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外元古宙碳酸盐岩中常见复杂肠状形态的molar tooth构造(MTS)。其宏观、微观边界清晰,内部充填均一等粒结构的方解石(白云石)微亮晶。宿主岩相以含泥质或粉砂质的细砂屑、粉泥屑灰岩为主,经常与风暴岩共生。MTS碳酸盐岩发育在缓坡型台地。沉积层序中常见潮汐流、风暴流侵蚀一充填和浪成交错层理与递变层理。MTS碳酸盐岩发育严格受沉积环境和岩相约束,形成于(内缓坡深部一中缓坡浅部)潮下带和环潮坪,风暴浪基面是其发育的最大深度。垂向序列由高频潮下带和环潮坪微层序加积而成,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元古代碳酸盐岩中常见席状、透镜状、脉状和块状等形态的微亮晶碳酸盐岩。微亮晶体宏观、微观边界清晰,内部充填均一等粒结构的方解石微亮晶。宿主岩相以含泥质或粉砂质的细砂屑、粉泥屑灰岩为主,经常与风暴岩共生。微亮晶构造碳酸盐岩发育在缓坡型台地,沉积层序中常见潮汐流、风暴流侵蚀-充填和浪成交错层理与递变层理。微亮晶构造碳酸盐岩发育严格受沉积环境和岩相约束,形成于 (内缓坡深部-中缓坡浅部 )潮下带和环潮坪,风暴浪基面是其发育的最大深度。垂向序列由高频潮下带和环潮坪微层序加积而成,单个微层序顶部通常为环潮坪为纹层状含铁质有机质泥屑碳酸盐岩披盖层,是一个向上沉积动力减弱、沉积物变细和水体变浅的沉积旋回。  相似文献   

3.
湘西松柏场寒武系车夫组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通过层序界面识别和沉积特征分析,将车夫组自下而上分为3个三级层序,其中第2个层序的低水位体系域和海侵体系域、第3个层序的海侵体系域中发育典型的风暴岩沉积。风暴沉积含有冲刷—充填构造、风暴砾屑层、风暴层理构造(丘状或洼状交错层理、粒序层理、浪成波痕和平行层理、水平层理等),包括5种岩相单元:砾屑灰岩段(A段)、发育水平层理的砂屑灰岩段(B段)、发育丘状交错层理的含砂屑粉屑灰岩段(C段)、发育水平层理或沙纹层理或波痕构造的粉屑灰岩段(D段)和薄层状泥晶微晶灰岩段(E段)。这些岩相单元组成ABCDE、ABDE、AD、ADE、AB、ABD、ACD共7个近源风暴岩类型和1个远源风暴岩类型DE。风暴岩的识别与发现表明该地区在寒武系车夫组沉积时期位于低纬度的风暴作用带,对湘西北寒武纪时期的古纬度与古板块演化、古地理及沉积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湘西北寒武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探讨该区风暴沉积模式的空间变化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鄂东南地区早三叠世风暴沉积序列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鄂东南地区下三叠统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发育典型的风暴成因的竹叶状砾屑灰岩.风暴沉积构遣包括风暴侵蚀构造、风暴撕裂构造、风暴浪构造、风暴涡流构造及风暴期后快速沉积构造和放射状构造等.风暴沉积主要包括7种岩相类型:A为具块状层理的竹叶状砾屑灰岩;B为具递变层理的砾屑灰岩;C为具丘状、洼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的砂屑灰岩;D为具平行层理的砂屑灰岩;E为具波痕交错层理的砂屑灰岩;F为具水平层理的粉屑灰岩;G为具块状或水平层理的泥状灰岩.它们组成4种典型的风暴沉积序列:风暴潮序列(序列1)、潮下带风暴流序列(序列2)、内陆棚风暴流序列(序列3)和外陆棚风暴浊流序列(序列4).鄂东南地区广泛发育的风暴沉积,说明三叠纪时期该地区处于低纬度带的潮坪-陆棚浅水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5.
扬子克拉通北缘中元古界神农架群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神农架群(约1400—1000 Ma)发育于扬子克拉通北缘鄂西北地区,自下而上发育有下亚群(大岩坪组、马槽园组、乱石沟组、大窝坑组和矿石山组)、中亚群(台子组、野马河组、温水河组和石槽河组)及上亚群(送子园组和瓦岗溪组)。每亚群均由相对较深水相碎屑岩和浅水碳酸盐岩组成。一系列岩石组合特征、宏微观沉积组构和沉积构造等表明,神农架群发育环潮坪相藻碳酸盐岩、浅海相碎屑岩、台缘浅滩颗粒碳酸盐岩和台缘斜坡砾屑碳酸盐岩等4类沉积组合,形成于远端变陡型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背景。环潮坪沉积分布最广,遍布于所有碳酸盐岩地层,不同类型叠层石发育,构成向上变浅沉积序列;进积作用强烈,干裂构造、蒸发岩等常见;沉积相带由浅潮下、潮坪及潮上带组成。浅海碎屑岩沉积组合主要见于台子组及大岩坪组,由砂岩、粉砂岩与泥岩组成,石英砂岩分选和磨圆较好,自生海绿石常见,平行层理、水平—波状层理发育,泥岩中自生黄铁矿发育,总体经历了滨岸浅滩—浅海陆棚—碎屑潮坪—局限台地等的高频变化。台缘浅滩颗粒碳酸盐岩以鲕粒白云岩、砾屑白云岩(及内碎屑白云岩)和斜歪锥、柱状叠层石为特征,主要见于乱石沟组、野马河组;大窝坑组及石槽河组以鲕粒和砂—砾屑白云岩及藻碎屑(团块或凝块石)为特征;大中型板状交错层理、递变—平行层理和冲刷—侵蚀构造普遍,表明浅潮下带强水动力条件环境。台缘斜坡砾屑碳酸盐岩发育在大岩坪组中上部及马槽园组,由滑塌堆积的透镜状、巨厚层状巨—粗—细砾岩和砂岩组成,砾岩成分以白云岩等为主,可见大型交错层理、波痕和侵蚀—冲刷等沉积构造。对神农架群沉积序列、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过程的研究,为扬子克拉通中元古代晚期的盆地演化与重建、沉积充填过程及地层—沉积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及依据。  相似文献   

6.
鲁南新元古界石旺庄组风暴岩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鲁南地区新元古界石旺庄组为一套以白云岩为主的地层,其中发育多层竹叶状砾屑灰岩,同时还发育丘状层理、粒序层理等沉积构造以及波状、不规则状、含V字形、U字形槽模等底面构造所代表的冲刷面,表现为较典型的风暴岩特征。研究表明,石旺庄组竹叶状砾屑灰岩形成于缓坡型台地的浅缓坡环境之中,为揭示鲁南新元古界岩相古地理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竹叶状砾屑灰岩所代表的风暴岩在前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尤其是潮下缓坡相碳酸盐岩沉积中较为普遍,对该类型沉积及其共生的沉积构造进行系统描述将有助于前寒武纪古环境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风暴岩对于古地理和古环境具有良好的指相意义。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天台区始新世平湖组发育典型的风暴岩。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发育的风暴沉积标志主要有冲刷-充填构造、风暴撕扯构造和丘状-洼状交错层理构造等。根据风暴岩垂向上的组合特征及沉积构造差异,识别出了近源和远源两种风暴沉积类型,分别指示了不同的沉积背景:近源风暴岩表现为不完整的风暴岩垂向沉积序列,呈风暴砾屑层段(A)+泥岩段(E)叠加,为潮坪潮下带沉积;远源风暴岩具完整和不完整的风暴岩垂向沉积序列,以粒序段(B)+平行层理段(C)+丘状(洼状)层理段(D)叠加为特征,属浅海陆棚沉积。风暴层序自下而上沉积环境为浅海陆棚→潮坪,风暴岩的分布差异表明形成环境向上变浅的沉积特征。该发现为本区古环境的演变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神农架群(约1400—1000 Ma)发育于扬子克拉通北缘鄂西北地区,自下而上发育有下亚群(大岩坪组、马槽园组、乱石沟组、大窝坑组和矿石山组)、中亚群(台子组、野马河组、温水河组和石槽河组)及上亚群(送子园组和瓦岗溪组)。每亚群均由相对较深水相碎屑岩和浅水碳酸盐岩组成。一系列岩石组合特征、宏微观沉积组构和沉积构造等表明,神农架群发育环潮坪相藻碳酸盐岩、浅海相碎屑岩、台缘浅滩颗粒碳酸盐岩和台缘斜坡砾屑碳酸盐岩等4类沉积组合,形成于远端变陡型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背景。环潮坪沉积分布最广,遍布于所有碳酸盐岩地层,不同类型叠层石发育,构成向上变浅沉积序列;进积作用强烈,干裂构造、蒸发岩等常见;沉积相带由浅潮下、潮坪及潮上带组成。浅海碎屑岩沉积组合主要见于台子组及大岩坪组,由砂岩、粉砂岩与泥岩组成,石英砂岩分选和磨圆较好,自生海绿石常见,平行层理、水平—波状层理发育,泥岩中自生黄铁矿发育,总体经历了滨岸浅滩—浅海陆棚—碎屑潮坪—局限台地等的高频变化。台缘浅滩颗粒碳酸盐岩以鲕粒白云岩、砾屑白云岩(及内碎屑白云岩)和斜歪锥、柱状叠层石为特征,主要见于乱石沟组、野马河组;大窝坑组及石槽河组以鲕粒和砂—砾屑白云岩及藻碎屑(团块或凝块石)为特征;大中型板状交错层理、递变—平行层理和冲刷—侵蚀构造普遍,表明浅潮下带强水动力条件环境。台缘斜坡砾屑碳酸盐岩发育在大岩坪组中上部及马槽园组,由滑塌堆积的透镜状、巨厚层状巨—粗—细砾岩和砂岩组成,砾岩成分以白云岩等为主,可见大型交错层理、波痕和侵蚀—冲刷等沉积构造。对神农架群沉积序列、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过程的研究,为扬子克拉通中元古代晚期的盆地演化与重建、沉积充填过程及地层—沉积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及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碳酸盐风暴岩丰富多样,但前人对不同环境风暴岩的沉积作用、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的总结还不够完善.山东省中部上寒武统炒米店组碳酸盐风暴岩发育频繁,分布广,提供了全面分析风暴沉积作用的理想场所.基于该区详实的露头观察,可识别出冲刷面、渠模、丘状交错层理等典型的风暴沉积构造,以及砾屑灰岩、递变层理含砾砂屑灰岩-砂屑灰岩、纹层状粉-砂屑灰岩等风暴岩类型.根据砾屑颜色、磨圆度、排列方式、支撑结构、充填物等岩石学特征,研究区首要发育的砾屑灰岩可被细分为紧密堆积棱角状砾屑灰岩、基质支撑砾屑灰岩、砂屑支撑砾屑灰岩、水平-叠瓦状砾屑灰岩和放射状排列砾屑灰岩5种岩相类型,其分别归属于台前缓坡带原地-近源堆积、碎屑流、高密度-低密度浊流、风暴砾滩和风暴涡流沉积.对台前缓坡、台地边缘和开阔台地等不同环境的风暴沉积序列进行了归纳,建立了缓坡型碳酸盐台地风暴沉积的综合模式,并指出研究区频繁的风暴作用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以及地震活动存在密切联系.研究表明较多台地边缘发育的大型渠模构造,其充填砾屑呈放射状排列,指示了渠模的风暴涡流成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中典型风暴成因竹叶状灰岩的野外实测和镜下薄片分析,明确了59套风暴沉积特征,确定了风暴沉积序列并建立了陆表海风暴作用沉积模式,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北京西山下苇甸寒武系共有泥晶灰岩相、含砾屑泥晶灰岩相、颗粒泥晶灰岩相和泥晶颗粒灰岩相4种岩相类型。(2)鲕粒灰岩-砾屑灰岩型序列发育原地型风暴岩,泥岩和粉砂岩-砾屑灰岩型序列发育近源型风暴岩,泥晶灰岩-砾屑灰岩型序列发育远源型风暴岩。(3)原地型风暴岩发育侵蚀面,砾屑含量高,长短轴比大;近源型风暴岩砾屑定向性好,可见递变层理;远源型风暴岩基质含量高。(4)竹叶状灰岩沉积在陆表海背景下的潮下带,原地型、近源型和远源型风暴岩沉积范围以正常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为界,距风暴中心距离和搬运距离依次增加。本次研究不仅补充了下苇甸寒武系的风暴沉积记录,而且为该时期的古环境研究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1.
到目前为止本省内早寒武世尚未发现有梅树村期和筇竹寺期沉积,仅有沧浪铺期和龙王庙期沉积存在。在济源—博爱—武陟一线以南地区有沧浪铺阶辛集组、朱砂洞组和龙王庙阶馒头组。该线以北只有龙王庙阶辛集组和馒头组。辛集组是个受特定环境控制的穿时地层单元。早寒武世沧浪铺早—中期(辛集组)沉积环境是潮下浅水陆棚和滨岸潮下带、滨岸潮坪潮间带。沧浪铺中—晚期(朱砂洞组)沉积环境是滨岸碳酸盐潮坪缓坡—潮间—潮上蒸发坪和潮间蒸发岩洼地以及潮下碳酸盐浅水缓坡。龙王庙期(馒头组)沉积环境是滨岸碳酸盐岩潮坪缓坡和潮下碳酸盐岩浅水缓坡。早寒武世痕迹化石主要产于三个层位,可分为H-T组合和L-B组合。前者为潮下浅水陆棚风暴环境痕迹组合,后者为潮间—潮上低能泥坪环境痕迹组合。早寒武世痕迹化石共11属(1新属)、16种(1新种、1相似种、10未定种)。  相似文献   

12.
西昌盆地新基姑地区奥陶系大箐组发育典型的风暴岩。风暴沉积构造主要有底冲刷构造、砾屑层理、粒序层理和丘状交错层理等。通过剖面实测,识别出3种风暴沉积序列:序列Ⅰ主要为薄层泥晶白云岩夹黄灰色极薄层状泥岩,为风暴浪基面以下的远源风暴浊流沉积,为风暴岩序列的E1段沉积,主要发育于外缓坡下部;序列Ⅱ发育底冲刷面(A)、平行层理段(C)、丘状交错层理段(D),主要发育于外缓坡上部;序列Ⅲ主要由底冲刷面和砾屑段(A)、粒序段(B)组成,主要沉积于中缓坡相带。风暴段自下而上表现为由序列Ⅰ向序列Ⅲ过度,并且沉积环境由外缓坡下部、外缓坡上部向中缓坡演化,形成一个在纵向上水深变浅的沉积特征。风暴岩的发育表明西昌盆地在奥陶纪大箐期处于低纬度地区。西昌盆地大箐组在新基姑以东地区处于中—外缓坡地带,而在新基姑以西地区为内缓坡地带,因而认为大箐组在新基姑以西的方向具备发育大规模优质颗粒滩型储层的古地理背景。  相似文献   

13.
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是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形成的岩石共生组合,对其进行微相分析和沉积模式构建,有利于揭示蒸发环境下的沉积学信息,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大量钻井、岩心资料,开展岩石宏观、微观观察,识别沉积微相,分析沉积序列,构建沉积模式。结果表明:马家沟组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可划分出10类微相(MFT1-MFT10):盐岩、膏岩、含膏云岩、纹层状微粉晶云岩、颗粒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微生物云岩、生物扰动(灰)云岩、纹层状微晶灰岩、微晶颗粒灰岩;共生体系发育4类微相组合:(1)潮间上带—潮上带白云岩-含膏云岩-泥云岩组合;(2)潮间下带膏岩-藻云岩-白云岩组合;(3)潮下带纹层状灰岩-搅动灰岩-扰动灰岩组合;(4)潟湖内层状膏岩-团块状膏岩-盐岩组合。马家沟组为浅盆蒸发成盐,低海平面蒸发成盐,高海平面发育碳酸盐岩,海平面反复波动形成巨厚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组合。  相似文献   

14.
贵州紫云地区上泥盆统风暴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紫云地区上泥盆统代化组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该组地层发育多套重力流沉积及两套风暴岩的沉积,其中重力流沉积主要以多期块状杂基支撑的砾屑灰岩组成的碎屑流充填为特征,而风暴岩沉积特征主要包括侵蚀构造、洼状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及泄水构造等。通过研究发现,本区风暴重力流共发育3种沉积序列组合,这3种序列组合代表了较深水的古地理环境,这就证实了滇黔桂盆地在泥盆纪台地间槽盆环境的存在,其风暴岩的发现指示了研究区晚泥盆世应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区域,气候温暖,水体清洁。  相似文献   

15.
摘 要湖南省桂阳县莲塘镇石龙村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以台地相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为主。该组下部发育典型的风暴岩沉积。风暴沉积标志包括:渠铸型、竹叶状砾屑放射状组构、丘状或洼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递变层理、块状层理。风暴岩包括4种岩相类型:A-具块状层理的“竹叶状”砾屑灰岩(底部为冲刷侵蚀面或冲刷渠),B-具递变层理的砾屑灰岩,C-具丘状、洼状交错层理的砂屑灰岩,D-具均质或水平层理的泥状灰岩。它们组成4种典型的风暴沉积序列:A—D序列、A—C—D序列、B—C—D序列、B—D序列。湘东南上泥盆统风暴岩的首次发现表明晚泥盆世该区位于低纬度的风暴作用带,它对认识泥盆纪的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元古代碳酸盐岩微亮晶构造及形成的沉积环境约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亮晶构造(Microspar,Molar-Tooth Structure,简称MT)发育于全球各稳定克拉通的中、新元古代盖层碳酸盐岩中。微亮晶构造碳酸盐岩也发育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中、新元古代地层中。全球范围的中、新元古代微亮晶构造都表现显著一致的岩石学和沉积学特征。微亮晶构造呈肠状褶皱状等复杂形态。微亮晶由5~15μm的均匀、等粒状,规则或不规则多边形方解石或白云石组成。宿主沉积岩相岩石主要含有少量陆源碎屑物质的碎屑灰岩。微亮晶构造在阴极发光(CL)和背散射(BS)显微镜下显示,每个微晶方解石个体内部发育似棱形的晶核,其外为叠置的微晶方解石晶簇,说明微亮晶构造是围绕微晶核"增生"加大的集合体。微亮晶和宿主围岩电子探针测试表明,微亮晶Ca含量38%~40%,Mg、Al、Si、P、K、Fe含量小于0.2%,基质中粘土矿物含量和Si和Al的含量较高。微亮晶宿主岩相主要砂屑、粉屑和泥屑灰岩(白云岩)与含铁含泥灰质泥页岩,垂向岩相序列表现为向上变浅、变薄,其中频繁发育冲刷、充填和硬底(hardground)与压溶构造,以及平行层理,各种规模斜层理、波状层理-水平层理、粒序层理、同沉积揉皱构造和变浅与暴露构造等,反应了微亮晶构造碳酸盐岩的形成严格受沉积环境和微沉积岩相的约束,无一例外地发育于浅潮下带-潮上带(环潮坪)环境。微亮晶构造碳酸盐岩不仅是环潮坪沉积环境的指相标志,也是全球元古代时期特殊与重要沉积岩石类型,其形成受控于全球古地理和古海洋地球化学条件与背景,是中、新元古代时期全球变化的沉积记录,有益于全球对比和元古代古地理、大地构造重建。  相似文献   

17.
北京西山下苇甸地区出露良好的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笔者通过实测野外露头剖面以及岩石薄片镜下鉴定,对该组下部沉积相及层序地层进行研究,并对沉积环境演化进行分析。识别出长龙山组下部8种岩石类型有含砾砂岩、羽状交错层理砂岩、丘状交错层理砂岩、波状层理粉砂岩、脉状层理粉砂岩、透镜状层理粉砂岩、碳质泥岩以及水平层理泥岩;并识别出辫状河道、潮坪(潮道)、潮下浅水及潮下深水等沉积相类型,建立该区辫状河—滨岸潮坪沉积模式。进而通过识别长龙山组与其下伏地层之间的区域不整合面和下切谷河道充填砂砾岩底面确定层序界面。其中,初始海泛面以每个砂体之上覆盖的细粒沉积的底面为代表,最大海泛面以厚层碳质泥岩及水平层理泥岩的底面为代表。依据这些关键层序地层界面,将该区长龙山组下部划分为3个层序,每个层序内部进一步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以及高位体系域。综合分析表明,京西的长龙山组发育于由燕辽裂陷槽转为华北稳定克拉通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18.
峡东震旦系层型剖面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峡东震旦系为缓坡型台地碳酸盐岩沉积序列。陡山沱组从下至上发育内缓坡相的潮上带-潮间带含膏盐塞卜哈、环潮坪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岩混积以及中外缓坡相潮间带-潮下带和盆地相沉积。灯影组发育内缓坡相带内的各种沉积亚微相序列,沉积亚微相型复杂多样,为碳酸盐海滩沉积,垂向序列上发育“对偶砂滩坝”微相,即下部蛤蟆井段为潮间下-潮下碳酸盐鲕滩,中下部石板滩段为向上变浅、变细的滩后潮间泻湖沉积,中上部白马坨段为滨岸带碳酸盐砂滩坝与环潮坪沉积。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Mn/Sr比值比浅滩相(2.0到0.1-0.5),内缓坡塞卜哈(1.0)至滩后(0.4-0.8)和中外缓坡(0.1-0.5)具有双峰式分布特点。δ^18O、δ^13C和稀土元素组成分析表明,白云岩以准同生成因为主。潮间带以下的微相稀土总量最为丰富,近岸的浅滩、潮汐流域滩和滩后泻湖等最低,变浅、暴露以及干燥蒸发微相中普遍表现Eu的亏损,随着环境由深到浅的微旋回变化表现着δCe的明显减少和δEu的相对减低。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纪风暴岩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宝林 《沉积学报》1991,9(3):59-64
本文首次论证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纪风暴岩的存在。就风暴岩的结构特征、沉积序列、成因模式作了探讨。震旦纪风暴岩具有底面侵蚀-充填构造、无规则排列的砾屑灰岩层、粒序层及丘状层理,以及水平纹理和纹状交错层。风暴岩可分为二种类型:钙屑风暴岩为强的风暴产生的风暴浪和风暴流而形成,由-套砾屑灰岩及泥灰岩、泥岩组成;砂屑风暴岩是由强度相对较弱的风暴离岸回流将风暴高峰悬浮起的砂屑物带到浪基面以下的地方沉积而成,由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组成。  相似文献   

20.
北京西山下苇甸地区出露良好的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笔者通过实测野外露头剖面以及岩石薄片镜下鉴定,对该组下部沉积相及层序地层进行研究,并对沉积环境演化进行分析。识别出长龙山组下部8种岩石类型有含砾砂岩、羽状交错层理砂岩、丘状交错层理砂岩、波状层理粉砂岩、脉状层理粉砂岩、透镜状层理粉砂岩、碳质泥岩以及水平层理泥岩;并识别出辫状河道、潮坪(潮道)、潮下浅水及潮下深水等沉积相类型,建立该区辫状河—滨岸潮坪沉积模式。进而通过识别长龙山组与其下伏地层之间的区域不整合面和下切谷河道充填砂砾岩底面确定层序界面。其中,初始海泛面以每个砂体之上覆盖的细粒沉积的底面为代表,最大海泛面以厚层碳质泥岩及水平层理泥岩的底面为代表。依据这些关键层序地层界面,将该区长龙山组下部划分为3个层序,每个层序内部进一步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以及高位体系域。综合分析表明,京西的长龙山组发育于由燕辽裂陷槽转为华北稳定克拉通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