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燕琴  蔡运龙 《地理研究》2004,23(6):875-875
通过对北京市百花山自然保护区 139位生态旅游者的调查 ,根据回答者每年去基于自然的目的地旅游次数以及他们的NEP得分 ,从而类分为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经常的生态旅游者和偶尔的生态旅游者。数据分析使用了描述性统计以及一系列独立性T TEST检验和ANOVA分析。研究表明 :(1) 3类生态旅游者在人口统计、动机、环境态度、管理倾向等行为特征方面存在差异 ;(2 ) 3类生态旅游者对自然环境态度都很友好 ,而严格的和偶尔的生态旅游者NEP分数更高 ;(3)不同的生态旅游者来源有不同 ;(4 )与国外的生态旅游者相比 ,百花山生态旅游者更年轻 ,男性更多 ,但受过很好教育的游客数量不及国外  相似文献   

2.
李燕琴 《地理科学》2006,26(6):764-771
借鉴NEP尺度的指标构造思路以及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结合在北京市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者研究的相关数据,提出从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两方面的典型动机特征入手,构建一个新的生态旅游者分类指标生态旅游兴趣尺度EI,以综合评定游客对生态旅游的感兴趣程度。使用指标替代和增补的方法对EI尺度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EI尺度确实可提高生态旅游者判别的准确率,EI与NEP和VIS一起构成了识别生态旅游者的最重要的三个指标。同时,Logistic回归分析也表明,EI尺度目前在三个特征向量中对于分类的作用还较弱,这与中国处于生态旅游发展的早期阶段,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在动机特征方面的分异不大有关。  相似文献   

3.
生态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生态旅游者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生态旅游者作为生态旅游活动的主体,其旅游动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大众旅游者与生态旅游者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其生态旅游的动机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法萃取出生态旅游动机为7项(休息及回避、活动、归属、挑战、成就与地位、自我实现、追求自然美).通过t检验发现:除"自我实现"因子外,大众旅游者与生态旅游者在其他旅游动机因子上均有显著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依据自我决定理论,构建以自我决定动机为中介变量、地方依恋为调节变量的调节中介模型,旨在从心理动机层面探讨旅游者生态价值观影响其环境责任行为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发现:生态价值观对内部和外部动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内部和外部动机进一步正向影响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地方依恋对生态价值观与内部动机之间的关系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在制定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时,应考虑利用旅游者生态价值观、地方依恋和自我决定动机的多层作用关系,以激发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5.
在大数据背景之下,基于黄山市旅游者微博签到数据,定量分析地理距离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空间分布上,本地旅游者倾向于在城镇中心集聚,短途旅游者分布较为均衡,长途旅游者呈现出向高等级旅游景区集聚的特征。(2)在景点选择上,黄山风景区和宏村景区的旅游吸引力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强,徽州古城的旅游吸引力则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不同地理距离的旅游者在黄山市景点等级的选择上有所不同。(3)地理距离会影响旅游者在酒店及餐厅的消费行为。在餐厅类型选择上,随着地理距离增加,旅游者对黄山本地美食餐厅的偏好愈加明显;在消费支出上,长途旅游者酒店和餐厅的消费支出均为最多。(4)对比分析发现,不同地理距离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有所差异:本地旅游者以放松休闲为主,短途旅游者则是观光与休闲结合,长途旅游者以观光体验为主。  相似文献   

6.
旅游者空间行为及其国内外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岚  许志晖  丁登山 《地理科学》2007,27(3):434-439
学者们对于旅游者空间行为往往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旅游者空间行为是旅行行为地域移动的游览过程。以动态分析视角,对旅游者空间行为概念进行重新界定,认为旅游者空间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并对其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研究旅游者选择旅游线路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能够为政府寻求有效的区域旅游空间合作,为旅行社等相关旅游企业组织和设计旅游线路提供科学依据。在深入分析江苏省国内游客旅游线路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关联度分析、回归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目的地吸引力、旅游者出游目的、旅游交通和旅游成本等不同角度综合研究了旅游者选择区域旅游线路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差异可将江苏13个省辖市划分为4种城市节点类型;(2)出于不同旅游目的的游客选择旅游线路时对不同城市节点类型具有倾向性差异;(3)不同类型的公共交通方式对旅游线路选择的影响尺度和程度存在差异性;(4)通过构建旅游成本统计模型,揭示了旅游成本中距离、时间和消费3个因子间的关系,并结合统计数据得出了它们之间的函数公式。  相似文献   

8.
湿地生态旅游区以其生态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成为许多珍稀濒危鸟类的主要栖息地和繁殖地。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鸟类栖息地保护及观鸟旅游已成为湿地旅游开发的两个重要方面。为确保湿地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选取盐城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为研究对象,根据鸟类的栖息要求,营建相应的栖息生境,并对观鸟旅游方式做了初浅的探讨,以期对以鸟类栖息地保护为主的湿地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基于GIS技术,在实地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入境游客行为,完善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分析了旅游生态足迹的基本构成,提出了旅游生态足迹计量模型.以西安市2002年入境游客为例,对入境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西安市入境游客人均生态足迹为0.015 69 hm2,约占该市现有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态足迹的1.17%.可以看出,在旅游热点城市旅游生态足迹对区域生态足迹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是区域生态赤字扩大的因素之一.进一步分析表明,旅游生态足迹结构组成中,餐饮的旅游生态足迹居绝对主导地位,约占54.09%.西安市旅游生态足迹效率很高,该市应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以提高旅游收入.最后指出了旅游生态足迹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11.
基于游客与居民休憩的态度和行为,以黄山市屯溪区为例,通过实地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对当地的游客与居民休憩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对当地的休憩行为做了"东道主/游客"二元关系的探讨,经比较研究发现:居民在主客交往中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交往的意愿非常强烈,而游客却略显被动,交往的意愿不太强烈,并且有所顾虑.  相似文献   

12.
基于游客与居民休憩的态度和行为,以黄山市屯溪区为例,通过实地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对当地的游客与居民休憩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对当地的休憩行为做了"东道主/游客"二元关系的探讨,经比较研究发现:居民在主客交往中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交往的意愿非常强烈,而游客却略显被动,交往的意愿不太强烈,并且有所顾虑.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郊区游憩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王润  刘家明  陈田  田大江 《地理学报》2010,65(6):745-754
郊区是城市发展的腹地,郊区游憩空间不仅能够满足都市居民出游的需求,而且对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北京作为案例地,对郊区的游憩空间布局规律进行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文献、调研收集数据,将游憩空间按照功能划分为3类:公共游憩空间、商业游憩空间与附属游憩空间;将不同功能、不同经营主体与不同土地利用的游憩空间组织起来,从而建立北京郊区游憩空间采样数据库,采用GIS空间分析的技术手段得出结论。研究发现,北京郊区各类游憩空间布局具有空间分异规律。公共游憩空间中风景名胜区分布在远郊的山区;城市公园与城市形态相关;郊野公园属于政策导向型的游憩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本底条件造成的游憩空间不均匀分布。商业游憩空间呈现产品的空间分异,并与交通、水系条件密切相关;乡村游憩设施依托于大型景区,并与农业传统相关。北京郊区的游憩空间已经初步具备网络结构并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产业集中区。最后指出北京游憩空间布局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和改进的方向。该研究旨在构建都市游憩空间的有机结构,为城市规划与游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185,自引:8,他引:185  
吴必虎 《地理科学》2001,21(4):354-359
定义了环城憩带(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ReBAM)的概念,并以中国最大城市上海为案例,对影响ReBAM的形成的基本要素,土地利用特征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旅游成本与土地租铁相互作用是决定ReBAM区位的主要力量,而游憩需求,投资偏好和政策导向是影响ReBAM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ReBAM的土地利用特征根据游客进入成本的不同可以区分为高,中,低3种不同等级;ReBAM的空间特征可由可达性,等游线和活动密度等指标来描述。  相似文献   

15.
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功能开发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指出城市滨水区开发是滨水城市规划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从城市游憩功能开发的角度 ,提出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基本原则。以武汉市为例 ,在重点论述汉口外滩、汉阳南岸嘴和武昌东湖三个滨水区游憩功能开发的基础上 ,提出以滨水区建设为中心的武汉市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吕丽  曾琪洁  陆林 《地理科学》2012,(2):186-192
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方法获取旅游者行为数据,运用空间使用曲线、客源吸引半径、游憩活动空间等方法,阐述了重大事件型目的地——上海世博会国内旅游者的客源地空间分布、游憩活动空间、空间行为模式等。结果显示,上海世博会国内客源市场空间分布广泛,距离衰减现象明显,空间使用曲线是Boltzman型和基本型的复合,世博会的引力场半径为1 400 km;基于旅游目的地,世博会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具有明确的世博会目的地指向性,旅游者在上海市域内的主要目的地是世博会,向长三角城市扩散基本上以苏州、杭州为中心向外呈同心圆衰减,游憩活动空间不连续;世博会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以直游式、直游—周游式为主,旅游者个体属性不同,空间行为模式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周雯婷  刘云刚  邓诗悦 《热带地理》2022,42(11):1943-1952
通过网络文本分析法,探讨中国大陆游客在赴日旅游前后如何重构对日本的国家旅游形象认知,并梳理其赴日旅游活动对日本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1)以赴日旅游为媒介的中日间直接接触,有助于中国大陆游客打破媒体构建的日本固有形象,形成较为积极的对日旅游形象认知,这主要得益于日本将入境游作为主动的地缘战略,推行对华“观光外交”政策;2)赴日旅游给日本带来可观经济效应的同时,其带来的社会问题也降低了日本国民的对华好感,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出境游尚未成为输出中国价值观和民族文化的战略工具。随着旅游全球化的深度发展,需要重视旅游地缘政治战略,提升中国出境游在改善他国国民对华印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城市旅游空间行为路径分析及优化——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旅游空间行为路径是旅游者在目的地城市区域内的空间移动轨迹,以典型旅游城市南京市为例,可总结出现有旅游流行为路径特征的弊端及其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旅游线路重组、旅游营销升级、旅游活动开展等策略实施空间行为路径优化,即:远距离客源由"单节点式"向"多节点式"路径转化;邻省客源由"线形旅游"向"环形旅游"路径转化;省内客源由"链式旅游"向"轴线辐射形旅游"路径转化;城市原住民由"单节点式"向"基营式旅游"路径转化。通过对旅游流空间行为路径的科学引导促进城市旅游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新越  芦雪静 《地理科学》2020,40(7):1160-1170
利用2001—2018年中国省域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相关数据,综合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方法,研究中国31个省(区、市)旅游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①中国旅游产业专业化集聚程度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多样化集聚程度则表现为东高西低;②专业化集聚指数热点区集中于西部省份,冷点区以华东和华中省份为主;多样化集聚指数热点区位于中国沿海各省份,冷点区则主要包括新疆、西藏;③SDM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产业多样化集聚能够促进旅游经济的提高,专业化集聚产生抑制效应,不同区域影响效应具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以旅游产业多样化集聚带动旅游经济,中部地区多样化集聚的正向效应尚未显现,而西部地区专业化集聚对旅游经济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西安入境旅游者认知和感知价值与行为意图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旅游者行为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体验评价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一种认知评估,这种认知评估是旅游者认知在理性和情感层面的唤醒,其结果直接影响旅游者的行为意图。通过构建旅游者认知和旅游者感知价值、旅游者行为意图的结构方程(SEM),以西安入境旅游者为实例研究发现:①旅游者个体认知行为和感知价值及旅游者行为意图呈正相关关系,当个体认知评价水平增加时个体感知价值也对应增加,这种正相关关系使感知价值和行为意图也呈现正相关关系,即个体感知价值水平越高个体行为意图越强烈;②旅游者对旅游服务的感知价值、旅游设施的感知价值和旅游吸引力的感知价值是主导旅游者行为意图的主要因素;③该研究结果不仅在技术层面上证明了旅游者认知和旅游者感知价值、旅游者行为意图的关系,在理论和方法创新上也弥补了发生学中个体认知和其它行为变量之间关系研究的空缺,即个体认知评价和个体行为意图之间为正相关关系,这也支持了体验观点中"认知-感动-行为"的研究范例。研究结果说明了旅游者个体认知研究可以很好的预测旅游者行为意图,这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等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