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呈现形式,中学阶段的地理统计图可分为五类,分别是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饼状统计图、线柱复合图和坐标示意图。基于尺度和要素的视角,本文对2020至2022年35套高考地理真题的五类统计图试题进行分类计量,结果证明该分类标准是适切的。据此,本文针对地理统计图试题提出四点解答策略:掌握数据“对比·推理”的基本步骤;培养尺度“上推·下推”的敏感认识;形成要素“相关·因果”的分析视角;训练解读“拆分·叠加”的析图方法。  相似文献   

2.
丁国庆 《地理教学》2013,(15):37-40
正通过对近几年地理高考中出现的地图进行分类,出现的图形主要有:区域图、示意图、太阳光照图、等值线图、地理数据统计图等等。虽然种类繁多、变化各异,但其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和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图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下面是地理读图的一些技巧和指导读图要点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杨修志 《地理教学》2012,(4):55-56,53
地理教师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需要用到各种统计图,如果可以根据需要制作称心如意的统计图,则会给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制作统计图的方式较多,例如Arcview以及Mapinfo等软件均可实现,但相关步骤较为繁琐。Google Fusion Table是Google推出的新服务,可以让一般使用者轻松制作出专业的统计地图。本文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为例,介绍如何使用GoogleFusionTable快速便捷地制作地理统计图。(步骤见图1)  相似文献   

4.
李春军 《地理教学》2013,(22):47-49
2013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细细品读各地的高考地理试卷,不难发现地理景观图是一大亮点.地理景观图是剧画面(图片、照片、幻灯片和卫星影像图等)直接表示地理事物,能更形象、直观地反映地理景观的空间分布,显示区域内各种地理组成要素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5.
杨修志 《地理教学》2011,(10):45-47
一位前苏联地理教育家说过:“没有地图的地理课,也就没有地理了。”这说明地理教学与地图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日常的授课、编写试题、教学研究中,地理教师都需要用到各种地图,如政区图、统计图、示意图等。图像的绘制及表现效果,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及信息  相似文献   

6.
李海峰 《地理教学》2011,(19):58-58
题目 (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卷27题)图15为北非简图,图16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志先 《地理教学》2014,(10):55-56
正初中地理"经纬网"内容是整个中学地理阶段的重中之重,其为所有区域地理学习提供了空间绝对定位功能。同时,它又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的难中之难,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发展,他们在尚未接触平面二维坐标的情况下,就要直接面对比三维坐标还要复杂的经纬网,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初一学生难以"逾越"。而教学内容多和课时紧这对矛盾,又使广大教师不敢放慢授课的步伐,于是,经纬网部分内容基本成了"夹生饭",学生们消化不良也就不意外了。  相似文献   

8.
卢军 《地理教学》2005,(5):30-32
一、近年地理高考试题趋向。1.强化地图载体,考查读图用图技能。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地理高考理应检测这一最重要的学习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从试题设计上来凸现过程性评价,正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一般说来,学生平时对较简单的区域图、统计图、景观图掌握较好,但有几种难图需加强读练: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思想1.充分运用比较法,深刻体会两区域的区域优势和地理差异;2.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用图的能力;3.挖掘教材内容并结合实际进行因地制宜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情感教育。二、以探求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为突  相似文献   

10.
石燕平 《地理教学》2011,(10):48-49,42
地理图像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图像的表现效果,直接影响到对信息接收。本文利用CorelDraw这一强大的绘图软件,以地理图像媒体中的政区图、示意图和统计图为例,就地图的数字化过程和示意图的绘制,抛砖引玉,希望能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1.
鲍文艳 《地理教学》2012,(21):44-47
"图"是地理学科不可或缺的肌体,析图、解图成为学习地理的基本过程和技能,地图教学成为地理教学的主要过程和手段。图形分解法是一种具体的地图教学方法,是指从一幅要素众多、形式复杂的图中,提炼出地理特征、规律及要素间的联系,然后按要素类别分解成单要素图,从而使图形简洁易懂,使问题容易解决。图形分解法的原则是,既化整为零,又注意整体性;既要注意特殊性,也要注意规律性。笔者在"热力环流的形成"教学中尝试了图形分解法教学。一、图形分解法教学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在粗糙集的基本概念上,基于上、下近似集定义了二维离散空间中的粗糙区域和粗糙模型,用粗糙模型描述二维离散空间中的模糊地理对象,并给出了粗糙区域的3种类型:确定—确定类型、确定—模糊类型、模糊—模糊类型。在离散空间的空间连接计算理论RCC-D-5的基础上,定义了模糊地理对象拓扑关系之间的拓扑约束关系,并依据概念临近推演和拓扑约束关系,研究得出二维离散空间中简单模糊地理对象之间的73种全拓扑关系,并基于4×4相交包含矩阵进行了描述,使得复杂的拓扑关系在计算机中描述和表达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国家1:5万数据库更新项目中地名的表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0000比例尺数据库是我国最基本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也是应用领域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信息平台,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地名要素则是数据库表示的九大要素类之一。本文就地名的表示方法和作业中的注意事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正地图是地理的语言,会看图、用图是学好地理的前提。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学不会地理的同学大多都是"图盲"。研究这些同学,发现基本上都是不喜欢看图、不习惯看图、看不懂图,靠死记硬背来学地理,结果事倍功半。要学好地理,必须先从图下手。要学好图,必须找好切入点、科学高效地进行图的突破。图的复习中,必须解决"地图"、"等值线图"、"坐标图"、"光照图"、"动态图"等问题,为此,教师需教会学生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一、循序渐进记好地图  相似文献   

15.
《地理研究》1988,7(4):106-108
多元信息叠置分析是指将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同一地区同一比例尺同一数学基础不同要素表示的地图叠置在一起,以地理多变量为基础,进行多变量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它包括网格叠置和多边形叠置两种方式。本文论述多变形叠置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主要内容有:1.多变形叠置与基本的数据结构;2.线段链的分割与处理;3.叠置线段链左、  相似文献   

16.
针对ArcSDE多图素图层刷新渲染速度较慢现状,提出了图层数据的预处理与优化技术,涉及的关键环节包括:合并要素类、预生成注记图层、图层抽稀和预统一图层坐标投影等策略,并在各种比例尺下对优化策略与系统响应时间之间关系进行了测试与验证.最后结合某飞行体监控系统项目开发实践,证明了该技术在加快ArcSDE多图素图层刷新渲染速度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周义钦 《地理教学》2013,(17):46-48
正在2013年上海高考地理试卷中,有一组关于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的选择题,题目如下。下图表示某地区多次地震的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图中纵坐标为震源深度,横坐标表示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其中0表示的是海岸线位置,-8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西800km,2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东200 km,图中的点表示各次地震的震源位置。  相似文献   

18.
张文军 《地理教学》2012,(18):39-41
等值线图是地理图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景观图、分布图、地形图、示意图、统计图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在各类地理命题中应用相当广泛。在高水平的地理测试中,试题提供的往往不是直观的等值线图,而是带着各种各样的神秘面纱,学生常常被其表象所困惑,未能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无法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因此出错较多。本文尝试运用还原的方法,通过提取原图中的有效信息,初步分析、判断其地理特征后,将原图恢复还原成等值线图,露出其"庐山真面  相似文献   

19.
朱连奇  史学建  韩慧霞 《地理研究》2009,28(6):1625-1632
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微观机理研究和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淤地坝建设的地理要素进行筛选,重点分析了沟壑密度、土壤侵蚀模数、农业人口密度对小流域淤地坝建设,主要是对淤地坝空间布局的影响;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域45个县(旗、市)的沟壑密度、土壤侵蚀模数、农业人口密度和淤地坝密度的基础数据,从地理学角度系统分析它们和研究区域淤地坝密度的关系,研究影响该区域淤地坝建设及布局的主要地理要素。结果表明,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影响淤地坝建设最主要的地理要素是农业人口密度,即人类活动的剧烈程度和淤地坝密度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分析结果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区域地理要素的空间属性是区域地理要素的本质表现,它与区域地理要素的其它属性相互影响,可以为区域地理要素的整体认知提供认知起点及空间视角的解释,为要素间关系的认知提供空间线索,有助于形成认知地图和区域综合认知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区域地理要素空间属性的认知意义,通过抽象化、简单化、形象化、生活化等手段,提升学生区域地理要素空间属性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