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是笔者在珠江口至红海湾沿岸进行第四纪地质、地貌和新构造调查的基础上,对活动断裂所作的初步分析。 一、活动断裂的形成和演变 该区位于莲花山断褶带的西南段,南缘濒临南海(图版I),主要构造线为北东和北东东向,它们是本区的主要构造成分,控制着本区的地貌和地质构造的演化。在漫长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有限元法对南海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反演计算,计算中将本区岩石圈看成是一不均匀的弹性板,根据各地区杨氏模量、泊松比以及岩石圈厚度的不同,组成5种材料区,并离散成646个三角形单元和359个节点。选择了有代表性的4种模式,它们分别反映了印-澳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对本区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本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与震源机制解的P轴方向基本一致;最大剪应力(τ_(max))大的地区则是强震频繁活动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厦门西港底栖生物的生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根据1980年11月和1981年2,5,8月在厦门西港调查的底栖生物资料,研究了本区底栖生物的生态特点。结果表明,本区底栖生物333种,主要由多毛类、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组成;其平均生物量46.53g/m~2;平均栖息密度699个/m~2,这两者分布很不均匀,季节变化明显;环境质量和水动力是影响本区底栖生物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刘恒魁 《海岸工程》1990,9(1):60-66
本文依据鲇鱼湾油码头附近水域实测潮汐、波浪和海流资料,分析了本区潮汐和潮流分别以M_2分潮和分潮流占优势。潮位和潮差均具有季节性变化。潮流和余流流速的强弱主要与地形效应有关。本区东南向强浪的生长,主要依赖于偏南季风,  相似文献   

5.
察汗斯拉图盐湖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察汗斯拉图盐湖的孢粉组合、古地磁及~(14)C、铀系断代年龄资料,在370万年以来的地层中划分了13个冷暖交替的孢粉组合带。在松山/高斯和布容/松山界面附近古气候变化明显。100万年以来,本区地层在古气候和年代上均可与洛川黄土及深海δ~(18)O气候记录阶段对比,据此将本区Q/N界限定为248万年,Q_2/Q_1界限定为73万年,Q_3/Q_2界限定为10—12万年。  相似文献   

6.
泉州平原—海湾地区现今地壳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地质、地貌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史志、考古、测量、地震等资料,就晋江下游的泉州平原——海湾地区现今地壳活动性作一初步探讨。一、构造格架本区岩层,主要分布着燕山期花岗岩和上覆薄层第四纪沉积物。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以断裂为主要特征,有NE向的长乐——诏安断裂带和NW向晋江断裂带通过本区(图1)。长乐——诏安断裂带在本区由四条断裂组成,自内陆向海为莲塘——东田断裂、惠安岭——罗裳山断裂、小岞——金井断裂和近岸篠蚨狭?其走向大多为NE40°,倾向SE或NW,倾角50°左右。晋江NW向断裂带在区内分布有杏田——张坂断裂、双阳——洛阳江断裂、清源山南侧断裂和亭店——下辇断裂,其走向大多在300°左右,倾向不一,倾角较陡。两组断裂,各自成带出现,相互切割,构成本区主要  相似文献   

7.
沉积作用     
在本区形成沉积物的作用方式有陆源碎屑沉积作用、生源沉积作用、自生沉积作用及火山沉积作用,以前两种为主导。 一、陆源沉积作用 本区的陆源碎属物按沉积作用发生的时代可分为现代沉积和残留沉积(表6.3-1)。  相似文献   

8.
厦门及临近地区桩式码头工程的若干地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承忠 《台湾海峡》1998,17(3):244-248
由于复杂的区域地质背景,使得本区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桩式码头设计和施工的地质因素,如基岩民裂、工区内不同岩性相互交错、孤石和滚石等。本文总结了本区桩式码头工程地质勘察经验,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对提高区域地质复杂地区桩式码头地质勘察的准确性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系统的资料,分析了青岛地区气候资源的基本特征。概述了本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阐述了本区气温、降水、风能、光能、蒸发、海雾、烟幕等气候要素的分布特征。并就该区的气候资源做出了有益的评价,除科学利用热量、水分资源外,特别对本地区光能资源和风能资源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渤海湾北部D219孔岩心样品进行了沉积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分析测试,将该孔自上而下划分为海相—滨海相、陆相、海相、陆相4个地层,按单井划相方法阐述了本区晚第四纪层序沉积历史。39ka BP所处的时期相当于献县海侵,本区的陆地平原被淹没;23ka BP海水退出渤海,本区又成为陆地;8~9ka BP(或8.5ka BP)海水再次侵入本区至今。以D219孔为主,与本区30余孔进行对照认为,本区在全新世海侵前是低缓平原,东西向总坡度约1.7‰,其上分布南堡和歧口两古河道系统。前者河宽小、曲率小,是流量较小的平原河系;后者河宽大、曲流汊道多,是流量较大的自SW向NE流的河系。  相似文献   

11.
北部湾北部浅海沉积物的粒度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沉积物的粒度分析,将本区的沉积物划分为10种类型。并结合粒度参数特征,阐明沉积环境与水动力之间的关系,探讨物源和泥沙运移趋势。初步认为本区沉积物成因类型以陆源沉积为主,浅海残留沉积物出现,反映了海岸变迁和受侵蚀后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莱州湾主要污染物来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1988年至1992年大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莱州湾入海污染源及海水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认为,莱州湾主要污染物质为石油类、COD,其主要来源为西南部沿岸河口,尤其是小清河和广利河;其次为无机氮、无机磷,其主要来源为黄河口,其次为南岸河口。小清河为本区主要污染源,占本区污染物总入海量的1/3强,治理小清河、广利河是改善本区环境质量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山东半岛北部海岸为岬湾式海岸,这里砂坝-潟湖广泛分布,形成本区海岸最重要的地貌景观。本区从湖间带至沿岸平原,从表层至地下,组成了一个形成于不同时代的砂坝-潟湖群。本区全新世后期的砂坝-潟湖的发育与演变,导致岸线向海推进。因此岸线的演变与砂坝-潟湖的发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本区砂坝-潟湖的研究可知,自大西洋期以后,特别是距今4345a(~(14)C测年)以来,随着砂坝-潟湖的不断形成和衰亡及并陆,使陆域扩大,岸线不断向海移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1988年至1992年大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莱州湾入海污染源及海水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认为,莱州湾主要污染物质为石油类、COD,其主要来源为西南部沿岸河口,尤其是小清河和广利河;其次为无机氮、无机磷,其主要来源为黄河口,其次为南岸河口。小清河为本区主要污染源,占本区污染物总入海量的1/3强,治理小清河、广利河是改善本区环境质量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全新世以来苏北平原古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结果指出:晚更新世,海面下降,本区为陆地环境。在早全新世及中全新世期间,全世界气候转暖,海面迅速上升,本区发生海侵,东部成为一片浅海。其后,海面缓慢下降,本区发育了古砂堤群,并形成了南、北两大泻湖区。晚全新世,因黄河夺淮,大量泥沙带至里下河及硕项一桑墟和艾塘泻湖区,古泻湖被淡化,最终淤积为平原。东部海岸线迅速东迁,形成了黄淮三角洲与滨海平原。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的裂陷作用,马杏垣已有系统论述,对本区中新生代构造,陈国达、王鸿祯、郭令智等亦已论及,近年来,南海海洋研究所提出南海陆缘活化、陆缘扩张的认识(刘昭蜀、刘以宣、杨树康等)。本文主要讨论本区晚白垩世以来的裂陷作用和伸展构造,并侧重于裂谷的分类和演化。  相似文献   

17.
南黄海灾害性地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完了南黄海10种灾害地质因素的性质、危害性及分布,对其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对本区之灾害地质进行了区划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南海及邻域新构造运动基本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根据南海及邻域的岩石圈动力学环境,把新构造类型划分为离散型、聚敛型、平移型和滑动型。依据构造不整合、地层缺失、断裂、变形、变质及火山活动等构造事件,提出本区新构造始于晚渐新世的新认识,详细分析了本区新构造运动的脉动性及造陆、造山、造海、造盆等性质,并对其构造演化与动力学模型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西北太平洋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太平洋区域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新构造运动异常活跃,地震与火山活动频繁。因此,晚更新世以来,本地区的海平面变化具有其典型特征。本区在全球海面波动的影响下,陆架发生过多次海进与海退的交替,本文对此有较详细的描述。大量资料表明,本区与全球海面变化有相似性,然而,泰区海平面波动被复杂的地壳构造运动所干扰。这一点对研究本区海平面的变化特征显得尤为重要,决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这口井的有孔虫地层分布,划分成4个有孔虫组合。并初步探讨了该群岛珊瑚礁的成因史,确认西沙群岛的珊瑚礁主要是晚第三纪时期生长和堆积的。指出,中新世早、中期珊瑚礁已经经历了岸礁、堡礁和环礁三个发展阶段,上新世早期,海侵规模可能超过了珊瑚礁的生长速度,造成钻孔中—套珊瑚贝壳碎屑堆积,更新世本区受冰期影响,珊瑚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剥蚀;全新世本区受新构造运动影响,为上升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