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南山构造带是衔接宗务隆构造带、南祁连构造带和西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结合带。沟后岩浆杂岩体位于青海南山构造带东段,主要由辉长岩、辉长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组成。本文对沟后岩浆杂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辉长岩、辉长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暗色微粒包体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48.8±2.6 Ma、243.2±2.1 Ma、243.1±0.9 Ma、244.0±2.1 Ma和249±3 Ma。辉长岩富铁、镁,贫碱;辉长闪长岩高铝、富钙和钠,二者均为钙碱性岩类。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为准铝-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暗色微粒包体属钙碱性-碱性岩系列。不同岩石类型均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K)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P、Ba负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具有轻重稀土分异的右倾特征,具弱-中等负Eu异常。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沟后岩浆杂岩体具壳幔岩浆混合特征,暗示其可能形成于由俯冲流体交代地幔楔部分熔融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下的构造环境。辉长岩为幔源岩浆经分离结晶的产物,辉长闪长岩为幔源岩浆经分异演化并混染少量壳源岩浆的产物;中基性岩浆与壳源中酸性岩浆发生混合并经历一定的分异演化过程形成了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认为,沟后岩浆杂岩体可能代表了研究区早三叠世晚期-中三叠世早期宗务隆洋向南消减作用相关的构造岩浆事件。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青海南山吾口正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首次测得吾口侵入岩体正长花岗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为253.8 ±3.3Ma (MSWD=0.96),形成时代为晚二叠世。岩石中Al2O3为(14.13~16.51)×10-2,K2O为(1.66~3.59)×10-2,A/NK=1.15~2.35,A/CNK=0.75~1.03,TFeO/(TFeO+MgO)=0.53~0.81,岩石具偏铝质中-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特征;吾口岩体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Ba等;轻重稀土分异较明显,具右倾特征,中等负Eu异常(δEu=0.44~0.68),具壳幔岩浆混合特征。吾口岩体代表了阿尼玛卿洋盆向北削减俯冲运动在青海南山构造带与西秦岭造山带和南祁连造山带的构造转换衔接部位的构造演化的地质记录。该侵入岩体形成时代及构造环境的确定,为研究印支早期青海南山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鲁西临朐铁寨杂岩体主要由石英二长玢岩和石英二长斑岩组成。为了精确厘定杂岩体的成岩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对石英二长玢岩和石英二长斑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石英二长玢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29.0±1.7) Ma,其含有的继承锆石年龄为(2 520±30) Ma;石英二长斑岩的锆石年龄为(125.0±1.6) Ma。两种侵入岩均具有富硅、富碱和低钙镁的特征,石英二长玢岩比石英二长斑岩的Mg#值高;稀土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分馏明显,Eu基本无异常;Sr、Ba含量高,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负异常。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鲁西铁寨杂岩体来源为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同化混染了部分古老的地壳物质,两种岩性的Mg#值差异是磁铁矿分离结晶的结果。早白垩世滞留在地幔过渡带的太平洋板片脱水是岩石圈减薄的诱因,期间产生大量的岩浆岩,表明早白垩世是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峰期。  相似文献   

4.
青海南山构造带是衔接宗务隆构造带、南祁连构造带和西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结合带.该地区印支早期岩浆作用强烈,虽然该期基性岩分布少而分散,但其成因研究对探讨青海南山构造带印支期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构造带中段由辉长岩和辉石岩组成的拉日基性杂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辉长岩和辉石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47.7±2.8 Ma和247.9±2.5 Ma,说明岩体侵位于早三叠世晚期.岩石具有低Si、富Na、低K和高Mg、Fe的特征;其中,辉长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同时,高Al2O3/TiO2比值和低TiO2含量与玻安岩和玻玄岩相似.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洋脊和板内玄武岩差异明显,其富集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Cs、Rb、K、Sr),亏损Nb、Ta、Zr、Hf、Ti、P等高场强元素,显示与岛弧岩浆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矿物电子探针分析表明,斜长石为类似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辉长岩中的高钙斜长石.辉长岩和辉石岩均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的产物.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可能存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有限小洋盆,拉日基性杂岩体形成于洋盆俯冲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5.
柯村花岗斑岩位于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西部,九华山岩体西侧.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该花岗斑岩的侵入时间为125.8±0.9Ma,与九华山岩体的侵入时间相近,属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九华山柯村花岗斑岩富硅、富碱、富集不相容元素,亏损Sr、Ba、Ti等元素,具有较高的10 000×Ga/Al值和锆石饱和温度,地球化学特征与A型花岗岩相似,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表明在125Ma左右,皖南地区已经由早期相对挤压的构造环境转变为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6.
科克别克提基性杂岩体位于新疆额尔齐斯成矿带南部,于2016年发现铜镍矿体,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本文报道了科克别克提基性杂岩体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特征,以期了解该岩体的形成时代、构造环境及岩石成因。科克别克提岩体受北西、北西西向构造控制,由角闪辉石岩、辉长岩及少量闪长岩组成。主要含矿岩相为角闪辉石岩,发育黄铁矿及黄铜矿,多呈星点状、细脉状及浸染状分布。科克别克提岩体镁铁比值介于0.8~2.0,为铁质基性岩,微量元素相对亏损相容元素(Cr,Co,Ni)及高场强元素(Nb,Ta,Zr,Hf,Th),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U,K,Pb,Sr)。稀土元素总量(∑REE含量)为(29.77~148.02)×10-6,随岩石基性程度增高而降低。各岩相稀土配分曲线大致平行,均为轻、重稀土分馏较强的右倾型。岩体硫化物中硫同位素δ34S值变化于-0.6‰~-0.4‰,呈幔源硫特征。本文测得科克别克提辉长岩和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30.3±0.7) Ma与(328.9±0.6) Ma,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本文认为科克别克提岩体形成于早石炭世中晚期碰撞后的伸展环境。另外,本文对矿体的成因做了初步的推测,认为科克别克提岩体是原生岩浆经过适度演化的产物,其深部经历以橄榄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之后中、上部岩浆上涌至现存空间并发生以斜方辉石为主的分离结晶。在此过程中,上地壳中硅的加入促使岩浆体系中硫达到饱和从而分溶出铜矿体。  相似文献   

7.
对西藏日松地区赛卓花岗闪长岩体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赛卓花岗闪长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锆石U-Pb年龄为106.0±1.0 Ma.岩体铝饱和指数为0.96~1.02,K2O/Na2O为1.06~1.30,CIPW标准矿物中绝大多数样品含紫苏辉石标准分子,部分样品含透辉石标准分子,岩石中发育大量暗色微粒包体,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为(97.84~143.44)×10-6,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δEu为0.63~0.73,具中等负Eu异常;富集Rb、Th、U,亏损K、Ba、Sr及高场强元素Nb、P、Ti.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赛卓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岩石圈向南俯冲有关,为研究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构造演化提供新证据.  相似文献   

8.
广山花岗杂岩体主体部分由中粒碱长花岗岩和侵入其内部的细粒碱长花岗岩组成,LA-MC-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其形成年龄分别为162.4±0.9Ma和156.3±0.7Ma,表明岩体为燕山期多期次岩浆活动产物。两期岩体为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值为0.95~1.05,属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类;稀土含量中等,强Eu亏损,呈略右倾的海鸥型稀土配分模式,均为A2型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研究表明,εHft)变化范围主要集中在-4.35~0之间,均为负值,二阶段模式年龄tHf2(Ma)变化范围主要集中于1219~1478Ma,反映其源区物质来源于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华南燕山早期晚阶段A型花岗岩形成于由碰撞造山向板内(非造山)环境转换的后造山拉张阶段。  相似文献   

9.
黑马河岩体位于西秦岭北缘青海南山构造带内,岩体中发育大量闪长质包体,但对其成因却有一定的争议.从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方面对黑马河岩体花岗闪长岩及其中的闪长质包体进行了详细研究.包体的野外产出状态、形态、结构构造和矿物学特征均显示出,它们是基性岩浆注入到中酸性岩浆中快速冷凝结晶的产物.在主量元素协变图解中,花岗闪长岩和闪长质包体显示出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趋势.另外,两者稀土总量和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及Eu负异常程度,也显示二者具有岩浆混合的特征.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形成于246 Ma,闪长质包体形成于245 Ma,两者具有几乎一致的结晶年龄,排除了包体为源区难熔残余或围岩捕掳体的可能性,也排除了基性岩浆在花岗质岩浆固结后再侵入的可能性.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黑马河岩体形成于西秦岭北缘有限小洋盆向南的俯冲阶段,青海南山构造带与天峻南山一带具有相同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0.
日多玛花岗闪长岩体位于西秦岭中段美武岩体附近,对该岩体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日多玛花岗闪长岩体含有较丰富的暗色微粒包体,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36.8±3.6) Ma(MSWD=4.1)和(242.7±1.6) Ma(MSWD=1.4),属于印支早期。日多玛岩体具有富钾(2.58%~2.75%)、富碱(Na2O+K2O=5.57%~5.76%)、弱过铝质(A/CNK=1.48~1.51)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类。日多玛岩体稀土元素表现为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明显(LREE/HREE=10.4~11.9)、呈右倾特征,具有中等Eu负异常(δEu=0.68~0.81),岩石富集K、Rb、Ba、Th和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亏损Nb、Ta、Ti和P等高场强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日多玛花岗闪长岩来源于下地壳高钾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此外,花岗闪长岩体具有较高的Mg#(57~61)、Cr(149×10-6~185×10-6)和Ni(36×10-6~47×10-6),显示有少量幔源物质加入,暗色微粒包体可能代表了这种幔源岩浆。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认为日多玛花岗闪长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可能与俯冲洋壳的断离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川西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北段雀儿山复式花岗杂岩体的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雀儿山杂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该岩体中的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224±3 Ma),二长花岗岩则形成于早白垩世(102±1 Ma)。地球化学数据表明,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为火山弧岩石序列,形成环境为碰撞前俯冲环境;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为后碰撞岩石序列,形成于造山期后板内或陆内环境。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雀儿山杂岩体为印支期—燕山期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经历俯冲--碰撞--隆升过程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五女峰岩体位于通化地区集安市,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鸭绿江—图们江断裂北侧,其岩性为碱长花岗岩。为确定其侵位时代和探讨大地构造环境,对五女峰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年代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其加权平均年龄为(110.50±1.60) Ma,侵位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岩体具有高硅、富碱、富铝和低钛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值为0.98~1.00,为准过铝质岩石;固结指数(IS)为0.80~3.20,反映了该岩体经历了高程度分异演化作用;δEu为0.05~0.37,具较强的Eu亏损,LREE/HREE和(La/Yb)N值分别为7.13~24.68和7.01~39.20,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且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点。五女峰岩体呈现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Rb、K、Th、U,略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 Nd、Sm、Zr、Hf,以及明显亏损P和Ti的特征。综合岩石矿物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地质资料,五女峰岩体属于A型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的伸展体制环境下。  相似文献   

13.
白家藏侵入岩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拉脊山蛇绿混杂岩带东段。通过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对白家藏侵入岩进行了研究,以确定其侵位时代并探讨大地构造环境。结果表明,白家藏侵入岩主要由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组成,分别在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中获得锆石U-Pb年龄为(472.5±1.9)Ma和(467.3±2.5)Ma,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据此判断白家藏侵入岩的侵位年龄约470 Ma,为中奥陶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w(SiO2)为55.67%~59.04%,Na2O/K2O值为3.35~6.14,且w(Na2O)高于w(K2O),显示富钠、贫钾特征;A/CNK值主体介于0.76~1.01之间,属于准铝质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配分曲线呈轻稀土元素相对弱富集((La/Yb)N=2.51~4.57),轻、重稀土元素内部分馏较弱的微右倾型曲线;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和活泼的不相容元素Th、U,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等;环境判别显示具岛弧花岗岩特征。以上特征表明白家藏侵入岩为拉脊山洋俯冲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青海岗察岩体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张涛  张德会  杨兵 《岩石学报》2014,30(9):2739-2748
青海岗察岩体位于西秦岭造山带的西段,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斑状花岗闪长岩体组成,各岩体虽然地质特征和岩性有所差异,但成因和形成的时间基本一致,是不同时期同一成因的产物,由早向晚由中性向酸性演化,属"I"型花岗岩系列。尽管前人对其中个别阶段岩体进行过年龄测定,但没有对多期岩体进行过系统的年代学精测。本文在运用阴极发光技术对岩体中锆石进行细致的内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HRIMP锆石U-Pb原位定年方法,系统测定了岩体中单颗粒锆石的206Pb/238U年龄,结果显示岩体经历了243.8~242Ma、238~234Ma、215Ma三个侵入阶段,是同源、不同期次岩浆脉动形成的产物。岗察岩体周边的铜、金、钨、钼、铁矿床成矿与岩体关系密切,成矿流体、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成矿作用与岩体的形成时间一致,形成统一的成岩成矿地质事件,与区域西秦岭-东昆仑三叠纪构造岩浆作用和成矿时代一致,构成西秦岭北缘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金成矿系统的一部分。通过构造环境分析,得出岗察岩体产于后碰撞(晚碰撞)构造环境,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西秦岭造山带与祁连造山带的碰撞拼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青海南山构造带发育北西—南东向展布的印支期花岗岩带,其研究对厘清古特提斯演化阶段西秦岭造山带与南祁连构造带的衔接转换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当家寺花岗岩体是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的复合花岗岩基。本文对当家寺花岗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40.1±2.1 Ma和241.0±2.6 Ma,属于中三叠世。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岩体相对高硅(SiO_2=66.37%~73.99%)和富钾(K_2O=3.37%~4.73%),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岩石稀土配分曲线表现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具中等程度的铕负异常(δEu=0.32~0.64)。微量元素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K,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岩石成因研究表明其形成于下地壳基性岩为主的源岩的部分熔融,同时存在一定程度幔源岩浆贡献。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认为当家寺花岗岩体形成于洋壳俯冲阶段,可能为宗务隆洋向南俯冲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北山地区斑状花岗闪长岩是明水岩浆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北山北带,至今未见可靠的同位素年龄报道。本文在运用阴极发光技术对岩体中的锆石进行细致的内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利用LA‐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方法进行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单颗粒锆石 U‐Pb年龄为277 M a~283 M a ,加权平均年龄为279.5±1.6 M a ,花岗闪长岩主体形成于华力西晚期。地球化学研究显示,A/NCK>1.05,刚玉分子含量>1%;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明显富集,LREE/HREE为16.89~18.58,伴有弱的Eu负异常(δEu为0.76~0.92);富集强不相容元素Rb、Th、K ,强烈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斑状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后碰撞的构造环境,这限制了红石山洋闭合时限早于279.5±1.6 M a。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青海共和盆地东部曲乃亥花岗闪长岩体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年代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曲乃亥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239.4 Ma±2.8 Ma(n=16,MSWD=0.29),表示该岩体形成于中三叠世;岩石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值反映曲乃亥花岗闪长岩(体)具富硅、富钾、准铝质-过铝质等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岩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Th、K、U),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Ti),在稀土配分图上呈现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曲线特征;岩石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反映曲乃亥花岗闪长岩(体)为Ⅰ型花岗岩,属于俯冲环境下活动大陆边缘构造作用所形成的产物,其可能主要来自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18.
青海南山位于秦祁昆造山带结合部,大地构造位置特殊,构造演化复杂.对不同期次岩浆岩组合开展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可为区域构造单元划分、构造阶段厘定和深部过程等提供丰富信息.对青海南山地区一些中酸性侵入岩开展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如下:切如闪长岩体两个样品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237.9±2.3 Ma(MSWD=2.1)和241.0±3.2 Ma(MSWD=2.4),黑马河含黑云角闪二长花岗岩体两个样品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242.7±1.5 Ma(MSWD=0.61)和239.30±2.0 Ma(MSWD=1.7),表明这些侵入体的结晶年龄集中于237~242 Ma,属中三叠世;地球化学上属钠质、富镁、铝不饱和的中钾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中等程度右倾、中等程度的负铕异常.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青海南山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  相似文献   

19.
祁连造山带发育有大面积的中-酸性侵入岩。引胜沟花岗质岩体位于中祁连造山带东段,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LA-MC-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分别为(436.9±5.3)Ma和(453.5±6.9)Ma,表明岩体是早志留世-中奥陶世岩浆活动的产物。根据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不同可分为两组岩石:一组岩石特征为高SiO2,w(SiO2)为71.23%~73.65%,高A/CNK值(1.19~1.39);镁铁(MF)指数为90~92,长英质(FL)指数为87~92,显示岩浆结晶分异程度较高;w(∑REE)=22.88×10-6~40.65×10-6,LREE/HREE比值为1.8~2.63,(Ce/Yb)N比值为1.36~1.95;δEu=0.06~0.49,平均为0.27,负Eu异常较为明显。另一组岩石特征为低SiO2,w(SiO2)为62.35%~63.73%,低A/CNK值(0.93~1.05);镁铁(MF)指数为81~82,长英质(FL)指数为61~65,与第一组岩石相比,岩浆结晶分异程度较低;w(∑REE)=94.10×10-6~235.50×10-6,(Ce/Yb)N比值为1.43~10.49,δEu=0.82~0.92。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引胜沟花岗质岩体是祁连造山带由俯冲向碰撞转换的构造环境下产生的,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杨仲杰 《地质论评》2021,67(1):67020015-67020015
辽东岫岩地区位于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内,区域内广泛存在花岗质伟晶岩脉或岩体,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构造意义。研究区出露大量古元古代花岗伟晶岩,前人将其统一划归到花岗质混杂岩和辽河岩群内。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将该套花岗伟晶岩脉解体为出来,重新厘定为新的填图单元。本文对研究区2件花岗伟晶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稀土微量元素和U-Pb 定年的综合研究,获得花岗伟晶岩的原岩年龄,并对其岩石地球化学、成因和构造环境进行了探讨。花岗伟晶岩主要矿物组合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白云母±电气石,花岗伟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其均匀具有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均显示高的SiO2(72.1%~75.3%)、Al2O3(13.5%~16.4%),低CaO(1.42%~2.03%)、MgO(0. 15%~0.76%)、P2O5(0.01%~0.02%%)、TiO2(0.06%~0.17%)等含量;稀土元素总量偏低,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稀土配分曲线右倾型,明显的正δEu异常;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U),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特征。样品(DST-TW1和WJG-TW1)锆石CL图像强度均较弱,前者大部分锆石不能反映矿物内部结构,后者大部分锆石能显示弱振荡环带,这一特征与锆石 U含量均较高(1253.1×10-6~12861.5×10-6、874.5×10-6~5319.1×10-6)相吻合。锆石虽具有岩浆锆石的自形特征,但其Th /U 值(0.01~0.26和0.01~0.62)较低,稀土配分模式显示热液锆石特征,在(Sm/La)N—La和Ce /Ce*—( Sm/La)N图解上偏热液锆石区域,此花岗伟晶岩脉可能是母岩浆高度结晶分异后的残余岩浆热液结晶而成,偏热液性质。本文研究的2件样品(DST-TW1和WJG-TW1)年龄分别为1864±20Ma(MSWD=0.19)和1903.6±4.7Ma(MSWD=0.041),其侵位时间介于1.9~1.86 Ga之间。从岩石地球化学、形成时代推测其物源与研究区周围~1.87 Ga的S型花岗岩具有亲缘关系。从构造环境来看,研究区内古元古代花岗伟晶岩形成于胶—辽—吉造山带弧陆碰撞结束后伸展的构造体制下,在主期花岗质岩浆上涌之后,地壳在不断伸展和松弛垮塌,大量残余岩浆或岩浆热液上涌形成伟晶岩的岩脉、岩墙或岩体,侵位时代从~1.9 Ga到~1.74 Ga。从而推测胶—辽—吉造山带在碰撞后的构造折返过程中一直处于伸展的构造机制,后造山阶段至少持续了160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