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平衡检测法在桩基检测中有效解决了传统静载法面临的许多问题,已得到广泛地推广和运用,其中自平衡法承载力计算中转换系数γ的取值是关键性问题之一。针对我国桥梁工程地基土质普遍存在黏性土的情况,依托台州湾项目工程,对黏性土中自平衡承载力测试法中的转换系数的取值进行了原位试验研究。选取3根钻孔灌注桩,桩径为1.5 m、桩长83.5 m,在原桩上先后进行自平衡法和堆载法试验,在桩身土层交界处布设钢筋计得到相应的桩侧摩阻力,将每根桩的上段桩在同一土层处自平衡法测的极限侧摩阻力值与堆载法测的极限侧摩阻力值进行对比,得到了各层土自平衡转换系数值,在该基础上收集了相似工程2根桩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黏性土中钻孔灌注桩自平衡法与堆载法测得的上段桩极限摩阻力之比为0.7~0.8。  相似文献   

2.
Osterberg法中荷载箱位置对测桩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三颗桩现场Osterberg法实测结果,同时与预估极限承载力进行比较,分析了Osterberg法测桩技术中荷载箱位置的设置对于桩基极限承载力测试结果的影响,得出当荷载箱位置设置较高或较低时,所测极限承载力值均较低。给出了获取最佳荷载箱位置的模拟实验法,该方法以莫尔-库仑强度准则为理论依据,重点研究桩土接触面间的摩擦机制,所得结论较规范经验值和数值模拟分析法准确。  相似文献   

3.
张学飞 《江苏地质》2021,45(1):107-112
桩基础勘察中采用综合取值法提供的各土层的桩侧极限摩阻力和桩端极限端阻力,在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静载荷破坏性试验检测中得到验证,用该方法提供的桩基参数能够满足设计对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要求。从工程桩破坏性试验的角度再次对该方法提供的桩基参数进行论证,采用反向对比计算,结果表明这种取值方法提供的桩基参数较为接近土层的真实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4.
高应变动测法目前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研究其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对实际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对PHC桩应用高应变法、竖向静载方法进行试验,以确定桩基的单桩极限承载力。首先对2组不同直径的6根试桩进行高应变测试,采用国际上推荐的GOBLE-CAPWAPC-CASE方法,得到试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 然后按慢速维持荷载法进行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将所得极限承载力与高应变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高应变法所得结果高于静载试验的结果, 2种方法结果不同是由于2种方法的测试原理、计算方法、影响因素等不同所致。高应变法的理想化桩-土体系以及主要参数的设定对结果都有很大的影响,实际试验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取值。  相似文献   

5.
张解生  屈超锋 《地下水》2018,(5):238-239
宝鸡峡灌区漆水河渡槽工程分别采用了静载荷法和高应变动测法对基桩极限承载力进行了检测,通过检测判定单桩极限承载力能满足设计要求,同时通过比对静载荷试验与高应变动测法检测结果,确定采用高应变动测法是可行的,能满足工程需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P—K法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戴林 《岩土工程技术》2001,(3):146-149,154
为了对实际工作中大量不完整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给桩基设计和动测法动静对比提供经济合理的单桩竖向承载力,依据一般P-s曲线的典型特征,提出一种确定不完整试验单桩竖向屈服荷载,推定单桩极限荷载的新方法.[关健词]不完整试验;最大曲率点;屈服荷载;极限荷载  相似文献   

7.
自平衡法测试基桩抗压承载力时转换系数取值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检测结论的准确性。为确定砂性土中转换系数?的准确性,选取3个工程,主要土层均为砂性土,同一场地均进行了自平衡法和传统静载试验。每个工程中选取自平衡检测的基桩与传统静载的基桩为对比组,其地质条件、施工工艺、桩的几何尺寸、桩顶和桩底高相近或一致,以传统静载法测得结果为基准,采用Matlab编程对自平衡法测得等效荷载-位移曲线进行拟合,得出与传统静载法结果拟合度最佳的? 取值。将? 的拟合值和? = 0.6、0.7和? 原工程取值分别得到的等效位移荷载曲线与传统静载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3个工程中所得转换系数γ拟合值取值范围在0.42~0.71之间,与原工程中采用的γ值相比均偏小;(2)? 取值对等效受压桩上段桩总摩阻力和弹性压缩量的影响很大;(3)采用转换系数γ拟合值计算的等效转换曲线与原工程中采用的? 值相比更接近传统静载法所得结果,表明3个工程中? 的取值均过大,导致所测极限承载力过于保守;(4)砂性土中自平衡转换系数建议取值为0.6~0.7左右。  相似文献   

8.
OSTERBERG测桩法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朝钢  方磊 《铀矿地质》1996,12(6):369-374
本文介绍了桩基原位测试的新方法──Osterberg测桩法。作者研制了Osterberg测桩法室内模型试验设备,并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的初步结果显示,用Osterberg测桩法来取代传统的静载荷试验用于确定单桩承载力是可能的,其前景十分光明。  相似文献   

9.
以山东东营某工程为例,基于黄河冲洪积地层试桩试验成果,对试桩试验、试桩单桩极限承载力实测值与预估值相差较大(6.36%~20.19%)的原因进行分析。建立在相同桩顶标高(-5.7 m)条件下单桩极限承载力实测平均值与桩底标高(可以换算成桩长)的关系曲线,对工程桩桩基承载力设计方法进行优化。根据桩基检测结果,优化后的工程桩在相同桩长、桩径条件下单桩极限承载力实测值与预估值承载力相比提高约10%,达到发掘地质条件的潜力、减少桩数、节省工程造价的目的。相关试验方法、优化桩基承载力设计的方法可为类似地质条件的工程设计及建立区域桩基承载力数据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宗钟凌  鲁先龙  李青松 《岩土力学》2018,39(Z1):362-368
通过现场桩基承载力试验,对静压钢管注浆微型桩抗压与抗拔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实测Q-s曲线,研究压力注浆工艺及注浆体积比对微型桩抗压极限承载力、抗拔极限承载力以及极限侧阻力的影响,分析注浆微型桩的桩土作用机理,对微型桩抗拔极限状态进行讨论,建议微型桩设计抗拔系数 极限抗拔位移。研究结果表明,软土地基中静压钢管注浆微型桩较未注浆钢管微型桩,桩基极限承载力提高显著,桩基抗拔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1.
砂卵石层上大直径扩底短墩竖向承载性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根据同一场地砂卵石层中一组土的深层静载荷试验、一组纯摩擦桩和两组原型扩底墩的竖向承载力静载试验,分析了埋深在6.20~6.75 m处的扩底短墩的荷载传递性状。结果表明,可用直接试验法和间接试验法确定扩底墩的竖向承载力。以卵石层为持力层的S3试验墩的极限承载力为7 250 kN,其中端阻力达6 890 kN,占95 %;以砂层为持力层的S2墩的极限承载力为2 330 kN,端阻力占85 %。当墩顶仅沉降1.46 mm左右时,S3、S2墩侧摩阻力已充分发挥;在端阻力充分发挥时,S3、S2墩顶沉降则分别达92.64 mm和21.07 mm。直径相同时,扩底桩的竖向承载力远大于纯摩擦桩和直身墩。  相似文献   

12.
斜坡上的基桩具有承重和阻滑的双重功能,其受力变形性状远比平地上的情形复杂。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其水平承载特性及影响因素。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临坡距对基桩的水平承载变形性能有较大影响。同一级荷载下,临坡距较大的桩身水平位移小于临坡距较小的基桩;临坡距较大基桩的临界荷载和极限承载力也大于临坡距小的基桩。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基桩水平极限承载力随着斜坡坡比的增大而减小,随着临坡距的增大而增大,与模型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对比分析了斜坡和平地基桩水平承载变形性能的差别,得出了可考虑坡比和临坡距的斜坡基桩水平极限承载力简便计算方法,可为有关规范的修订以及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方形和圆形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益平  熊巨华 《岩土力学》2005,26(12):1991-1995
通过对方形和圆形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经验公式、理论解、静载荷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下列结论:对于砂性土,经验公式和理论解的计算结果明显偏小;对于粘性土,Vesic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更接近静载荷试验结果;李伟理论解适合于软粘性土,而周中理论解适合于高强度的粘性土。  相似文献   

14.
单桩极限承载力实例分析灰色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简要介绍了GM(1,1)模型的建模及精度检验方法。依据单桩载荷试验中桩顶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建立了单桩极限承载力的预测模型,并通过工程实例对单桩极限承载力进行了灰色预测。  相似文献   

15.
压板载荷试验是目前被普遍采用且认为是最可靠的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但其影响因素多诸如压板尺寸、埋置深度、地基土均匀性、沉降稳定标准等,尤其以压板尺寸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最大。工程实践表明,利用压板试验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设计的基础,实测沉降与计算沉降之间的误差较大,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研究载荷试验尺寸效应及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1)综述目前地基承载力确定方面存在问题;(2)分析载荷试验的尺寸效应;(3)基于杨光华教授提出的非线性切线模量法,推导并给出了如何利用小压板载荷试验结果得到实际基础的荷载-沉降曲线的方法;(4)给出利用实际基础的p-s曲线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方法,实现地基安全和沉降双控的目的;(5)由于压板试验只能反映浅层土,文中利用旁压试验确定深层土的地基承载力的方法。具体工程实例结果表明,基于利用小压板获得的参数计算的沉降值更符合实际;研究通过小压板原位测试方法获取沉降计算的岩土体统参数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沉降计算精度,还可促进基础设计理论的发展和设计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孟振  陈锦剑  王建华  尹振宇 《岩土力学》2012,33(Z1):141-145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砂土中螺纹桩的竖向承载特性,比较分析螺纹桩与普通直桩承载性能的差异以及螺距对螺纹桩承载力的影响。静载荷试验后进行一系列土工试验,研究桩周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螺纹桩的极限承载力约是普通直桩极限承载能力的1~4倍,极限状态下的平均桩侧阻力是普通直桩的3~4倍;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螺距的减小,螺纹桩的桩侧阻力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极限承载能力和控制沉降的能力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7.
静压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与终压力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林  王志宽  马艳 《岩土力学》2008,29(Z1):631-634
通过静压管桩单桩承载力的静载荷试验研究,依据Q-S曲线等试验成果给出单桩极限承载力,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探讨单桩极限承载力和终压力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两者之间的相关估算方法,为静压管桩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蕾 《岩土力学》2014,35(Z2):240-244
原位载荷试验是确定复合地基竖向承载力最可靠的方法。许多工程实例表明,当载荷试验加载不充分,无法通过极限荷载判断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应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方法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但该值有时会偏小,这样的结果会导致设计人员采用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偏低,设计过分保守,由此造成技术投入加大,工程造价增加的不良结果。通过某工程同场地、同条件的一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原位载荷试验数据与一组天然地基原位载荷试验数据对比,研究原位载荷试验测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方法的不足,讨论产生缺陷的原因。补充完善了《规范》通过载荷试验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以期更好地促进复合地基技术及原位载荷试验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杜文义  李容 《探矿工程》2010,37(12):41-45
通过试验结果的对比,讨论了地基土含水量变化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建议采用"10 mm厚的水泥砂浆对整个试验场地进行封闭保护"来减低其影响。通过2个典型试验场地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按现行规范规定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能存在的问题;建议进行破坏性试验,先定极限荷载,然后再根据"先评价复合地基均匀性、再根据安全系数确定承载力"的原则确定复合地基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