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浙江测绘》1991,(4):F0002-F0002
国务院、中央军委最近作出决定,授予钱学森同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江泽民总书记出席隆重的授奖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向钱学森同志学习。这是科技界的一件大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高度重视和对“大科技工作者的高度信任。为在我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广泛深入地开展向钱学森同志学习的活动,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2.
曙光号计划     
1970年4月.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地送上太空。在这之前.我国就开始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计划工作.并召开发展载人飞船研制的计划工作会议。钱学森就向中央提出.中国应该搞载人航天而且把中国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并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的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上批示同意。  相似文献   

3.
七年前,黄老师回到中国.七年的时间里,黄老师带领科研团队突破国外高精度探测装备技术封锁,推动中国真正进入“深地时代”.在这七年里,也让我亲身感受到一位“战略科学家”的“赤子之心”. 黄老师常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向深海进军,向深空进军,向深地进军,这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黄老师在英国时,领导的是由牛津、剑桥毕业生甚至是诺贝尔奖提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所取得的技术突破既可以应用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也可用于潜艇攻防和穿透侦察,而这些技术长期以来一直严控对华出口.  相似文献   

4.
《地图》2008,(2):12-12
黑洞,很容易被人望文生义地想象成一个“大黑窟窿”,其实不然。所谓“黑洞”,就是这样一种天体:它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出来。因此从外界看,它是全黑的。正因如此,多年来科学家都只能对它的内部结构提出各种猜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说,家丑不可外扬。公开讨论外国人不喜欢中国的什么有违祖训。不过一来这些家丑机密已经被部分老外所窃取,我用中文写出来也增大不了泄密面。二来上回已经讨论过外国人喜欢的中国因素,广告上这叫优势分析。今天的劣势分析也很重要,否则怎样才能做到扬长避短?礼仪之邦不礼仪老外到了中国,从机场出来第一感觉是什么?我告诉你,两个字:混乱。从机场到市区的路上,老外搞不明白为什么一路上有那么多的车要插到他们前面来,也困惑他自己乘坐的那辆车的司机又为什么死活不让对方进来。中国马路的生存逻辑是,机动车比人牛,宝马最牛。加上红绿灯…  相似文献   

6.
《全球定位系统》2003,28(3):55-55
“终级后座驱动装置”诞生了——不久的将来很可能会接管你的汽车。 科学家最近发明了一种可以防止发生车祸的汽车,而且这种汽车可以保证在最危险的地段也能使你轻松地驾驶。这辆在墨尔本开发研制的汽车被命名为“安全汽车”,这种汽车实际上是由一个安装在车子里的电子后座驱动装置所控制的,目前正在墨尔本郊区的公路上试车。  相似文献   

7.
“我在年轻时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经对一位记者说过这样的话。 这句充满诗意的话表达了这位全身心投入中国水稻事业的科学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浪漫的情怀。  相似文献   

8.
于峰 《地图》2005,(5):73-79
“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天鹅舞!”当朋友发出“最美”的赞叹、用“天鹅舞”来形容他在一个叫空伸的苗寨的所见所闻时,我被他的话噎了半天——是笑得。谁都知道天鹅舞是多么的高贵、典雅和优美,却被这小子信手拈来形容一个深山老林里的苗族舞蹈。真不知这一趟他都看见了些什么,让他说话都找不到北了。  相似文献   

9.
2005年2月初,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在香港一家报纸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独一无二》的文章:“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令中国贫穷人口大幅减少,但收入分配不均的情况依然严重;然而,中国经济加速发展,令百姓得以摆脱贫困,贫困者得以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这一点更为重要。”不知是诺贝尔奖得主的语言不好,还是那家报纸的翻译问题,这段话罗嗦得让人不敢恭维。不过,他的判断我是击掌叫好的。我觉得他确实是高人,比国内知道“什么问题重要”。中、印市场厚薄与贫富差距现在世界上很多人都看好中国和印度,却少有人注意两国收入…  相似文献   

10.
《地图》2011,(3):14-15
近日,欧洲宇航防务集团展示了一辆新型自行车,尽管外形上并没有太多特别之处,但据科学家介绍,这辆自行车是通过使用一种“层次堆积制造技术”打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石涛 《中国测绘》2003,(2):41-41
谈起地图,人们通常认为一定是精确依照客观事实绘制出来的。但《地图的力量》一书的作者丹尼斯·伍德可不这么认为,他用整整一本专著来修正人们的传统看法。他斩钉截铁地说:“地图作为一种神话,……贩售价值与野心。”这话猛一看会吓一跳,但只要深入想想,就会发现伍德先生说的一点不错。我曾经在笔记里写下这样的文字:“地图必然是一个历尽沧桑的人不想说话时的交谈对象。”写下这句话时,我刚刚结束了一次在英国北部湖区的旅行,在离奥斯湖不远的小镇潘雷斯的一家旅馆里下榻。在旅馆餐厅吃饭时,我看到旁边的墙上挂着一张手绘的彩色地图,继而…  相似文献   

12.
九十感言     
感谢刚才各位在发言中给我的肯定和鼓励。有时我也在分析自己。我想,我这个人,看问题一般说来还算敏锐,不笨,但是在学术研究工作中,不论古学、新学,底子都不算深厚。我自己清楚,学识浅,常识比较多。之所以这样讲,并非是我的谦虚。我这个人有一些优点,但是谦虚不在其内。我对自己有一个“二表人才”的称法。所谓“二表人才”,一是爱表现;二是爱受表扬。我认为爱表现自己和爱受表扬都是人的天性,只不过我不忌讳说出来而已。恩格斯指出生活资料分三种: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自己  相似文献   

13.
《地图》2002,(5)
2002年 5月 15日, 由“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太仓”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我海军舰艇编队,在青岛解缆启航,开始了中国海军史首次环球航行的航迹。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1月26日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陈述彭院士不幸仙逝的信息传来,我深感悲痛.回忆起9月30日我到北大医院探望陈述彭先生,当时他坐了起来,精神状态还可以,我们交谈了一个小时.11月7日又去医院探望时,他身体状况明显差了,更为消瘦.我把喻沧和我合著的140多万字的<中国地图学史>最后打样稿简要给他介绍,他非常高兴地翻阅书稿.因他曾答应写个序言,这次说:"序言写不了啦,我用毛笔给书题词吧".我告诉他我马上要去美国.  相似文献   

15.
4月仲春,大半个中国已经春意盎然,而珠峰地区依然寒气逼人。晚上零下20多度的低温,每天平均超过7级的大风,没有挡住一群年轻科学家渴望的心。“虽然我们这支科考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虽然其中有一半人是第一次来到珠峰,虽然有不少队员的高原反应很强烈,虽然我们面前依然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30年前那次综合科考开创了珠峰研究的新阶段,我们这一次来要承前启后,使珠峰研究更上层楼!”年仅36岁的冰川科学家康世昌是此次珠峰科考队的队长,虽然现在的他已经是满嘴血泡,但是说起此次科考,依然是信心实足。中国的科学家们对…  相似文献   

16.
“奥茨冰人”让世界感到震惊1991年,德国业余登山家赫尔穆特·西蒙和他的妻子在奥茨山谷的冰川中发现了一具尸体。他们最初认为那是一名不幸遇难的登山者的遗体。研究人员开始也没有意识到这具木乃伊的重要价值,他们用木乃伊身旁的一段木头挖掘尸体,而这段木头正是“奥茨冰人”随身携带的物品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随后进行的测试结果让整个世界感到震惊:颜色灰褐、形状干瘪的“奥茨冰人”具有5300年历史,比现存最古老的埃及木乃伊还早近1000年。更让科学家感到兴奋的是,他的衣服和随身携带的武器都保存完好,这对研究欧洲青铜器时代…  相似文献   

17.
使人神秘死亡的住宅,被称为“凶宅”。世上真有“凶宅”吗? 早在几年前,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地质生物学家通过对美国、英国、比利时、印度、埃及等国家的20多座“凶宅”进行实地勘探,得出了这些结论: “凶宅”现象与电磁污染有关欧美科学家经过对“凶宅”长达数十年的科学考察发现:形成“凶宅”现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地图》2005,(2)
我与地图结缘纯属偶然。2003年底,我去中国地图出版社看朋友,在他的办公室里见到一本精美的《地图》。信手一翻,恰是陈潮先生写的“50年水陆变迁话地图”一文,当即被那沧海变桑田的翔实内容吸引,于是向朋友索要了几本,回来后又自费订了一份。从此,阅读、收藏《地图》就成了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现在,我已收集了14本,闲暇时常拿出来翻看,孩子们回家时也抢着看。多年来,地图只是人们的使用工具,而《地图》则将其与人们的生活及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相联系。人们通过这个杂志,不仅看到了地图的线条和注记,还看到了所蕴含的高山峡谷、冰川大漠…  相似文献   

19.
虽说有科学家指出中国人的祖先是一个叫“夏娃”的非洲妇女,但我们还是更为坚定地将黄帝作为华夏历史的开端,于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五帝”被列在我国历代纪元表的最前面。到了大约4000多年以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建立了。那时夏朝管理的疆域并不大,基本上只是在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主要在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这个地区就是当时“中国”的范围。以后,随着朝代的更迭、各民族的融合和共建,“中国”逐渐拓展到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地域不断发展变化,从最初的区区之地到后来的泱…  相似文献   

20.
《今日国土》2008,(12):9-9
值此全国上下共同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今日国土》杂志社站在大国土的层面上.评选出了为发展中国国土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的十位人物。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杜润生;著名土地管理专家王先进;著名环保专家曲格平;著名生态经济科学家孙鸿烈;著名林业科学家江泽慧;为保护地质环境做出重要贡献的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姜建军;研究与发展知识经济.循环经济学成就显著的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季松;被誉为“中国观光农业第一人”的北京市观光农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军萍;创建“国有企业主体论”的赵林如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