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群 《地球科学》2002,27(6):770-774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 通过确立各级层序划分标准, 建立了长岭凹陷层序格架, 共划分出8个超层序(二级层序)、35个三级层序.并确定T1, T2为最大水泛面(密集段), T3, T4, T41, T42, Tg为超层序界面.对5个时期的沉积体系进行研究, 指明了沉积体形成机制和时空展布特征, 并研究储集体分布特征和含油性.通过层序格架内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发现长岭凹陷油层主要分布在低位体系域.根据试油结果统计油层在低位体系域达48.2 %, 在水进体系域为26.8%, 在高位体系域为25.0 %.从勘探实用角度出发, 以砂体成因为主线, 结合形态分析, 将工作中见到的岩性圈闭和复合圈闭分为4类: 河道砂体、前积朵叶砂体、断层-岩性、构造-岩性.总结出一套隐蔽油气藏勘探工作方法和流程.最后, 对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隐蔽油气藏分布进行了预测, 并提出勘探部署意见.   相似文献   

2.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珠江口盆地番禺天然气区东南缘陆架坡折带珠江组-韩江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的基础上,重点对韩江组中段SQhj2的沉积层序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SQhj2层序可划分出低位、海侵及高位体系域,其中低位体系域依据地震、测井等特征可识别出明显的两期。在阐明层序结构和沉积体系域构成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SQhj2的沉积层序模式,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有利储集砂体和岩性地层圈闭分布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3.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演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沉积构造背景认识的基础上,采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及地震剖面等多种分析手段,通过对层序界面、相序、叠置结构、测井曲线及地震层序等标志的综合识别分析,将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认识到它们都发育有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进一步,通过层序地层格架剖面的建立,运用层序地层原理,在对层序地层控制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地层演化模式,从层序演化的角度上探讨了滩体的发育分布规律,对于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阳信洼陷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时频分析划分层序,对测井曲线进行小波变换进行层序划分,以合成记录标定为桥梁,运用高精度测井曲线划分的层序去相互约束校正地震资料划分的层序,通过井震联合的多尺度匹配方法建立层序地层格架,从而实现三维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在同一级别研究目标上的综合解释,将YX洼陷沙四上段地层划分为3个四级层序和9个五级层序。实际应用效果证明,该方法能够发挥地震资料横向分辨率高与测井资料纵向分辨率高的优势,勘探效果良好。该方法适用于大部分稳定的陆相坳陷湖盆沉积环境的层序划分。  相似文献   

5.
系统总结了松辽盆地南部中部组合层序界面的岩心、测井、生物、地震等识别方法;统计了盆地短轴方向不同相带层序界面及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层序界面和短期旋回模式在不同相带的分布规律。中部组合青山口组和姚家组共划分为4个长期旋回和10个中期旋回。在层序地层序、沉积学原理的指导下,采用岩心、测井、地震三位一体,点、线、面紧密结合,以岩心、测井层序划分为基础,以地震技术为手段进行层序地层的立体拓展,建立层序地层格架,为下一步勘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A盆地位于中亚的中部,盆地包括a坳陷和M鞍部两个次级构造,主体为a坳陷。a坳陷内具有垒-堑相间地质结构,包括了四个地堑和三个地垒,从西往东依次为a地堑、b地堑、c地堑和d地堑,这些地堑被及其间的e地垒、f地垒和g地垒分隔。该盆地构造油气藏的勘探程度已经较高,岩性地层圈闭已成为储量增长的重要方向。本文主要是在地震地层格架和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基础上,结合钻测井、二维地震资  相似文献   

7.
根据构造演化及沉积响应特征,利用钻井取芯、岩屑录井、测井资料以及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将埕宁隆起北坡新近系划分为1个超长期、7个长期旋回层序。通过精确的层序地层划分及井震对比,建立了研究区新近系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对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地形因素及河流类型是埕宁隆起北坡新近系层序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控制因素。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及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对埕宁隆起北坡新近系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摘要:寒武系为川东南地区油气勘探的主体层位,根据野外露头特征、岩心样本、录井记录、地震概况及测井资料,对寒武系地层的岩性结构剖面进行初步分析,对层序关键界面识别与划分的标志进行详细描述,将其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根据区内层序地层纵横特征,建立了寒武系的层序地层格架,研究了层序格架中海平面变化与岩溶作用的关系,对风化壳特征及储层研究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世军  肖建玲  朱敏  张孟 《新疆地质》2005,23(2):158-163
通过利用钻井、测井、地震等多种资料,以黄骅坳陷扣村地区古近系沙三段为例,详细论述了开展高分辨层序地层分析的研究流程、方法.在四级层序格架确定的基础上,叙述了以一般湖泛面和更小级别的岩性和结构层序单元界面的识别与类型的确定.指出通过露头、岩心、测井曲线和高分辨地震信息,可以确定短期旋回界面与超短期旋回界面.根据工区的特点选取主干剖面,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网络格架对比剖面,开展长、中、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分析、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单砂体展布分析及其沉积微相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及地层格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依据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从沉积层序、生物地层、测井曲线和地震层序分析入手,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划出二个层序,并确立其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11.
山东惠民凹陷沙四段上亚段层序地层与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通过钻井、测井、地震反射等标志,将惠民凹陷沙四上亚段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并以地层叠置样式、岩性、岩相的变化细分为低位、湖侵和高位3个体系域;在连井剖面层序对比的基础上建立起研究区沙四上亚段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岩芯、钻井、测井、古生物等资料的分析识别出沙四上亚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浊积扇、三角洲、滩坝、湖泊等沉积体系,并建立了不同构造带的沉积模式。首次系统分析了惠民凹陷沙四上亚段沉积相的构成、演化与分布规律,并预测了有利沉积相带,这对指导研究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济阳坳陷古近系区域层序地层格架地层特征对比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综合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ESR测年法)、地震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学等地层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断陷盆地区域等时界面的识别、界面级次和界面性质的分析与对比,以三级层序为基本组构单元建立了济阳坳陷古近系区域等时地层格架系统。通过分析济阳坳陷四大次级凹陷古近系各二级层序和隐蔽油气藏最为发育的重点三级层序的可对比性,认为二级层序完全受构造幕的直接控制,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四个次级凹陷的重点三级层序地层格架的旋回性质具有一致性,标志性沉积物出现于相同或类似的旋回位置。然而,T2(沙一段底)、T4(沙三段上亚段底)和T6(沙三段中亚段底)的三级层序界面性质在不同凹陷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层序成因动力学角度来解释,这种旋回性质的相似性和界面性质的差异性分别表明了同一层序地层格架中沉积环境对沉积物类型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以及渤海湾盆地构造沉降沉积中心的迁移对层序界面性质所起的主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TheTancheng-Lujiangfaultbeltisthelargeststrike-slipfaultbeltinEastChina.Thisfaultbelthasundergoneacom-plicatedgeo...  相似文献   

14.
利用录井及地震反射资料,采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蒙古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下白垩统地层层序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划分出了4个三级层序(SQ1-SQ4)。在此基础上,结合盆地的构造演化特点,研究了层序结构特征,划分了层序类型,其中,SQ1和SQ2为初始裂谷期湖泊层序,SQ3为裂谷深陷期层序,SQ4为裂谷后过渡层序。层序的结构主要受构造沉降方式控制,塔南凹陷不同时期构造沉降方式不同,形成了3种层序发育模式,即简单箕状斜坡模式、差异沉降构造反转模式、坳陷型层序发育模式,不同的层序发育模式,其地层岩性圈闭的发育和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15.
测井约束反演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新疆吐哈盆地温米油田为例 ,探讨应用测井约束地震反演资料进行高分辨率时间地层单元对比的思路和方法。研究表明 ,由于测井约束反演不仅可提高原始地震资料的垂向分辨率 ,而且可将地震波转换为层的信息 ,因此 ,据此可进行高精度的时间地层单元的追踪对比。在油田开发阶段 ,应用测井约束反演资料进行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的步骤包括 :地震资料的时 -深转换 ;应用地质、测井、地震资料建立宏观层序地层格架 ;测井约束地震反演处理 ;测井细分层及标定 ;时间地层单元的追踪对比  相似文献   

16.
辽河盆地下第三系层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坤  潘耀丽 《地层学杂志》1997,21(4):267-274
根据岩性、岩相、地震反射、测井响应、古生物、构造旋回、接触关系及同位素年龄测定等,将辽河盆地下第三系划分为4个层序和12个亚层序。根据地层层序综合分析,辽河盆地早第三纪具有如下沉积演化特征:①构造运动的控制性;②沉积格架的不均衡性;③沉积演化的阶段性;④沉积中心的迁移性。  相似文献   

17.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层序地层格架及盆地充填模式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冯有良 《地球科学》1999,24(6):635-642
以构造地层、层序地层分析和基准面分析原理为手段,对东营陷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层序型式、体系域构造和盆地充填模式进行了研究,在高分辨地震剖面、测井曲线、岩相和古生物等方面,识别出3个级别的层序界面标志,建立了该凹陷层序地层格架,将其下第三系划分为1个构造层序,3个层序组,12个层序;确定了该陷3个构造幕发育的3种没成因的三级层序型式,即初始裂陷型层序、裂陷伸展型层序和裂陷收敛型层序,研究表明,该盆地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是青海油田的主要产油区,该区第三纪地层对比划分一直没有统一,从而导致区域性勘探难度增加,影响该区的勘探进程和生产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综合运用岩性、电性、古生物和地震等资料,通过对研究区单井资料的分析和对区域地层特征的研究,得出了柴西南区各地层层序内部特征与层序界面特征,从而建立了柴西南区统一的地层对比与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19.
GeometricandDynamicalCharacteristicsofSequencesinYitongGraben¥XieXinong;SunYongchuan(DeparmentofMineralResources,ChinaUnivers...  相似文献   

20.
Seismic stratigraphy based chronostratigraphic (SSBC) analysis of the Serbian Banat region allows the delineation of the spatial and stratigraphic relationships of the generally regressive and shallowing upward Neogene depositional fill of a tectonically unstable central portion of the Pannonian Basin. When geometrically restored in time and space, the sediment dispersal directions, sediment source directions, types of sedimentation breaks and the tectonic events influencing basin evolution can be delineated. For such an analysis the time-transgressive lithostratigraphic units used in the neighbouring Hungarian part of the Pannonian Basin are conveniently introduced based upon their characteristic seismic facies and constrained borehole log records as mappable seismic stratigraphic sequence units, termed “seismic operational sequences”. The respective Neogene stage and operational sequence equivalents (Hungarian lithostratigraphic units or formations) are the Middle Miocene (Badenian, Sarmatian), Upper Miocene-Lower Pliocene (Pannonian-Endrod and Szolnok Formations; Pontian- Algyo and Ujfalu Formations and Lower Pliocene- Zagyva Formation) and Upper Pliocene-Quaternary (Nagyalfold Formation). SSBC analysis greatly assists in the geological constraint or “geovalidation” of interpreted seismic stratigraphic relationships and provides potentially critical insight into stratigraphic and structural problems of non-unique interpretations. In the specific case, using such an approach on previously unpublished regional seismic lines, SSBC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Banat region has undergone structural inversion. This may be related to changes in local stress directions along strike slip faults, which initiated in earliest Late Miocene (Endrod Formation), culminating in the reverse tilting and incipient shortening of the western graben. Therefore during the time interval that the Badenian through Endrod sediments were deposited in the graben, autocyclic progradation initiated from the Kikinda Szeged High in the East followed by Szolnok, Algyo, Ujfalu and younger units prograding from the West as the central high uplifted relative to the graben. Such tectonic inversion has substantial hydrocarbon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exploration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