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为我国含煤、油、气等多种能源矿产的巨型内陆盆地,有石炭—二叠纪、三叠纪和侏罗纪3个时代的煤层,仅陕西境内煤炭资源总量就达9096.72亿吨。其中侏罗纪煤极为丰富,煤质优良,研究区内延安组含可采煤9层,累计单孔见煤最大厚度21.26m、远景储量1234.76亿吨。在地矿部组织的以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为研究对象的“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聚集规律及其与油气的成因联系》项目的统一规划下,由陕西省地矿局第八地质队李智民同志负责的聚煤规律组,完成了《鄂尔多斯盆地陕西榆林横山—内蒙古乌审旗一带侏罗纪煤聚集规律及资源评价》的二级课题研究报告。1990年11月对该报告通过了部级评审。评审认为,报告提出的坳陷盆地淤浅型成煤模式,在湖泊沉积学、煤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上,有新的突破,超过了前人对该区的有关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黄河两岸的府谷、保德、兴县、吴堡、柳林、乡宁及渭北一带,普遍有石炭—二叠系煤成气显示。其中以吴堡、柳林地区生气和聚气条件较好,含气面积大,研究程度较高,现作一介绍。一、气区地质吴堡煤成气藏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晋西挠褶带与定边一吴堡东西向构造带的结合部位。自山西离石至陕西吴堡,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为太古界(Ar)、中元古界长城系(Zch)、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海相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以地球化学指标为主,结合地层古生物和原生沉积构造等各方面的证据,进一步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的沉积环境。泥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由于受潮汐和海侵作用的影响,整个山西期盆地东部的沉积水体以混合水为主,其中硼元素反映了基准面长期旋回的变化特征,而Sr/Ba则是超长期的变化指标;从沉积构造和海相化石分布特征可知,在山西早期中等强度的潮汐作用直接影响了研究区的东南部,对三角洲沉积进行改造,到了山西中晚期三角洲进积作用增强,潮汐作用范围逐渐退至研究区东南缘;此外,地层的分布特点和沉积相也说明在整个山西期盆地东部地层和晋西地层联片沉积且属于同一三角洲沉积体系,东部的水下隆起还不足以阻隔水体形成湖盆,所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是发育在浅海陆棚基础上的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陕西榆林横山至内蒙古乌审旗一带侏罗纪煤聚规律及资源评价》是地质矿产部“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一《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聚集规律及与油气的成因联系》中的二级课题。该项研究成果已于1990年11月获得部级成果鉴定证书,终审意见认为研究报告“可信度高,实际意义大,超过了前人对该区的有关研究水平,居国内先进地位,是一份优秀的研究报告”。该项研究历时四年,以陕西榆林、横山至内蒙古乌审旗一带为重点解剖区。采用了盆地分析研究领域中先进的大比例尺写实断面的露头沉积学研究方法,对沉积体系域三维空间的配置关系及沉积体内外部几何形态及现代同一类型湖泊沉积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是古代湖泊沉积物大面积出露、且沉积构造保存十分完好的世界少数巨大型内陆盆地之一,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含煤、油、气等多种能源矿产,有C—P、T和J三个时代的煤层,仅陕西境内煤资源总量即达9096.72亿吨。其中侏罗纪煤极为丰富,煤质优良,探明储量达1465.46亿吨。研究区内延安组(J_(1-2y))含可采煤九层,累计单孔见煤最大厚度21.26m,远景储量1234.76亿吨。在地质矿产部组织的“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聚集规律及与油气的成因联系》统一规划下,由陕西省地矿局第八地质队聚煤规律组李智民负责,完成了《鄂尔多斯盆地陕西榆林横山至内蒙古乌审旗一带侏罗纪聚煤规律及资源评价》的二级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盆地研究程度已经较高,利用包裹体测温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下古生界山西组进行研究,通过镜下分析,观察薄片所反映的成岩序列以及有机包裹体同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成藏时代。通过实验得出,研究区山西组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70℃~160℃,其峰值温度应为120℃~130℃。对比研究区的热史可以得出研究区山西组油气充注时间主要是晚侏罗世末期至早白垩世早期(150~130Ma)。  相似文献   

7.
改刊弁言     
改刊弁言本刊编辑部经国家科委批准,自1994年起《山西地质》更名为《华北地质矿产杂志》。更名后的《杂志》是一个跨省(区)的地质矿产新刊,由地矿部主管,山西、河北、内蒙古、北京、天津地矿局及天津地矿所联合办刊,山西地矿局承办。《山西地质》创刊于1986...  相似文献   

8.
煤成气是煤和含煤岩系沉积以来,在地质历史中受各种地质地球化学作用产生的大量可燃气体被圈闭在储层中的气藏。我国含煤岩系分布广泛,煤碳资源丰富,地史中必然有大量煤成气产出。掌握不同地质条件下煤成气的生成,聚集规律和判识标志是找矿勘探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本课题通过对中原、华北、鄂尔多斯等煤和油——气盆地的研究与大量煤岩样品的模拟实验结果,主要取得了以下六个方面成果。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藏的气源迄今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笔者简述了气源对比存在问题及研究思路,并利用多指标综合对比法系统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风化壳气藏的气源,初算了不同区块气源的混合比.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既有石炭-二叠系来源为主的煤成气,又有下古生界自身来源为主的油型气.中部气田东部区块的天然气主要为煤成气(石炭-二叠系来源约占70%),中部气田北部、西部及南部区块的天然气主要为油型气(下古生界自身来源约占60%~70%).  相似文献   

10.
王薇  季汉成  门相勇  艾嘉仪 《现代地质》2013,27(5):1051-1057
近几年的勘探开发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下二叠统具有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潜力。为探明其沉积环境,在详细的岩心、测井及室内分析化验的基础上,运用沉积学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下二叠统沉积相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太原组发育障壁岛、泻湖、潮坪、浅海陆棚沉积,山西组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自太原组至山西组沉积环境经历了由海陆过渡相至陆相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基底继承了奥陶纪中部高、东部和西部低及西陡东缓的古构造面貌。利用大量钻井分层数据,绘制了晚古生代各个时期残存地层厚度图,其空间变化反映了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古构造格局特征。结合东西向及南北向地层厚度对比、演化剖面的研究,认为晚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在本溪期—太原期主要受中央古隆起的控制,地层空间展布东西分带明显;山西期中央古隆起对沉积作用的控制不是很明显,地层从东西分异逐渐过渡到南北分异,这种沉积格局的转变与古地理演化具有一致性,从而说明了古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沉积盖层的碎屑锆石内部结构和年龄谱是了解碎屑沉积岩形成环境和物源区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报道了鄂尔多斯盆地3口钻井中的4个长城系(变质)沉积岩样品的碎屑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结果表明,主年龄峰值为~1. 8Ga,另外,在~2. 5Ga存在一个次年龄峰值,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为~1. 6Ga,但存在大的误差。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存在很大变化,εHf(t)值变化范围为-10. 5~+6. 7。结合前人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1)鄂尔多斯盆地长城系底界沉积时代小于1. 7Ga,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类似;(2)鄂尔多斯盆地长城系碎屑沉积物来自其北部古元古代孔兹岩系和/或鄂尔多斯变质基底本身;(3)鄂尔多斯盆地长城系与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长城系形成于类似的构造环境,如大陆裂谷或坳拉槽。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天然气混源的地球化学标志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藏的气源问题是迄今尚有争议的重要问题。在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该气田天然气混源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标志,并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了气藏的气源。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具有高一过成熟干气的组分和同位素特征。天然气的来源比较复杂,既有以石炭一二叠系来源为主的煤成气,又有以下古生界来源为主的油型气。该气田东部区块的天然气主要为煤成气,中部气田北部、西部及南部区块的天然气主要为油型气。  相似文献   

14.
中—晚三叠世的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了一套优质的砂岩储层,目前对该套砂岩的成因及其空间分布已经有了成熟的认识,然而在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原型盆地的确切边界位置、盆内古地理演化的构造成因机制等问题上依然存在不少争议。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内及周缘57个露头及165口钻井的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研究,厘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在中—晚三叠世的边界位置并在层序格架下开展了古地理演化研究,同时探讨了古地理演化的构造成因。研究表明: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的北部边界从内蒙古的达拉特旗向东延伸至山西大同,东部边界应在山西宁武—太原—太谷—永和—河南安阳—开封—登封一线附近,南部边界为北秦岭(NQT)与华北板块的缝合带(陕西西安—洛南—河南栾川—南召沿线以南),西南以六盘山的西部断层边缘为界,西北界位于贺兰山西部断层边缘带,西部边界延伸至河西走廊盆地的西部边界(甘肃马良沟附近)。在中—上三叠统延长组识别出4个沉积旋回(SQ1-SQ4),代表了从起始阶段(SQ1)到最大沉降阶段(SQ2和SQ3)再到后期关闭阶段(SQ4)的湖泊演化过程。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内呈现出北部/东北部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和南部/西南部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汇聚的沉积格局,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在时间上呈现出沉积中心的东-西破坏分异的演化特征。这种古地貌差异和演化主要受控于秦岭—大别山造山带(QDOB)与兴安岭—蒙古造山带(XMOB)的不同构造演化过程。盆地南部的古地理演化主要受控于QDOB的活动,中—晚三叠世勉略洋闭合驱动的北秦岭造山带活化不仅导致盆地南部陡坡带的形成和盆地东南部古地貌的突变,也导致晚三叠世盆地西南部发育一个分隔内克拉通盆地及西南缘类前陆盆地的水下低隆。盆地西部的古地貌演化受控于多种构造机制,中三叠世现今六盘山地区发育一个南北向的低隆区,很可能是盆地东南部的强烈挤压下的远端效应;晚三叠世中期后该低隆区发生下沉,现今鄂尔多斯盆地与河西走廊地区连通,这很可能是由盆地西南方特提斯构造域挤压作用下的盆内挠曲沉降导致的。这些认识不仅是对盆山耦合理论的补充,也对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和天然气的后期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质矿产部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于1983年5月20日至31日,在下关市召开了《云南省兰坪县金顶铅锌矿详勘报告(送审稿)》审批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工司、冶金部地质司、地矿部地矿司、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云南省计委、省冶金局、省地矿局、昆明有色冶金设计院、昆明冶金研究所、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以及湖南、浙江、  相似文献   

16.
芦建军 《地下水》2015,(1):182-184
侏罗纪地层为中国内陆沉积盆地油气富集的主要时期地层。通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大量收集露头资料以野外剖面实测为重点,对山西不同地区侏罗纪地层不同组进行岩性、岩相、沉积特点及环境等分析,描述出不同地区各个组的沉积特点。划定山西侏罗纪地层划分为早侏罗永定庄组,中侏罗大同组、云岗组、天池河组,缺失晚侏罗地层;对沉积相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山西侏罗纪地层与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地层具有等时性,且空间上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地层的边缘沉积,油气勘探前景不乐观。  相似文献   

17.
基于笔者多年对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古生代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剖面实测、钻井资料分析、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结果,从岩性特征、地层厚度、地层接触关系、物源分析、沉积相类型多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上古生界是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因此,其沉积充填及沉积演化研究必须置于晚古生代大华北盆地之中。在此研究基础上绘制了晚古生代各组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沉积相平面展布图,亮点是向东部和南部进行了扩张,并详述了晚古生代沉积演化过程,为该时期华北地台原始沉积面貌的恢复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笔者多年对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古生代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剖面实测、钻井资料分析、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结果,从岩性特征、地层厚度、地层接触关系、物源分析、沉积相类型多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上古生界是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因此,其沉积充填及沉积演化研究必须置于晚古生代大华北盆地之中。在此研究基础上绘制了晚古生代各组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沉积相平面展布图,亮点是向东部和南部进行了扩张,并详述了晚古生代沉积演化过程,为该时期华北地台原始沉积面貌的恢复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野外露头剖面的岩石学与岩相组合,沉积特征与相标志,古流向测定,室内砂岩的骨架矿物、重矿物组合及其平面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以线状或点状物源为特征的一套近源快速堆积的冲积扇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于盆地由快速拗陷转入逆冲负荷沉降期间。长8沉积期盆地西南部的古水流与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南方向,其次为西北和东南方向。长6油层组沉积期,盆地内部底床下沉作用减缓,湖盆开始收缩,湖盆西岸除北部有少量扇三角洲沉积外,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盆地东北部与东部的沉积作用大大加强,致使在盆地东部形成一系列大型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至盆地西南部相变为半深湖-深湖相与浊流相沉积。长6沉积期古水流除来自西南、西北和东南方向外.还有来自北东和正东方向的次要物源,它们在盆地西南部悦乐-玄马-板桥-固城-合水-带汇合,使该地带成为混合物源区。  相似文献   

20.
该科研项目属地矿部“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第10项“三江地区构造岩浆带的划分及主要有色金属矿产分布规律”所属的二级课题(86010-2号),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负责,课题负责人为莫宣学教授和路凤香教授,参加单位有四川省地矿局科研所、云南省地矿局三大队和区调大队。该项成果已于1990年7月由地矿部科学技术司组织通过了评审。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应用新理论与新思路系统地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