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利用中国710个站(青藏高原72个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及与中国区域气候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中国多雨日区域随季节分布大致可以分为华南区、华南一青藏高原东南部区、青藏高原区以及华西区共5个区域,多雨日区自东向西移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降水特征呈双峰型,西北呈单峰型;西南部存在明显的“高原梅雨”、伏旱和秋雨。林芝地区的遥相关分析表明:冬季温度与青藏高原同期温度为正相关,与我国其它大部分地方为负相关;夏季降水与青藏高原南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期降水为正相关,与高原北部同期降水呈反相关关系;冬季温度与黄河到长江流域之间区域夏季降水呈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以其显著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对我国、对亚洲乃至对世界范围的大气环流演变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环流和天气系统,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旱涝、低温等天气、气候的形成和演变。因此,研究分析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各种要素场、天气系统的演变规律和机制,对提高天气、气候预报的准确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1979年5~8月,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东部及邻近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40,自引:14,他引:40
利用1980—1997年垂直积分的整层水汽输送通量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的水汽输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春季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的偏西风水汽输送,夏季(7月)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秋季(10月)主要来源于西太平洋地区。季风携带的南来水汽在高原东侧地区的进退比较缓慢,8月初北扩到40°N附近,10月中旬南退出30°N,其强弱和进退异常能影响极端旱涝事件的发生。来自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的水汽输送对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旬感热通量基本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1979~1995年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中逐旬感热通量,对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旬感热通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特征及冬、夏季感热通量旬异常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感热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可分为科季型(10月下旬~3月上旬)和夏季型(3月中旬~10月中旬),感热通量季节变化的明显区在高原北侧的荒原沙漠和南部珠峰一带,高原感热异常多发生在3~15旬和26~36旬。冬季感热通量 相似文献
5.
6.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近30年气候变暖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总被引:41,自引:10,他引:41
利用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165个站1961~1990年月平均地面气温资料,分析了气候变暖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地面气候变暖与海拔高度有关,变暖的幅度一般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大,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500~1500,1500~2500,2500~3500及3500m以上等不同高度范围内台站下平均的平均温度的增温率分别为0.0,0.11,0.12,0.19和0.2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我国西部地区1951—80年期间147个台站的降水变率资料,对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降水变率分布特征作了分析,发现年降水变率低值带和高值带分别对应于高原边缘的多雨带和高原外围的少雨带;冬、夏半年降水变率分布分别由西风带活动和高原季风环流系统及低值天气系统所决定;降水变率月际变化最大梯度出现月份的后延趋势与高原季风的建立,撤退过程有较好的一致性:降水变率随降水量呈幂函数变化。 相似文献
8.
初夏时期,由于青藏高原东部地面及其上层空气迅速加热,而四川盆地上空增热较慢,在同一高度上形成明显的东西向温差,在高原东部与四川盆地之间形成一个天气尺度的纬向涡旋。本文分析了这个涡旋生成的热力原因及脱体东移的天气学条件和对邻近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指出纬向涡旋的生成不仅对高原东侧边界层内的天气系统有直接影响,而且它的重复出现是造成高原东部初夏多雨和四川盆地夏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低频降水分布和传播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使用1998年美国NCEP再分析的逐日资料,研究了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低频降水的分布和传播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低频降水量和时间变化方差对总降水量及其变化方差均具有重要贡献,因此研究高原地区低频降水的分布、发生、发展及其传播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高原东侧的低频降水主要由东向西传播,而南侧主要由南向北传播,但很少直接进入高原。高原中南部和东南部可能是高原地区的频降水的发生源 相似文献
10.
一、概况我们接收日本传真图,做关中地区5—7月24~h、48~h、72~h降水客观预报。经和主观预报对比发现:24预报水平基本 相似文献
11.
南庆红 《沙漠与绿洲气象(新疆气象)》1994,(2)
从短期资料分析中发现春夏季塔里木盆地中低空比湿高值区位于和田、喀什。本文着重从下垫面因素和盛行风分析了这种比湿特点的成因,并提出在封闭地形的干旱区,山前的河谷口地带,中低空比湿分布有类似山前冲积扇式的分布,这改变了传统的气候图法,进而推测出该盆地山前带中低空比湿的可能分布。 相似文献
12.
陆帼英 《沙漠与绿洲气象(新疆气象)》1989,(5)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势最高、范围最大、地形最复杂的一个高原。它的热力和机械动力作用不仅影响着亚洲而且还影响到整个北半球乃至全球的大气环流。高原对东亚环流和天气系统的动力及热 相似文献
13.
14.
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地区包括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海拔高差阶梯特征明显,地形差别大,其气候特征差异也较大,但是由于地域彼此相邻,同处我国西南,气候变化特征有相似也有差异,根据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地区1960到2000年132个站年平均气温资料,用EOF经验自然正交分解方法,分析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年平均气温及其变化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地区包括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海拔高差阶梯特征明显,地形差别大.其气候特征差异也较大.但是由于地域彼此相邻.同处我国西南.气候变化特征有相似也有差异,根据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地区1960到2000年132个站年平均气温资料,用EOF经验自然正交分解方法.分析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年平均气温及其变化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波数域能量方程,以1987年11月下旬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的一次寒潮为例,研究了寒潮爆发前后约4周内的能量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河套及邻近地区530年旱涝基本气候特征与演变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选用1470—2005年河套及其邻近地区21个气象站的旱涝等级,分析了该地区536年旱涝演变特征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套及其邻近地区530年平均旱涝等级均>3,整体偏旱,且西部为稳定的干旱,东部为旱涝相间。该地区旱涝异常在空间上可划分为4种典型结构,即全区一致旱(涝)型、东南旱(涝)—西北涝(旱)型、西南旱(涝)—东北涝(旱)型和中部旱(涝)与东西涝(旱)反向型。自15世纪70年代的53个年代中有19个年代的平均旱涝等级距平空间结构与上述4种类型相似。线性趋势分析表明,该地区近536年时间尺度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干旱化趋势,但近50年干旱程度明显加重,如银川、西安的旱涝等级半个世纪上升了近1个等级。旱涝等级总体存在准23年、准26年,准73年和准100年的显著周期。 相似文献
18.
基于广州和深圳双多普勒雷达数据,对2008年6月6日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一次准线状对流系统(QLCS)进行研究,分析其三维风场、动力和热力场结构并探讨其维持机制。结果表明:(1)QLCS初始于大范围层云降水中,在弱的大气不稳定环境下,存在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QLCS发展时,地面有明显的中β尺度切变线,QLCS沿切变线组织成型,系统过境时地面水汽趋于饱和但未形成明显冷池。(2)发展成熟的QLCS的垂直上升速度区和正涡度区基本沿切变线呈带状,对流接近垂直发展,强回波区(>4 dBz)多数发展至5 km左右,但并未向系统移动前方倾斜,对流内的上升速度较小,最大上升速度(约6 m·s-1)在中高层,对流区内深厚的辐合形成于前侧低层(2 km以下)和后侧深厚(维持到8 km)的相对入流。(3)QLCS对流区内部为扰动高压,从低层到高层呈减小趋势;扰动位温数值很小,表明上升气流的浮力效应不明显;垂直动量诊断结果表明,对流维持的主要机制是扰动高压所产生的垂直气压梯度力。
相似文献19.
20.
本文应用波数域能量方程,对夏半年青藏高原3次重大天气过程合成分析,得出了连续20天左右的正压能量学中期物理变化过程.其主要特征为:(1)过程前中纬度和中低纬度6波动能迅速增长、发展,紧接着8波脉冲,且其能量主要由平均动能转换、波与波相互作用和净边界通量输送等获得.(2)在过程期间6波仍再次担当主要角色,并逐渐向超长波反串,其来源除L_1(n)外,还来源于平均动能转换率M_1(n).值得指出的是,低纬度净边界通量项BL_1(n)向中纬度的输送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来源.(3)波与波相互作用项L_1(n)随时随波数在中低纬度呈现顺串的演变过程,而在中纬度却呈现反串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