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气象科普多元化传播平台分析讨论,表明: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设施齐全,可以对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演示、模拟,科普传播效果较好;电视传播,生动形象,实效性强,受众面广;互联网以数字化、适时性和交互式传递的独特优势,是年青一代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科普展板在大型广场传播中.能够渲染现场气氛,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可以确保在第一时间将气象预警信息传递给目标公众网络和微博最受年轻公众喜爱,公众参与度高,互动性强,二次传播效果好。气象科普传播方式,各有其长,根据不同主题、受众对象,结合传播方式的特点,优势互补,达到信息覆盖最大化,传播效果最大化,公众满意度最大化的立体传播。  相似文献   

2.
运用融媒体开展气象科普工作路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媒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以互联网、手机等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迅猛崛起,全面改变了传统的媒体发展环境。在为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带来一定的挑战的同时,也为信息传播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拓宽了信息传播平台、发展空间。尤其是对于气象科普工作开展来说,融媒体发展环境可以有效提升其科普成果,满足受众对于气象知识的需求。本文结合个人工作实际,对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利用融媒体全面、深入开展气象科普工作提出几点个人拙见,为提升气象科普工作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提升灾害性天气的气象科普宣传能力,文章以2021年11月5—10日内蒙古大部地区出现的强降雪、强寒潮天气过程为例,分析总结此次突发灾害性天气事件的科普宣传和舆论应对工作中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在灾害性天气中做好科普宣传工作,及时、准确传递权威气象信息,有效回应社会关切,避免出现不良舆论,提升气象灾害科普的传播水平,理应对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探索提高公众的气象科学素养、防灾减灾意识和对气象工作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公服中心")是传播气象服务信息的窗口,因此也是传播气象科学技术的使者。公服中心结合公众关注的重要天气过程和典型气象气候现象,充分利用所拥有的公共气象服务媒介、知名主持人与分析员以及品牌活动等优势资源,边服务边科普,实现了科普服务两促进。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网络直播发展迅猛,交互性强、形式生活化亲民化、解读实时性、观看碎片化等优点,使其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所接受。气象节目应该发挥网络直播的优势,向公众提供气象防灾减灾、气象科普、天气预报等服务。同时通过选择合适的直播平台、注重信息解读、深耕融媒体发展、打造网红等方式来提高网络直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移动新媒体用户规模和气象信息传播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天气类App和气象微信公众号受众规模变化与气象信息传播方式之间的关联和存在的问题,在切合移动新媒体传播特征基础上,在及时、准确、简洁传播天气预报核心信息的前提下,对气象信息与其它行业信息进行融合研究和开发,形成特色和个性,聚合某一类需求的人群,形成社群,才能增加用户规模,实现传播平台信息差异化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广西乃至全国部分省份少数民族地区气象科普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调研,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气象科普传播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方式,为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普宣传能力和水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网站对气象信息的传播逐渐减少了人们对传统媒介的依赖程度,并且日益受到大多数人的追捧。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形式,具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体现在传播这些优势是基于其自身特性之上,网络现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又一气象信息传播媒介,并由于其多元化、丰富性、快速性、全球性等优势,迅速成为气象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1网站气象信息传播特点1.1气象信息网络传播的概念气象传播是气象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是传播的一  相似文献   

9.
<正>1引言气象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气象灾害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我国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新传媒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气象防灾避险知识的重要性,而传统的气象科普产品和传播方式正面临着方式单一和覆盖面狭窄等方面的问题。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普能力,扩大气象科普覆盖面和影响力,就必须要明确公众对气象科普的需求,只有  相似文献   

10.
在受众调研基础上,对广西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目前影响广西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提升策略:加强渠道和设施建设,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增加应用部分先进预警设施;加大气象科技含量,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使信息传播智能精准,让智慧气象惠民;结合本土文化和民族特色推进气象科普宣传,增强信息传播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王云  李强 《陕西气象》2009,(3):46-47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灾害天气频发,气象短信凭借覆盖范围广、受众率高、发布及时便捷的特点,成为气象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之一,为防灾减灾工作起到重要作用。陕西短信气象服务不断拓展,气象短信用户数量大幅增加,在发展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正>1引言2000年10月,伊春本地气象影视节目开始正式播出,是全省除哈尔滨之外第一家有主持人的地市级气象影视节目,通过近二十年的不断发展,形成行政县、区预报和旅游景区等相对固定的气象影视节目栏目。多年来,伊春气象影视节目充分利用其覆盖面广、播出频次固定、更新快捷的优势,及时为公众传递了各类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和气象科普知识,较好地满足了新时期公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本文通  相似文献   

13.
综观目前气象科普服务,存在服务内容、传播主体较为分散,准确性、权威性和实用性不足,对公众的吸引力、指导作用不强等问题。文章对科普知识内容和传播建设进行了构思设计,提出了以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为突破点开展系统性的气象科普工作。建议由专业的气象服务机构开展气象科普服务知识内容库建设,气象科普知识内容库首先以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为重点进行建设,而后逐步覆盖气象科普其他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多渠道建设高公信度气象科普传播体系,尤其应重视借助新兴“短、平、快、广”第三方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同时可采取内容库授权等方式扩大气象科普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4.
利用4种科普活动后收集的小学和中学气象知识试卷,分析了不同科普形式下不同受众群体对校园科普的接收效果,结果表明:总体情况看讲座科普为效果最好的传播形式,可在今后的气象科普宣传中适当增大此类科普活动比例,游戏科普效果最差;专家讲座科普是最容易被小学生接受的传播形式,视频类科普是最不受欢迎的科普形式,在小学生的气象宣传活动中应加大讲座类科普活动的频率、取消或重新调整视频类科普形式的内容;中学生接受4种科普形式的能力则较为均衡,考虑到宣传的多样性,今后的中学气象宣传活动中4种科普形式可齐头并进,以达到多面宣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壮族地区气候变化公众教育传播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传播学和社会学理论,对广西气象部门在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地区开展气候变化公众教育本土传播的效果(重点对应用山歌和壮语传播的方式个案)进行分析评估,提出了提升本土传播效果的策略:加强调研、贴近本土化传播方式;立体整合传播、多部门联动;增强与受众的互动等,为我国、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气候变化公众教育传播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气象科普在互联网上传播的途径、内容、形式进行深入的剖析,探索提升气象科普的有效传播模式,以期提升气象科普信息化水平,让气象科普搭乘互联网高速快车更广泛的惠及广大群众,达到进一步提高公众气象科普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陕西气象》稿约《陕西气象》是陕西省气象局、陕西省气象学会主办的,陕西省气象行业唯一的科技期刊。《陕西气象》主要刊登气象科学各分支学科研究论文、技术总结、调查报告;农业遥感、计算机等新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气象管理软科学;气象测报、专业服务经验交流;气象科普等。

  相似文献   

18.
《陕西气象》2005,(5):48-48

《陕西气象》稿约《陕西气象》是陕西省气象局、陕西省气象学会主办的,陕西省气象行业唯一的科技期刊。《陕西气象》主要刊登气象科学各分支学科研究论文、技术总结、调查报告;农业遥感、计算机等新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气象管理软科学;气象测报、专业服务经验交流;气象科普等。

  相似文献   

19.
气象服务信息有效传播能力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定真  董丽丽 《气象科学》2010,30(4):522-525
用传播学的理念对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电视传播能力进行了探讨,主要从完善气象信息传播理念,提高气象服务信息质量等方面,提出要提高气象服务影响力──最大化达到气象服务信息的有效传播,要在气象服务中借鉴传播学理论,用高科技的气象监测、预报手段,和高科技的媒体制作手段,提高气象信息向气象服务产品转换的质量,完善信息传播渠道。必须重视公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这"最后一公里"的工程建设,产品尽量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使气象服务信息传的出去,到达得了,减灾防灾、趋利避害,最终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多样性,服务精细化,服务高频次发布,服务广覆盖。  相似文献   

20.

为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效益,增强对当地灾害性天气的预测及服务能力,近几年宁强县气象局依托气象部门网络、人才、技术等优势建成了宁强县气象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及宁强县政府信息网站,为防灾减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拓展气象服务领域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