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理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应对复杂地理问题的关键能力。在地化教育通过联结学校、地方和社区,将地方资源与课程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以批判性眼光看待真实问题,与地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着紧密联系。本研究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在把握地理批判性思维概念框架的基础上,依托图尔敏论证教学模型,构建在地化教育新模式,为中学地理教学开展在地化教育、培养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人类认识地理环境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本文初步假设一般智力水平、生活环境特征、地理学习兴趣、地图使用习惯、地理问题关注习惯、方向敏感程度、地理专业知识等7个因素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通过样本测试取得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126个学生样本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及其假设的7个影响因素数据。借助SPSS 23.0软件,运用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证实一般智力水平、地理专业知识、地图使用习惯是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地理学习兴趣是其重要条件,上述4个因素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其作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一般智力水平>地理专业知识>地图使用习惯>地理学习兴趣。其中一般智力水平和地理专业知识对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有较强的预测作用。此外,还发现无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还是7个假设的影响因素,均未发现有显著的男女性别差异,说明上述规律具有性别普适性。  相似文献   

3.
沈慈勇 《地理教学》2021,(11):33-37
教学主张是教育者对教学规律本质的认识与把握,支配教育教学行为.基于对地理学科教学本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以及新课程改革思想和新高考评价体系目标要求,提出地理教学"问·思·辨"主张.旨在培育学生善于从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地理问题,主动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培育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和地理科学思辨品质,从而利于学生构建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科能力,养成健全的人格素养.  相似文献   

4.
了解高一新生地理空间思维的现状,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参考,有助于提升地理空间思维培育的针对性.本文在界定地理空间思维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空间思维测评试题,开发研制地理空间思维测试工具.应用统计手段,对测试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水平有待提升;2.学生的空间类比和空间关联思维能力普遍薄弱;3.学生的空间转换和空间建构思维表现差异大;4.不同性别学生在测试中的表现差异显著.从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课程教学组织和性别差异三个方面对测试结果进行诊断分析,对后续教学提出了五点建议:梳理地理教材,渗透地理空间思维培育;课堂教学中注重地图、教具学具、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地理实践,在真实环境中培育空间思维;针对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差异进行教学;关注不同性别学生空间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5.
袁媛  陈哲  李紫晴  李颉  陈曦 《地理科学》2023,(3):488-499
后扶贫时代将性别因素引入贫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制定针对贫困女性的脱贫政策。在构建女性贫困分析框架基础上,利用城乡最低保障人口数据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从空间和个体2个层面分析女性贫困特征,使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辨析中国女性贫困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女性相对贫困深化,呈现地区差异性和空间聚集性;(2)女性在多维贫困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于男性;(3)陷入多维贫困的女性主要受到就业、人力资本和资产剥夺;(4)中国拥有着独特的女性贫困影响机制,户籍制度、文化思想观念和劳动力市场就业是影响女性贫困的主要方面。期望以此丰富贫困地理和女性地理研究,为提升扶贫质量和制定基于性别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中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和兴趣,对不同地理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地理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非常活跃的因素,对学生感兴趣程度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对重庆市两所中学240名学生的调查,运用得分率计算分析和x2检验发现:中学生喜欢较为直观、生动的地理教学方法;"教师单一讲授"虽然是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学方法,但初、高中学生对此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有所差异;新课改理念下增强学生参与性、自主性的教学方法正逐渐受到中学生的欢迎;男、女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兴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差异显著性不高。最后针对地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上海学生在PISA2009阅读测试中对非连续文本阅读能力较差,反映出我国中学生对图像信息获取能力的欠缺。地理图像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目前地理高考测评的主要考查技能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学生获取地理图像信息的因素以及培养学生获取地理图像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相对贫困是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研究从社会剥夺的视角,构建生活水平、可行能力和经济状况3个维度的相对贫困测度体系,对贵州省花江示范区581户农户的相对贫困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其空间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影响贫困的地理要素,结果显示:(1)花江示范区相对贫困程度较深,贫富差距较大,相对贫困农户的生活水平和可行能力较差;(2)地处海拔高、坡度大、地形起伏度大的区域农户更容易陷入相对贫困;(3)地理探测器的交互作用探测显示各因子间有显著的交互作用,自然因素是影响相对贫困的主导力量,是相对贫困形成、发展及演化的基础,社会因素对相对贫困也具有一定影响。测度花江示范区相对贫困水平,探究其影响因素,这对于实现花江示范区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各国应对喀斯特山区相对贫困的难题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别人的观点持赞成或部分赞成或不赞成的意见,并且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一种思维品质和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质疑、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是一致的,是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前提。如果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对别人的观点不加思索地全部接受,这样的学生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  相似文献   

10.
思维障碍是学习的绊脚石,不少学生学习地理或多或少地在思维上存在一定障碍,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对学习中的思维障碍做一些具体分析,弄清它形成的原因,提出克服的办法,对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意义。中学生学习地理的思维障碍主要反映在概念、规律的认识和习题解答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是洞庭湖水环境保护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研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中学生水环境保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健全洞庭湖水环境保护全民行动体系、建立和谐的人水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建立环境知识、环境经历、环境态度、环境信念和情境因素相结合的中学生水环境保护行为理论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中学生水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联系。研究发现,环境态度、公共规范、环境信念对中学生水环境保护行为具有直接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知识和环境经历对中学生水环境保护行为无直接显著影响,但是分别通过环境态度、环境信念中介变量对中学生水环境保护行为产生间接影响;情境因素中的奖惩机制和行为约束对中学生水环境保护行为无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本文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中学生水环境教育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居民对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本文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使用条件价值法(CVM)研究了居民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支付意愿。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方式,使用双边界问题启发技术对被调查者进行支付意愿的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44份,在广义线性模型中引入了社会信任因素以及居民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和相关管理策略的意识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8年,居民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支付意愿为1.2448×107元;(2)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对居民的支付意愿(WTP)和受偿意愿(WTA)有重要影响,而其他社会特征(如性别和年龄)则没有显著影响;(3)社会信任是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重要因素,尽管仅受过有限的教育,但居民不理解名词术语这一事实并不妨碍他们的支付意愿;(4)与政府资助相关的因素导致居民倾向于支付、工作和接受补偿(WTP、WTW和WTA),但是由于地理和社会异质性,不同县之间的支持力度有所不同;(5)居民觉得其支付意愿(WTP)的产出应用于保护和恢复野生动植物、植被、土壤和水资源。本研究首次估算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资产价值,为了保持三江源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利益,补偿应视具体地点而定,政府应采取基于当地资源的发展措施,另外,三江源国家公园有必要大力支持生态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13.
地理新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发展学生批判性和创新思维。针对有些学生的思维遇到各种障碍,产生思维惰性,等待教师和其他同学“喂食”的现象,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各种情景,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达到会思、乐思、善思和欲思的目的,从而提高地理课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认知地图能力是中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同时也是地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着重梳理了国内外地理教育以及地理科学领域的认知地图研究成果,包括认知地图的概念、构建策略、评价体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问卷编制原则等内容,总结当前教育类认知地图研究的成果及趋势;同时结合地理科学领域的认知地图研究方法,重点整理认知意象研究方法。在地理教育领域,未来应更关注实证研究,应将传统的研究方法与地理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以期综合全面的分析中学生认知地图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15.
龚倩  赵媛 《地理教学》2010,(21):4-7
现代教学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把培养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放在学习的首位。地理空间思维是地理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之一,空间性是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这就要求地理教学应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为先导,从地理事物所处的位置、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空间结构等方面去揭示地理环境特征和差异,使学生自觉地从空间的角度看待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惟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体现地理教学的学科特点。因此,明确地理空间思维的内涵、特征、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更好地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邱鸿亮 《地理教学》2019,(5):20-23,48
地理综合思维的水平递进规律可在SOLO理论框架中得到进一步解释。经地理要素、地理关系转化而来的思维要素、思维链式,建构了学习者的地理综合思维图式,并通过循环上升的解构、重整实现地理综合思维的水平飞跃。研究地理综合思维的水平递进规律对落实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评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基于文献参阅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把SOLO理论中关于人的思维层次划分理念应用于中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水平研究中,探讨地理综合思维水平划分标准的本质规律,以期为后续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地推进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高中地理新教材对于能力的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更注重通过对地理事物的分析,培养学生在地理方面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8.
选取内陆开放的典型区域重庆市作为案例,综合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对重庆市1994-2014年间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进行测度和分析,并以区县经济差异(基尼系数)为因变量,选取西部省区中较具普适性的、囊括社会行政、经济、地理区位和政策四个方面的15个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运用岭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别从"全局"和"局部"视角探讨其作用效果。研究表明:(1)研究时段内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持续波动,基尼系数大体处于0.3~0.4之间,并表现出以重庆直辖、加速新型工业化战略及金融危机为三个节点的四阶段演变特征;(2)岭回归结果显示,城镇化、劳动力资源、非市场化、工业化、地形条件和政策倾斜是最为显著的六个影响因素;(3)地理加权回归结果表明,城镇化、劳动力资源、非市场化、工业化和政策倾斜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但地形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对西部内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理空间思维是地理学科核心思维能力之一,教材是渗透地理空间思维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地理空间思维模型,以中图版新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和选择性必修一为例,对教材中设置的"问题"进行编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问题"的进阶要求明显,有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从低阶向高阶的发展;(2)"问题"的表征工具丰富,有利于高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3)"问题"涉及的空间概念集中在某些概念上,部分复杂的关键空间概念有待丰富;(4)"问题"的认知过程水平居中,拓展型空间思维问题有待丰富.基于此,建议未来教材编写设置内容更广泛、层次更丰富的空间思维问题,以及建议一线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空间思维问题,必要时对"问题"进行变式和拓展,以培养学生的高阶空间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在阐述国内外心理地图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手绘的中国地图简图,研究了大学生的心理地图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地图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关于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境内河流的心理地图还处在浅层水平;大一和大四学生的心理地图现状并没有显著差异。大学地理学习动机和对待地理学系的态度这两个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地图产生了显著影响;区域的位置和面积也是心理地图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