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福建及邻区水平基岩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福建及邻区内既有仪器测定震级又有宏观烈度调查资料的28次破坏性地震资料,并对上述资料进行烈度等效处理、近远场补点、数据加权处理,加强对大震近场与远场的控制,建立了适合本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利用最新得出的美国西部基岩水平向地震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采用转换方法建立了本区的基岩水平向地震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并与华南地区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进行了对比,其结果更加符合该区近代地震震害分布的地域性特征.所得结果可应用于该区的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损失快速评估等防震减灾领域.  相似文献   

2.
江西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集江西及邻区的地震烈度等震线资料,采用椭圆长、短轴联合衰减模型和近、远场补点与长轴可转向方法,建立了该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衰减关系符合该地区历史和近代地震震害分布的地域性特点,可进一步应用于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损失快速评估等研究.  相似文献   

3.
安徽及近邻区地震烈度衰减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安徽及近邻区地震烈度资料,采用椭圆衰减模型和长轴可转向与近、远场补点方法,通过多元回归方法进行拟合,建立该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该衰减关系用于安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震害快速评估模块,为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提供基础资料;也可用于安徽地区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等防震减灾领域。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本文收集了1991年之后我国西部地区71个地震的烈度等震线资料,并以此对1918—1989年间176次地震的烈度资料进行了补充,采用长、短轴椭圆模型重新拟合了西部地区的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表明,新疆区和川藏区2个统计单元内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有显著不同,应作为不同的分区对待。同时与其他研究者给出的该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对比结果显示,本文结果合理可靠,体现了近、远场地震烈度分布的特点,适合于该地区工程地震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使用胶东及邻区地震数据,对于发生在基岩出露区的18次地震的30条可靠等震线,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胶东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公式。与华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进行比较,发现胶东地区地震烈度衰减较慢。胶东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建立,可以辅助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和震后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6.
四川及邻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震构造环境和震害分布特点, 将四川及邻区划分为西南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 收集了西南地区96次、 四川盆地地区40次近代破坏性地震资料, 并对各次地震的震级参数进行了统一校核. 按照该地区震中烈度与震级、 有感半径与震级的统计关系, 对地震烈度衰减进行了近场与远场特征控制, 建立了地震烈度沿长轴、 短轴和平均轴的衰减关系. 统一了中国与美国面波震级的震级标度, 利用最新得出的美国西部基岩水平向地震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 采用考虑地震加速度的近场距离饱和与震级饱和特征的衰减模型, 转换得到了该地区的基岩水平向地震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疆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模型参数拟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已有的新疆历史地震考察资料,数字化处理后重新量取1716~2010年以来收集到的破坏性地震事件的103幅地震烈度等震线图的烈度外包线,采用多元回归方法拟合,总结新疆地区地震烈度衰减规律.提供了椭圆模型烈度衰减函数,分不同时段和区域进行拟合结果对比,并采用头尾限定的方法给出新疆地区烈度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20世纪华北地区37次中强地震事件的89条等震线数据,拟合了该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主要选取了M≥5.0的地震事件。与以往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相比,在计算中强地震烈度时,精度上得到了相应地提高。充分反映了华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较慢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安徽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安徽及邻区15次地震的40条等震线资料,采用联合统计回归的方法,得到统计回归方程及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将此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其他烈度衰减关系进行对比,并结合地震烈度分布资料对衰减关系进行检验.认为本次统计回归所得的烈度衰减关系对安徽地区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系统地总结了前人关于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将长轴烈度衰减关系变为短轴仍采用常规形式,对长短轴分别回归,并给出了西北地区的回归结果。经过这样处理后的烈度衰减关系具有如下特征:在震中,长短轴烈度相等,在远场,长短轴烈度曲线相交,即椭圆等震线变成了圆,而且不同震级的等震线在蜕化成圆时所对应的震中距也不同。将该烈度衰减关系用于甘肃某市的地震危险性计算,并与国家地震局危险性程序所得结果相比较,产生了如下差异:中等烈度值所对应的概率增大,高烈度所对应的概率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11.
线源地震影响场计算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传统的烈度衰减关系一般是由历史地震等震线资料拟合得到,但基于历史震例进行统计回归所得到的椭圆衰减模型往往不能够反映大地震时的地震衰减特点。尝试提出一种基于点源模型改进的线源地震影响场计算模型,引入地表破裂尺度对原有烈度衰减模型进行长轴上的修正,以期达到生成结果与强震实际烈度相拟合的目的,并可实现极震区震害的快速评估和计算。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陕西省丰富的地震活动资料,包括鲜明的地震活动与震害分布的地域性特点以及地震地质环境特点,将陕西省分为三个分区,来进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和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选择美国西部作为参考区,三个分区分别作为研究区,采用可逆法进行映射转换计算,得到了三个分区的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在转换过...  相似文献   

13.
河北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震动的衰减关系在地震区划和工程场地的安全性评估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利用河北及周边区域历史地震的等震线资料,运用统计回归的分析方法,得到统计回归方程及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其他烈度衰减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并与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软件及地震烈度分布资料进行对比,从而得到适用于河北及周边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天山地区地震烈度衰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地区较丰富的地震等震线资料,在同一个统计单元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天山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规律。所得到的地震烈度衰减曲线与实际资料吻合较好,以此衰减关系进行天山地震区划计算,结果较为理想,同时,把此衰减规律与西北地区及新疆地区烈度衰减规律的衰减特征做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天山地区烈度衰减规律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在利用江西省及邻区的地震烈度等震线资料建立该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基础上,以美国西部为参考地区,转换得到了相应的水平向基岩峰值加速度与反应谱衰减关系,并与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进行了对比,其结果更加符合该区历史和近代地震震害分布的地域性特点,可进一步应用于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损失快速评估等研究  相似文献   

16.
Attenuation relation of seismic intensity is fitted by using 152 complete isoseismic lines from 65 earthquakes which were greater than MS4.0 from 1940 to 2015 in Inner Mongolia and neighboring regions. Meanwhile,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of land form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the study area is the divided into eastern, western and central. The intensity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s are established separately by using the LM (Levenberg-Marquardt) method and elliptic attenuation model. Comparisons are made by using the earthquake affecting field model of North China and computed results. The analytical study shows that the relation obtained represents the features of earthquake damage distribution in the areas well, and has positive meaning to guide loss assessments immediately after a destroyed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7.
李锰  尹力峰 《内陆地震》1995,9(3):271-275
利用新疆历史地震考察资料,采用多元回归方法拟合新疆地区地震烈度衰减规律。在重新整理烈度、距离等参数的同时,认为取两等震线的中心线比取烈度的外包线更合理。文中提供了点圆模型、椭圆模型的烈度减衰函数,还探讨了不同地震类型的烈度衰减规律,为进行加速度衰减规律的转换提供较为合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金严 《地震地质》1993,15(4):341-346
在由地震动加速度资料拟合加速度衰减关系时应注意资料的场地特征及区域代表性、变量定义的一致及原始数据的分布范围等。利用参考地区的烈度及加速度衰减关系和工作地区的烈度衰减关系用转换方法求工作地区的加速度衰减关系时,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用解析方法转换,一般宜采用数值方法。建议在核电厂选址工作中,对存在烈度异常等情况及有特大历史地震时要考虑特定地震的衰减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