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厂坝含矿地层是一套无化石可供鉴定的浅变质岩系,在时代和归属问题上争议甚多。本文根据厂坝—毕家山一带微体化石的新进展,以及该岩系不同的岩性、沉积、地球化学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组。下部为王家山组陆源细碎屑岩;中部为厂坝组不纯结晶灰岩;上部为李家沟组白云岩。这3套地层的划分和建立,对厂坝地区横向地层对比、矿体成因解释以及找矿标志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综合运用重矿物组合、岩心沉积相特征、碎屑颗粒粒度特征及测井相分析等手段,对新和-三道桥地区巴西盖组物源及沉积相特征进行研究。建立本区巴西盖组沉积微相标志,进一步划分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滨浅湖滩坝砂及滨浅湖泥等5种沉积微相,完成巴西盖组沉积相平面分布图,确定沉积微相与油气富集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巴西盖组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滨浅湖亚相沉积,其中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新和地区南部及三道桥地区东北部主要沉积微相,储层物性好,是油气有利储集相带。河口坝、远砂坝及滨浅湖滩坝砂储层物性差,油气富集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3.
厂坝含矿地层的沉积特征及与铅锌矿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厂坝矿区中~晚泥盆世早期含矿地层划分为三个组。下部为王家山组陆源碎屑岩,中部和上部为厂坝组和李家沟组的碳酸盐岩。王家山组为障壁滨岸潮坪沉积,厂坝组和李家沟组为障壁泻湖相沉积。矿体产在王家山组第三段的云母石英片岩和厂坝组结晶灰岩之间,沉积环境急剧转变时期。在封闭的、高盐度和还原沉积环境下,有利于铅锌矿的形成和富集。  相似文献   

4.
赣北前震旦系浅变质岩系一直是华南前震旦系地质研究的一个前缘阵地,多年来,在构造古地理研究方面有巨大进展。而在地层划分与对比上则相对不足。双桥山群是一大套变形强烈,岩性单调,缺乏标志层的特殊岩类。对这套特殊岩类需抓住内部的原始的沉积构造组合特征的差异。才能进行有效划分有对比。采用综合地层学方法。可以丰富岩石地层单位的研究内容,为划分提供更多的天然标志。  相似文献   

5.
辽河拗陷滩海东部地区古近系东营组东三段是该区域油气勘探的重点目的层系。综合岩心、测井等资料,利用碎屑组分、重矿物、沉积要素以及岩相与测井结合分析,对研究区东营组东三段物源和沉积相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认为,研究区东三段存在三个物源方向,分别为北部自北向南方向、东部自东向西方向,以及西北部月东潜山方向;沉积相类型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滨浅湖亚相,受构造背景与物源的控制,东三段三个亚段沉积相分布比较相似,北部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东部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与滨浅湖滩坝沉积,西北部为滨浅湖滩坝沉积。研究结果为滩海东部东三段后期勘探和有利储层预测提供了沉积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近系沙河街组是青东凹陷区块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位,但目前并没有研究者对其中有利沉积相带及沉积体系有过系统的研究,这极大制约了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本文以沉积学、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岩芯、录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运用沉积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以及地球物理学的沉积相标志,在青东凹陷区块新近系沙河街组地层内划分出三角洲体系和湖泊体系两类沉积体系,并进一步划分出了扇三角洲、三角洲、滩坝、近岸水下扇、湖底扇、湖泊等6个沉积相及相对应的亚相和微相,为青东凹陷地区有利储层的预测以及进一步的油气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辽河油田等单位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将于2000年8月在辽河油田召开.会议议题有世纪之交古地理学及沉积学的回顾与展望,沉积环境、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古生态及生物古地理,古构造及构造古地理,自然地理古地理及第四纪古地理,古水文、古岩  相似文献   

8.
柴西北缘跃进二号地区沉积相特征精细研究对油气及铀矿勘查意义重大。笔者通过收集柴西北缘典型油气矿区200余孔典型钻孔资料,结合区域古地理及构造特征,分析砂体等厚度图,绘制柴西北缘晚新生代上油砂山组、狮子沟组及七个泉组沉积相平面图,揭示柴西北缘在晚新生代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滩坝、扇三角洲前缘、洪泛-泛滥平原及滨浅湖等沉积亚相及沉积相。通过对跃进二号地区ZK8-20、跃Ⅱ5-21、ZKⅡ1-10、跃Ⅱ4-11下、跃Ⅱ2-6等钻孔不同地层岩性、颜色、沉积序列、测井曲线、沉积结构构造等的综合分析,根据沉积学原理,认为该区在上油砂山组及狮子沟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表现为水上分流河道及分流河道间沉积特征;第四系七个泉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相,表现为河口坝沉积微相、分流间湾微相及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等。识别出研究区在晚新生代沉积相主要表现为退积式分布特征,湖水平面在狮子沟组有轻微下降,在七个泉组上升;研究区垂向上从下向上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滨浅湖亚相,形成了上部湖相,下部辫状河三角洲相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9.
《古地理学报》2000,2(1):84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辽河油田等单位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将于 2 0 0 0年 8月在辽河油田召开。会议议题有世纪之交古地理学及沉积学的回顾与展望 ,沉积环境、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 ,古生态及生物古地理 ,古构造及构造古地理 ,自然地理古地理及第四纪古地理 ,古水文、古岩溶、古土壤、古气侯 ,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学 ,盆地沉积学 ,现代沉积 ,环境沉积学 ,油气田沉积学及古地理学 ,煤田沉积学及古地理学 ,层控矿床及…  相似文献   

10.
早寒武世晚期,川东南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古地理面貌,清虚洞组普遍发育一套碳酸盐岩沉积,厚约200米,自下而上划分为清一段、清二段。综合沉积学、古构造及海平面变化等方面的证据,认为清虚洞组为碳酸盐缓坡沉积模式,发育内缓坡相和浅缓坡相,进一步识别出潮坪、泻湖、浅滩及滩间海亚相,沉积相带大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沉积作用对储层演化的控制,最有利于储层形成的沉积相带是内缓坡浅滩亚相,其次是内缓坡泻湖亚相和浅缓坡浅滩亚相,浅缓坡滩间海亚相最差。砂屑白云岩和粉晶白云岩的储集性能较好,泥晶灰岩最差。  相似文献   

11.
An integrated approach of petrographic analysis, whole rock geochemistry and microprobe analysis has been applied to obtain information on the geodyna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rovenance for Ordovician to Permian siliciclastic successions exposed within the Carnic Alps (Austria). Sandstone detrital mode and geochemical results refine previous geodynamic interpretations. Late Ordovician samples indicate a stable craton and recycled orogenic and, possible, extensional setting.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is interpreted to represent a compressional environment, followed by a Late Carboniferous molasse-type foreland basin, and a Permian extensional geodynamic setting. Contrasting geochemical patterns of post-Variscan and Permian sequences suggest a rift setting. Electron microprobe data of detrital white mica also indicate changes in the provenance. Compositional data reflect a shift from low- to medium-grade metamorphic (Ordovician) to high-grade metamorphic (Carboniferous) to low- to medium-grade metamorphic and plutonic source rocks (Permian). Additionally, our data show that various chemical discrimination diagrams do not include all possible ranges of sandstones, and that high contents of detrital mica and ultra-stable heavy minerals may cause misclassification. Consequently, we propose the use of multi-method approach for provenance studies, including the control of geochemical data by modal analysis and heavy mineral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12.
基于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通过对云南寻甸县大凹子基性岩体,岩石矿物学及人工重砂副矿物分析研究,发现其含有大量的钛铁矿、磁铁矿、钛磁铁矿等,岩体经风化富集后这些钛铁矿可达工业品位,揭示了大凹子基性岩体分布区,可能成为风化壳型钛铁矿新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闽江和九龙江沿岸沉积物中重矿物的分析,发现重矿物组合与源区岩石具有极好的相关性。两条河流流域重矿物组合为不透明铁矿类—绿帘石—锆石—电气石—角闪石,特征矿物为绿帘石,含量高达原生透明重矿物比重的70%,其成因除与高级变质岩有关外,还与中酸性岩浆岩及其与围岩接触蚀变发生的绿帘石化有关。从重矿物组合、重矿物特征指数以及与锆石年龄谱系的比对分析发现,闽江流域重矿物源自闽西北武夷山前寒武纪的变质岩、闽东广泛出露的燕山期岩浆岩和接触变质岩,而九龙江流域重矿物源自闽西南的印支—燕山期花岗岩。闽江上游沉积物重矿物以源自高级变质岩的重矿物为特征,中下游由上游来源的重矿物和下游酸性岩浆岩及接触变质岩形成的重矿物共同构成;九龙江以印支—燕山期花岗岩中的副矿物组合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中小流域面积的河流,由于搬运距离有限,重矿物组合保存的源岩信息量大,可作为研究流域内构造演化和源汇对比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介绍沧水铺群创建和演绎的过程以及因其被演替后所面临的岩石地层学问题,认为《湖南省岩石地层》( 1997)中,新元古界底部──冷家溪群与板溪群马底绎组之间──的宝林冲组火山岩→横路冲组砾岩序列是主观虚拟的,沧水铺群林家湾组砾岩→银珠坝组火山岩序列是客观存在不容置疑替代的,并从砾石成分、变质特征、地质剖面、区域分布、专家检验以及钻探地质工程难验证等方面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15.
上扬子会泽地区早三叠世飞仙关组主要为河流相的紫红色砂岩,物源主要来自于西部和西北部。碎屑重矿物组合表明物源主要来自于岩浆岩,且重矿物中发现大量碎屑铬尖晶石和锆石。本文运用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和碎屑锆石U-Pb测年方法,对上扬子早三叠世飞仙关组砂岩中铬尖晶石和碎屑锆石进行分析。铬尖晶石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分析显示,其具有高铬、低Fe~(3+)和高TiO_2含量的特征,源岩分析指示这些铬尖晶石来源于与洋岛/板内、岛弧以及大火成岩省相关的火成岩。同时,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定表明,飞仙关组的物源主要来自于248~272Ma和715~997Ma的岩浆岩。铬尖晶石和碎屑锆石综合分析表明,248~272Ma的物源岩石具有大火成岩省玄武岩特征,主要为峨眉山玄武岩及同期基性侵入岩;715~997M的物源为洋岛/板内玄武岩类,主要为研究区周缘与新元古代苏雄组及其同期的岩浆岩;铬尖晶石指示的岛弧性质物源则可能源自1000~1100Ma的岩浆岩。同时,碎屑锆石还指示古元古代和早寒武世发育岩浆作用,且存在古老的新太古代结晶基底。这些资料为上扬子地区构造演化提供了沉积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区域变质杂岩的构造序列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实地观测和有关资料的研究表明,不论前寒武纪地质区或是显生宙的造山带,其变质杂岩普遍存在着构造变形的某些共同规律,表现于面、褶皱和线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遵循着大致类同的顺序,形成构造序列,集中反映了区域变质造山带的变形与演化过程。如果将面、褶皱和线构造各序列中同期的构造形迹相组合,就形成构造组合,代表变形幕。相继生成的构造组合表明一个构造旋迴的变形序列。过去对造山带变质杂岩的构造研究很少注意构造演化中的序列规律。  相似文献   

17.
红赐堡—黄土窑一带早前寒武纪孔兹岩系经历一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并可划分四个变质阶段。各阶段石榴石的分布、形态、矿物组合、化学成分及其成因条件均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成因矿物学的系统研究,结合多种地质温压计的估算结果及变质反应实验资料,确定本区孔兹岩系石榴石的结晶生长演化史及变晶变形序列。  相似文献   

18.
主要针对长江三角洲东西部两个晚新生代钻孔的重矿物分布特征,探讨了近河口区和内陆三角洲平原区物源演化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近河口区自下而上地层中可以划分出5个不同的重矿物组合带,内陆平原区可划分出4个重矿物组合带,这些组合带分别对应着上新世、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两区在上新世时期重矿物特征十分相似,以金红石、锆石、电气石等酸性-中酸性矿物为主,伴随着许多强氧化自生矿物,如赤铁矿、褐铁矿、白钛石等,表明了以基底和西部天目山为主的物源,指示了强烈风化的沉积环境。进入第四纪,两区沉积物来源发生了变化,内陆平原区继承了西部山地物源,但不稳定矿物增加,并伴随出现许多还原性自生矿物,如黄铁矿、重晶石、碳酸盐等,指示还原环境占主导。相比之下,近河口区物源明显发生变化,尤其是中更新世后矿物种类丰富,金红石、榍石等酸性-中酸性矿物,紫苏辉石、钛铁矿等基性矿物,透辉石、蓝晶石、符山石、十字石等典型变质岩矿物都稳定出现,意味着随着沉积盆地下沉,河口区逐渐接受了长江中下游和上游沉积物的物源。  相似文献   

19.
胡恭任 《矿物岩石》2007,27(2):33-38
周潭群变质岩系中石榴石、十字石和黑云母微区化学成分变化明显,石榴石变斑晶具典型的生长环带,由晶体中心向两侧边缘XMg,XFe值递增,XCa,XMn值递减,反映增温过程,晶体最边缘的化学成分反映变质峰期的温度条件。变质岩系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划分为3个变质阶段。各阶段石榴石的分布、形态、矿物组合、化学成分及其成因条件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成因矿物学的系统研究,确定本区变质岩系石榴石的结晶生长演化史及变晶变形序列。  相似文献   

20.
耿海清 《黄金地质》1999,5(2):27-31
石板沟金矿床的主要矿石类型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化与蚀变关系密切。通过矿物共生分析和石英中氢氧同位素测试等手段,认为成矿热液主要来源于变质水;并在此基础上,对矿床的成因控制及其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确定该矿为中高温变质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