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小麦的划锄能起到增温、保墒、除草、松土的作用。 过去我县的划锄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划锄过晚或比较粗糙,也有的划锄较浅,土块没有打碎,造成失墒严重,对  相似文献   

2.
宝鸡地区农田土壤水分周年变化特征及冬小麦干旱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北到南分别选取陇县、凤翔、渭滨、太白4县(区)气象站1986--2005年的土壤水分资料分析,得出宝鸡市年平均土壤湿度为17.1%,年变化幅度较大,最小值为13.3%,最大值为21.7%。土壤水分周年变化划分为冬春内部调整期、春季初夏失墒期、雨季恢复补充期、秋季缓慢失墒期4个阶段。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主要在0~50cm,愈往下层,变化愈小。确定了3个干旱区域和冬小麦干旱土壤水分指标。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旱地麦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的基础上,指出土壤水分的时间变化可分为3个时期,即缓慢失墒期、急剧蒸发失墒期和收墒期;垂直变化可分为水分速变层、活跃层、过渡层、稳定少变层。同时还分析了冬小麦生育期间土壤降水蒸散差。  相似文献   

4.
天山中段雪岭云杉林浅层地温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地温与树木生长密切相关,对地温的研究有利于利用森林气象资料做好森林气象服务工作。本文利用新疆天山雪岭云杉林2009年的地温数据,分析不同深度地温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及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 cm以上各层地温日变化均呈正弦曲线,近地表变化趋势明显,随着深度的增加,其变幅急剧减小;40 cm地温始终高于10 cm和20 cm地温;不同深度地温日变化的相位存在明显差异。夏季地温呈现随深度增加地温降低的垂直变化特征;冬季不同深度的地温呈现随深度增加地温升高的垂直变化特征。3月中旬至8月中旬,近地层的地温高于深层,而在8月中旬至翌年3月中旬,深层地温高于表层。  相似文献   

5.
采用渭南市11县1961—2014年3—5月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渭南市春季第一场透墒雨的气候特点和分布状况。结论表明:渭南市春季第一场透墒雨平均出现日期为4月23日,最早出现在4月19日(华县),最迟出现在4月28日(蒲城)。春季无透墒雨的气候概率为22.2%~40.7%,华阴最少,澄城最多,进入21世纪以后,3—5月渭南市无透墒雨的概率明显增加。春季第一场透墒雨出现时间偏早的气候概率是20.0%~35.2%,正常出现的气候概率是5.7%~18.5%,偏晚出现的气候概率为53.7%~75.6%,总体上以偏晚为主。有透墒雨年在空间上呈西北—东南向带状分布,渭河以南四县区春季出现透墒雨的可能性最大,向西北方向依次递减,西北部的白水和澄城出现透墒雨的概率最低。  相似文献   

6.
利用兴海1999--2006年4—10月的土壤水分资料,分析0~50cm土壤贮水是的年、月和旬际变化规律及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兴海县天然草地土壤贮水量年际变化振荡明显,呈多波动变化,与年降水量相关关系显著;一年中逐月土壤水分变化曲线基本呈“M”型分布,可分为春季缓慢增墒期、春夏快速增墒期、盛夏快速失墒期、秋季快速增墒期和秋末快速失墒期;土壤贮水量在20~30cm层最大,就其垂直变化而言,0—20cm为多变层,20-50cm为缓变层;土壤水分垂直剖面的季节变化按变异系数大小可分为3个阶段,土壤贮水量变异系数雨季(6—9月)大于干季。  相似文献   

7.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为试验区,利用2009年9—10月3种不同植被覆盖下浅层地温数据,分析了秋季地温的变化特征以及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地温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地温呈现波动的下降过程,梭梭地温降幅达8.1℃,为最大。晴天时,梭梭、苜蓿、麻黄的地温日变化为标准的波形,变化过程明显。而多云天气时的地温白天上升幅度小,甚至下降,其日变化幅度远小于晴天。地温的昼夜变化过程差异明显,白天地温均值高于夜间。此外降水、灌溉使得地温下降,在随后的1~2d后逐步回升,而苜蓿的收割导致地温日变化更加明显。天气状况、降水、灌溉等可以造成地温峰值位相提前或滞后,但谷值的位相却相对稳定在08时前后。  相似文献   

8.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为试验区,利用2009年9-10月3种不同植被覆盖下浅层地温数据,分析了秋季地温的变化特征以及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地温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地温呈现波动的下降过程,梭梭地温降幅达8.1℃,为最大.晴天时,梭梭、苜蓿、麻黄的地温日变化为标准的波形,变化过程明显.而多云天气时的地温白天上升幅度小,甚至下降.其日变化幅度远小于晴天.地温的昼夜变化过程差异明显,白天地温均值高于夜间.此外降水、灌溉使得地温下降,在随后的1~2d后逐步回升,而苜蓿的收割导致地温日变化更加明显.天气状况、降水、灌溉等可以造成地温峰值位相提前或滞后,但谷值的位相却相对稳定在08时前后.  相似文献   

9.
采用南海区气象站2010年1、2和12月有冷空气影响和无冷空气影响的天气条件下,对地温资料进行分析,包括地温的日变化及垂直结构的日变化分析。结果发现:在冬季没有冷空气影响的各天气条件下,地面温度及浅层地温均呈正弦曲线变化,只是振幅不同、位相不同、周期不同。浅层地温在有冷空气影响下的阴天或雨天不呈正弦曲线变化。有冷空气影响下的阴天和雨天,地温的日变化特征较相似。在各天气条件下80 cm以下土壤深度的地温日变化很小。在晴天或阴天的天气条件下,40 cm以下的深层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在雨天的情况下,清晨时段深层地温不再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而是在80 cm土壤深度处有一个低值区。  相似文献   

10.
我在对某站11月份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月报表的审核过程中,发现该站20日02时20厘米的地温记录为29.6℃,与前后记录相比,显得甚为特殊(详见下表)。该记录是否有误读?应为多少?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反复分析。 从地温变化规律来看:在同一定时观测上下层的变化,一般情况下,02时的地温由浅到深,应该是由低到高,而且变幅也该有较规律。但该站20日02时0—20 cm的各  相似文献   

11.
杨毓英 《气象》1980,6(5):12-13
秦安县是甘肃中部地区18个干旱县之一,春、伏旱是这里的主要自然灾害,交替出现频繁,而尤以伏早为重。盛夏常有伏旱发生,直接影响着大秋作物生长。伏雨的多少不仅直接影响当年秋粮生产,而且伏墒的好坏关系秋播,对来年夏粮收成也有一定影响,“麦收隔年墒”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以“秋冷伏雨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50 a地温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利用1954-2001年中国532站的月平均0.8m层地温资料,对我国及其不同区域地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a,全国年平均地温的年代际变化大致为下降阶段,相对气候冷期及上升阶段。地温的区域变化特征显著,90年代后东北地区地温增温最显著,西南东部地区地温下降趋势明显,青藏高原东部地温在1980年前后发生一次急剧下降的突变过程。地温季节变化中,冬季地温年代际变化特征与其他季节相比差异较显著,而春季地温年际变化出现异常的频率最大。  相似文献   

13.
1 浅层地温的变化规律浅层地温(5cm、10cm、15cm、20cm)4次定时观测记录的变化规律大致是:晴天日变化明显,且各深度差异较大;阴雨天气日变化和各深度差异较小;浅层日变化大,深层日变化小,浅层变化快,深层变化滞后性明显;晴好天气条件下,各定时观测不同深度地温的变化曲线大致如下:图1 定时观测不同深度地温变化曲线  从以上曲线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02时、08时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增,14时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20时则是5cm、20cm地温低,10cm、15cm地温略高。季节不同变化…  相似文献   

14.
高寒地区日光温室地温变化及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青海大通县日光温室内外地温、气温资料和大通县气象站人工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寒冷凉地区不同天气类型下日光温室地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日光温室内日地温呈正弦曲线变化,晴天变化幅度最明显,阴天最小,地温变幅为地表〉5 cm〉10 cm〉15cm〉20 cm;室内地表、10 cm和20 cm平均地温月变化呈波形变化,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在12月;随着深度增加,平均地温年较差逐渐减小;晴天、多云天、阴天不同深度地温平均日较差分别为9.6、8.3、6.1℃;地温日垂直变化仅在14时随着深度增加逐渐下降;除晴天室内最高温度外,其余温度要素与地温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建立的日光温室内10 cm最低温度预报方程和地表最低温度预报模型,可以在业务服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乌鲁木齐1961-2008年地温和降水资料,使用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突变检验、相关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地温的时间变化特征及与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浅层地温(0厘米和40厘米)的逐月变化与大陆气温一致,而80厘米和160厘米,则与海温一致,320厘米地温表现为准半年的变化特征。各层年均地温有较一致的年变化,1990年至今,均处在高值期。40厘米和80厘米的年均地温呈下降趋势,而160厘米和320厘米为上升趋势。各层地温在冬季,均呈显著的升温趋势。各层冬季地温均在2000后发生了由低到高的气候突变。相关分析发现,320厘米前一年12月的地温与次年夏季降水相关性较好,可达0.38。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前一年秋季8月和9月,160厘米与320厘米地温的梯度与降水有较好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和0.4,可以作为夏季降水长期预测的一个参考因子。  相似文献   

16.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热环境急剧恶化,研究城市化对温度变化的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我国气候变化特征。然而,以往相关研究多聚焦于气温或地温中的一项指标,尚不完全清楚城市化对二者影响的差异。本文利用福建省20个气象站逐日地表气温(简称气温)和0 m地温(简称地温)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UMR(Urban Minus Rural)等方法,旨在探讨1987—2017年福建省气温、地温变化中的城市化影响。结果表明:(1)福建省气温和地温变化具有很大时空异质性;就区域平均而言,年和各季节平均温度均呈增加趋势,但地温上升幅度普遍高于气温。(2)城市化对城市站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温度变化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对年平均地温变化的影响(0.18 ℃·(10 a)-1,P < 0.01)明显高于对气温的影响(0.08 ℃·(10 a)-1,P < 0.05),对各季节平均地温变化的影响也高于气温。(3)在基于所有台站计算的福建省年平均地温序列中检测出显著的城市化影响(0.06 ℃·(10 a)-1,P < 0.05),且这种城市化影响偏差在春季和夏季地温序列中更加明显。综上,基于台站观测数据的福建省气温和地温变化速率差异与城市化对二者的增温效应差异密切相关;建议在未来相关研究中对此予以考虑和剔除,从而促进对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利用韶关市1981—2010年40、80、160以及320cm的月平均地温资料,计算并分析年平均地温变化。结果表明:韶关市1981—2010年深层地温年际变化大体呈上升趋势,而且深层地温的逐月变化随着深度的增加变化幅度逐渐减小,而地温的高值和低值的出现时间也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后延。利用Mann-Kendall检验分析突变,发现40、80、320cm地温均在1996年出现突变。通过计算分析各层地温与夏季降水和气温的相关系数,选取了相关显著的因子,利用逐步回归建立了夏季气温和降水预报方程。计算所得的2个方程F值均通过了95%的信度检验,历史回代拟合率相对理想。  相似文献   

18.
西藏浅层地温气候特征分析及与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择了西藏地区建站早、有代表性的15个站1961 ̄1996年逐月10cm、20cm、40cm三个层次的地温资料以及月降水量资料。运用EOF方法分析了各层地温的时空特征,并对不同时段的地温场和降水场进行SVD分解,并讨论了前期地温变化,尤其是10cm地温变化与我区降水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浅层地温最高值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出现在6月,其它各地一般出现在7月,最低值全区均出现在1月。地温年较差雅鲁茂布江  相似文献   

19.
利用新疆输油气管道沿线14个气候观测站1971-2010年逐日14时160 cm地温观测数据、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数据资料,分别采用均值法和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了输油气管线160 cm地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地温的变化趋势,同时还分析了新疆输油气管道沿线160 cm地温与气温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输油气管道沿线160 cm地温总体呈北低南高的态势,近30 a南北疆管线地温均上升了1℃左右,有所不同的是,大气的升温幅度较160 cm地温升温明显,且地温变化滞后于气温变化,二者之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冬季管线160 cm最低地温出现时间南北疆略有差异,南疆大部分在2月中旬出现,北疆则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出现.  相似文献   

20.
利用和林县气象局1960—2008年气温、40、80cm地温月平均数据,降水、日照、积雪月总量数据,对地温与气温的变化关系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0cm地温与气温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其突变点与气温变化的突变点相同,均为1987年。40cm地温在夏季略受降水的影响,而冬季受积雪的影响较明显。其终年与日照时数相关较弱,说明地-气辐射过程平衡的速度较快,会很快消除掉其他气象因子带来的地温与气温之间差异的阶变。40cm与80cm地温变化的一致度很高,表明80cm很少得到来自地壳内部热量,80cm地温变化的两个异常点分别位于1988年和1990年,处于1987年附近但落后于1987年,说明气候突变会影响到80cm地温变化,但影响滞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