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青藏高原岩石圈现今变动与动力学研究”是国家基础研究攀登计划“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的二级课题,由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马宗晋教授负责组织,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研究所、分析预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参加。 本课题五年研究工作的基本构想是:以横穿青藏高原及高原东缘的两条GPS测线网(平均点距500km)两次以上的复测结果为近期变动的基本参数,并结合大地测量、高精度重复重力测量成果,建立青藏高原岩石圈现今变动的近期格局;结合地震活动分析和高原活动构造调查,分别建立青藏高原岩石圈非均一、非平稳的中期和长期运动学模型;综合分析青藏高原发展、演化及地球物理场特征,辅之以模拟分析,探讨青藏高原岩石圈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2.
2006年9月3-1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支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一届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循环国际研讨会”在西藏拉萨市成功举行。此次国际研讨会共有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的专家学者70余人参加,其中与会的国外科学家24人。大会开幕式由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吴国雄院士主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所长、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索朗多吉局长、中国枓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吕世华副所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卞林根副院长、…  相似文献   

3.
《地球科学进展》2007,22(2):F0003-F0003
2006年9月3-1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支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一届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循环国际研讨会”在西藏拉萨市成功举行。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地质科学院"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3月28日在北京国谊宾馆主办了"青藏高原2014地质年会"。会议邀请了国内各家青藏高原研究掌门人,包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北京大学,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国土部有关单位,与会代表328人,来自全国各地22个单位。几乎囊括了全国所有在青藏第一线工作的科研单位和院校,尤其可喜的是,除了许多对高原研  相似文献   

5.
2006年9月3-1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支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一届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循环国际研讨会”在西藏拉萨市成功举行。此次国际研讨会共有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的专家学者70余人参加,其中与会的国外科学家24人。大会开幕式由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吴国雄院士主持,中国科学院青藏商原研究所姚檀栋所长、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索朗多吉局长、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吕世华副所长、中国扬名科学研究院卞林根副院长、…  相似文献   

6.
平均海拔约4000m的青藏高原对我国、东亚乃至全球的天气和气候变化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和响应。为了在青藏高原腹地开展长期、系统、连续的观测,获取第一手的原始数据,进而取得原创性的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国际一流的青藏高原研究的科研团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选择在青藏高原的珠峰、纳木错和林芝(鲁朗)3个有典型代表性的地区建立野外台站,并以台站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观测点;同时在拉萨设立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萨部,以协调和支撑3个台站的运行。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珠峰站)的科学目标:揭…  相似文献   

7.
《地质力学学报》2005,11(2):163-163
为了交流青藏高原地质调查与研究成果,活跃学术气氛,促进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与地质力学学科发展,根据中国地质学会学术活动相关计划,由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发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承办“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学术讨论会将于2005年11月20~24日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8.
谢爱红 《冰川冻土》2007,29(6):1018-1018
2007年10月20~22日,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主办、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的“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会议的宗旨是全面、系统的评估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环境、水资源、生态等方面的影响,促进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各研究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9.
杨经绥 《地质论评》2007,53(4):555-555
2007年6月2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青藏科学家们,和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加拿大达霍西大学的国内外百余名青藏同仁一起,共庆《中国地质科学院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心》成立。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地球化学演化与古气候变迁刍议余素华,文启忠(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古气候,地球化学演化,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在更新世初期,随着青藏高原的强烈上升,改变了大气环流形式,季风开始占主导优...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盐湖》是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郑绵平等同志撰写的关于青藏高原盐湖的第一部系统的科学研究专著。作者自50年代以来,在青藏高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涉足102个湖泊,收集352个各类湖泊资料。全书分四篇:第一篇总论,介绍了青藏盐湖与湖泊的分区,新生代湖盆演化与盐湖形成,盐湖水化学特征与矿物共生组合,盐湖分类与矿床类型,构造地球化学与区域地球化学特征,盐湖的物质来源及成盐  相似文献   

12.
王方国  孙志明 《地质通报》2003,22(5):374-374
1会议概况2003年4月11—14日,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委员会发起,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主办,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承办。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参加会议的170余名代表中,有刘宝臖、任纪舜、陈毓川、金庆焕、郑绵平、张国伟、多吉等7位院士,有来自全国各省、区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单…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上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已有的包括观测和研究的证据表明,高原的环境变化能够影响气候的变化。过去的30年中,随着青藏高原地区气象观测网的不断改善,以及卫星遥感、多普勒雷达探测等新的探测技术的出现和更新改进,青藏高原大气科学领域的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众多的科学家越来越关注青藏高原地区的地—气相互作用对亚洲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影响。 2006年9月3~1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支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一届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分循环国际研讨会”在西藏拉萨市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上与会的各国科学家围绕青藏高原陆面过程对亚洲季风的影响、青藏高原大气变暖和冰雪圈的变化、青藏高原地区陆—气能量和物质交换的观测以及资料处理和相互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地讨论。通过交流还拓宽了在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领域研究的国际合作道路。 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分循环是高原地区地—气相互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次研讨会上交流的成果多是国际上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结果。尤其是我国科学家的对我国青藏高原大气和地表环境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这些成果对于揭示青藏高原地区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亚洲大气环流和季风影响等研究十分有益。《地球科学进展》能够组织出版一期“青藏高原能量和水份循环研究”论文的专辑,对鼓励各种学术观点的交流,活跃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研究的学术讨论环境是很好的推动,也是交流高水平创新研究的重要途径。希望本期专刊的出版能够使更多的研究人员关注此领域的研究进展,促进我国青藏高原大气科学领域的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2010年9月召开的中法青藏高原动力学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志琴等展示了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最新成果: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大地构造格架及碰撞五阶段论,引起国内外青藏科学家的关注和反响。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科学院与西德马普学会有关科技协定,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高原生物研究所与西德哥丁根大学联合组成的考察队,于1981年6月至9月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及祁连山区的冰川、冻土、地貌、植被、气象等自然条件进行了综合性的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有限单元法的基本理论 ,建立了反演青藏高原综合介质参数的位移反分析模型。通过 GPS速度场反分析了高原地壳的综合介质参数 ,并从宏观上模拟了青藏高原的构造运动特征 ,分析结论认为 :青藏高原的构造变形以南北挤压为主 ,东西扩张为辅 ;造成高原现今构造格局的主要原因是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持续碰撞。青藏高原综合介质参数反演与整体变形仿真@李天文$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西安,710069 @陈建兵$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寒区道路工程研究所!西安,710069 @汤国安$西…  相似文献   

17.
正悠悠八十载,成就一位大地构造学家的人生辉煌 01 我和潘桂棠同志从1982年开始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成为同事。我们曾在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青藏高原科考等项目一起开展野外地质科学研究工作,并多次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他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同时他对青藏高原特提斯演化取得创新性学术成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为他工作出色,我卸任所长后,桂棠同志担任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一职。  相似文献   

18.
<正>肖序常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他一生致力于蛇绿岩与中国大地构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青藏高原和中亚造山带区域大地构造,以及有关能源、矿产的勘查等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曾任国际岩石  相似文献   

19.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原《岩相古地理》,创刊于1981年)系国土资源部主管,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地质学术期刊。办刊20余年来,已经形成了沉积学的专业特色和特提斯(青藏高原)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20.
2012年2月14日,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向"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者授奖。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经绥、许志琴、李海兵、张建新、吴才来等研究团队完成的"青藏高原地体拼合和碰撞造山"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