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云南东川滥泥坪矿区因民组顶部硅质岩成因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云南川滥泥坪矿区因民组顶部硅质岩的产状,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氧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表明其成因应为海底喷流热水沉积产物。该硅质岩层还含较富的铜矿体,根据地质条件相似性原则,指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铜峪沟铜矿床位于东昆仑东西向构造岩浆带与鄂拉山北西向构造岩浆带的复合部位。依据矿物共生组合、交代与穿插关系可将铜峪沟铜矿成矿过程分为3个阶段:矽卡岩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及石英—方解石阶段。对不同阶段包裹体进行了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包裹体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液相包裹体(L型)、气相包裹体(G型)及含子矿物包裹体(S型)。其中矽卡岩阶段以含子矿物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22℃~600℃,盐度为32.92%~73.97%Na Cleqv)和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1℃~600℃,盐度为10.74%~21.68%Na Cleqv)为主。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以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6℃~381℃,盐度为2.74%~21.96%Na Cleqv)和气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7℃~419℃,盐度为4.49%~8.81%Na Cleqv)为主。石英—方解石阶段仅发育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3℃~201℃,盐度为5.25%~9.21%Na Cleqv)。计算得到流体压力、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37~132.2 MPa、0.53~1.17 g/cm3。成矿流体具有从高温高盐度向低温低盐度的演化特征。矽卡岩阶段发生了流体的混合作用,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发生了流体的减压沸腾作用导致了大量金属硫化物沉淀,成矿晚阶段流体可能来源于大气降水。分析认为,铜峪沟铜矿为岩浆热液层矽卡岩矿床。  相似文献   

3.
云南墨江金矿床硅质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墨江金矿床厂组中下段硅质岩具有典型的沉积构造,岩石富集∑Fe和As 、Sb、Bi、Ga等微量元素(相对于地壳克拉克值),而相对贫AI2O3;稀土元素以总量(∑REE)低,负铈异常为特征,与热水沉积的硅质岩特征相似。在判别硅质岩形成与作用的一系列主量和微量元素图解上,本区的硅质岩位于热水沉积作用范围,但四十八两山段硅质岩有趋近于正常化学沉积作用。利用硅质岩的氧同位素计算出它的形成温度为128-146℃。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本区硅质岩的形成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但四十八两山段硅质岩受到正常化学沉积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滇东南麻栗坡位于右江盆地西南缘,该处蛇绿岩被认为是古特提斯洋壳的遗迹,对蛇绿岩所代表八布洋的研究是全面了解右江盆地与华南西南缘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的重要环节。研究区广泛发育一套夹有硅质岩的深水相沉积,对麻栗坡八布和西牛堡中—下二叠统他披组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硅质岩Al/(Al+Fe+Mn)值为0.43~0.70,Al2O3/TiO2值为25.5~44.8,Eu/Eu*值为0.81~1.02,为非热液成因硅质岩。硅质岩Ce/Ce*值分别为0.67~1.29和0.77~1.18,Y/Ho值分别为28.84~31.23和26.41~28.91,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结合其他地区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早—中二叠世八布洋盆的西南缘可能为活动大陆边缘,其洋壳的俯冲方向为南西向。  相似文献   

5.
安徽向山铁硫矿区硅质岩特征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先孝  姚超美 《地质论评》1999,45(5):543-547
宁芜向山—皇姑山地区铁硫矿床中及附近存在大片硅质岩,属热泉沉积的硅华。其微量元素Al、Mn、Cu、Pb、Zn含量较高,且具有稀土元素总量较低,Ce明显亏损,Eu明显富集等特征。据岩石学、岩石化学特征,结合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与同位素等综合研究表明,矿床附近硅质岩为热水成因,硅质可能来自下伏及深部地层。  相似文献   

6.
安徽铜陵矿集区硅质岩成因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铜陵地区二叠系栖霞组到大隆组(P_1q—P_2d)各层位中硅质岩分布广泛。通过野外地质填图过程中的详细观察和硅质岩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硅质岩是热水活动间歇式、多次活动的结果。硅质岩构成铜陵地区二叠系主要的矿(源)层或矿胚层(Protore)之一。硅质岩具有低 Fe_2O_3/FeO、SiO_2/Al_2O_3、SiO_2/(K_2O+Na_2O)、SiO_2/MgO、MnO_2/TiO_2 值;低 Co高 Ni,Co/Ni<1,U/Th>1;低 ∑REE,负 Ce异常,重稀土相对富集等热水沉积物的特征,为热水沉积的结果。氧同位素估算的热水古温度为49~249℃(高温部分有后期岩浆的叠加扰动)。硅质岩是铜陵地区二叠系层控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对于隐伏矿床的寻找和矿产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铜多金属矿赋存于晚三叠世马塘群中岩组,含矿岩石属钙碱性火山岩系列,水系沉积AS8异常元素套合好,浓集中心明显,矿床类型属与火山岩有关的喷流沉积—叠加改造型。  相似文献   

8.
青海铜峪沟铜矿床的矿化特征、形成环境和矿床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汉文 《西北地质》2001,34(4):30-42
铜峪沟矿床位于青海省海南三叠纪沉积盆地中一条近东西向滑塌堆积带内,赋存于正常沉积岩系与火山沉积岩系过渡部位,以典型层状矿体并与层矽卡岩和富硅质沉积物相伴生为突出特征。依据含矿岩系的沉积建造、沉积相和火山岩性质等多种方法判别该矿床形成于陆缘拉张裂陷盆地环境,对比表明矿床介于Sedex型和陆壳背景下的Besshi型之间而更接近后者。  相似文献   

9.
曾小华  周宗桂 《现代地质》2014,28(2):348-358
青海铜峪沟铜矿床位于祁漫塔格-鄂拉山成矿亚带鄂拉山多金属矿带东南段。通过对铜峪沟铜矿床的矿石矿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及矿石矿物的稳定同位素研究,探讨该矿床的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确定矿床的成因。从测试结果来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较富集、重稀土亏损、分馏程度较高、Eu中度-强烈亏损,显示矿石物质来源为混合来源;硫同位素δ34S测试结果全为负值,属轻硫型,总体上揭示出硫主要来自地层的沉积硫;铅同位素测试数据表明矿石铅部分来自沉积成岩阶段,部分与印支期造山运动有关,表明成矿物质混合来源的特征,富成矿流体在成矿之前存在均一化过程。氢、氧、硅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热液为原生岩浆水和变质热液水,反映成矿物质来源与岩浆热液活动有关。通过研究认为,铜峪沟铜矿床为矽卡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0.
铜峪沟矿床已知的热水沉积物包括有:层状硫化矿全和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原生晕)层矽卡岩和“矽卡岩化”、富硅质沉积物和“硅化”等,它们清楚地反央出热水沉积矿石和岩石,集中形式(相)和分散形式(相)的密切伴生以及热水沉积与正常沉积相互影响、相互参与等鲜为人知的热水沉积特征,热水沉积相与滑塌堆积,浊流沉积和火山沉积相共存不仅反映出热水作用发生的拉张裂陷构造环境和变化,而且的映了它们与火山活动的“史弟”关系。  相似文献   

11.
彭涛  才永吉  张国鹏  陈健 《西北地质》2024,57(2):135-145
青海磨石沟锰矿是近年来东昆仑南坡地区新发现的台盆相沉积型碳酸锰矿,主要赋存于中新元古界万宝沟群碳酸盐岩组顶部。含锰岩系及锰矿体具有厚度大、延伸稳定、岩性组合简单及整体品位偏低但储量较大的特点,是青海省内少数具有良好前景的锰矿勘查基地之一。根据磨石沟锰矿区的最新勘查成果,从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厚大的白云岩–碳质板岩含锰岩系、层状密集分布的锰矿体、矿石质量特征及主–微量元素特征等方面推断矿床成因与热水沉积关系密切,初步探究磨石沟地区热水沉积锰矿的成矿模式。通过综合分析,初步评价磨石沟锰矿区的找矿潜力,为类似沉积型锰矿勘查提供找矿借鉴。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卡而却卡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在东昆仑成矿带西段发现的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前期在以矽卡岩型找矿的过程中,发现了斑岩矿化信息,近年来,斑岩成矿的事实渐趋清晰,通过对晚三叠世斑岩体的分布及深部断面的剖析,显示斑岩体为一复式小岩株。含矿的花岗闪长斑岩及相关的石英闪长岩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具有埃达克质岩的特点,表明成矿构造环境与东昆仑中—晚三叠世底侵岩浆作用有关,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为东昆仑成矿带寻找斑岩型矿床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青海赛什塘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赛什塘铜矿区大量实际资料的分析,确定了含矿斑岩体及外围岩脉群的存在,含矿斑岩岩性为钙碱性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与埃达克质岩共生,岩石ISr值为0.7060~0.7086,与东昆仑地区晚三叠世的基性岩和包体ISr值接近,143Nd/144Nd比值(0.512226~0.512350)与玄武质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岩石的同位素相应比值接近。与产生于富集地幔Ⅱ的幔源岩浆有亲缘关系,其成矿背景与东昆仑晚三叠世底侵的岩浆作用有关。浅成相的含矿中酸性小岩株与超浅成相的脉岩群、潜火山岩高位同居。大致以含矿斑岩体为中心发育典型斑岩矿化蚀变。成矿具有多期次及以含矿斑岩体为主的多种赋矿形式(矽卡岩、岩脉、岩枝及角砾岩),受工作程度限制目前发现的斑岩型矿体尽管很少,但厚大的斑岩体状矿化乃是不可忽视的斑岩型矿床的重要特征。斑岩型与矽卡岩型、热液型矿化紧密共生,具有斑岩成矿系列的特征。通过与国内外斑岩铜矿床的对比研究,认为赛什塘铜矿床成因为斑岩型叠加的复合矿床。  相似文献   

14.
青海祁漫塔格虎头崖铅锌多金属矿区年代学研究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虎头崖铅锌多金属矿是青海祁漫塔格地区较为典型的兼具正接触带矽卡岩亚型和外接触带矽卡岩亚型的接触交代型矿床。笔者对其开展了详细的地质特征解剖和高精度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区金属成矿元素组合复杂,矿化主要产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不同时代地层间的断裂带或不整合面及不同岩性界面,自成矿岩体内部向外具有明显的金属矿化与蚀变分带。利用锆石LA-ICP-MS和SHRIMP U-Pb法,获得成矿花岗闪长岩体和二长花岗岩体的成岩年龄分别为(235.4±1.8)Ma(n=24,MSWD=1.7)和(219.2±1.4)Ma(n=11,MSWD=0.83);利用辉钼矿Re-Os法,获得矽卡岩型铜钼多金属矿石和矽卡岩型钼矿石的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25.0±4.0)Ma(n=7,MSWD=0.24)和(230.1±4.7)Ma(n=5,MSWD=0.12),厘定矿区成岩成矿时代为中—晚三叠世。综合青海祁漫塔格地区已有年代学资料和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认为该区印支期大规模岩浆侵入活动和多金属成矿作用形成于后碰撞构造阶段,为区域东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旋回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青海五龙沟金矿田两期蚀变作用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五龙沟金矿田是东昆仑造山带中段最重要的金矿集中区,区内金矿床主要受岩金沟、萤石沟-红旗沟、三道梁-苦水泉3条含金构造带控制。研究表明,矿田内存在两期蚀变矿化作用,早期是受线性断裂构造带控制的与金矿化有关的蚀变作用,晚期是受多方向裂隙控制并与富含浸染状黄铁矿杂岩体有关的多金属矿化蚀变作用。晚期与含浸染状黄铁矿高侵位杂岩体有关的蚀变和多金属矿化吞食破坏了稍早形成的金矿床(体)。金矿找矿方向是沿线性断裂构造带,而且没有多方向裂隙穿插,特别是没有富含黄铁矿未变形花岗岩出露的部位,才有可能具有金矿化。  相似文献   

16.
青海卡尔却卡铜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海省格尔木市卡尔却卡矿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卡尔却卡铜钼矿是近年在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发现的中型矿床,成矿时代为中晚三叠世。矿区北西部具有斑岩成矿的特征,矿区中部具有典型矽卡岩成矿的特征。卡尔却卡矿区共圈出铜锌钼多金属矿体64个,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斑岩成矿的事实为今后在东昆仑成矿带找矿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长山钼矿位于青海省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地区,在以往发现接触交代型铁矿体的基础上,近年来发现了花岗斑岩及斑岩型钼矿。斑岩型钼矿的发现,对于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地区斑岩成矿研究和矿产勘查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初步研究长山矿区侵入岩分布、岩石类型、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的基础上,发现矿区花岗斑岩呈岩枝状侵入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地表出露面积小于0.01 km2,深部揭露最大厚度可达30 m,岩石具有高Si,低Ti,K/Na值大,分异程度高,固结程度低的特征。与西藏冈底斯钾质钙碱性花岗岩和含矿斑岩具有相似的岩石化学特征,但SiO2含量更高,Al2O3含量较低。综合分析认为,矿区花岗斑岩可能与碰撞后伸展构造背景密切相关。矿区钼矿具有斑岩型成矿的特点,矿区中西部的深部及区域具有进一步寻找斑岩型矿产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地面成像高光谱遥感具有图谱合一的优势,能够根据光谱特征进行地物的直接识别,是遥感领域的前沿方向。本文针对青海省都兰县阿斯哈金矿区蚀变带,建立了HySpex地面成像高光谱数据的标准处理流程,采用基于统计学模型的平场域法进行了光谱重建,基于专家知识选取了端元光谱,利用MTMF方法开展了矿物填图,在此基础上制作了阿斯哈金矿区蚀变带比例尺1∶100的真彩色图像和褐铁矿、绢云母等5种地物的高光谱地物分布图。总结出阿斯哈金矿区标志性蚀变矿物为褐铁矿和绢云母,并对提取出的地物进行了野外实地ASD光谱测量验证,符合程度好。阿斯哈金矿区HySpex地面成像高光谱数据应用实践表明该数据在地质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和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砷酸盐矿物研究及其地质找矿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世  赖来仁 《地质论评》1999,45(5):470-476
砷酸矿物是主要产出于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的一业较为重要的次生矿物,在自然界中已发现250多种,但在我国对该类矿物的开展的研究工作较少,目前仅发现该类矿物39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