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区域性台网记录测定了任邱油田注水诱发地震的震源应力场和尾波衰减特征,结果表明地壳上层有很大水平应力,断层面解受注水井附近局部原生断层影响与华北现代应力场的优势破裂方向和错动方式有差别。地震应力降分布范围为0.2—3.0巴。平均尾波Q_0值为75,属于地壳上部沉积岩层的正常情况,发现在时间上表现出与注水量增减有关的波动。在空间上表现出震群密集区Q_0值较外围区偏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北2次中强地震谱振幅相关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谱振幅相关系数法对发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2次中强地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999年辽宁岫岩5.4级地震前震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90,2013年吉林前郭5.8级震群谱振幅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88,表明二者均表现出较强的震源机制相似性,具有发生强震的背景条件,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此外,岫岩5.4级地震余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前郭震群序列前期相关系数维持在高值,5次强震发生后其值有下降的趋势,表现出震源机制相似性的减弱,这对中强震群后续趋势的判定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使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计算了云南鲁甸MS6.5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8月3日19时至8月4日5时,谱振幅相关系数由序列的最小值持续升高至最大值,期间发生了4次4级余震,表明震源机制逐渐趋于一致,4级地震发生在谱振幅相关系数波动相对较大的阶段。其后谱振幅相关系数一直维持在0.82的高值状态,8月17日距离鲁甸地震震中110 km的同一构造区永善发生MS5.0地震,表明谱振幅相关系数高区域应力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4.
黄浩  付虹 《地震学报》2014,36(4):631-639
使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 计算了滇西地区2008—2011年发生的6个MS≥4.0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 结果表明, 这些地震序列无论是前震型、 主震-余震型, 还是震群型地震, 其谱振幅相关系数均较高, 分析认为可能是该区域处于高应力水平状态所造成的. 谱振幅相关系数较小的地震序列, 其震源机制一致性不高, 区域应力场强度较低, 可以作为判别后续没有更大地震的指标. 前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 但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的不一定是前震序列. 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 仅仅表明其区域应力水平较高, 这种状态有利于该区域MS≥5.0地震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5.
利用2020年以来库车东南震群周边5个台站所记录的92次ML3.0~4.4地震数字波形资料,采用谱振幅相关系数方法,计算该震群谱振幅相关系数。结果显示:(1)库车东南震群谱振幅相关系数处于0.34~0.54之间,平均值为0.49,2023年1月稳定在0.53,该时段相关系数相对较高,表明其区域应力水平较高,2023年1月30日在距震群约100 km发生沙雅MS6.1地震。(2)库车东南震群相关系数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2020年1月16日库车MS5.6地震前相关系数相对较高,约为0.54;地震后波动较大,2021年2月恢复平稳状态,在0.45~0.50之间浮动上升;2022年2月相关系数上升至0.50之上,10月之后稳定在0.53~0.54之间。(3)结合库车震群应力降结果分析认为,该地区应力水平高于背景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6.
计算2016年3月12日运城盐湖ML 4.8地震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并与2006年代县震群相关系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6年运城盐湖序列与2006年代县震群谱振幅相关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存在起伏变化,在转折上升过程中发生最大余震或震群的主震;2个地震序列的相关系数平均值均不高,可能是因为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弱,区域应力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7.
1 研究背景 震群活动历来是辽宁地区震情研究的热点.1975年辽宁海城MS 7.3地震和1999年辽宁岫岩MS 5.4地震发生前均出现明显前震序列,陈颙等(2015)、崔子健等(2015)研究发现,主震前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强,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而余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差,谱振幅相关系数亦出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陕西及周邻地区几个地震丛序列的震源谱振幅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莹  赵韬  刘春 《高原地震》2015,27(1):1-7
选取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山西霍州、陕西宁强、宁夏银川及甘肃古浪地区附近发生4个中小地震丛集,采用谱振幅相关分析法计算了各个地震丛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各序列地区发生强震的危险性。结果表明,山西霍州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表明霍州地区附近应力水平较高,后续发生强震的危险性较大。其余3个地区附近地震丛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较低,表明这3个地区应力水平不高,后续发生强震的危险性较小。  相似文献   

9.
杨士超  张博  曹凤娟  王亮  邵媛媛 《地震》2019,39(3):158-165
利用辽宁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 计算了2012年盖州青石岭震群和2014年盖州西海域震群的谱振幅相关系数, 结果显示, 盖州青石岭震群谱振幅相关系数为0.72~0.90, 2016年之后稳定在0.75, 相关系数略低, 震源机制解一致性较低; 盖州西海域震群谱振幅相关系数为0.85~0.99, 2015年之后随着震群活动的减弱谱振幅相关系数稳定在0.85, 相关系数较高, 震源机制解一致性较高。 结合盖州地区视应力水平分析认为, 盖州地区谱振幅相关系数的变化与该地区应力水平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序列地震的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是地震序列震后快速判定的重要依据.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计算程序是在地震序列发生后,读取其地震波形数据,快速计算其相关系数,绘制滑动相关系数的时序图或聚类图,判定震源机制一致性程度,为地震序列的震后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同一震源区两次地震到达某台站的直达P波、S波零频观测谱值之比与其辐射图型因子之比线性相关,而后者取决于震源机制的几何特性。用波形记录计算谱振幅相关系数,认为该系数是震源机制异同的归一化数值描述。据此对2003年青岛序列及冀鲁豫交界地区小震集中区地震事件进行聚类分组,给出序列事件的滑动平均相关系数的时序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序列的滑动平均相关系数时序曲线存在由一致到发散的变化过程,即震源区应力场强度由相对集中向逐步分散过度;冀鲁豫交界地区小震集中区谱振幅相关系数较低,震源机制各不相同,区域应力积累没有形成任何一个优势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对云南红河南沙水库库区主要诱震条件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相邻地区几个有类似条件的水库,并结合库区的有限元模拟试验和一般的统计结果,分析了该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强度、时间、地点和影响。综合考虑,该水库诱发5.0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危险库段主要是库首和库区中部,推测诱发最大地震的时间在蓄水之后的1~3年内。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视应力背景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内蒙古中西部构造及台站分布特点,从视应力的基本定义出发,选取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内蒙古中部、西部地区12个地震台的2.5≤ML≤4.5级(共计129次)地震进行视应力计算,对该区域视应力背景水平及时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中部、西部地区的视应力平均水平基本相当,该值基本上反映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视应力背景水平。经对比分析,该值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研究区视应力的时间变化特征显示,需关注2004年以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视应力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利用江西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波形资料计算了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级地震序列的视应力,并对视应力与震级和深度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发现视应力随着序列活动水平降低逐渐趋于平稳,ML 4.0以下的地震视应力与震级相关性较小,ML 4.0以上地震的视应力值随震级增加呈非线形快速增大;视应力大小与深度关系不明显,深度在9~12km时视应力相对要高,该范围也是整个序列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范围,视应力高值的深度范围靠近主震的震源位置。  相似文献   

15.
注水诱发地震的成因及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胜利油田东营凹陷深井注水所监测到的破裂信号特征分析,结合位于同一凹陷内的角7井注水诱发地震特征,对注水诱发地震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注水过程中地层有无先存破裂面对所诱发的地震产生较大影响,认为诱发地震的震级与注采比和注水井的构造位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岳晓媛  武安绪  冯刚  武敏捷  李红 《地震》2015,35(2):91-100
本文采用近震源Brune模式,采用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提供的地震波形资料,测定了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期间首都圈东部85次ML≥2.0地震的视应力,分析了2012年4月28日河北唐山MS4.8地震前动力学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讨论了震源参数的标度关系。结果如下:1视应力时序变化显示,唐山MS4.8地震前首都圈东部视应力出现了明显的升高变化过程;2视应力空间分布显示,唐山MS4.8地震前,首都圈东部视应力在震源区出现了相对高值集中区。  相似文献   

17.
芦山地震前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视应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四川台网数字地震记录资料,计算了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2013年芦山地震之前5年内,龙门山断裂带南段ML3.0级以上地震视应力随时间的变化,以及芦山M7.0级地震序列的视应力值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从芦山地震之前1年的时间开始,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有视应力的上升过程;②芦山地震余震序列视应力存在几次比较突出的视应力与震级相关性的被打破以及视应力的突降异常,且在震后3个小时之后,视应力即有明显下降的过程;③从归准化的芦山地震序列视应力σapp的空间分布来看,视应力高值区域分布在主震的西南方向和整个余震区东南边缘,并且这两个高视应力区正好分布在该断层面与华南地块紧密接触的边缘;④主震西侧有一片视应力相对较高的区域;⑤主震以北区域的视应力则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8.
利用山西数字测震台网“十五”数字化之后34次 ML2.5~ML5.2级地震波形资料,采用Atkinson方法反演出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f的关系为Q( f)=469.5df0.3141;采用Moya方法反演得出41个台站的场地响应,结果显示出仪器安置在山洞且地处外界干扰小的台站没有明显的放大效应,而其它台站尽管都是基岩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