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立足于中国地震风险的定量分析和巨灾保险理论,对国外有代表性的地震保险制度进行了比较性研究。认为我国幅员辽阔有利于分散风险,国外地震保险的成功经验可以应用于我国,而适应于我国的地震保险制度设计未必可以应用于其他国家。建议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最佳方案是在政策上采用新西兰的法定模式,在分保技术上采用日本模式,并阐述了这一组合模式的财政、保险和投保人的三赢原理,说明了我国地震风险分析技术已经具备了支持这一制度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刍议国际地震保险投保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宏 《山西地震》2005,(1):25-26
地震灾难带来的损失日益增加的问题,让保险业至今难以应对。地震发生频率低、损失巨大而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又十分有限,加之,社会公众的投保意识薄弱,造成地震保险投保率过低。从地震灾情入手,介绍了国际地震保险开展情况,剖析了地震保险投保率过低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地震保险现状我国是地震科研事业发达的国家,在地震的许多领域里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在地震社会学上却跟不上整个地震事业的发展,其中地震保险业尤其落后,其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我国保险事业起点晚。从1979年冬才开始在部份省市逐步恢复办理各种保险业务.1982年7月1日起,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才公布和实施《企业财产保险条款》.  相似文献   

4.
处于全球主要地震带的30多个多地震国家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地震保险经营期,这是一个破坏性地震多发期,也是伴生地震保险经营苦乐参半的时期.根据作者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对地震保险营销市场状况作了初步汇总,对地震带上有关国家的地震活动及其地震危险性的估计、地震保险经营决策过程和营销结果以及从中学到了什么、怎样运用到21世纪前20年代中去的几个问题作了概括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地震灾害保险政策研究的咨询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本文作者根据该议程中第17章防灾减灾所述的要求,对我国目前急需研究的灾害保险政策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实施灾害保险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建议,自然灾害包括水灾,地震在内灾种共有18个之多,根据世界各国及我国灾情和防震减灾的重点,我们主要研究水,风和地震三种灾害,目前更主要,更急需的是对地震灾害进行了地震保险政策和研究,研究的包括:地震灾  相似文献   

6.
对地震等天然巨灾风险而言,依赖大数法则的保险业与再保险业的赔偿能力明显不足.如果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结合,便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散巨灾风险.近十几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将金融衍生品用于巨灾风险管理,形成了巨灾保险衍生品.为了在我国地震风险管理中合理借鉴发达国家采用的金融手段,本文对巨灾保险衍生品的发展、现状和定价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为进一步将地震工程中一些成熟的方法或结论与之结合,设计能够减轻地震保险风险的、结合工程实际的地震保险衍生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地震灾害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灾害之一。在国外,地震保险已成为地震灾害损失补偿的重要途径,其中日本的地震保险运行模式独具特色。在我国,地震保险作为社会化的风险损失承担机制还远未发挥出作用。本文简介了日本的地震灾害补偿机制和地震保险模式,分析了我国现行地震灾害补偿机制,提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地震灾害补偿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指数保险具有触发参数客观、理赔反应迅速的特点,是政策性保险的优先选择。云南省作为地震灾害频发且损失严重地区,率先开展了地震指数保险的试点工作。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触发了地震指数保险赔付。本文对地震指数保险赔偿原则及其在云南试点地区的实施情况等进行介绍,根据漾濞地震损失和赔付情况,总结地震指数保险实施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地震保险在我国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地震保险是实现社会互助、减轻国家经济负担、提高抗震救灾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国家地震局和中国人民保险总公司的支持下,云南省地震局与云南省保险公司合作,于1990年率先开展了地震保险领域的课题研究,现已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就云南省开展该项研究的优势、研究成果和不足等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地震保险净费率之厘订的工程学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简要探讨了国家赈济地震灾害的模式、保险业的营运特征以及工程项目抗震防抗的基本着眼点之后,本文认为开展法定的地震保险业务应具有巨大的宏观与微观社会经济效益,以地震危险性分析和震害预测技术业已取得的成就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一个地震保险净费率之厘订的工程学方法,它不仅可以为将来可能产生的地震咻险业务服务,而且也可以用来透视在目前企业与家庭财产“一揽子”保险体制下,保险公司已承担地震责任,我们希望此法具有  相似文献   

11.
浅谈地震保险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防震减灾为视角,针对地震灾害对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造成的重大损失,从强化地震保险意识的角度,论述地震保险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同时对地震保险在心理、补偿、救灾、缓冲、防灾及附带等方面的作用加以阐述,从而证明要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充分认识地震保险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保险机制,对于减轻地震灾害,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是一项必要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为加强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完善地震灾后补偿制度,我国应建立合理的地震灾害风险分散模式。通过比较研究发达国家地震灾害风险分散的模式,得出我国实行地震灾害风险分散模式的必要性;同时提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地震灾害风险分散模式,为地震灾后补偿机制及灾后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较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袁庆禄  孙瑞婷 《中国地震》2023,39(2):395-411
从巨灾保险视角,运用层次分析法测度居民震灾保险素养水平,构建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居民震灾保险素养、公共服务感知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居民震灾保险素养水平较低,且差异较大。震灾保险素养与公共服务感知对公共服务满意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居民的家庭收入水平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表现出负向影响,但其程度不及震灾保险素养与公共服务感知。防震减灾部门应进一步拓宽公共服务渠道,增加服务种类及方式,注重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居民的震灾保险素养水平和公共服务感知能力。保险公司需要与防震减灾部门展开深度合作,开发适合不同收入层次人群的地震保险产品,加大地震保险知识普及力度,藉以提高居民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1989年至1999年10a间在山西大同一阳高连续发生了3次中强地震,这是地震预报实用化攻关后,我国大陆地区发生的几次较大地震。叙述了大同一阳高地震的震害评估、应急救灾及其对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贡献。指出,大同一阳高地震为我国开展震害损失评估、地震应急救灾、重建家园及有关法规法律的制订等工作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震灾保险新制式是建立在新观念,新思维,新概仿之上的一种独特的保险机制,本文通过对其理论基础以及科学-社会意义的阐述,进一步揭示了这一新型制式的实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16.
地震灾害是人类自然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灾害。一次破坏性地震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叙述了地震灾害损失的特点及开展地震保险、设立地震灾害基金业务的必要性和发展前景,提出了开展地震保险、地震灾害基金业务的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地震灾害特点的基础上,对开展辽宁省地震保险区划工作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工作思路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作了叙述,指出地震保险区划对辽宁保险业发展以及防震减灾工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覃子建 《华南地震》1999,19(4):72-76
综合有关资料显示,地震灾害造成城市人员重大伤亡,经济损失惨重,是毁城之首。城市震灾具有许多特点,是防震减灾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城市的综合防震减灾对策,可减轻未来震灾损失,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艺林 《山西地震》2000,(2):28-30,42
根据在地震现场收集的大量资料,总结了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地震应急救灾的作法。叙述了该次地震后成立救灾组织、分配救灾物质、慰问灾民、传递灾情等政府的主导作用、部队主力军作用等。提出防止二交及衍生灾害、发挥金融机构在救灾中的作用问题、以及应总结群众救灾经验、注意发现宏观异常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作者1992年提出的、建立在新观念、新思维基础上的一种独特震灾保险制式的技术思路和运行机制作了概括评述和解析论证。该制式中CRPIE烈度当量折合费率模式与DIAM机制(延时承保机制)的联袂运行,可以圆满解决国内外震灾保险所面临的主要科学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