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960年5月22日智利地震(8.9级),在它发生前大约15分钟美国帕萨迪纳台贝尼奥夫应变仪记到异乎寻常的长周期(300—600秒)波。这可能是震前予滑所引起的长周期波动。以往由于我国尚缺长周期地震仪,所以未能取得大震前予滑的仪器记录。近几年我们用地倾斜仪进行观测,记录到一些强震前发生的长  相似文献   

2.
1 研究背景 自从Reid通过对1906年美国加州旧金山大地震发生前后大地测量观测资料分析提出弹性回跳理论以来,地壳形变测量在地震预报及科学研究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弹性回跳理论从震源区出发,较好解释了地震蕴育过程中断层附近的趋势变形.但是,震源区只是蕴震系统的一部分,无法同周围的、深部的构造环境和动力环境分割开...  相似文献   

3.
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6.2级地震,震中距易县台210km,是该台观测以来继大同—阳原地震后遇到的距离最近的强震,虽然震前难以判定趋势异常,但震后发现有明显的临震变化,可信度大,是难得的好资料,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对此作一个震例总结,图1 易县台伸缩仪整点值图是很有必要的。经过分析对比,在初步总结的基础上,又与台站当班观测的同志讨论,消除疑问,使异常进一步肯定和充实,一致认为工作状况正常,环境稳定,资料可靠,异常突出,有同步性,很少见。1.伸缩仪NE方向1月3日和4日突然大幅上升,4日3…  相似文献   

4.
张北6.2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国杰  黎凯武 《地震》1999,19(3):261-266
介绍了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前华北地区,主要是首都圈地区的地壳形变特征。分析了GPS结果、跨断层形变观测以及定点台站观测的异常信息。认为张北地震前的地壳形变异常大部分是“场兆”异常;张北震中区在震前至少半年是处于形变闭锁阶段;地壳形变的前兆发展在总体上存在由东南向西北迁移特征。  相似文献   

5.
地壳形变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易县地震台DSQ型水管倾斜仪NE向2022年2月14日以来观测数据曲线出现趋势下降E倾变化,年变观测数据曲线不同于往年。对该异常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三维集中荷载模型模拟计算结果表明:2022年2月14日—4月6日旺隆水库共泄流总库容量达到279.5万m3,造成倾斜变化理论值为1.27×10−7,高于倾斜干扰的限定指标1.455×10−8一个量级,推测旺隆水库泄流荷载是造成易县台水管仪NE分量加速异常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重新分析了强地震前地壳形变异常的基础上,获得了如下一些见解:地壳形变异常不一定存在完整的趋势、短期和短临等异常类型,但趋势异常普遍存在;地震前地壳形变异常形态可能为缓慢稳定的变化,不一定存在诸如异常幅度变大、异常速度变快等;地壳形变异常不一定具有时空迁移或有序性等。  相似文献   

8.
邢台地震前地壳形变异常的可能性物理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地壳介质视为麦克斯威尔体 ,运用差分法和三维有限元方法 ,探讨了邢台分层地壳结构模型 (含高速体和低速体及深大断裂 )中深部断裂加速蠕滑时 ,平均应力、水平最大剪应力和地表面垂直位移随时间演化的特征 ,计算结果表明 :(1 )在地壳中上部 1 1km处 ,深部断裂的加速蠕滑急剧加速了水平最大剪应力的增加速率 ,可达数百倍 ,深部断裂的加速蠕滑是邢台强地震成核过程的开始 ,可实现地壳下部的能量向地壳中上部快速转移 ;(2 )深部断裂的加速蠕滑引起的地面垂直位移变化与邢台地震震前的地表面垂直位移变化非常一致 .说明邢台地震震前地壳表面垂直方向的位移不仅与岩石的膨胀有关 ,而且可能与地壳内深部断裂的加速蠕滑密切相关 .  相似文献   

9.
将地壳介质视为麦克斯威尔体 ,运用差分法和三维有限元方法 ,探讨了邢台分层地壳结构模型 (含高速体和低速体及深大断裂 )中深部断裂加速蠕滑时 ,平均应力、水平最大剪应力和地表面垂直位移随时间演化的特征 ,计算结果表明 :(1 )在地壳中上部 1 1km处 ,深部断裂的加速蠕滑急剧加速了水平最大剪应力的增加速率 ,可达数百倍 ,深部断裂的加速蠕滑是邢台强地震成核过程的开始 ,可实现地壳下部的能量向地壳中上部快速转移 ;(2 )深部断裂的加速蠕滑引起的地面垂直位移变化与邢台地震震前的地表面垂直位移变化非常一致 .说明邢台地震震前地壳表面垂直方向的位移不仅与岩石的膨胀有关 ,而且可能与地壳内深部断裂的加速蠕滑密切相关 .  相似文献   

10.
自望远镜发明后,1400多次观测结果表明,月球表面有发光、薄雾、烟云和暂短的颜色变化及朦胧现象等。这些现象只发生在月球的某些区域:在阿方萨斯环形山至少有25次;普拉托地区记录到约75次;阿里斯塔查斯地区记录到约300次。在月球的大陆地区,没有发现  相似文献   

11.
地壳形变与地震博克不断发展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台阵正在连续不断地测量南加州的地壳形变。这些测量是试图用数量表示板块边界形变与地震发生之间关系的开端。板块构造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地球表面是由大约10个大的刚性板块组成的。虽然板块内部是刚性的,但沿着它们...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汶川8.0级大震的发震构造为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发震断裂由映秀起始,沿北东向穿过北川直至青川一带,发震断裂长达近300km。大震发生以来的强余震沿着该发震断裂带密集分布,尤其是在青川一带多次发生5~6级的强余震。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地震的频度-震级统计关系满足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易知,这一关系是分形的,分维数D=1.8~2.0。既然每条断层都有其特征地震这一观点已被普遍接受,那么断层的频数-尺度统计关系也将是分形的。有限的野外研究表明,断层的出露部分是D≈1.6的二维分形(地震和断层的分维数并不要求一定相等,因为地震的复发时间亦具有依赖于标度的幂律关系)。断块在很宽的尺度范围内具有D≈2.5的分形频数-尺度关系。关于构造形变的一个模型就是碎裂,这样一个标度不变的模型似乎与上述讨论的分形关系是一致的。地震活动性具有许多“自组织临界现象”的显著特性,能量(应变)被持续不断地施加于地壳上,又以离散事件的形式(地震)被释放掉,而这些离散的事件具有分形的频数-尺度分布。这样,认为大陆地壳的所有地方均处于这样一种临界状态似乎是有道理的(类似于与完全塑性有关的临界应力),其证据来源于板内地震的分布,以及差不多是任何一个地方的人工水库蓄水后所发生的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14.
15.
唐山地震临震前后形变电阻率的脉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临震前和主震后的一段时间内(即7月12日至10月15日),位于震中区的昌黎台,断续记录到一系列(共31个)形变电阻率值下降(负)的脉冲。其中的9个负脉冲断续出现在主震前半月之内,它们叠加在震前连续加速下降的形变电阻率背景值之上,构成一种特定的异常形态。该台自1969年观测以来,首次记录到这种现象。 这些形变电阻率脉冲的主要特征有:脉冲幅度超过平时观测标准误差3-20倍;脉冲形态均为低于趋势背景值的负脉冲;每个脉冲的持续时间较长,约达13个小时左右;脉冲极小值时刻逐日后延,每日延迟的时间与引潮力极值每日延迟的时间一致。这表明形变电阻率负脉冲与引潮力在成因上有联系。同时还发现唐山地震系列中的一些较强地震的发震时刻也与引潮力密切相关。认为形变电阻率负脉冲的出现,是震源介质力学性质在临震阶段发生变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用突变理论研究地壳形变问题。结果表明,大内徹在1981年得到的地壳形变方程中,存在着相当于地震的突变。  相似文献   

17.
对河北省地震局掌握的张北6.2级地震前河北北部及邻省山西的地壳形变资料利用周期滤波,调和分析两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处理,获得异常12项,其中趋势异常10项,短临异常2项。本文分析了这些异常的特性及张北地震的关系,同时针对这些异常分析了形变手段地震预报的现状及当前的困难,并探讨了今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19.
地震前地壳形变异常分布的非均匀性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F综合检验的理论,讨论了形变异常的定量化及检测准则。利用潮汐观测中的非潮汐形变讨论了大同和丽江地震前形变异常分布的非均匀性,并与地震活动的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震前1.5年左右,能检测出区域性的准同步形变异常,出现的异常空区可能是未来的地震危险区,且形变异常空区在震前应有强化或补偿现象。因而,在地震危险区的判定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地震孕育所处阶段的判定;在无法判别地震孕育阶段的情况下,形变异常台站周围和异常强度场中所出现的形变异常空区都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20.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临震前和主震后的一段时间内(即7月12日至10月15日),位于震中区的昌黎台,断续记录到一系列(共31个)形变电阻率值下降(负)的脉冲。其中的9个负脉冲断续出现在主震前半月之内,它们叠加在震前连续加速下降的形变电阻率背景值之上,构成一种特定的异常形态。该台自1969年观测以来,首次记录到这种现象。 这些形变电阻率脉冲的主要特征有:脉冲幅度超过平时观测标准误差3—20倍;脉冲形态均为低于趋势背景值的负脉冲;每个脉冲的持续时间较长,约达13个小时左右;脉冲极小值时刻逐日后延,每日延迟的时间与引潮力极值每日延迟的时间一致。这表明形变电阻率负脉冲与引潮力在成因上有联系。同时还发现唐山地震系列中的一些较强地震的发震时刻也与引潮力密切相关。认为形变电阻率负脉冲的出现,是震源介质力学性质在临震阶段发生变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