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2种植物带(芦苇、香蒲与芦苇)对受非点源污染河水进行植物带处理污染物的降解效果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带处理污染物的降解效果明显优于无植物带,且以混合植物带效果最好。香蒲与芦苇植物带对COD、TN、TP和NH3-N去除率的周平均值分别为31.62%、37.84%、30.65%和34.31%。植物带能够截留地表径流中的颗粒物,提高水域中的溶解氧含量,对防止水土流失与改善流域水质均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
城市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污染地表水环境的城市径流污染源,利用SCS降雨径流模拟建立了城市径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系数与年降雨量的相关关系,其相关性显著;在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对典型示范区城市排污口实施降雨过程监测,获得了有代表性的城市径流污染物平均浓度,从而估算出辽宁省城市径流污染负荷总量。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中高纬度地区积雪覆盖和降雪格局变化,造成该区域土壤冻融交替强度和频次变化,是土壤氮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冻融温差和冻融循环次数影响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的变化,进而影响土壤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大伙房水库实验林场小流域的河岸缓冲带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冻融交替对河岸缓冲带土壤无机氮和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阐明冻融交替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的影响机制,为评估小流域氮素流失风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土壤无机氮含量呈增加趋势;不同温差的冻融循环处理对土壤无机氮影响不同,冻融条件为-5/+5℃和-20/+5℃时土壤无机氮含量在冻融循环10次之后分别为34.9±0.9 mg/kg和37.2±0.8 mg/kg,是处理前的1.21和1.41倍;冻融温差和冻融循环次数对土壤NH4+–N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土壤冻融10次后土壤NH4+–N含量是对照处理的4-10倍;冻融循环次数对土壤NO3–N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冻融温差对NO3–N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对冻融循环的响应显著(P<0.01)。可见,冻融交替显著增加了土壤无机氮含量,由于早春季节植被对无机氮吸收较少,可能增大土壤氮素随冰雪融化的淋溶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4.
TiO2光催化降解微污染水中腐殖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TiO2光催化法处理微污染水中腐殖酸的规律,利用悬浮状的TiO2颗粒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催化降解含有腐殖酸污染物的水样,设计正交试验研究pH值、TiO2的投加量、腐殖酸溶液初始浓度、曝气量和温度等对腐殖酸降解效果的影响及规律。结果表明:pH=3.5时,TiO2的投加量为1.0 g/L、曝气量为0.12 m3/h、温度为18℃时,最佳有机物降解效果为96.83%;TiO2光催化法对微污染水中的腐殖酸能够有效降解。  相似文献   

5.
通过综合运用micaps、自动站等气象资料,以及环境监测污染物浓度和AQI指数等资料,对2013—2015年廊坊市的连续重污染天气进行了分析,并细致分析探讨了在空气达到重污染背景下,气温、风向、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和多种空气污染物指数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连续重污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秋季开始出现,冬季达到顶峰,随着次年春季的到来逐渐减少至消失;(2)连续重污染的出现将导致气温升高,此时风向多为西南风—西风和偏东风,平均风速以0.3~1.5m·s^(-1)为主,最大风速多在1.6~3.3m·s^(-1)之间,相对湿度以60%~70%为最高发区间;(3)连续重污染天气的首要污染物为PM_(2.5)或PM_(10),其中以PM_(2.5)为主,比例高达94.3%,且呈逐年小幅下降趋势;(4)CO和SO_2浓度变化与采暖期污染物排放关系密切;(5)5月出现的连续重污染较少,且由大风沙尘天气造成。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哈尔滨市2000~2003年气象与空气质量的监测资料,分析了大气稳定度对污染物扩散影响。其中包括大气逆温﹑里查逊数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并依此进行了大气稳定度和所对应的大气污染等级划分。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哈尔滨市2000~2003年气象与空气质量的监测资料,分析了大气稳定度对污染物扩散影响.其中包括大气逆温、里查逊数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并依此进行了大气稳定度和所对应的大气污染等级划分.  相似文献   

8.
森林在全球碳循环和调节局地温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干旱区森林生物物理过程如何影响局地温度的研究仍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在本研究中,以西北干旱区内陆河典型河岸林生态系统和荒漠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利用野外观测数据和温度分解方法(Decomposed Temperature Metric,DTM),系统分析了河岸林生态系统对局地温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与荒漠相比,河岸林生态系统冠层净辐射量要显著高于周围荒漠(35.4 W·m-2);河岸林生态系统整体表现为降温作用,年均降温值为-1.28℃。但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即从11月到次年2月,河岸林冠层温度略高于荒漠地表温度(ΔTs=0.5℃);从3-10月,河岸林冠层温度则要低于荒漠,表现为降温效应(ΔTs为-3.6~-0.6℃)。DTM方法表明:向下长波辐射的增加和地表反照率的下降是导致河岸林冠层温度升高的主要因素,而蒸散发是降低河岸林冠层温度的主要驱动因素。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对干旱生态系统与气候相互作用的认识,也对合理评估干旱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地形对太原市污染物稀释扩散影响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苗爱梅 《气象学报》2004,62(1):112-118
文中利用CAPPS模式进行了模拟试验,试图研究在不同环流背景下,太原附近簸箕型地形对该地主要污染物(SO2,NOx,PM10)稀释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仿真模式地形,局地环流背景下,簸箕型地形阻碍了主要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加剧近地层空气的污染;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且地面为偏南风或偏东风时,簸箕型地形有助于主要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SO2,NOx,PM10浓度减小,地面为偏北风或偏西风且风速≥5m/s时,SO2,NOx浓度减小,PM10浓度剧增。此外,还探讨了簸箕型地形对太原市主要污染物稀释扩散作用的机制,采用仿真模式地形,大尺度环流背景时,簸箕型地形对垂直运动具有增幅作用,且地形越高,增幅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交通运输对道路两侧土壤及植物的影响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甄宏 《辽宁气象》2008,24(1):52-55
针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的状况,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介绍了交通运输污染物的分类与来源,概述了交通运输对道路周围土壤及植物的影响。根据我国道路交通的实际,探讨了相关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应以开发清洁替代能源和深入研究污染物在各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而减少污染物对人类的健康损害及筛选对交通运输特征污染物高富集的树种以阻断污染物的迁移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