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近二十多年,盐沼水-沉积物-植物界面流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拟对盐沼水-沉积物-植物界面的流速分布、变化和研究状况进行一定的归纳,并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和途径。本文内容包括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模拟定量分析研究盐沼和不同植被状况下(不同植株高度、密度、不同种类植株等)流速变化规律,及其流速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2.
互花米草对泉州湾盐沼表层沉积物输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盐沼是海岸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环境调节功能.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引种对海岸盐沼的沉积动力产生很大影响.粒度分析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盐沼边缘与沉积物平均粒径为6.7φ的等值线分布一致.现场观测表明,互花米草对流速具有明显的阻滞作用,使得光滩流速明显大于互花米草内的流速;在互花米草滩内,随着离盐沼边缘距离、植被高度、植株直径的不同,涨落潮流速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粒径趋势分析结果显示,互花米草盐沼边缘的表层沉积物由光滩向盐沼内输运,潮水沟的存在对沉积物的输运格局具有显著影响.对比分析表明落潮后期的水动力条件控制着研究区内表层沉积物的净输运方向.  相似文献   

3.
王爱军  叶翔  陈坚 《海洋学报》2009,31(6):77-86
通过对"凤凰"台风的现场观测和沉积物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影响下潮水淹没时间增长,增水达1.1 m;台风期间互花米草盐沼内流速变化较复杂,而且盐沼内部流速大于盐沼边缘的;台风期间盐沼边缘潮周期平均悬沙含量是台风前2 d的7倍;台风期间十分之一波高最大为1.54 m。滩面重复测量结果显示,台风登陆期间整个光滩滩面都发生了侵蚀,盐沼内部有部分地区发生侵蚀,侵蚀深度为4.5~5.5 cm,盐沼边缘的侵蚀深度仅为0.7 cm,侵蚀原因主要是植被在风浪作用下从根部折断,从而带走了滩面的沉积物;随着台风强度的减弱,整个滩面均接受悬沙沉降;台风带来的强降雨是影响滩面沉积物活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海岸带盐沼植物能够减小波浪流速、削弱波能,具有生态缓冲功能,研究河口海岸盐沼植物对波浪的消减机理对于近岸区域的固岸护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开源CFD软件包OpenFOAM建立三维数值模型.首先模拟了溃坝波越过三角障碍物及孤立波在斜坡海岸的爬坡过程,结果显示OpenFOAM模型可精确地捕捉溃坝波传播和孤立波自由水面的...  相似文献   

5.
宗虎民  张志锋  王燕  张哲 《海洋科学》2012,36(7):117-122
利用实验室培养法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大连湾沉积物-水界面间生物可利用磷(BAP)交换通量的影响,并利用实验室培养法和间隙水浓度梯度法估算了大连湾已疏浚区和疏浚点邻近海域沉积物-水界面BAP的交换通量.结果表明,随着上覆水pH和温度的增加,BAP由沉积物向水体释放量逐渐增加;灭菌和贫氧条件下,也会导致沉积物BAP的释放量增加;上覆水中磷酸盐浓度的升高会导致BAP由沉积物向水体释放通量降低,且随着上覆水磷酸盐浓度的不断升高,BAP逐渐转化为由水体向沉积物中扩散.实验室培养法和间隙水浓度梯度法测定结果均显示,受到疏浚工程的影响,大连湾疏浚点邻近海域沉积物-水界面BAP的年均通量大于已疏浚区.不同季节,大连湾沉积物-水界面BAP的交换通量有所不同,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但由于受疏浚活动的影响,冬季疏浚点邻近海域沉积物-水界面BAP的交换通量也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137Cs测年在海岸盐沼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盐沼广泛分布在海岸和河口环境,滩面有盐生植被覆盖,并且被潮水沟分割成片。研究海岸盐沼沉积过程和沉积速率,对于深入认识人类活动与海岸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37Cs测年技术是近20年用来测定现代沉积速率的一个有效方法,人工核试验产生的137Cs被释放到大气中,再经气-水、水-沉积物界面的交换和吸附而沉淀在地层里,通过几次出现的峰值年代来计算不同时段的沉积速率;该方法在计算湖泊沉积速率方面取得了成功,在陆架、海湾、潮滩等区域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由于该方法对研究区域地层记录的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沉积物黏土含量、分选程度均对137Cs含量有显著影响;海岸盐沼由于植被生长茂盛,根系伸入地层深处,对沉积地层有较大扰动,因此,很难分辨出特征峰值,需要借助其他手段来综合判断特征沉降峰值。  相似文献   

7.
海底沉积物-水界面作为冷泉跨圈层活动最关键的界面,近年来已成为冷泉区碳循环研究调查的重点目标。为准确获取海洋沉积物-水界面的流体通量,客观重建界面环境过程,评估环境效应,必须发展一整套精确、高效、科学的水下原位甲烷通量测量技术。综述了当前海洋冷泉区沉积物-水界面甲烷通量研究的意义与价值,详细介绍了多种较为成熟的海洋沉积物-水界面甲烷原位通量测试技术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优缺点等,如测试游离气泡态甲烷通量的渗漏帐篷、声学反射、时序影像等技术方法,原位溶解态甲烷膜脱气技术的甲烷传感器、激光拉曼光谱测量方法等,同时对全球该领域已经调查的地区、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从技术层面对这一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未来国内海洋冷泉区沉积物-水界面甲烷通量原位观测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借鉴。  相似文献   

8.
沉积物释放是海洋环境中甲烷(CH_4)的重要来源。通过2013年7月和8月两个航次,对东、黄海泥质区沉积物中CH_4浓度的垂直分布和沉积物-水界面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站位外,黄海沉积物(50 cm以浅)中CH_4的浓度变化范围在0.2~1.0μmol/L之间,长江口及浙闽沿岸附近的沉积物中CH_4浓度则要更高(1.0~2.0μmol/L),而东海东部海域沉积物中CH_4浓度波动范围为0.2~3.0μmol/L。总体来说,东、黄海沉积物中CH_4浓度偏低,这可能与观测到的高浓度硫酸盐(20 mmol/L)有关。通过整柱密室培养实验估算出东、黄海沉积物-水界面CH_4释放速率在0.64~2.12μmol/(m2·d)之间,东、黄海沉积物CH_4释放总量为6.7×108 mol/yr;但采用菲克定律估算的CH_4扩散通量则要比现场培养的结果低2~5倍,表明不同的方法在估算沉积物-水界面CH_4通量上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硫酸盐-甲烷界面在富甲烷和含天然气水合物的海洋沉积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识别边界。在硫酸盐-甲烷界面之上,沉积物中的硫酸盐因参与分解有机质和甲烷厌氧氧化反应而被消耗,而其界面之下沉积物中的甲烷则不断生成,含量逐渐增加。根据该界面附近硫酸盐浓度和甲烷浓度的变化特征,可以判断该区甲烷流体通量的大小,从而指示下伏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赋存状况。南海北部陆坡的柱状沉积物孔隙水数据的分析显示,硫酸盐-甲烷界面埋深比较浅,表明该海域的甲烷通量较高。这种高甲烷通量很可能是由下伏的天然气水合物所引起的,并暗示着该区下伏海底可能有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赋存。  相似文献   

10.
滨海盐沼的碳库变化可为蓝碳碳汇核算提供依据。为量化短时间尺度(季节到年际尺度)内滨海盐沼碳库的固碳速率,基于高分辨率的地表高程监测系统,于2022年在杭州湾南岸典型滨海盐沼开展了季节性的观测和采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本地种海三棱藨草和外来种互花米草的生长呈现季节性变化特征,植物生长主要集中在3—9月。就植物碳库的地下部分而言,海三棱藨草固碳量达到11 g C·m-2,互花米草盐沼则较高,为56 g C·m-2。地表高程监测数据表明,海三棱藨草盐沼的沉积速率为12.30 cm·a-1,略低于互花米草盐沼的沉积速率(13.02 cm·a-1)。结合沉积速率与沉积物容重、有机碳含量等数据,可以算得观测期间,海三棱藨草盐沼沉积物碳埋藏速率为460 g C·m-2·a-1,互花米草盐沼沉积物碳埋藏速率为588 g C·m-2·a-1,这两种滨海湿地的碳埋藏速率也具有季节性,在夏、秋季达到高值。结合植物碳库和沉积...  相似文献   

11.
联合国环境署(1990)在题为“海相环境的状况”的报告中指出,世界人口约一半集中在海岸地区,因而这些地区人口压力巨大,同时受到污染、风暴潮、地面沉降的威胁,以及高地灌溉水资源枯竭的影响;在低地海岸、河滩和湿地,海平面的上升将会给沿岸城市的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而盐沼-潮沟体系则是淤泥质海岸缓冲、削减波浪-潮流能量的重要地貌系统,对海岸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潮沟常常贯穿盐沼与泥坪(或沙坪),成为沟通盐沼-泥坪体系物质能量交换的纽带;在淤涨型淤泥质海岸上,细颗粒泥沙被涨潮流沿潮沟输送到盐沼上,结果使盐沼不断向海淤进。而当海平面上升时,盐沼-潮沟系统功能又发生改变,成为削减潮汐能量的“装置”。Pethick(1980,1992)研究了英国Norfolk盐沼潮沟水流的特征,并提出了流速的预报模型;Healey等(1981)在观测中发现了一些与模型不符的情况。本文从地貌和动力方面研究了江苏淤泥质海岸弶港盐沼风车河潮沟的地貌演变与动力演化的关系,以及水动力与地貌因素之间的相互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at the Bahía Blanca Estuary, Argentina, at the seaward edge of a saltmarsh. The saltmarsh-mudflat boundary in the study area shows sediment deposits at a higher elevation immediately seaward of the saltmarsh edge. We compared field determinations of water velocity, bed shear stress, wind wave conditions and variations of the bed elevation in the mudflat and within the Spartina alterniflora canopy at the seaward edge of a saltmarsh, and we evaluated the relative role of vegetation in the observed morphology. A mud deposition event that raised bed elevation in more than 5 cm occurr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ith TSS concentrations > 500 mg l−1, but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performed on the bed levels confirmed that the sediments deposited did not originate from local resuspension within the edge of the canopy. In similar tidal cycles in terms of local wave activity and bed shear stresses at the sampling site, deposition occurred only with winds aligned with the azimuth of the Canal Principal, reaching a maximum fetch of more than 20 km in front of the sampling site.  相似文献   

13.
海岸盐沼冠层水流平均流速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时钟 《海洋工程》2001,19(3):51-59
利用室内水槽测量海岸盐沼植物冠层水流平均流速分布,对a)不同属种,b)同属种不同观测位置和流速;c)同属种不同高度;d)同属种不同密度的海岸盐沼植物冠层湍流结构作了分析,产探讨了冠层植物本身及其水流结构对粘性泥沙运动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揭示了冠层上,下水流的复杂性;1)明显的三层结构,即冠层底部,过渡层,冠层上部水体层;2)由于植物的柔弹性,冠层顶部与上层水体相互作用可能产生界面波,导致一个次级流速最大值,在冠层内出现流速反转梯度;3)冠层顶部以上的水体水流切变流速u,(切应力τb)大于冠层内的ux(切应力τb),冠层内(底部)水流切变流速(切应力τb)的减小有利于粘性泥沙的沉积;4)植物冠层影响湍流强度和扩散。  相似文献   

14.
河口海岸潮滩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近年来国家海岸带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的重点关注区域。江苏条子泥潮滩湿地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潮滩湿地保护修复和海堤工程维护的统筹协调等问题。护岸工程软体排是河口海岸工程常用的维护措施,但其对潮滩湿地保护和修复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野外调查、碱蓬移栽和播种试验,分析了护滩软体排工程临近区域的高程、水动力、沉积物等环境参数对盐地碱蓬(Suaeda salsa)湿地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1)软体排对潮滩地貌影响明显,软体排内滩面稳定,软体排外亦有掩护效果,两月内促进盐沼植被区高程增量达29 cm,软体排外光滩高程变化剧烈;软体排建造后,海堤附近滩面地形有助于碱蓬植被定植,形成的高滩上移栽碱蓬存活率达55%,而在低处潮滩无法存活。2)碱蓬植被密度和株高受到盐度、高程、中值粒径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P<0.05,P为显著性水平),高程与碱蓬植被密度、株高正相关;盐度和中值粒径与碱蓬植被密度负相关;流速与碱蓬植被密度负相关;有效波高与碱蓬株高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潮滩软体排护滩工程的实施、碱蓬盐沼植被定植机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科...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海洋热浪发生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空间范围均呈现出显著增长趋势,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CiteSpace是一款具有多元、分时、动态等优势特点的引文分析工具,可用于分析学科或知识领域的研究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以海洋热浪为主题,基于Web of Sciences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利用CiteSpace对检索到的514篇相关文献(2012—2021年)进行可视化分析,全面揭示了海洋热浪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及前沿。研究发现,海洋热浪研究的发文量逐年增加,从2012年至今总体呈现平稳—缓慢上升—迅速增长三个阶段特征。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在海洋热浪研究中占主导地位。中国虽起步较晚,但在该领域中影响力不断增强。发文作者集中度较高,且发文量排名靠前的作者合作关系紧密,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海洋热浪研究所属学科主要集中于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海洋及淡水生物学、海洋学等。基于关键词共现、突变分析及文献共被引方法,发现当前研究的前沿热点方向主要包括海洋热浪特征、变率及物理机制,海洋热浪对海洋生态系统及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1世纪初渤海湾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为背景,对2000-2015年典型年份的卫星遥感影像资料进行了岸线提取,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变规律.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不同岸线及地形条件下的渤海湾水动力数值模型,计算结果与塘沽、黄骅港和东风港三个潮位观测站的实测数据吻合良好.模拟结果显示:渤海湾大规模围填海工程的建设使得三个主要工程...  相似文献   

17.
江苏沿海互花米草盐沼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收集了1988-2001年12个时相的江苏盐城幅卫星影像,提取了双洋河口至梁垛:河闸之间的互花米草盐沼;统计了不同时期的分布信息。分析表明:①互花米草盐沼在江苏扩张非常迅速,到2001年7月互花米草盐沼分布面积达129.28km^2,从射阳河口至梁垛河闸之间的潮问中上带泥滩大部分已被互花米草盐沼所覆盖;②由于生态位的影响,互花米草盐沼沿平行于海岸线方向的扩张速度快于垂直于海岸线方向的扩张速度;③依据野外调查和卫星影像分析,互花米草盐沼扩张可分为3个阶段:立地阶段、快速扩张期及成熟期。此外,还对互花米草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海南东寨港林市村附近红树林港湾潮汐动力测量的基础上,建立二维可移动边界有限元数值模型,研究红树林港湾浅水湖滩潮流场特征。实测与计算结果表明,潮沟区流速最大,具驻波特征,呈明显时间-速度不对称,东潮沟涨潮优势,百潮沟落潮优势,整个港湾水体呈顺时针循环。白滩与林地周期性淹没,白滩流速较湖沟略小。林地曼宁系数为白滩的10倍,流速小于10cm·s(-1),约为相应潮沟流速的1/10。林地如去掉林木,流速可增加3倍以上,流向也有变化。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quantify the soil carbon storage and sequestration rates of undisturbed natural wetlands and disturbed wetlands subject to restriction of tidal flow and subsequent rehabilitation in an Australian estuary. Disturbed and undisturbed estuarine wetlands of the Hunter estuary,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ites for this research. Vertical accretion rates of estuarine substrates were combined with soil carbon concentrations and bulk densities to determine the carbon store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s of the substrates test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estuary water level, soil evolution and vertical accretion were also examined.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 of undisturbed wetlands was lower (15% for mangrove and 55% for saltmarsh) than disturbed wetlands, but the carbon store was higher (65% for mangrove and 60% for saltmarsh). The increased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 of the disturbed wetlands was driven by substantially higher rates of vertical accretion (95% for mangrove and 345% for saltmarsh). Estuarine wetland carbon stores were estimated at 700–1000 Gg C for the Hunter estuary and 3900–5600 Gg C for New South Wales. Vertical accretion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s of estuarine wetlands in the Hunter are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range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comparatively high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s reported for the disturbed wetlands in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wetland rehabilitation has positive benefits for regulation of atmospheric carbon concentrations, in addition to more broadly accepted ecosystem serv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