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首台PET机的研制与正电子CT成像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电子断面图像是最新的医学影象技术,它是通过研究正电子示踪核素标记的化合物在体内的动态分布,显示人体各部位的功能和代谢变化的图象。本文介绍正电子断层图的原理和应用以及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推进中国PET研究工作的历程,重点介绍1992年以来我国第一台PET仪的研制过程、性能特点、应用概况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探讨螺旋CT在临床应用价值,选择部分典型病例30例,其中血客性病变或螺及血管的病变8例,骨病变21例,胆道病变1例,扫描机为Philipa Tomoscan Avep。血管成像为主的,选择2-5mm的准直器宽度和床速,12mm间隔重建,其它病变选择5-7mm的准直器宽度和床速,2-3mm间隔重建,增强扫描使用60%的碘造影剂80-120ml,以脏静脑用高压注射器注入,速率3ml/s,脑血管和腹腔建  相似文献   

3.
螺旋CT原始数据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对于各种颅内病变的诊断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CT导引下的各种颅脑立体定向技术正逐渐应用于临床,立体定向手术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传统神经外科的各个领域,如颅脑肿瘤活检。高血压性脑出血抽吸治疗,功能性神经核团治疗性毁损术,经鼻经蝶窦垂体破坏术及脑组织移植术等。颅脑CT立体定向技术集CT扫描和立体定向手术于一体,它具有定位准确,计算简单和操作安全等特点。目前,国内外用于颅脑立体定向手术的立体定向仪有多种类型,如BRW和CRW型。为了发展我国颅脑CT立体定向技术,我们参照Patil颅脑立体定向架,在其基础上试制成功具有二十世纪80年代水平的CT专用颅脑立体定向系统CJF-I型和与之配套使用的各种型号的活检及抽吸针。这套颅脑CT立体定向系统经我院临床试用,证明其具有操作简便,定点定位准确、安全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囊癌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的临床及CT表现.23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扫描延迟时间为20S-25S和60S-65S,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流率3ml/s.结果胆囊癌的主要CT表现有:①胆囊壁局限性增厚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7例;②胆囊区或胆囊腔内肿块16例;③合并胆囊结石6例;④直接侵犯肝脏11例.肝内转移4例.肝内外胆管扩张9例;⑤肝门及胰腺周围淋巴结转移11例.结论中晚期胆囊癌具有较典型的CT表现,80%以上的病人术前可以确诊.CT可以明确病变部位.分型及扩散范围,是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早期发现仍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Askin瘤的螺旋CT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Askin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依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将20例Askin瘤分为2型:即胸壁型和纵隔型。胸壁型16例,纵隔型4例。胸壁Askin瘤表现为起源于胸壁的软组织肿物,14例病灶较大且密度不均匀,可见囊变、坏死区,2例病灶较小且密度均匀。肋骨破坏11例,胸腔积液10例,2例出现肺部、骨骼转移,2例肿瘤出现钙化。纵隔Askin瘤分别表现为起源于纵隔的不均匀密度软组织肿物,其中3例已经侵犯前胸壁。结论:Askin瘤多表现为侵犯胸壁、纵隔的恶性软组织肿物,密度多不均匀,多伴有肋骨破坏、胸腔积液。对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的胸壁、纵隔恶性肿物,进行鉴别诊断时要考虑此病。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的新进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讲述了多层螺旋CT在技术方面的新进展,介绍了多层螺旋CT在心脏成像、肺部成像、血管造影、急诊抢救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9.
结合DI仪的观测特点,针对高精度DI仪的研制过程进行简要概述,包括磁通门传感器的材料选取、结构设计和检测电路的完成,作为磁检测系统研制的核心部分;选取高精度光学经纬仪,对其进行无磁化处理,运用高硬度无磁合金、耐磨无磁滚珠和弹性无磁钢以保证光学经纬仪原有的精度和耐用性.对研制的高精度DI仪的磁检测系统、无磁经纬仪及整机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研制的DI仪性能指标优于国内现有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0.
通过激光准直机构、无磁二维旋转机构、二维旋转控制与角度测定等装置的设计,并通过磁通门传感器配置、数据采集与总控装置设计和地磁场偏角与倾角自动算法的研究与实现,构建自动化地磁倾角与偏角自动测量系统原理样机。通过原理样机的实验验证和误差分析,取得地磁绝对观测系统关键技术,为地磁自动化绝对观测系统研制提供技术支撑,突破目前人工观测的限制,为地磁无人值守台站观测模式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全身扫描机,即全身X射线计算机层析扫描摄影装置,其研制与生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把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全身CT扫描机CT-C6000的设计与实现介绍给大家,为我国的CT技术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病人定位系统是全身CT 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描述了中华Ⅰ型全身CT 中的病人定位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流程。在病人定位系统中采用了多个微处理器管理模式。只要适当改变软件,就可用在其他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3.
全身CT扫描机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各国的CT厂商都在努力提高CT开机率,除精心设计、制造提高可靠性外,另外的途径是出现故障后及时维修,为此,我们在研制生产我国第一台全身CT机CT-C6000同时,研制成功了CT远程维修诊断。即借助于普通电话网,在公司总部就可以实现对千里之外的CT机故障进行诊断与维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X线CT扫描机的故障,指出X线系统故障占30%以上。以TCT80A和GE900为例,概述了 X 线系统的构成,讨论了 X 线系统的维护和检修。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的功能和在医疗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目前最先进的多层螺旋CT的成像原理,与常规CT所使用的硬件和成像原理的不同,以及临床应用方面巨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我院引进日立公司CT—HSF 机,使用八年之久,只使用了两只球管,第一只用了11127小时,第二只巳用了9020余小时,现这只球管仍在正常工作。厂家对此类机器的球管使用寿命为600小时,我院巳延长此类球管寿命十八倍半。做病人55,600余人次,创经济效益6,672,000.00元.为医院节省资金22.200,000.00元.生产厂家:日立公司茂源场,型号:US—6F—098.(以上所述均为第一只球管而言)。  相似文献   

17.
CT胃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临床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胃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的原理,方法,临床应用材料与方法:将螺旋CT容积扫描数据传输到工作站,通过软件功能重建出沿空腔器官中轴行程一致的多幅器官内表面图像,再用电影功能一次回放,获得仿真内窥镜效果用此方法检查10例及正常人其中胃部疾病患者5例.全部病例均经胃纤维内窥镜及手术病例证实结果:胃仿真内窥镜获得类似纤维内窥镜显示空腔器官腔壁或腔内病变形态的效果结论:CT胃仿真内窥镜提供了一种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可作为纤维内窥镜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连续21例门急诊下肢外伤后普通X线平片表现为阴性及可疑骨折,64排螺旋CT检查确诊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影像资料,并重新采用多层面重建(MPR);容积显示(VR)和最大灰度重建(MIP)等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DCT3D共显示SchatzkerⅠ型10例;Ⅱd型4例;Ⅲ3例;Ⅳ型2例;Ⅳ型1例和Ⅴ型1例。结论:64排螺旋CT联合应用多种重建技术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评价是可靠和准确的。可以准确评估21例胫骨平台骨折的部位、类型、程度及并发症等。明显提高了诊断准确性,避免了普通平片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漏诊及误诊。可为临床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更准确、更丰富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对连续88例临床疑似主动脉瘤患者进行了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多层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显示(VR)和仿真内镜(VE)等多种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原始横断增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MDCTA共显示主动脉夹层32例,可以准确评估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及范围、内膜剥离、破口位置、真假腔及血栓情况、主要分支血管开口等,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评价是可靠和准确的,可作为目前对临床疑似主动脉夹层筛查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前大部分CT机常用的成像方法仍是卷积反投影法。对于在医院工作的某些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是很想了解该方法在计算上是如何实现的。笔者在对我院 PZ-600型 CT 机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后,试图较直观地说明 PZ-600型 CT 机反投影成像的具体实现过程。PZ-600型机也有专用硬件,本文介绍其硬件框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