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2.
晚更新世的大熊猫广泛分布于中国华南地区,化石分布点众多,但完整保存的骨骼材料相对较少。文中报道了贵州惠水县仰天窝竖井新发现的完整大熊猫头骨化石,仰天窝竖井—白马洞因其特殊的洞穴环境为化石的保藏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测量数据,仰天窝大熊猫个体牙齿比现生大熊猫略大,应属于巴氏大熊猫。AMS—14C测年结果为22887~22431 a BP,时代处于末次盛冰期前后,新材料的发现为推断大熊猫在晚更新世末期的分布范围、生存演化等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实证。 相似文献
4.
晚更新世的大熊猫广泛分布于中国华南地区,化石分布点众多,但完整保存的骨骼材料相对较少。文中报道了贵州惠水县仰天窝竖井新发现的完整大熊猫头骨化石,仰天窝竖井—白马洞因其特殊的洞穴环境为化石的保藏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测量数据,仰天窝大熊猫个体牙齿比现生大熊猫略大,应属于巴氏大熊猫。AMS—14 C测年结果为22887~22431 a BP,时代处于末次盛冰期前后,新材料的发现为推断大熊猫在晚更新世末期的分布范围、生存演化等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实证。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南地区森林火灾频发, 多与人类活动有关。第四纪地质时期的火灾变化过程及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利用腾冲青海湖(25.1312°N, 98.5731°E)和贵州草海湿地(26.8140°N, 104.3405°E)沉积物岩芯(长度分别为4.6 m和4.05 m), 进行炭屑和孢粉统计分析。在区域数据对比的基础上, 试图重建中国西南地区约25 ka B.P. 以来的火灾变化历史及植被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 末次冰期(25.0~10.3 ka B.P.)与晚全新世(4.2~0 ka B.P.)时期森林火灾十分活跃, 但两个阶段的火灾对植被的影响差异十分明显。末次冰期阶段(25.0~10.3 ka B.P.)区域内乔木类型以常绿硬叶栎、云杉/冷杉属等为主, 这些地带性植被在末次冰期火灾增强时仍维持主要优势; 而在晚全新世(4.2~0 ka B.P.)火灾增强阶段, 次生林的桤木属、松属等则成为优势种属, 草海记录中禾本科花粉在近2 ka B.P. 以来也达到最大值, 反映出人类活动的影响。高频率火灾导致原来在中全新世的顶级常绿阔叶林遭到反复焚烧, 并难以恢复。通过对比区域火灾和气候记录, 本研究认为西南地区末次冰期的火灾变化主要受控于干冷的气候条件, 尤其是冰期夏季风减弱使区域内降水减少和湿度降低。中全新世时期(9.5~5.0 ka B.P.)季风增强, 降雨充沛, 火灾强度和频率降到最低。这些变化特征与石笋氧同位素基本一致。晚全新世的频繁火灾则与人类活动增强叠加于夏季风减弱有关, 且前者成为引发森林火灾的最主要因素。本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国西南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火灾强度变化历史及其对植被的影响, 揭示了自然与人为因素的火灾触发机制, 为灾害预测、植物保护及区域规划等提供了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6.
运用季节分解、回归分析等时序分析方法对该泉42年(1958-1999)的月观测流量资料和大气降水、人类开采地下水资料进行了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大气降水的减少是神头泉流量衰减的主要原因,其控制着泉流量变化的基本趋势,而人类活动对泉流量的衰减起促进作用,属次要因素。其中,泉流量对大气降水变化的响应存在11年的滞后期,对390~450mm区间的年降雨量变化响应最敏感; 而泉流量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只有在第四系孔隙水开采量大于5×107m3/a时才明显。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泉流量未来演化趋势。此外,对山西近几十年来出现泉流量普遍减少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大阴洞遗址是云南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早期洞穴墓地, 开展大阴洞遗址晚更新世以来的生态环境变迁及人类活动历史研究, 对探讨中国西南地区古人类活动及其环境适应性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沉积学原理结合粒度指标分析, 还原了大阴洞地层沉积演变过程, 解释了地层年代倒转现象, 复原了原始沉积物被片流搬运再沉积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利用孢粉、炭屑指标分析研究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大阴洞剖面深度为269 cm, AMS 14C测年结果显示剖面原始沉积年代大致为>45473 cal.a B.P. 至851±71 cal.a B.P.; 剖面沉积物孢粉、炭屑分析结果显示, 研究区MIS3阶段以来森林植被资源丰富、气候变化显著, 至少在4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活动。MIS3阶段植被面貌变化明显, 早期以落叶乔灌木林为主, 中期主要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 晚期则以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气候经历了凉湿→冷→暖湿的变化, 炭屑浓度指示人类活动强度总体由弱到强; 末次冰消期至全新世早期植被面貌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气候温和, 人类活动强度较弱; 全新世晚期森林植被主体为落叶阔叶乔灌木, 气候虽然偏凉干, 但古人类已开始经营稻作农业, 完成了生业模式、生存策略的改变。本研究为中国西南地区MIS3阶段以来的生态环境、气候变迁及其对早期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1998年5月,笔者在安徽繁昌调查性试掘一处名叫人字洞的裂隙堆积时,与大批哺乳动物化石一起出土了几件有人工打击特点的石片。材料虽少,但可能代表东亚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证据。人字洞位于长江南岸繁昌县孙村水泥厂采石场瘌痢山西南坡上,海拔高度约120m。裂隙发育于三叠系薄层状灰岩中,最大宽约8m,向北东方向延伸约800m,堆积的可见厚度近30m。裂隙堆积物由褐色合少量角砾的亚粘土、棕红色合大块角砾的亚粘土以及灰色、棕色混杂的泥质砂岩组成,自下而上可分为5层。脊椎动物化石和人工打制石片主要产于厚约10m的第3层和第4层棕红色含大块角砾的亚粘土中。 相似文献
10.
2011年9月中下旬,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将举办"泥质海岸带近现代地质环境与海平面变化研讨会"。会议内容:(1)泥质海岸带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演化、(2)全新世海平面变化、(3")小冰期"结束以来自然进程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现代地质环境变化及海岸带演化趋势。届时将邀请来自中国、英国、美国、丹麦等国的多位专家围绕以上主题做专题学术报告,欢迎有兴趣的同行们届时与会。 相似文献
11.
从化石记录和分子生物学证据方面探讨了大熊猫分类和演化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归纳和介绍了大熊猫种和亚种的划分及其主要鉴别特征、分布时限、不同地史时期大熊猫的地理分布;根据牙齿特征的细微差别将大熊猫划分为5个主要的种和亚种;根据大熊猫各种和亚种时空分布及其形态的渐变过程,得出了禄丰始熊猫→大熊猫小种→大熊猫武陵山亚种→大熊猫巴氏亚种→大熊猫现生种的演化谱系图;由于大熊猫与熊类、浣熊类在形态及遗传学上均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因而在"科"级水平上大熊猫的归属出现了较大的争执,主要有三种观点:大熊猫属于熊科,大熊猫属于浣熊科,大熊猫自成一科,并列举了各自的证据;指出了大熊猫分类和演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古DNA和食性研究在大熊猫分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地球动力学演化与大型、巨型矿床之间的联系是近年来国际地学界所关注的前沿问题之一。通过编图发现,巨型矿集区是全球矿床分布最显著的特征,它同地球动力学的演化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从全球构造的演化历史角度划分了五个地球动力学成矿阶段,并指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微板块运动和中、新生代环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对全球主要巨型矿集区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所发现的环太平洋带上巨型矿集区的分段性分布特征,可能跟太平洋板块俯冲的非均一性和大陆边缘地体增生前的组成差异有关。文章在分析国外研究地球动力学与大型、巨型矿床之间关系的主要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中国开展巨型、大型矿集区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套设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四川5处大熊猫保护区的与动、植物发育有关元素的1:20万化探资料的研究,认为蜂桶沟、卧龙生态环境最好;唐家河、小寨子次之;王朗则是有益和有毒元素并存.总体看保护区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是好的,大自然给大熊猫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较为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塘坝子等地的“飞来峰”是由汶川搬运到喜州等地来的巨型冰川漂砾,同时分析了“飞来峰”石灰岩呈角砾状是由冰劈作用和厚层冰雪压碎作用,再经胶结的结果,提出了冰冻灰岩这一词语。 相似文献
15.
柿竹园超大型钨多金属矿床形成具有一系列特殊因素:三期高度分异花岗质岩浆的先后叠加,并同为高热花岗岩,前两期又为BELIF花岗岩。与三期花岗岩有关,形成了三大成矿系统。这三大成矿系统内的多级次接触交代一退化蚀变、多层次裂隙控矿及泥质大理岩的屏蔽作用,导致成矿物质的最大富集和有效保存,以致于形成巨大的含矿矽卡岩体,退化蚀变岩和云英岩。NE和EW向两组深大断裂交织致使热流上涌及花岗质岩浆的多期定位,使柿竹园地区在70多百万年时期保持着高温度环境,这不仅有益于各期岩浆的分异演化和期后成矿,还利于形成热水对流系统,将原分散在地层岩石中的成矿元素活化、运移和沉淀。另外,地球物质分布不均一性及华南地区地质成矿发展历史揭示出燕山期在湘南地区必然形成超大型钨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6.
传统颗粒分析因难于对巨粒组进行筛分测试,而忽略了其对岩土物理参数的影响。该研究应用数字化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增加巨粒组的颗粒分析。通过数据采集、点云数据配准、噪音点去除和颗粒轮廓提取获得某堆积物地表数据。并结合室内颗粒分析结果绘制全颗粒累计曲线。与传统累计曲线比较,该曲线不均匀系数变大,级配变好,孔隙度和渗透性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联合古陆———Pangea的拼合与裂解反映了地球系统内部的巨大变革,这一过程根本上改变了浅部圈层的构造和环境。地史上超大型含煤盆地及含油气盆地与Pangea的演化周期密切相关。在石炭纪及二叠纪拼合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超大型聚煤盆地;晚侏罗世Pangea开始裂解,出现全球性裂陷作用期,大西洋张开,许多与裂陷有关的大型叠合盆地形成。在这些盆地中已发现十余个与晚侏罗世烃源岩有关的巨型含油气系统。上述情况表明Pangea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对能源资源聚集极为有利的古构造、古环境和古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从桥梁工程应用出发,探讨了瑞雷波法在大型特大型桥址勘察中应用的技术方法、实际效果和应用前景,说明了瑞雷波法在大型特大型桥址勘察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柿竹园超大型钨多金属矿床形成具有一系列特殊因素:三期高度分异花岗质岩浆的先后叠加,并同为高热花岗岩,前两期又为BELIF花岗岩。与三期花岗岩有关,形成了三大成矿系统。这三大成矿系统内的多级次接触交代一退化蚀变、多层次裂隙控矿及泥质大理岩的屏蔽作用,导致成矿物质的最大富集和有效保存,以致于形成巨大的含矿矽卡岩体,退化蚀变岩和云英岩。NE和EW向两组深大断裂交织致使热流上涌及花岗质岩浆的多期定位,使柿竹园地区在70多百万年时期保持着高温度环境,这不仅有益于各期岩浆的分异演化和期后成矿,还利于形成热水对流系统,将原分散在地层岩石中的成矿元素活化、运移和沉淀。另外,地球物质分布不均一性及华南地区地质成矿发展历史揭示出燕山期在湘南地区必然形成超大型钨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20.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由麒麟厂和矿山厂两个独立的铅锌矿床组成。利用两组同源矿物组合Rb Sr等时线方法测定了麒麟厂6号矿体的成矿时代,测定结果分别为(225 1±2 9)Ma和(225 9±3 1)Ma,根据已知的分布于该矿床北部和西南部分布的峨眉山玄武岩成岩时代为250Ma左右,有多个火山喷发旋回,显示多期次的喷发活动,认为川—滇—黔成矿区内铅锌成矿作用与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存在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