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其实,这里所说的最高技巧就是教师要善于“点化”旧知,从而启发学生对旧知进行演绎、归纳、分析而获得新知。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指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由此及彼”等,实际上说的就是学习迁移问题。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构建新知。评价学生地理知识应用状况的标准,主要是衡量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能否激活所储存的已学知识,能否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景中。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社会财富。对于这一点,我国人民早就有所认识。例如,图书馆,就是把“图”放在首位的;还有“左图右书”的说法,古来左为上,说明也是把地图放在前边的;再如,秦灭六国,始并各国之图籍席卷而入关中。秦灭汉兴,“沛公至咸阳,……何独先入,收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书·肖何传)。后来这些地图律令给汉王朝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汉王朝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之多少,疆土地形和兵力分布,就是与“以具得秦图也”有关(史记·肖相国世家)。  相似文献   

4.
“强有力的知识”既表现在知识本身的强有力,也表现在其价值的强有力,其中强有力的价值需要教师以“强有力的教学”来实现。目前,由于教学目标缺少地理学科价值的引领、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未能有效融合、知识体系缺少地理学科的思维逻辑、知识生成过程缺少学生的主体参与等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削弱了知识本身的强有力特征。由此,本文探寻得出了地理学科“强有力的教学”四大实现策略,即明确地理学科的应有价值、形成“师—生—知”交互统一、遵循地理知识的生成逻辑、以迁移应用检验知识生成水平。  相似文献   

5.
夏方才 《地理教学》2015,(7):25-26,45
一、在合作讨论中,突破教学重点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乡土案例是学生生活中的知识,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进行课堂设计,充分利用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内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有  相似文献   

6.
人文地理学兼具社会性、综合性、区域性的特点,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新教材”的全面铺开,人文地理知识教学也进入关键阶段。本文以高中人文地理的知识特性、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发展两方面为出发点,分析“双新”背景下人文地理知识教学中知识与素养的动态变化,进而以教学策略为抓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人文地理问题、获得学习人文地理的方法,助力高中人文地理知识教学革新。  相似文献   

7.
董琦 《地理教学》2014,(12):104-105
英语是一门工具学科,要掌握好英语,除了需学习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外,还得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基本功。换言之,英语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从这点出发可以说,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习惯养成的过程。而小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一、良好的听的习惯要求:认真听示范发音,听清后再模仿。用心听他人说英语。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听”是“说”的前  相似文献   

8.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如同精彩的电影序幕预示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导人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谜语导人就是其中一种“扣人心弦”的课堂导入方法。学习《地球》一章时,我是利用谜语导人的:“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球全容纳,无人知它始和终,也没左右和上下”;“有个老  相似文献   

9.
龚丽云 《地理教学》2015,(7):37-38,62
在地理课堂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将学生内在思维外显,让学生思维过程可视化,有助于深入剖析知识的根源,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开发,让学生从认知结构中找到旧知与新知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掌握学习内容。笔者选取“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教学为例进行说明。一、思维导图——知识建构的先行者在教师向学生抛出一个地理问题时,学生往往看到的是表面的地理现象,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的地理原理学生只知一二,并不全面,因为学生不清楚应该从哪些  相似文献   

10.
唐敦浩 《地理教学》2011,(12):53-55
【活动目标】 1.通过开展荆州护城河水污染调查及对策的活动,学生进一步了解水污染及其治理的相关知识。2.通过参加荆州护城河水污染调查和讨论水污染控制对策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理调查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存储、运用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多种“知”、“能”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莺  陈敏 《地理教学》2023,(4):16-20
本文以沪教版高中必修《地理1》第四单元“陆地环境”中的“土壤”一课为例,探索高中地理教师如何通过科学设计和有效组织地理实验来激活课堂,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主动获得新知、提升实践力素养,并以此为契机深入思考在“双新”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如何通过革新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法,以切实帮助学生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起居文化?所谓起居就是“衣、食、住、行“中的“住”,它包含生存文化和生活文化。人类为了求得生存就与大自然做斗争,创造和发展了起居文化。正如杜甫说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了丰富历史知识,增加生活情趣,适当地将教材中与起居生活有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下文就是根据自己教学《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点滴体会,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13.
栗宁 《地理教学》2010,(1):58-58
承转是指课堂教学中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或从一个教学内容到另一个教学内容之间的承接转换。不少教师每讲完一个问题之后,千篇一律地说:“接下来我们讲第二个问题(或内容)”,这样使得知识之间缺少联系而显得“琐碎”,整堂课也会给人以“拼盘”之感。  相似文献   

14.
经济地理学中的“本地蜂鸣-全球管道”模型解释了本地企业如何通过长期互动学习,逐步形成有利于企业全球化的重要知识俘获渠道。中小企业因自身能力和国际化经验的缺乏,往往会规避时间成本和风险,另辟蹊径地实施国际化战略。本文以浙江省和德国石荷州国际友好关系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和对利益相关人的深度访谈,对该关系框架下浙江中小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知识俘获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国际区域友好相关机构扮演着“知识守门员”角色,为双边中小型企业的全球化提供准确的、高效的和定制化的信息。②国际区域友好关系推动基于政府担保的、多方参与的“全球蜂鸣”空间形成,使得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社会、认知和组织临近,以此俘获“走出去”的关键知识;③国际区域友好关系为两地搭建一种新型的“全球管道”,有利于形成面向“精准全球化”的动态蜂鸣社群。本研究强调:地方政府主导的国际区域友好关系是中小企业“全球管道”构建的重要制度平台,这种“全球蜂鸣-全球管道”知识动态模式是对传统“本地蜂鸣-全球管道”概念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古往今来,大凡读书人的最高成就莫过于能够“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这所谓的“天文”与“地理”,也似乎就是人世间所有知识的代名词了。那浩繁威严的知识体系,连同那一套套概念术语,常常使一些身处知识浪潮中的现代人想了解这些知识却望洋兴叹或敬而远之,终不得门而人。一本《趣味地理》,可以说为我们了解有关大干世界的地理知识寻找到了一个捷径。  相似文献   

16.
黄继良 《地理教学》2004,(11):41-42
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像写文章一样包括导入、中心和结尾三个部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导入做到提纲挚领,应该说并不难,以前很多老师都是这样做的。但由于受重知识传授这一传统教学目标的影响,有的导语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实际效果是“精炼枯燥”,虽能很好地概括章节内容,却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与新课标“不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注重知识的代表性和趣味性”的理念是不  相似文献   

17.
龚胜生  莫慧  梅琳 《地理教学》2023,(20):59-64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人文地理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经世致用的课程,具有天然的课程思政优势。“人文地理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要兼顾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目标要求,以专业为内核、以课程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家国情怀为目标,实现地理国情世情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人文世界演进知识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知识与生态文明理念教育、人文世界优化知识与新发展理念教育的有机结合。“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要注重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和教学体系的有效性,采取线上线下双平台混合、“授—业—展—研”衔接、“视—听—图—说”融合、热点案例强化、资源平台整合等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陕西人爱说:“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黄土埋皇上。”这话有褒义,也有贬义。 褒义也罢,贬义也罢,“陕西黄土埋皇上”此话不假。陕西的黄土里到底埋了多少皇上?难以有一个精确的统计。只知从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开始,周、秦、汉、隋、唐诸代皇帝,除个别外,其余均埋葬在陕西。如今驱车行驰在  相似文献   

19.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引导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我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在理论结合实际方面作了如下的尝试:当我讲到太阳高度角时,曾问学生“秋分日太阳直射到地球上的什么地点?”学生齐声回答.直射赤道”。  相似文献   

20.
王军 《地理教学》2008,(12):33-35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骤,它是答题全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细致深入地审题是顺利解题的必要前提.俗话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