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探讨了COMPAAS地球参考框架所对应的地球参考系统的定义、地球参考框架的建立和维持方案,并选取我国现有的COMPASS跟踪站和IGS跟踪站数据进行了一系列的仿真验证。分析了跟踪站分布对地球参考框架的影响以及多分析中心组合对参考框架周解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全球均匀分布的跟踪站在20个左右时就能基本满足建立地球参考框架的需求,为了保障地球参考框架的长期稳定性和精度,全球均匀分布的跟踪站应为30个左右;引入多个分析中心组合处理生成最终解不但可以探测出单个数据处理中心所引入的粗差,也可进一步增强周解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详细总结了ITRF等参考框架的原理,分析了其优缺点和特性并分析了不同地球参考框架的区别。本文在协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建立我国新一代地球参考系统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地球参考框架的维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球参考框架的维持,是指给出随时间变化的框架点坐标.一般有两种形式,即给出速度模喇或坐标时问序列.全球参考框架(主要指ITRF)的维持小断趋于完善,区域参考框架一般足指对ITRF的加密.由于区域参考框架的维持上要是通过GPS技术建市CORS网来实现的,因而对IGS实现和维持的参考框架作简要介绍.讨论Ⅸ域参考框架维持的两种技术途径,并对我围地球参考框架的维持提出儿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毫米级地球参考框架的实现需要毫米级的动态维持技术。目前的动态维持技术主要有基于线性速度的线性维持技术、综合考虑基准站非线性运动和地心运动的非线性维持技术以及历元参考框架技术。首先简要总结了线性维持技术的发展现状,从影响机制和坐标时间序列两个角度,围绕坐标非线性变化的建模方法,重点梳理了非线性维持技术的研究进展;然后对历元参考框架的实现过程及其在参考框架维持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最后基于对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实现毫米级地球参考框架动态维持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地球动力学等对毫米级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需求,介绍了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现今顾及测站非线性运动的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局限性,并在毫米级国际地球参考框架建立的方法和技术改进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对高精度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较详细介绍了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建立的背景,定义和实现等方面的诸问题,特别是说明了有关应用以及WGS84的关系,可供从事GPS测量和使用其成果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概述了VLBI、SLR数据的特点,给出了建立地球参考框架的模型;通过对模型中参数的协方差分析,得出了利用10~15个良好分布且具有高精度站坐标的VLBI站就可建立和维持精度为苦干厘米的我国最佳地球参考框架的结论;最后,提出了利用VLBI站和国内现有SLR固定站的并置观测建立我国VLBI/SLR地球参考框架的这一途径,并对此框架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合叙述了ITRF的原点,尺度,定几以及关于垂直基准方向的问题,可供了解使用ITRF和参与ITRF有关工作以及事空间大地测量观测与数据处理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全球及区域参考框架(ITRF)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的不足,给出了使用顾及非线性变化的速度模型建立和维持参考框架的思路,并分析了解决不同类型非线性变化的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参考框架建立与维持的方法。最后展望了全球大地观测系统背景下的未来ITRF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2000(ITRF2000)的定义及其参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国际地球参考框架2000(ITRF2000)的定义、主要参数及其应满足的条件进行了研究,重点指出了它和历史上的各个ITRFyy的不同,并阐述了各个ITRFyy的联系和区别,给出了它们之间相互转换的参数。  相似文献   

11.
ITRF2000参考架的评价及其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ITRF2000速度场建立完全独立于任何地质模型假设的ITRF2000VEL模型,求出总角动量| L |为0.127°/m·a,在运动中应加以改正,从而实现无整体旋转参考架。  相似文献   

12.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最新版本已将测站非线性变化纳入模型之中,然而目前最优的顾及测站非线性变化的地球参考框架建立方式仍有待深入研究。首先重新处理了全球分布的全球定位系统测站2004−2016年的观测数据,获取了自洽精确的基础数据;然后改正了13个CMONOC(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基准站的震后形变,分别建立了基于函数模型的FREQ2016以及顾及环境负载改正的GFZ2016和EOST2016地球参考框架;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模型拟合度、速度场和周期性信号,探讨了目前最优的顾及测站非线性变化的地球参考框架建立方式。结果表明,FREQ2016的验后残差WRMS(weighted root mean square)平均值最小;FREQ2016测站季节性信号更为显著,尤其是半周年信号;三者的水平速度差异可以忽略(< 0.08 mm/a),个别测站垂向速度差异较大,最大可达1.3 mm/a,FREQ2016水平速度场的形式误差减小约10%。因此,目前基于函数模型的建立方式优于顾及环境负载改正的建立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地球参考系的研究无论在基础科学,还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空间大地测量技术(VLBI、LLR、SLR和GPS等)的发展,对地球参考系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地球参考系的定义,建立和维持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综述了地球参考系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可为从事地球参考系研究的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全球基准从参与构建框架的方式来说分为长期框架和短期框架(历元框架),由于框架点运动的非线性特性,长期框架构建的基准无法描述毫米级地球表面运动,常会采用短期框架来描述。短期框架实现时严格说应该保证空基(卫星轨道)和地基(ITRF、IGS)的一致性,再者,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综合框架与单一技术基准在构建和维持上同样存在差异,这些不一致都将导致地面站坐标表达的差异。不同时期长期框架维持差异性及精度也是我国框架维持需考虑的问题,该文就以上各类框架构建策略不同对实际点位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给出结论,供我国高精度基准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建立中国地区高精度地面参考架(CHTRF)的建议和设想。先论述了用高精度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建立CHTRF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给出了CHTRF的严格定义,接着详细讨论了CHTRF的建立和维持问题。指出要维持一个高精度CHTRF,必须建立中国地区地壳运动速度场,并提出了速度场的建立方法。最后讨论了CHTRF与全球ITRF的连接。  相似文献   

16.
In view of the future adoption of the new precise orbit determination (POD) standards for the TOPEX/Poseidon and Jason-1 satellites, we propose a method to evaluate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s for POD. We applied this method to the ITRF2000 realization of the DORIS network using local geodetic ties, plate motion models, the recent DORIS IGN04D02 cumulative solution and DORIS weekly time-series of coordinates. We propose to adopt a selection of the ITRF2000 realization based on specific criteria that we define here, and to extend it with ground stations for which we propose new coordinates and velocities. Only 13 out of 131 stations were considered to be inappropriate for POD activities. The result is a robust and well-distributed DORIS core network of 118 stations (DPOD2000) suitable for POD during the 1993–2008 period considered here.  相似文献   

17.
在相同历元下,忽略速度和转换参数变率的影响,实现了坐标协方差阵的严密框架转换。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使局部区域数据不必重新处理就能纳入ITRF框架,方便利用国际上已有的数据成果。实例表明,使用该种方法,转换后的坐标偏差优于0.1 mm,完全能够满足框架之间转换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