高温天气过程分析总结,将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分为蒙古暖脊型、贝加尔湖高压坝型、副高西进型、乌拉尔山高脊型4个类型。大陆暖高压脊的强烈发展和维持与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日最高气温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贵州省68站1961年1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共49年逐日日最高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贵州各站点日最高气温的夏季平均值和日最高气温>30℃天数的时间、空间特征,以及两日内最高气温变幅≥8℃的频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①贵州日最高气温夏季平均值大多<32℃。最热时段在省的东部和南部有2个峰值,7月中下旬最热,8月中旬次之,东北部和南部边缘该时段每旬有8-9 d日最高气温>30℃,但其中海拔较高的站点该日数较少;②西部最热时段仅有一个峰值,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省中西部盛夏每旬>30℃日数最多达到2 d,仅盘县、镇宁有时达到3 d;③两日内最高气温变幅>8℃的频数,以毕节、六盘水地区最多,持续时间最长,从当年11月持续到次年4月均有显著变温,遵义铜仁地区频次最低,出现时段最短,仅在3、4月份出现,每月不到1次的8℃以上的变温。  相似文献   

17.
该文对阿拉山口1957-2009年极端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和高温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普查近20a高温灾害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场并对2010年6月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得出:阿拉山口极端最高气温44.1℃,4—9月均有高温出现,其中7月出现高温日最多,最长连续〉135℃高温日数是25d,≥40℃的最长连续日数是6d,属高温低湿的干热天气,阿拉山口的高温天气主要与伊朗高压东北上和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抬并在新疆形成稳定的暖高压环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史印山  谷永利  林艳 《气象》2009,35(6):63-69
选取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1961-2007年165个站点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相关分析、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47年来京津冀地区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高温天气的年代际变化与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高温天气一般出现在6、7月份,大于37℃的强高温天气和大于40℃的极端高温天气90%以上都出现在这一时段;(2)京津冀地区高温天气出现次数和同期降水量成反相关关系;干旱年份高温天气出现较多,降水偏多年份高温天气出现较少;(3)高温天气较多和较少年份北半球500hPa环流形势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同期,前期也有明显的反映,前期环流的明显差异为预测高温天气的出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地点不同下垫面的高温特征及预警信号发布   总被引:17,自引:12,他引:5  
分析深圳标准站资料表明,近20年来每年高温日数峰值有明显增长趋势;通过对2003年7月柏油、水泥和泥地温度与气温的分析显示,在相同气温和日照条件下,柏油路面温度最高,水泥路面次之,泥地温度最低;高温天气出现时,位于城郊、海边、高山自动站的平均最低气温均低于城区,城市热岛现象显著。因此高温信号发布应综合考虑不同地表状况、体感温度等,逐步走向精细化。  相似文献   

20.
东莞市高温天气特征及高温预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劲梅  鄢俊一 《气象科技》2008,36(6):755-759
利用差值分析方法对东莞市气象观测站搬迁前后气温同步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并对站点搬迁后高温日进行订正,探讨1971年以来东莞市高温天气变化趋势特征;同时利用东莞市高密度自动站气温监测资料对2007年7~8月该市罕见持续长时间高温天气的时间、空间分布进行细化分析;利用单站气象要素剖面曲线演变特征及一些预报经验探讨该站高温预报、预警一些指标,分析表明:旧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比新站高0.83℃、月极端最高气温比新站高,订正新站高温日后,夏季高温日从1971年以来几乎以每10年增加1倍的速度递增;东莞市高温分布有区域小尺度特征,有4个较为明显的高温中心区;单站剖面曲线的演变对本地高温预报、预警有较大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