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知道了什么是生命,但不懂得它的可贵;  相似文献   

2.
从浩瀚太空遥望地球,地球就像一颗白里透蓝的玻璃球,蔚蓝的海洋,褐色的陆地,绿色的森林、草原,银线般闪闪发光的河流,朵朵白云飘浮在上空,展现出一幅幅清丽而柔和的画卷。宇航员们赞叹说,地球是他们见过的最美丽的星球。地球的美丽并不仅仅在于它拥有这份罕见的蓝色,更在于它用几十亿年的时间孕育了绿色的生命。迄今为止,地球是我们发现的唯一拥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可是,这颗唯一拥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当前正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地球的负担正变得越来越沉重。因此,善待地球,保护地球家园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是中国的思想与诗歌的一个根本特征。整个盛唐诗歌在客观上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同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精神在盛唐诗歌中集中体现在3个方面:自然与人在生命上的一致;自然与人在情感精神上的融合;自然与人可分,万物是人类的朋友。  相似文献   

4.
毫无疑问,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应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  相似文献   

5.
2022年2月4日, 有91个国家参加的第24届奥林匹克冬季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开幕式传递的不仅仅是歌舞升平,还有化干戈为玉帛的美好期许. 24节气倒计时,画面精美,接着绿色的小草随风摇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象征着生命欣欣向荣,也寓意共同迎接一个新的春天.  相似文献   

6.
今秋九月.我们满怀喜悦迎来了本刊创刊一周年的大喜日子。一年来.在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的关心支持下,经过杂志社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刊物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真正实现了“一炮打响”的目标。回顾办刊工作.我们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创新。  相似文献   

7.
正土地,是生命的起点,也是万物的归宿,就像一本内容丰富、寓意神圣的大书,记录着每一个生灵的精彩与轮回。女娲捏土造人的神话,跨越千年的农耕文明,诉说着中华民族对于土地的敬畏与感恩。"土能生万物,地能产黄金。"千百年来成为农耕民族的信仰。古往今来,安守田土、依时而行、击壤而歌成为中华民族发自心底吟诵的桃源诗篇。耕种和收获,祈祷和满足,这个过程在土地当中得到了最终和最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在生命繁育鼎盛的夏日,我们迎来了第19个全国“土地日”。今年6月25日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形势下,确定这样的主题,目的在于让全社会进一步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压力,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OGSA-DAI网格中间件技术,设计了一个基于OGSA-DAI的海量城市空间数据资源汇集模块,实现了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的共享应用.本模块的创新之处在于扩展了OGSA-DAI的数据资源,实现网格环境下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访问与集成,对相关研发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辩证角度看,死刑存废论争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论争的根源在于死刑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性,因而论争的结果终将没有输家和赢家之分,争论将持续下去。然而,论争也有利于改变人们的观念和完善死刑制度。基于此.我们应汲取论争双方各自的合理之处,根据死刑内在发展规律和国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灵活适用死刑。  相似文献   

11.
行业资讯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金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相似文献   

12.
罕见的丹霞地貌 都峤山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的容县,因其在容县县城的南面,所以又称之为南山.都峤山总面积约38平方公里,它的奇特之处,首先在于它是罕见的丹霞地貌,其众多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6500万年以前,由紫红色砂岩、砾岩、泥质粉砂岩经过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它在许多方面却都是独一无二的。譬如,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的行星,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它的地质活动的激烈程度在九大行星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相似文献   

14.
鞘褶皱式的结构样式和运动方式并非韧性剪切带所独有,在自然界和生物界中也广泛存在,是世间万物表现形式和运动的普遍方式,是无机界与有机界、植物与动物连接的纽带与桥梁。鞘褶皱式结构和运动方式的不断变异,是生命发展与演化的主导因素,是生命科学中继DNA双螺旋结构之后的又一新发现。  相似文献   

15.
正九曲黄河,源远流长;万里长江,奔腾不息,润泽着富饶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璀璨的华夏文明,哺养了亿万的中华儿女,更负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寄托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水与土地,共同塑造了人类繁衍生息的环境。从古至今,识水、治水、引水、给水、节水、用水、护水……贯穿于历史文化发展和土地开发利用的始终。一方水土生万物"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如果把土地比作承载万物的肌体,那么水便是贯通生命的血脉。正是缘于  相似文献   

16.
现行农村信用社存在的出资人所有权虚置,收益权削弱,法人财产权丧失等产权制度缺陷,严重阻碍着它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这些缺陷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的方向不明和对产权范畴的片面理解,因此,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创新应在清晰界定产权的基础上,向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产权形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行业资讯     
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  相似文献   

18.
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4月,我们迎来了第44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确定这个主题,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国土资源国情国策的关注和认识,增强全民资源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珍惜和合理利用地球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世界各国的发展都必须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共同性的基本问题,即人类社会对物质产品数量、性能、品种追求的无限性与自然环境、物质生产及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人类自出现以来就开始努力从自然界中谋求生存并争取更好的生存(发展的本质就在于此),这种努力永不停歇。尽管人类社会追求物质产品的无限性和自然环境供给能力的有限性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类认识到他们的存在,特别是认识到这二者之间矛盾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却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俗语云: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大无边,负载万物.生财为人所用.人们要依赖它才能生存,这就促使人们感谢它:有时它又像是在发怒.不愿负载使人害怕它。所以才要“亲地”,即崇敬土地,才要“美报”.即酬劳其功进行献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